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对这样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这个妇女表现的是极度的宽容,也正是这种宽容,才让那位少年感动得泪如雨下。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这次被宽容,那个少年的人生得以重写。
6、第六级能包容异者
如果你能包容唱反调人时,就证明你的境界特高了,我们把这种包容的级别称之为第六级。
回顾历史,对“歧见”和“异己”的仇视与迫害是无数苦难与战乱的根源之一,对宽容的理念和实践做出澄明的思考,有助于求索我们如何在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中和平共存。对沃尔泽来说,宽容使差异成为可能,而差异使宽容成为必要。
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彼此的思想若真脆达到“类聚、群分”的境地,可不得了。文者要引为知己,武者要结为兄弟;君子结交讲志同道合,小人相处求臭味相投。不管是金兰结义,还是狼狈为奸,都证明只有知己才是最“铁”的,惟独那异己分子是谁也不能容忍的。
知己确实令人神往说话异白同声,办事不约而同:交流时推心置腹,相处时同甘共苦。我国古代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佳话,如伯牙摔琴谢知音,孔明出山酬圣主,至于“七为知己者死”,就更屡见不鲜了。
知己难遇,而异己难容。古往今来,几多“异己”被绞杀:秦始皇焚书坑俗,为的是清除异己:蔽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的是清除异己;“天朝卜国”大兴文字狱,为的是清除异己;“黄埔校长”借中山舰之名,挤排共产党,为的是清除异己……一幕幕历史活剧无不表明异己足眼中钉、肉中刺,恨不能众刻除之而后快。
可是社会上真的不该有异己吗?答日:非也!没有异己,便没有了对立,矛盾也就随之消失;失去了矛盾,社会也就无法发展了。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处理和解决矛盾,同时又不断产生新的矛盾的过程。没有矛盾,便没有一切。况且,异己在特定情况下,处理得当,也会成为知己。齐拟公双用管仲,齐国得以称猫。诸葛亮七纵孟获,干戈化为玉帛。即便不相为谋,一个群体中容留一两个异己,也不见得是坏事。因为有异己的群体必然会为强化自己、同化异己而努力,整个群体也就出现了勃勃生机一一他们是在不自觉地从异己身。上获得了生命力。所以,异己的存在也不能绝对说是有害无益。其实,那些视异己如骨鱿在喉的人,实际上并不能因为除了异己就扶摇直上,他们在排斥异己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
挪威人捕到沙丁鱼后,通常在所捕的沙丁鱼群中放一条鲇鱼。据有经验的渔民讲,有了这条“异己分子”的存在,沙丁鱼就会加速游动,使沙丁鱼能活着上岸。
然而,当我们吃着发臭的沙丁鱼时,是否感到自己的思想也如这沙丁鱼的结局一样呢?
当然,这里并非鼓吹“泛爱主义”,而只是认为,异己也有享受阳光的权利。虽然你与异己分子不共戴天,但“天”只有一个,要想获得一个没有异己的天地,就如同用自己的牙齿咬掉自己的眉毛一样永远办不到。
“人,生而不平等。”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穷究一生的研究,然后,想为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论,才真正为众生提出了究竟解决之道。
人的差异性有来自先天的业力,及后天的努力与学习。一般人基于此差别的大小,再加上自己自私的角度给予批判,就益发的更不平衡了。其实,以佛法的观点,这种种的不同、相异、对立,却极为公平。因为众生一切的身、心、环境,皆取决于自己的业力。我们要突破意识的观念,就要放下错误的标准,因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订出一个范围,跟自己看法不同的就是敌人,而加以排斥。这都是由意识造成我们内心的一种主观,如果不能突破,就会一直生活在意识的阻碍里而痛苦不堪。 而当了解了这个道理,你就再也不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或愤世嫉俗了。那么,争执中,如一方能够将冲动忍耐一下,那么必能有一番新的境界,明天也会比较好。
就像夫妻吵架时,有一方能心平气和地跟对方说:“我尊重你!而且我并不想改变你。”这样,想吵也吵不起来了。
哲学家也告诉我们:“不要让你今天的无知,增加你明天的后悔。”
遇到什么事,先训练自己不要马上生气,后悔自然减少。包容别人可以涵养自己,改善人际关系,产生良好的互动,这是减少纷争斗乱的不二法门。
7、第七级能包容仇人
最高级别的包容就是包容你的敌人、仇家、对手,这就是佛的境界了。
在非原则的问题上,以大局为重,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喜悦。
要知你并非踯躅单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各自走着自己的生命之路,纷纷攘攘,难免有碰撞,所以即使心地最和善的人也难免要伤别人的心,如果冤冤相报,非但抚平不了心中的创伤,而且只能将伤害者捆绑在无休止的争吵战车上。
阿萨吉奥利曾说:“如果没有宽恕之心,生命就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支配。”惟有抱“尽释前嫌”和“以德报怨”的宽容态度,才能使这个世界少一分仇恨,而多一分祥和。一位哲学家说:“有一颗体谅他人的心,就仿佛获得一把钥匙,它能开启未来闭着的大门。”著名作家萨迪也说过:“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该在平日里以宽待人。”
普济寺里有一个年近百岁的老禅师,许多人有什么解不开的难题,都会去向这位老禅师请教。
