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毛泽东名言故事
7519300000026

第26章 经济

173.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毛泽青是毛泽东的堂弟,1937年来到延安。到延安后不久,毛泽青被分配在陕北公学学习,后来被派往延安解放印刷厂工作。

1939年,日寇大举进攻边区,边区经济十分困难。一天,毛泽东把毛泽青叫去,说:“泽青,你去做生意好么?”泽青和许多刚参加革命的青年一样,满脑子革命思想,以为只有上前线才叫革命,叫他去做生意,心里就不乐意。毛泽东说:“现在边区很困难,敌人又封锁我们。中央决定,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听说你算盘打得不错,也懂一些生意经,就为革命去做生意吧!”就这样,毛泽青当上了“老板”,他穿着蓝长衫,出没于古城的大街小巷,奔波于陕北的崎岖山路,把棉纱、布匹、药品、食盐、纸张……

源源不断地运往延安,为解放区的物质供应,为苏区的经济发展,为红军的反封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赵志超着《毛泽东一家人》(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552-553页。)

174.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除大量阅读社会科学书籍外,还收藏和阅读了很多自然科学书籍,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1951年4月中旬,毛泽东邀请他的同学周世钊和蒋竹如到中南海作客,并对他们说,我很想请两三年假学习自然科学,可惜不容许我有这样的假期。1958年9月,毛泽东外出视察工作,陪同前往的张治中看到衍毛泽东在旅途中仍在研读冶金工业方面的书,不禁感到有些惊讶,就问毛泽东:“你也要钻研科技书?”毛泽东抬起头,笑着说道:“是啊,人的知识面越宽越好。”毛泽东除了身体力行、带头学习研究科学知识外,还亲切关怀和热情地支持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还特别号召全党干部和全国人民都要重视和学习科学知识。1955年,在全国党代表会上,毛泽东讲道:“只要我们更多地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学,一句话,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少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我们的革命工作和建设工作,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的。”在党的八大一次预备会议上,毛泽东曾说过,我们对新的科学技术还不懂,还要做很大的努力。现在中央委员会是一个政治中央,还不是科学中央,将来的中央委员会就是科学委员会了。1963年12月,聂荣臻等同志向毛泽东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的时候,毛泽东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是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张诚主编《新编毛泽东故事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第321页。)

175.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上,由于历代反动阶级的腐朽统治,黄河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一直水患不断,被称为“中国的忧患”。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的工作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古语云:“治黄河者治天下。”毛泽东身体力行,特别关心治黄事业。

建国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巡视的地方就是黄河。1952年10月30日至31日,毛泽东在杨尚昆、罗瑞卿、滕代远、汪东兴等人的陪同下,亲赴河南视察黄河。在此之前,毛泽东曾在10月26日在济南洛口看过黄河,28日在徐州登云龙山眺望了明清黄河古道。30日上午,毛泽东在兰考听取了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的汇报,下午,毛泽东又到开封北郊柳园口观看“悬河”。10月31日晨,毛泽东对王化云及河南省党政领导说:“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随后毛泽东乘车赴新乡,亲自到黄河入卫河的地方看了看,并在引黄入卫5号总干渠前摄影留念。短短两天的视察,使毛泽东了解了许多治黄情况。

1954年冬,毛泽东在南巡返京途经郑州时又一次听取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同志关于治黄工作的汇报。1955年6月22日,毛泽东第三次听取了王化云关于治黄情况的汇报,毛泽东特别关心地问起1954年开始制订的黄河规划的落实情况,王化云告诉毛泽东,治黄工程是严格遵循根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指导思想的,是严格按照综合利用、梯级开发黄河水利水电资源的原则的,先后安排了水土保持、引黄灌溉、干支流水库等工程。其中干流三门峡和刘家峡水利工程是近期建设的重点工程。

在1952年至1955年四年时间里,毛泽东虽然日理万机,政务繁忙,但仍抽出时间亲自视察黄河,专门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希望能正确把握黄河的脾气,作出治黄的科学决策。

(张诚主编《新编毛泽东故事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第293页。)

176.自力更生。

1953年的某一天,毛泽东和李银桥聊天。毛泽东说,要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建成初步繁荣强盛的中国。说着他挺一挺胸膛,念起了曹植《野田黄雀行》的前四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他接着说:“我们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不行,世界上没得人怕我们,很容易受人家欺侮。我们要争一口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十年,尽力使我们的屈辱统统扫除干净。”

