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
7541100000001

第1章 序

进入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渐形成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创造性地学习,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纲要(试行)》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指定领域。它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特别指定的几个主要领域,这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它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渗透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除此之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了许多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学生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可以单独开设,也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一并开设,其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体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成性特征。

它要求教师切实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形成实践的课程观,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师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和爱好,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与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共同发展。要求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生成活动主题,在活动中发展、延伸主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意识,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可以采用师生合作探究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明确目标,确定问题解决的操作顺序以及活动形式等,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问题;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信息搜集、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加工信息;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以及办墙报、搞展览、办刊物等,提高学生交流及表达能力。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基本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直接接触广阔的大自然,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合性,要求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突破已有的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综合运用学生所拥有的各方面知识;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去探索、去创造。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体问题解决能力,强调学生探究、研究活动的自主性,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和运用能力。

为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能够尊重差异,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与他人进行合作的品质;具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勇于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以研究或探究来进行主题活动,以探究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为核心,知识的获得虽无足轻重的,但它也不排斥知识,学生要完成某一项任务,必须有必要的科学知识为基础。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无形束缚,消除一些误区,特别注意防止以下几方面的取向:

第一,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魅力在于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出发开展探究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偏离科学前沿的所谓“高精尖”的科学话题,缺乏儿童情趣和生活气息;也不能为了追求宣传效应,急于追求研究成果,脱离实际,讲求功利。

第二,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综合实践活动不能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强调“学科化”,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传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去要求学生掌握,这便有意无意剥夺了学生的选择自由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第三,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取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把学科教学视为“系统知识的习得”,把“研究性学习”视为“生活体验的积累”,放任自流,满足于唱唱跳跳的所谓“改革”,陷入了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的泥潭。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需要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进行广泛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理论体系,总结好的经验,实施一个个充满个性和活力的教学案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

我们相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定会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科教学内容,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出版问世,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将起到指导作用,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为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注入生机和活力。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靳玉乐教授

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