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片扁扁的阳光
7512000000022

第22章 寻不回的诗感

寒山寺应该是遗世而独立的,它落寞地坐落在十里繁华之外的荒郊,年代久远了些,金色的佛应该有些黯淡,大殿和宝塔也有了一些旧,精美的雕花窗棂和廊柱的红漆有些剥落,寺旁的石栏光滑又有些暗晕,寺院地下铺的青砖整齐而潮湿,缝隙里钻出来一行行青青草芽,经幡都有些褪色。寺边上的河忧伤地流着,一条条暗绿色的水草随水波飘摇,岸上是古旧的点点青苔,笼着一些儿一些儿的寒烟,远处是苍郁的原野,凄清而婉约。

失意的学子坐在船舱里,一袭青色的袍杂了些水渍和酒痕。他看着舱外的景物一节节地后退,烟雾凄迷,水声汩汩。一任思绪四面八方地发散着,竟然收拾不回。秋霜浓烈,寒气袭人。冷的季节天是短的,不知不觉间,船过了枫桥,天色昏冥,夜一层层地浓着,几点惨白的星也冷得发抖,远处的无边夜色中,腾起了一片火星,那是船上的渔火。茫然无措间,“哇”的一声叫,夜鸟展翅飞过,叫声也仿佛枯萎了。

回想自己的生平,也曾经少年豪气、意气风发、诗墨淋漓,怎料人生的大失意随在后边,弄得心绪浩茫,愁绪一片,无个排解处。诗人惯用的是笔抒胸臆,纸与笔都在包袱里,也冷得不想伸手。正嗟呀间,一声极悦耳极清脆的钟声排空而来,清亮清亮地穿越了一重重的夜,拖着长长的嗡嗡的余音直刺进耳膜里去,一声声击打着他的心情,凝重、绵延,与心绪共鸣成一片。寒气袭入身来,他裹紧了青衫,和衣卧着,静静地听着,细细地追着那每一个音节,足足有一个时辰,一共有一百零八响,声音就从左岸边的一片黑压压的建筑里传过来,俯低了目光看,衬着熹微的天光,看得见一片高挑的檐脊还有宝塔。他知道,船到寒山寺了。

这是张继在夜泊枫桥时听到的钟声。

这饱满的诗境,传递给我们时,已经是千年以后了。尽管时隔千年,似乎还能触摸到那嗡嗡的钟声浑厚的质感。从此,寒山寺与钟声,长久地镌刻在意识里,任凭多少物是人非、世事芜杂,都不曾褪去它的色彩。铺满寒霜的冬夜里那一片钟声,从未从意识里消失,与那些嚼烂的和半生不熟的历史典故一起混搅在记忆里,不能抹去。从读到这首诗的那一天起,就在大脑里生长成一个愿望,这愿望缠磨着我,曾经那样不休不止。

终于有机会去寒山寺了。那是去年,随一个旅游团队去的。一看到旅程上印有寒山寺三个字,曾经在少年时缠磨过我许多时日的那片记忆马上苏醒了。有些古旧的寺和那片嗡嗡的钟声立即鲜明地浮现在视觉和听觉中,神经也立即兴奋起来。

我要去聆听那钟声了。时隔千年,我还能找得到张继的感觉吗?还能寻到那片曾经的诗境吗?

哦,这就是寒山寺了。它已经不再遗世而独立,已经被热闹和繁华包围了,俨然是一片闹市,枫桥下那自由的流水也已被水泥堤岸所挟持,寺院修葺一新。神佛面前,香烟袅袅,清和静已经无迹可寻。到哪里去寻找张继的感觉呢?诗碑尚在,大钟仍鸣,当年的诗境已经邈然了。

我有些惘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