还有一次,毛泽东的牙床化脓,痛得捂腮皱眉吸凉气,吃不下饭。

保健医生有意重复主席说过的话:“牙痛不是病,疼起来要了命。”毛泽东听了也笑了起来。

徐医生趁机说:“这次可真是病了,牙床化脓,淋巴肿大,你得吃药,吃抗生素。”毛泽东摇着头说:“我不用药。”徐涛灵机一动,便用毛泽东经常劝别人的话说:“别讳疾忌医呀,这是你常说的话。”毛泽东风趣地说:“我不忌医我忌药。你有不用药的办法吗?”徐涛说:“病重了不行,重了必须吃药。”毛泽东却不听大夫的,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我不吃药。靠吃药,自己的抵抗力量就没法发挥作用,就得不到锻炼,应该调动自身抵抗力量对付外来侵略。总用药抵抗力就会衰退……”“照这样说,还生产药干什么?”徐涛问。

毛泽东笑着回答:“只有抵抗力不行时,才用药助他一臂之力,反败为胜。这次我要看看我的抵抗力能不能战胜。”几天之后,没有用药的毛泽东,牙床的肿疼也好了,毛泽东不无得意地对徐涛说:“怎么样,我的抵抗力战胜了,自力更生了,不能光靠外援。天下万事万物,都脱不出这个道理。”

(刘汉民编着《毛泽东诗话词话书话集观》,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90页;王守柱、李保华编着《毛泽东的魅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75-76页。)

177.生产力应该获得解放。

为了提高警卫战士的文化水平,毛泽东出钱为战士们办了中南海机关业余文化学校。到1957年底,战士们的文化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写出来的调查报告质量也越来越高。

大约是1957年12月份前后,战士马维探家回来,不但写了调查报告,还带回一个窝头,又黑又硬,交给毛泽东说:“我们家乡的农民生活还很苦,他们就是吃这样的窝头,我讲的是实话。”毛泽东接过窝头时,李银桥看到他的手有些抖,眼圈一下子就红了。

毛泽东是非常容易动感情的。在陕北时,毛泽东就讲过:“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有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落泪……”事实也是这样。李银桥见他第一次落泪,是看到一名病重的孩子,那孩子的母亲哭,他也跟着掉泪,命令医生尽全力去抢救。他去莫斯科谈判,与斯大林建立了友谊。斯大林逝世的消息传来,他也哭了,哭得很伤心,几天睡不好觉。

这一次,毛泽东接过窝头,掰一块放嘴里,泪水立刻溢满眼眶。当他咽下那口粗糙的窝头时,豆大的泪球便顺着脸颊淌落下来,鼻子也壅塞了。他一边哭,一边掰了窝头分给我们这些身边的工作人员:“吃,你们都吃一块儿。这就是我们农民的口粮,这就是种粮的人吃的粮食呵!……”李银桥也分到一块儿,放到嘴里,确实难吃。嚼了很久才咽下去。

那天毛泽东失眠了。嘴里不断喃喃:“为什么是这样呢?为什么?

……人民当家作主了,不再是为地主种田,是为人民群众自身搞生产,生产力应该获得解放嘛……”以后很长时间,毛泽东时时带着严肃深沉的思考,无论散步、吃饭还是睡觉,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多次自言自语:“我们是社会主义嘛,不该是这样。要想个办法,想个办法……”

(山岚着《红墙内的秘书们》(上册),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290页。)

178.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

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问题,因此毛泽东认真阅读了此书,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去考虑种种问题。1958年底,毛泽东认真阅读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赞同斯大林在书中提出的这一种观点,即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他在学习之后曾经结合我国实际说:“现在还是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价值法则来作为一种工具。我们国家是个商品生产不发达的国家,现在又很快地进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还要发展。这是肯定的,有积极作用。”他还指出:“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有不少人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商品的差别,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区没有懂得利用其作用的重要性……

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无非是怕资本主义。

不要怕,我看要大大发展。商品生产看它同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联系,就不是资本主义,就出社会主义。不要怕,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因为已经没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袁永松主编《伟人毛泽东》(中卷),红旗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10-311页。)

179.反腐蚀,不要叫糖衣炮弹打中。

有一年,天下大雪。毛泽东来到室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开始在没有雪的廊檐下踱步,而后又出门,沿中海走。他不走扫净的路,专走铺满雪花的地方,入迷地倾听着脚下咯吱咯吱的碾雪声,不时回身望自己的脚印,不时停在松柏旁欣赏树丫上的积雪。

他凝视树丫上的积雪,过了片刻,忽然问身边的李银桥:银桥,你贪污了没有?”李银桥稍微有些吃惊,怎么扯到这上了呢?

“没有。”李银桥坦然地回答。

“那就好,你来的时候像这些雪。”毛泽东指点松枝上洁白耀眼的积雪,说:“以后要保持。反腐蚀,不要叫糖衣炮弹打中。

“知道了。”李银桥回答。

毛泽东继续在雪地上走,又问道:“农民喜欢雪,瑞雪兆丰年。害虫不喜欢,一下雪,苍蝇就没有了。我也喜欢雪,我们都喜欢雪。”

(王守柱、李保华编着《毛泽东的魅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60-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