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伏牛山横亘在华北大平原上,大平原人烟稠密,人们闲暇即上山,与山亲近,山的每一个褶皱都被寻遍,比较能够看的山水便被开发出来。不像那些人烟稀少处,纵有绝妙风光,也因闭塞缺少发现而不为人知。
河南栾川县城有一半在伏牛山上,被称为北国第一洞的鸡冠洞和一些山水,诸如老君山,便开发成了景区,山水有得一看。最能看处应该是连绵的山影和主峰下的石头。登高东望,山影一重重呈青色渐次变淡,空蒙虚幻,犹如海上仙山。石头是主峰下南坡的石林,几块怪石间偏长了一棵身姿百般扭曲的丑松,丑与怪互相搭配,搭配得恰到好处,便成了美。这样美的景点很多,像是一个一个盆景遍布。
老君山海拔二千二百米,山顶有庙,供奉太上老君,即老子。据说这里是老子归隐地。山旁一谷,名字很诗意,唤寻梦谷。寻梦谷旁立一石碑,刻“老子归隐地”五个草字,如果老子确实终老于这处山水,这里可谓是祥光普照,福地洞天。就连枯木瘦石、山川流水也都会因为老子的君临而郁郁葱葱、山丰水美的。
今日我们来游寻梦谷,已是深秋时节,山上层林尽染,红了柿子,红了枫叶,瘦了溪水,绿了翠竹,秋风起处,秋叶簌簌,满阶盈黄,山径逶迤,我们走进山去,似在一幅黄红色的立体山水画里走动。山环水绕,河谷里巨石累累,顺着河谷走上去,一直走到路细处,树浓处,云深处,乐而知返。
一条路绕着一条山溪左左右右盘绕,我们是顺着山溪向上走的,水忽而成束,从几块巨石缝隙中射出,忽而成滩,在平凹处漫着;忽而成流,在乱石间汩汩地淌过。水没有形状,没有态势,随势而变,一只罐可以盛了它,一只手可以掬了它,它至柔得没了性格。可它要发起怒来,却是至刚至强。它在悄无声息地洇着土岸及土里隐的纵横交错的竹鞭和树根,无声地流着,只有遇到拦路石,才低低说几句劝慰的话。
转过山口,满眼红黄相间的山林中间,一尊六十米高的老子铜像赫然矗立,仰了头颅望去,老子长袍垂地,顶天立地地站立,目光深邃,神态安详,左手执一卷竹简,右手握,以食指指天,似乎在叩问宇宙,又似乎在向人们宣讲天道,左手里执的竹简上该是他亲笔书的《道德经》吧。老子像质本青铜,阳光将青铜镀了一层金晖,肃穆而庄严,古朴又旷达。据说,在某个特殊的时间,逆着天光,可以看见老子像周围一圈儿金色的光芒,久久不散。
走近老子,是要登五百级台阶的,人在登高,仰望老子,老子更高。我们在老子脚下,渺小如蚁,屏息不敢呼吸,不敢大声说笑,老子俯视着我们,就像我们俯视蚁群一样。老子的高度,几千年来无人能够超越。他的道,是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同样,天不生老子,我们将在精神的黑暗中长久地摸索。我仰视老子,他只是用怜悯的目光看着我以及我身后广袤的山峰和大地。他在暗示,他的道就在那里。
老子像后,壁上镌刻着五千言《道德经》。五千个汉字,就把天与地、人与天的一切玄机解读尽了,说完了五千言,老子在世上再也不需语言了。该说的话已经说完了,他在世上已经没有什么牵挂了,他要去寻一片幽静的山林终老林泉了。于是,他骑了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其所终。牛走起来,没有马和骡快,脚力也不如驴,老子为何不骑青鹿,而骑青牛呢?老子选择坐骑也有“道”。牛慢吞吞的,很耐久,不急不躁,就像一泊水,把土地慢慢洇湿;就像道,把意识慢慢浸染。水洇地湿,缓缓地洇,土地才洇得透。快速的流淌,只能是冲刷,冲刷是事与愿违的,冲刷的只能是浮面,不能抵达深处,欲速则不达。道对思想的浸润,也只能是缓慢的。缓慢地渗入他的意识深处,成为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而化之。老子平生就不知道着急,从来不急不躁,他只是平和中庸,只喜欢慢慢流淌。选择牛,是老子的智慧,是道的体现。
山溪里有老子的道,牛有老子的道,水有老子的道,道无处不在,看起来却是那样平常,只不过寻常事物。
老子究竟终老于何处呢?这千古之谜,只有老子和他的青牛知道。函谷关关隘重重,再向西是西风残阳,眼前是莽莽秦岭,远方是大漠落日,道可以润泽四方,青牛的脚力能够走多远呢?栾川是老子的隐迹之地吗?但愿是。栾川人愿意以这片山水送与哲人,让道给这片山水以润泽,这原本是对老子善意的挽留。他们在这片山林里铸了像,修了庙,用老子给这片水命了名,可见他们的虔诚和对道的深深迷恋。
可是,天下叫老君山的山水竟有八处,每个地方,都有更多的老子归隐地的传说。
老子的墓地也有很多处,在西安周至、河南洛阳都有。
更多的地方有类似的传说流传是一件幸事,许多的山水都愿意对哲人一再挽留,道已经像清泉一样把涓涓清流沁入了人们的心灵。
寻梦谷还有什么梦可寻呢?
这里有我们的梦,有栾川人的梦,有老子的梦。
我们做过许多绚丽的梦,有许多梦丢失了,再也寻不回它。取而代之的,是许多人生的烦忧。
梦既然是寻不回的,还是向老子问一问道吧,老子不语。我撞响钟、鼓,燃了香烛,老子还是不语。子不语,我亦无语。无语良久,我忽然想到,问道还是悟道?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而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人安身立命,也应该像水一样,随遇而安,善于处低洼之地,心如止水。这应是道的大境界。
我顺着老子的目光环顾四野,居高临下,读深秋里的老君山,读红叶,读山路,读云海,读栈道,读险峻,读过一遍,我忽然对我们的所谓烦忧,感到可笑。在明净的山水面前,在老子面前,它们像雾霭一样飘散得无影无踪,老子的道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你不可以说出它,它却像空气一样弥散四周。红叶上有它,山路上有它,云海里有它,栈道上有它。要用心灵读它,要用感觉去悟它,要悟到觉悟,才能入道,长期修炼,才能得道。悟道尚需时日,因为觉悟非一朝一夕之功,也许十年,也许八年,也许需要一生。所以,老子不忙,不躁,不急,不论是高立于山巅,还是局促于斗室,他都是随遇而安,都是豁达而平静。我们来爬山并悟老子之道,先要悟他的从容和淡定,悟他的豁达和伟大的平静。
晚间在山里农家旅馆住下,上北瓜、豆腐、拳菜、香椿等六素两荤各一碟,鼓腹而眠。第二天,登缆车直达老君山,饱览云海苍茫,心胸为之开阔,走过山间栈道,体会了险要和惊心。临行,我向老子上了三炷香,并重重地叩了一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