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7535100000035

第35章 市场经济(9)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当某种商品其自身价格变化1%时,其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数。它测度的是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自身价格的变化作出反应的敏感程度。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人们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同其价格呈反向变动关系,所以需求价格弹性一般为负值。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价格每变动一个百分比,需求量有较大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敏感;反之,表明需求量对价格越不敏感。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是小于、等于或大于1,可分为“需求缺乏弹性”、“单位需求弹性”和“需求富有弹性”三种情况。不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不一样的。生活必需品,如盐、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因为其需求量相对稳定,不会因为价格的涨落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大。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零的情况被称为“无弹性需求”或“需求无弹性”,即不管该种商品的价格如何变化,其需求量总是固定不变的。这种情况又称为“零需求弹性”。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当另外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1%时,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数。它测度的是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作出反应的敏感程度。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如果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正,那么这两种商品就属于替代品。也就是说,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对该种商品需求的降低,同时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上升。如果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负,这两种商品就属于互补品,即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一种商品价格的提高,不仅会导致对该种商品需求量减少,也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如果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零,这两种商品就是独立的。因此,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符号可以明确地表明这两种商品属于什么关系,其值的大小则说明这种关系的强弱程度。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变化为1%时,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数。它测度的是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水平的变化作出反应的敏感程度。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大多数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正值,即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需求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属劣等商品,即其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反而下降。需求弹性常用于研究消费品需求量的变化。在专门研究消费品的需求量变化时,需求弹性可称为“消费弹性”。

消费内容有哪些

消费内容是指人们在生活或生产活动中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消耗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消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和消耗,它本身就是直接生产过程。生活消费(人们通常所说的消费),亦称“个人消费”。生活资料供人们享用和消耗,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它是恢复和发展劳动力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保证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消费和生产、分配、交换,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总过程。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产品只有经过分配才能被人们消费;交换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马克思指出:“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人类的消费行为是伴随人类产生而来的,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消费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消费方式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和一定的生产关系环境中,消费者消费消费资料所采取的方式。消费方式是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受制于一定历史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政治、文化和观念等因素,并同一个国家、地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状况及其国际影响有密切关系。主要有3个特点:继承性。当代消费方式是以往消费方式的继承和发展。消费方式是发展变化着的。时代性。一定历史时代的消费方式,必然具有时代性特色,也必然随主体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层次性。消费方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因素的结构特点。

消费能力受哪些因素制约

消费能力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市场范围内消赞者所具备的购买能力。消费能力的大小,微观上取决于该地区、该时期、该消费者群所具有的基本个性条件和经济状况,取决于目标市场消费者的人口多少、消费结构的变化、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平;宏观上取决于国家的方针政策、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的变化。2006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 4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2005年同期增加04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70%以上的比例相比,中国居民消费表现偏低,消费能力并没有体现出来。

何谓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就数量关系来看,消费结构指消费中不同商品或劳务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包括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居住消费、交通通信消费、医疗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文娱教育消费和其他消费支出子项。影响消费者消费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收入分配差距、价格变化以及地区消费习惯、风俗等因素。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差距、文化水平的不同以及家庭结构等。

消费热点是怎样的经济现象

消费热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具有大众性、高需求弹性、高档次、高价值特质的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为消费者普遍认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消费品的经济现象。它是经济运行处于良性状态下的一个重要特征。消费热点的形成以宏观市场上某类商品有效消费需求的急剧放大和持续增长为标志,可分为自发性消费热点和引导性消费热点两类。前者指由市场的自发作用引发而形成的消费热点。后者指在政府的消费政策、价格政策、消费信贷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舆论的鼓励与引导下,引发和促成的消费热点。

消费预期受哪些因素制约

消费预期是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消费水平的总体评价。主要影响因素有:收入预期,即居民对自己未来收入水平的总体评价。这种预期来自于居民对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就业状况、工资水平3个因素的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就业水平高,失业风险就减小,工资水平就提高,预期收入就增大;否则就会减少。支出预期,即居民对自己未来支出水平的总体评价。目前对普通居民家庭预期支出影响较大的有购房、子女教育、各种风险(如失业、疾病、养老)的防范。

消费萎缩有哪几种类型

消费萎缩是指人们消费水平绝对下降时的一种消费状态。当国家的重大宏观经济决策出现失误,或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了重大的自然灾害(包括战争)时,就会出现消费萎缩状态。消费萎缩有3种类型:条件萎缩,指消费不可承受条件下的一种自觉收缩,属于消费膨胀后的一种矫枉过正的结果;绝对萎缩,指消费承受系数小于消费可承受的情况下,消费规模反而绝对缩小,是结构变化有序的一种消费状态;严重萎缩,指消费承受系数小于消费可承受的情况下,消费规模反而绝对缩小,且结构变化失序的一种消费状态。