某天,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来到普济寺,他想向老禅师请教“为什么自己从来都没有开心过”。
此人正要踏进老禅师打坐念经的禅房,却发现自己脚边有个像袋子似的东西,虽然块头很小,可是看起来却是气鼓鼓的。他感到很奇怪,就抬起脚来,猛地向那东西踩去,可是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迅速地膨胀起来。这个人一看到这种景象,犟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他随手抄起放在禅房门口的一根木棒向那个和他一样“气鼓鼓”的东西使劲儿砸去,到最后,那东西已经膨胀得将整条通往禅房的路都给堵死了。
这时候老禅师出来了,他对那个前来求教的人说:“快停止吧,此物叫做仇恨袋,里面装着你的仇恨,你不搭理它,它便如刚才一般大小,但一旦你要侵犯它,它便会膨胀起来,与你对抗到底。远离它,忘记它,它便伤害不了你了。”
那个正在发怒的人听了老禅师的话,如醍醐灌顶,他对老禅师说:“感谢你,我以前每天总是生活在仇恨之中,所以我从来没有开心过,现在我终于找到答案了。”
倘若你心里老是装满了仇恨与不满的情绪,快乐是不会近身的在你的“仇恨袋”里装满一种叫做“包容”的东西,仇恨就会离你远去了。
人世沧桑,一辈子难免要遇到一些坎坷的事,也难免要遇到一些与自己不友好的人,乃至于要和损害过自己的人共事相处。对待这类人和事,人们大多有两种态度,一是仇恨在心,满腹怨恨,伺机报复。最常用的一句话就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处事处人的结果往往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如今不少影视剧、文学作品就是给人以这种教育。甚至将这种牢记仇恨,复仇血恨赞颂为真正的男子汉,或称之为英雄人物。再一种态度是身处逆境之时不怨天尤人、而是正视自己,修正自己,宽容于人。这种处人处事的结果往往使自己的生命在宽容中得以延伸,在延伸中得以升华。著名南非民族运动领袖曼德拉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南非民族英雄曼德拉因领导反对白人的种族隔离政策而被入狱,白人统治者将其关押在一个荒凉的大西洋小岛上,关押时间长达27年之久。在关押期间监狱方面对当时年事己高的曼德拉进行了残酷的虐待,叫他每天清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灰岩矿场,用尖镐和铁锹掘石灰石。有时还叫他去下海做工,在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因曼德拉是要犯,有三名看守专门负责看守他,而这三名看守对他都极不友好,总是找机会虐待他。曼德拉在这27年的牢狱生活中,吃尽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与折磨。
然而,令人不可想像的是,曼德拉在1991年出狱当选为总统后,在他的总统就职庆典仪式上发生了一个震惊世人的举动。他在庆典会上不仅热情致辞欢迎他的来宾,各国政要,还向人们特别介绍了二位特殊的客人,那就是他在被关押期间看守他的那三名原看守。曼德拉说,令他最高兴的是他们三人也能到场参加庆典。当时,年迈的曼德拉还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三位原看守致敬,他的这一举动使这个盛大热烈的庆典一片静谧。
后来曼德拉谈及此事,他向人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的环境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得以活下来。他的漫长的牢狱岁月,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受到的苦难与痛苦,如何给自己以激励。他还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经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他与人说及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时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人之坎坷,以常人而论,曼德拉大有过之,然曼德拉以博大宽阔的胸襟,泰然处之,他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所得到的并非是仇恨,是积怨,而是不断认识自己,调整自己,训练自己,克服自己不利的习性,以适应当时的处境,由此他的生命得以生存,得以重获生机,他的生命力也由此显得异常的顽强。
曼德拉伟大的情操,使我想到佛教的创造者——释迦牟尼,他以他无上的智慧调整自然界与生命的一切现象,以它完美的人格度过一生,以博大济世的胸怀教育众生,善待众生,当有人诬陷他时他仍那么心态平和;当有人与他为敌时,他仍是那么悲切度人;当有人向他发难时,他又是何等的大慈大悲。觉者释迦牟尼告诉我们,众生一体,细细想来宽容别人正是爱护自己,仇恨别人,实际伤害的仍是自己。
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容。
有人说:“人有两颗心,一颗心用来流血,一颗心用来宽容。”容己之仇。这是容人的极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大夫,管理中政而成就霸业;魏征曾劝李建成早日杀掉秦王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当了皇帝,不计前嫌,重用魏征。魏征也为李世民出了不少治国良策,使唐朝成为历史上一个鼎盛时期。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光辉典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