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
7541100000006

第6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5)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践类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课程改革呈现出回归儿童生活、追求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以及我国台湾省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开设了这类课程,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可以有所借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各州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大多开设了综合实践类课程。美国中小学倡导“基于设计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National Centre on Education and Economy,NCEE)于1988年制定的“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领域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生实际应用学习的活动形式和目标。规定有五大要素,九大能力。五大要素包括问题解决、交流手段与方法、信息手段与技巧、学习与自我管理手段与技巧、与他人合作手段与技巧。九大能力指: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与信息;安排和组织资源;与他人共同工作和从事集体工作;解决问题;使用数学思想与技巧;使用技术;随时根据需求进行教学;理解和设计(生产)系统。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上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主题探究或课题探究。这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它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自然现象或问题研究和社会研究两类。二是,社会实践学习。它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整个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一员,其途径主要有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三是,生活学习。它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联的实践性学习,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和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

(二)日本中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

日本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增设了“综合学习时间。”2002年底,日本文部科学省在修订新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又将“综合学习时间”改为“综合学习”。它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日本社会国际化、信息化的新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关心社会的态度。其总体目标有三个: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社会性以及作为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意识;二是,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行探究活动的态度,并尽量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三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和同情他人的情感和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这种活动课以学科综合学习为基础,强调必须渗透国际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教育和健康教育四大基本内容。在学生活动评价上一般由以下几方面组成: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等。

(三)我国香港地区的课外活动课程化

在香港特区,活动课程在各科的《课程指导》和《课程纲要》中仍被称为课外活动。但随着教育的发展,课外活动的内涵有了极大的发展,课外活动课程化已见端倪。

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为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香港政府在教育上加强德育的同时,试图通过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身心得到愉快和满足,从中学习做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改进与人相处和沟通的技巧,获得组织和领导能力的训练。其活动主要项目有:

(1)体育,

(2)艺术,

(3)学术,

(4)兴趣,

(5)服务。

在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起辅助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香港课外活动项目逐步进入课堂,上课前后的活动在增加,校外活动校内化,利用假期安排活动的时间在减少,课外活动朝着课程化的方向前进,并且前进步伐较大。2000年5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委员会制定了《二十一世纪教育蓝图》,对香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提出了七条原则:

(1)从强调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注重学生如何“学会学习”;

(2)从偏重学术转变为多元化的全人辅助;

(3)从固有的科目框框转而推行整合性的学习;

(4)从以课本主导的学习模式转而采用多元化的教材;

(5)社会支援教育,教育跑出课堂;

(6)从学校传统的上课时间表观念,转变为综合而富弹性地编排学习时间;

(7)取消过早分流,为学生提供了解自己的性向和发掘自己潜质的机会。

在以上改革方案中,明显体现了加强课程活动性和实践性的基本思想。

(四)我国台湾省的“综合活动学习”

我国台湾省于1994年颁布了新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和《国民中学课程标准》,1999年又颁布了新的课程纲要,为小学、中学设计了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被称为“综合活动”。“综合活动学习领域”作为七大学习领域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家政与生活科技活动;乡土艺术活动;辅导活动课程;团队活动。

家政与生活科技课程总目标在于“培养日常生活所需之家政与科技素养,增进学生在科技社会中生活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思考的基本能力,以及勤劳、合作、爱群和服务的积极态度。”

乡土艺术活动课程涉及“乡土艺术活动了解”、“乡土造型艺术”、“乡土表演艺术”以及“乡土艺术展演”等具体的实践活动。该课程标准规定了调查、了解、参与、展览、表演等学习活动方式,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挖掘乡土艺术的课程资源。这一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它与音乐等学科课程具有质的区别。

辅导活动课程包括“学习辅导活动”、“生活辅导活动”、“生涯辅导活动”三方面。其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我认识与指导、参观、演练与实际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经验分享。这类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涉及到处理人与自我关系的问题。

团队活动的基本课程目标在于发展合群心性,培养自治与领导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加强道德实践;统整并融贯各科学习,增进应用、思考、判断力与创造力等。课程标准建议的团队活动项目包括学术类、艺术类、康乐类、科技类、运动类、服务类和联谊类。各类活动项目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操作与实践,其中科技类以探究为主,服务类则涉及社区服务、学校服务、老人服务、育幼服务、交通服务、生活纠察服务、环保服务、爱盲服务(即助残服务)等。其具体活动形式有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学生自治会活动、学校例行活动等。

从以上各类综合活动中可见,“综合学习活动”涉及思维、创造与研究能力;现代社会生活与适应能力;人际技能;社会参与和实践能力;价值观与态度;人生或生涯的自我建构等多方面。

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均有重视。英国国家课程标准注重社会研究和设计学习,社会研究围绕公民的形成以及突出的政治、道德、社会、文化问题设计实践和探究主题,设计学习强调信息技术和综合艺术等方面。法国课程标准在强调多元化综合学习方式的同时,注重跨学科学习,强调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我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应充分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立足于本国、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地开展下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更好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问题讨论]

1.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在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怎样产生的?

3.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趋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