过度消费会带来什么后果

过度消费是指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生产发展速度。也就是说,消费脱离经济发展水平面过快增长。从最终用途上看,社会总产品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生产,二者必须保持适当比例。如果消费的增长长期快于生产的增长,就会影响扩大再生产,并使消费增长难以为继。因此,过度消费的一个最大危害是破坏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降低社会积累水平。过度消费的标志是居民消费的增长率长期超过GDP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在消费结构上表现为在经济的较低发展阶段,非生活必需品的比例过高。

什么是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是指消费的发展水平与生产或财富的增长水平基本上保持一致的社会消费状态。适度消费意味着既没有“滞后消费”,也没有“超前消费”。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为了达到适度消费,政府需要采取调节高收入和补贴低收入的税收、转移支付等收入再分配政策,保证全社会的消费既不超前、又不滞后于生产发展的进程。

何谓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即一国总收入中用于对商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所形成的总需求部分。在短期内扩大或压缩总需求,可以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方面着手。但从长期来看,相对于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消费需求对总需求的变化具有更为根本的决定意义。尤其对于大国的经济而言,扩大总需求的重点不能放在为生产自我服务性质的投资需求或受国际形势左右的净出口需求上,而应放在作为生产终极目标最终消费需求上。消费需求主要是收入的函数,因此为了调节消费需求,宏观政策上需要注意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合理的收入分配调整。人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欲望,一般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任何经济活动,首先都要受欲望的支配。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来自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欲望;对生活资料的需求,来自消费和满足生活需要的欲望。从欲望满足的程度来划分,消费需求可以分为潜在的需求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消费需求必须通过市场进入商品交换,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什么是需求极限

需求极限是价格降到最低限度时,消费者所产生的最大限度的需求。消费者对各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并不随着价格降低而无限增大。需求极限同收入水平和消费心理有关,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但就社会平均消费量而言,需求极限是存在的。研究需求极限对企业制定价格政策、控制市场供需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何谓消费模式

消费模式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特定历史时期内全社会居民的消费样式,是消费内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政策、消费爱好、消费习惯等的总称。消费模式直接影响到市场需求结构,是经济环境中的基本因素之一。其由国情决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各有其独特的消费模式。即使是同一社会制度的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民族习惯、传统的思想意识、文化等的不同,消费模式也不同。

综合物价指数有何意义

综合物价指数亦称“物价综合指数”,是采用综合指数法编制和计算的,反映不同时期某一类商品或全部商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动态相对数。综合物价指数编制计算的原理大致如下:用报告期和基期两个时期价格水平与这两个时期购销数量分别相乘,所得的商品购销总金额进行对比。为了剔除购销数量的变动因素,应将购销数量指数,人为地固定在这两个时期的某一时期,或固定在基期,或固定在报告期。前者为拉氏法,后者为帕氏法。

如何正确对待白色消费

白色消费是指用于殡葬的消费。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的白色消费市场十分巨大,对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要从源头上遏制白色消费的不正常升温;要摆正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规范社会丧葬服务和丧葬用品市场。

常见的价格策略有哪些

企业通过对顾客需求的估量和成本分析,选择一种能吸引顾客、实现市场营销组合的价格策略。主要包括基本价格、价格的折扣与折让、付款方式等。常见的价格策略有:偏高价策略。实施这一策略的基础是“需求大于供给”,对于新开发的品种,通常采用此定价策略。偏低价定价策略,亦称“渗透性定价策略”。即定出较低的价格以争取初始市场占有率,主要用于价格敏感的产品或薄利多销的产品,防止竞争者争取较大的市场占有率。亏损价格策略。一般是为了迅速占领市场,扩大社会影响,或者是为了用低价吸引客户的同时向客户推销其他更赢利的产品。弹性定价策略。即给业务人员以一定的价格浮动权限,业务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在浮动权限内灵活确定价格。差别价格策略。即对特定市场和特殊客户制定特殊价格。成本定价策略。即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方法。

价格管制的目的是什么

价格管制是政府规定企业向市场供应商品的价格或者规定商品价格的上限或下限。价格管制旨在规范企业的价格行为,以确保消费者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得需要的商品。

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发挥何种作用

价格形成和变化的机制,是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反过来又引起价格变动,正是这种联系和变动,促使供求趋向一致。价格机制的运行是市场经济诸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它包括价格调节经济的条件、价格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价格机制对商业活动的作用有:传递信息、提供动力、提供调整商业活动规模和运行方向的信号。

实行价格歧视要具备哪三个条件

价格歧视是指商品或服务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实行价格歧视,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市场存在不完善性;各个市场对同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有效地把不同市场之间或市场的各部分之间分开。价格歧视分为三级:一级价格歧视,亦称“完全价格歧视”。指企业根据每个消费者对每一单位产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据此确定每一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二级价格歧视。指企业根据不同消费量或者“区段”来索取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指企业将其顾客划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别,对每类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但每个类别的顾客不同的购买者为购买每一单位商品的需求支付一个不变金额。三级价格歧视是最普遍的价格歧视形式。

何谓协商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