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7535100000019

第19章 经济常识(6)

经济增长点是指需求潜力大、增长速度快、能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产业和部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如果没有一批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就得不到充分发展,必然要陷入产品积压、企业破产或亏损、失业剧增的困境。由于经济增长点能起到决定经济发展方向和运行质量的作用,因此,其部门又称为“主导部门”,其产品又称为“主导产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是不同的,因而作为经济增长点的产业也随之不同。我国经济呈二元结构特征,工人与农民、城市与农村不仅在技术装备、生产效率上有很大差别,而且在收入上差别很大,形成农村和城市两大消费集团。他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农村集团(指非发达地区和非富裕社区的农村)处于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主导产品或经济增长点是轻纺产品、耐用消费品等;城市集团(包括发达和富裕地区的农村)处于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主导产品或经济增长点是住宅、电信、旅游、汽车等。

什么是经济制裁

经济制裁是指一国对另一国采取的经济惩罚措施。经济制裁可以因违反某种国际经济协定所引起,也常由国际政治、军事冲突所引起。经济制裁包括冻结、扣压或没收国外资产,停止出口贸易,停止经济合作与经济援助,中止经济协定,封锁贸易港口等。

何谓经济中心

经济中心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般指在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综合经济区内),在经济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和起重要作用的城市或城镇。在综合经济区的形成过程中,工业起主导作用,而城市一般是工业基地和交通运输枢纽,又是科学技术力量集中的地方,各级行政、经济、计划领导机构也多设在较大城市,因而城市也就自然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两者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中心按其影响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地方性经济中心等不同层次。各级经济中心对相应的经济区域内的生产活动起组织和领导作用。不同等级的经济中心同相应的经济区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点面结合、条块结合、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整体。经济中心与首都、省会、县城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如我国的首都是北京,而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上海。

经济周期有何特征

经济周期又称“商情周期”“商业周期”。在英国,通常称为“贸易周期”;在日本,通常称为“景气循环”。它是国民经济运行呈现的一起一落、扩张与收缩不断交替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主权的含义是什么

每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自然资源和一切经济活动所拥有的充分的永久主权称为经济主权。它包括自然资源、领海、领空的独占权,保护国民财产和利益的权力,建立本国货币体系、规定税收的权力,对在其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外国投资进行监督和管理权力,独立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权力等。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遭受致其不能充分地行使以上经济主权的经济、政治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胁迫。

何谓经济转型

经济转型指经济发展阶段或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对经济转型有多种理解:将经济转型理解为从较低层次的经济发展阶段向较高层次阶段的转变过程。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将经济转型理解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亦称“体制转轨”。如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把经济转型既理解为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过程,又理解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如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中指出:中国正处在两个历史性转型过程中,一是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转型,二是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什么是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亦称“物质利益”。人们对社会物质资料的占有、支配和享用,是人们进行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是人们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经济利益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以及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经济利益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即为经济利益的实现过程。从范围上划分,经济利益可分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阶级利益等,它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为劳动者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从利益实现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两者的矛盾经常表现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国家利益是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保证,必须放在优先地位。集体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局部利益,兼顾集体利益有利于生产和集体福利事业的发展。个人利益是劳动者的目前利益,兼顾劳动者的个人经济利益,有利于调动和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财富的内涵是什么

财富是“国民财富”、“社会财富”的简称,是能够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的自然资源和劳动产品的总称,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类。物质财富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用于或可能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和物质产品。物质产品是以劳动产品形式存在的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精神财富主要是科学理论、文艺作品、文化遗产等精神产品。物质财富是人们创造精神财富的基础,没有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创造出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主要是人们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物质财富的生产和精神财富的生产是不可分的,二者互相推动,使社会财富日益增加。财富是人类繁衍和社会发展的条件。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财富数量和质量,主要受该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而财富的分配则只受生产关系的制约。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生产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为何说国力是一切生产不可超越的起点

国力即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即国家所能支配的剩余产品量。广义上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具备的实力。衡量一国国力大小的基本标志是该国人均剩余产品量的多少。国力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结果,增强国力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现存的国力是人们从事生产和建设的起点,一切生产和经济活动绝不可以超越这个起点。

资金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分类

资金是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不断运动并带来增加价值的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它是劳动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生活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运动,其生命力寓于生产经营的运动过程之中,经过运动不仅要求如数流回,而且能够带来增加的价值。在不断的运动中,资金既可以表现为货币,又可以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商品,但它本身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属于劳动人民公共(全民或集体)所有。其带来的增加价值,要在资金所有者、支配者、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资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用途分为生产资金、建设资金和其他专用资金;按分配形式分为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按归属关系分为国家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按周转方式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按所处的领域分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流通资金。资金与资本的本质区别在于二者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对企业所处的环境采取的战略、企业拥有的资源、核心竞争力和持续性创新等。其中产业环境是持续竞争优势的外在条件;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在基础;持续创新是持续竞争优势的内生动力;企业成长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显现。

什么是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是指生存能力最强的物种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的自然界的规则,而不是最强大物种的自然规则。现在多用“丛林法则”来比喻弱肉强食的社会激烈的竞争。丛林法则有三层含义:弱肉强食,竞争是主导;食物链;合作精神。

什么是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之一,即以生产力为尺度去评价人们所做的工作,判断其优劣,决定其取舍。一般来说,凡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是好的,应当加以肯定;凡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是不好的,应当予以否定。这种含义的生产力标准不是以生产力的既有水平高低为衡量尺度,而是以生产力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速度为衡量尺度。衡量社会发展阶段和进步程度的最高标准,即用生产力为尺度去考察社会现状,以判断其发展阶段和进步程度。一般来说,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其发展程度就越高,据此人们能正确认识所处的历史阶段,加强行为的科学性,避免主观随意性,使各项政策和决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生产力成为标准的客观依据是其本身的特点:生产力是一种现实的、既得的物质力量,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其总是按照从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向前发展;生产力是可以计量的。生产力标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南,是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的出发点。

何谓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亦称“经济效果”,是指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费用与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一般可通过劳动消耗、劳动占用同取得的有效成果进行比较、分析予以反映。劳动消耗包括劳动力的消耗和设备、原料、材料、燃料的消耗,体现在价值上就是产品中的各种生产费用。劳动占用包括物质生产中的全部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即全部生产设备、原料、材料和燃料等,体现在价值上就是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有效成果即产出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总量,包括种类不同的产品和种类相同但质量、品种、规格不同的产品。经济效益的比较和计量,可用下列公式:

经济效益=有效成果-劳动耗费(或劳动占用)

或:

经济效益=劳动成果-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

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下,经济效益从属于不同的生产目的,具有不同的性质。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益表现为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从属于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有着明显的剥削性质。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则从属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即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者的物质文化需要,表现为一定量的劳动消耗和占用,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社会主义经济效益既可用一定的使用价值表示,即在占用和消耗社会劳动量已定的条件下,经济效益的大小取决于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花色品种,以及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也可用价值表示,即在一定的资金占用和资金耗费条件下,经济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所获得的利润多少以及工资利润率、成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的高低等。经济效益的高低,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曾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下述看法:“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

效用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