(3)确定学习方法和进程
学习的方法和进程其实与学习的内容联系紧密。对于学生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实施方法、途径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学生的这些意识、方法和能力,必须是通过他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掌握和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要强调因材施教(但是在班级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之下,因材施教的提法往往让教师和学校陷入尴尬),强调教学的方法和途径适合每个学生自己的特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确定自己学习方法和进程的希望可以变成现实,也应该变成现实。
(4)实施学生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生评价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既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同时又要对他人的表现作出评价,促进自评与他评能力的发展。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要有教师的参与。根据现有的研究,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着以下作用:
(1)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内在动机,帮助学生确立活动和探究的方向。
(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研究方法指导。
(3)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
(4)不断采取措施拓宽学生思维,把体验与探究不断引向深入。
(5)指导合作方式与技巧,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
(6)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适当的活动成果呈现方式。
(7)指导学生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和积累工作。
(8)作好安全保障工作。
(9)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适当反思、总结和评价。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坚持“学为主体,教为指导”的教学观
通过以上对学生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各起着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极其不同的作用,这体现出两种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观,也体现出不同的师生地位。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其实教学认识论也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本身的不同,所以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具体来讲,教学认识论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或身份首先是教学的对象,教学对象角色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首要角色,而学科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来讲,是已经确定好了的,无需学生自己去创生和选择,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这种能动性不体现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教学过程中主要因素的选择与决定上,这些因素是由教材和教师去选择和确定的,学生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规定着教师的活动,教师的教学不能超越这些规律,要受到这些规律的限制;
二是学生具有主观的意志和意识,学生的知识经验体系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思想情绪和兴趣动机,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
但是,学生的主体性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对教的反作用,整个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发动的,教师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从思维方式上来讲,对教学过程的认识首先是从认识教师的作用开始,然后再考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有什么样的地位。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含义却不同于学科课程,学生主体地位的含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由学生根据自己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生活的需要而确定;
其次,该课程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方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其三,从该课程的目的和结果来讲,它不强调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去形成系统的科学知识,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习学科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发现,甚至实践过程本身,就是该课程的目的,所以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主动探究。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教师不再与教材联手充当教学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的唯一决定者,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这就意味着“教为主导”的消解;但是,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又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将起到重要的引导、启发和点拨的作用,将成为学生开展探究的“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这又意味着“教为指导”的确立。
从思维方式上来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首先要从认识学生的作用开始,然后再认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有什么样的地位。因此对学为主体的认识是对教为指导进行认识的基础,学为主体应在教为指导之前。
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为主体,教为指导”的教学观,从而摆正学生和教师各自在该课程中的地位。当然,坚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为主体,教为指导”的教学观,并不意味着否定学科课程教学中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而是主张在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不同的教学观,确立不同的师生地位。
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论研究偏重于探讨学科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问题,忽视对活动课程形态的教学问题的探讨,使教学论丧失了活动课程教学活动这一实践基础。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以往也是以学科课程的学习为研究的出发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课程形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相对于学科课程的学习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方式实现相应的变革。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的活动。
(一)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观
对学习活动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教育心理学对学习活动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流派,表现出四种不同的取向: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认知学派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自我的变化,建构主义学派则认为学习是主体对客体积极建构意义的过程。应该说,不同流派的观点对认识学习活动的本质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而言,人本主义学派和建构主义学派的学习观对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指导意义。
1.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其学习论包括一些基本的原则: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
马斯洛从学习动力的角度提出,学生生而具有潜在的探究动机,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学习原则,强调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时,只须提供学习活动的范围,让学习自由选择、决定他们的方向,去探索发现结果;教师只是从旁协助,以减少阻力与挫折。
用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就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意愿、需要、探究动机等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交给学生自由选择与决定的权力,把教师摆在协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地位。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思想最早可追溯到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其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识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答案。因此,学习过程中要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就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主动性,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强调学生对事物认识结果的多样性,强调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主要是由教材和教师决定的,学生的学习只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最初的内容选择到具体实施再到最后的评价,都是由学生主动设计和参与完成的。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设计到展开的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经由整个过程而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与创新的能力,体验个人与现实社会的各种关系。
具体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基本环节:
1.确定活动主题是学习过程的首要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所以活动课程主题是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出发而选择与确定的。学校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真正确定出贴近其年龄和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其创造动机,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的活动课程主题。确定主题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
2.设计活动方案是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
方案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针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步骤、活动策略、活动评价等问题,充分发挥自主权,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设计出体现思维独立性和差异性的活动方案,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设计方案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但是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设计强加于学生,而应在设计方案时始终使学生保持主动状态。
3.开展实践活动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
实践活动是检验主题和方案的关键一环,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社会考察、讨论分析、角色扮演、社会洽谈、艺术创作等社会话动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发现,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作出结论,从而增加亲身体验的机会,获得各种感受,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学习和提高。
4.进行总结评价是学习过程的结尾环节
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回忆活动过程,对活动中的辛苦与快乐进行回味,对活动的创造成果进行交流与分享,并激起学生再次探究的欲望,为下一个主题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长期以来,学校课程的实施是把学科知识学习放在第一位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接受式为主,即使课堂是互动的,最后达成的目标主要还是要记住教师指定的知识点。学生学习中必须遵循教材的编排规律,必须按照教材去认识世界。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实施时涉及的课程资源最为宽泛复杂的一种课程形态。与学科课程的学习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将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