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7535100000026

第26章 经济体制(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政府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该概念首次出现于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并被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即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政治与社会的和谐、文化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等等。其基本立足点有三个:人本、公平、诚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什么是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小康社会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社会发展状况。1979年12月,邓小平首次提出:我国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已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保障的定义是什么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下的定义是:社会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公共措施来为其成员提供保护,以便对由于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等原因停薪或大幅度减少工资而引起的经济和社会贫困进行斗争,并提供医疗和对有子女的家庭实行补贴,是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安全项目的总和。它是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依据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社会保障”首次被用于法律文献之中。中国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正式使用“社会保障”一词。

社会保障制度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亦称“社会安全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规为劳动者或社会成员提供的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通常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三大部分。其意义在于: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一个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能够稳定经济及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平。社会保障不仅提供社会成员公平的参与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社会成员发展的起点公平和降低了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基于此,社会保障制度渗透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互济互助的氛围将物质保障与精神援助融为一体,能够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是怎样的一种分配政策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企业收入、个人收入和国家财政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一种社会分配政策。它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推进器,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和重要保障。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或核心部分。其基本功能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

何谓社会保障立法

社会保障立法是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以便社会保障制度成功地实施。现代意义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与社会保障立法相关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法的形式出现之后,对社会成员的生存保障由“施舍”、“恩赐”上升为公民的合法权益。1883年,德国政府颁布了《劳工疾病保险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障法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社会保障立法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达到发展的成熟阶段。

社会保障卡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社会保障卡简称“社保卡”,是存有持卡人的基本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民族、血型、禁忌药等),公用信息(包括工作单位、婚姻状况、家庭地址、文化程度等),专用信息(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的IC卡。主要功能为:医保制度改革后,作为就医身份证明,进行个人账户结算;办理用工、退工、求职登记手续;申领失业保险金,养老金;办理婚姻状况证明;办理社会救助事务,领取社会救助金;办理优待抚恤事务,领取优待抚恤金;办理公积金贷款;办理户籍登记、申请出境手续;申请丧失劳动能力鉴定,申领工伤保险待遇;提供医疗急救信息等。

三条保障线具体指哪三保

三条保障线是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总称。它是目前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职工和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促进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1999]13号文对做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作出如下规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再就业服务中心期满未实现再就业的,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原企业要及时为其出具相关证明,告知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名单自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7日内报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要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满仍未实现再就业,需要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有关证明,并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满人员名单提前1个月通知民政部门。民政部门要对此类人员进行专门登记,对符合条件者及时给予救济。对按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实施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时,参照上述办法执行。没有建立再就业中心的城镇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需要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由企业出具相关证明,由当地民政部门或职工所在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

五保合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五保”是指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行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种保险制度。保费由财政、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并对社会保险基金统一管理,坚持收支两条线,保证基金安全增值,并不断扩大社会保障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该制度将原来分散在多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集中到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实行统一经办机构、统一政策标准、统一参保对象、统一征收管理、统一待遇支付的“五保合一”的新体制,全面再造具有时代特色的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社会保障体系。2005年3月18日,由创智科技承建的“杭州市余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的成功验收,标志着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了“五保合一”——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个系统真正统一在同一个平台上运行。

社会福利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制度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水平并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我国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的公共福利,由单位和行业为其员工及家属所提供的职业福利,以及专为社会特殊群体设立的特殊社会福利。

医疗保障是怎么回事

医疗保障是指劳动者(或公民)因患病、负伤、年老、生育或失业,由国家或企业提供的医疗服务保障。它是关于医疗保障资金的来源、分配与使用的卫生经济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全民卫生保障为基础,以职工医疗保障与合作医疗保障为主体,以其他医疗保障形式为补充,形成社会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医疗等形式。这一医疗制度目前正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走向改革发展之路。

为何说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

双层经营体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经营体制。它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主要内容是管理集体资产,协调利益关系,组织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壮大经济实力,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困难;家庭承包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享有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承包期限内享有相对独立的土地使用权,能够自主经营,依照合同规定享受相应的权利和履行法律规定的相应义务。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什么是对外贸易体制

对外贸易体制是国家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制度、经营方式、调控手段等运行体系的总和。外贸体制直接关系到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外贸体制是国家集权,外贸部门独家经营,工贸脱节,中央统负盈亏。从1988年开始,按照“放开经营、自负盈亏、经贸结合、实行代理制和统一对外”的原则,对外贸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是: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按照商品种类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经营范围;多数外贸专业分公司与中央财政脱钩,与地方财政挂钩;超基数出口由地方自负盈亏,外汇分成实行新的办法;划分进口商品经营范围,有步骤地推行进口代理制。

吸纳机制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

吸纳机制是指持续抽取劳动力、物资、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及其功能。吸纳机制是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在分析短缺现象时使用的一个概念。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吸纳机制的主要动力因素是预算约束软化。吸纳机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企业预算约束软化,赚钱或亏损都由国家包下来,企业保证不会倒闭,投资不承担任何风险,必然导致投资需求没有止境,无止境的投资需求必然造成对投资资源无止境的抽取。企业在作短期决策时较少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益,总是力图在实物上尽可能多地囤积库存,以免物资供应不上,形成生产隘路,导致企业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这种囤积倾向必然引起对资源的持续抽取。企业对一切生产要素,包括进口的物资、技术和机械等都具有永无止境的需求。要进口就得出口,为了扩大出口物资生产,必须进一步抽取国内资源。若干产品或服务是免费或半免费分配的,必然经常存在过度需求。吸纳机制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特有的,它引起普遍的长期的短缺现象。其中,第一种吸纳机制发生作用,是产生短缺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他各种吸纳机制发生作用是产生短缺现象的次要原因和附加因素。

什么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以农村居民为对象,由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医疗预防保健基金并按一定比例补偿的各种形式的医疗保健制度。包括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主要形式,主要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等风险问题: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有乡办乡管、乡村联办、村办乡管、村办村管四种管理形式,一般提倡乡办乡管。有“合医合药”、“合医不合药”、“合药不合医”三种类型,以“合医合药”为主。有保小不保大、保大不保小,保小又保大三种补偿方式,以保小又保大最为普遍。各地一般成立县乡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管理合作医疗基金。筹资方式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引导支持,许多省份建立了初级卫生保健专项资金,按一定人均标准下拨县乡作为合作医疗引导资金。村集体从公益金和乡镇企业利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纳入合作医疗基金。农村个人筹资额度一般控制在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