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7535100000001

第1章 发展规划(1)

为什么说“八五”计划期间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1991-1995年,我国实施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八个五年计划。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根据这个建议,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该纲要经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并付诸实施。“八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具体指标为:五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5%,国民收入年均增长5%,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3%。“八五”计划期间,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府宏观调节能力的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不仅超额完成原计划,而且这五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波动最小的五年。“八五”计划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8%,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25%。“八五”期间,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显着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994年3月,我国国务院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含义是:对于当时全国农村8 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1994-2000年)基本解决。以该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计划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全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已经明显缓解,没有完全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减少到8 000万人。尽管目前(1994年)的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只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887%,但是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及水库库区,而且多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其共同特征是: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生态失调,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落后,人畜饮水困难,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这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与前一阶段扶贫工作比较,解决这些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难度更大。抓紧扶贫开发,尽快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改变经济、文化、社会的落后状态,解决以至彻底消除贫困,不仅关系到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振兴、市场的开拓、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共同富裕以及全国的深化改革。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的、深远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的伟大事业。为此,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鼓励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的扶持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解决温饱问题,进而脱贫致富。到2000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0年的3 0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左右。

“九七三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九七三计划”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简称。1997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定和实施该计划。该计划鼓励优秀科学家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点领域,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重点基础研究。该计划到2010年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建立一批能够体现我国科学发展水平和综合科技实力、国际上有一定地位、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科学工程;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具有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九五”计划期间实现奋斗目标了吗

1996-2000年期间我国实施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九个五年计划。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务院根据这个建议,着手编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五”计划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顺经济关系,推动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经济增长的预计指标为:五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九五”计划期间,虽然我国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但是仍然完成了预期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内容有哪些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是国家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之后实施的第二个指导全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我国2001-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奋斗目标为:尽快解决极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主要任务为:把贫困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3 000万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继续帮助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扶贫成果。纲要提出引入非政府组织(NGO)参与执行政府扶贫项目的新思路,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我国的扶贫事业。至2006年,全国农村仍有2 365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处于年收入683~944元的低收入群体还有4 067万人,两者合计6 432万人。我国的扶贫工作由解决温饱为主转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的新阶段。

“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十五”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简称。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于2000年10月11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1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该计划是指导全国人民在新世纪进行伟大进军的行动纲领。该计划期(2001-2005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着提高,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该计划期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速度为年均7%左右,为了保证顺利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十一五”规划有何新举措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的关于我国2006-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五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简称“十一五”规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1949-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2006-2010年)开始,中国政府将编制“计划”改为编制“规划”。“十一五”规划共14篇,48章,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十一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的主要经济目标有几点

“十一五”时期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目标有: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翻一番。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 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47%。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 000万人。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市场监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更加协调,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十一五”期间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的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间利益协调机制。抓好其他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型灌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饲料饲养、疫病防治、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改革传统耕作方式,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适用技术。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奶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花卉产业。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实施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

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高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气候条件适宜区域建设经济作物产业带和名特优新稀热带作物产业带。发展农区、农牧交错区畜牧业,在南方草山草坡和西南岩溶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恢复和培育传统牧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缺水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