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大全集
7506300000052

第52章 饮食中的心理学

★第一节 餐桌上的心理卫生

大量临床资料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神经性厌食、幽门痉挛、糖尿病、胆石症和精神病等多种心身疾病,与人们忽视就餐时的心理卫生有关。饮食的营养价值不仅取决于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质量和数量,而且还决定于人体对它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而影响食物消化吸收的原因很多,除了各种疾病以外,与用餐前后的心情以及用餐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当人处于极度紧张和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的时候,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量显著减少,胃肠蠕动减缓或失调,食道、胃、肠的括约肌收缩变得强烈,很容易引起食欲不振,甚至恶心、呕吐和其他消化功能紊乱等症状。长久如此,消化器官等人体器官就会受到严重损害,使人患病。

可是今天,虽然人们越来越讲究饮食卫生,注意饮食营养,却很少注意餐桌上的心理卫生。例如,有些人因为琐事生了闷气,吃饭时也不顾忌,边吃边生闷气,结果把食物和“闷气”一起吞进肚子里。再比如,有些夫妻喜欢在餐桌上谈论家庭琐事,最后发展到口角甚至打骂的地步。还有些家长特别喜欢在餐桌上询问考试成绩和学习生活,稍有不悦,就开始教训甚至大声训斥孩子,使可怜的孩子边流泪边吃饭,全家也都跟着不愉快。另外,还有些人一吃饭就搞本书来看,或者端着饭碗跑到电视前面看电视等等。这些都是不讲究餐桌心理卫生的典型例子。

那么,应该如何保持餐桌上的心理卫生呢?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吃饭前要尽量保持心情愉快,排除心中的不悦,不去想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更不要谈论不愉快的事。

第二,尽量将进餐环境布置得洁净、安静一些,切莫杂乱、肮脏,并要避开噪音,否则会引起心绪烦躁,不利于食物的消化。

第三,情绪不好时,要尽量避免进食,应该等到情绪好转时再吃饭。

第四,进餐时不要看书、看电视,可播放一些悦耳柔和的轻音乐,但注意音量不宜过大。

第五,进餐时不要争辩问题,更不要争得面红耳赤。

第六,当家长的更切忌在餐桌上训斥小孩。

★第二节 饮食习惯、结构与心理

饮食喜好与心理

大家都看过刘德华和郑秀文演的电影《瘦身男女》吧?里面的那对冤家男女,通过将一张张肉饼、一块块肥肉塞进自己的胃里而企图冲淡失恋的打击,结果胖得丑陋不堪。现实中其实也有很多这种人。他们心情沮丧的时候就喜欢大吃大嚼。相反,有的人在心情不好时却什么都吃不下,并以绝食来折磨自己,搞得自己“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差异的奥秘所在,就是饮食同每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有着必然且密切的联系。英国行为心理学家最近以大量的研究事实证明了这种密切联系。

(一)甜食与温和性格

或许你早已发现,比较喜欢吃甜食的人,性格往往比较温和,在性格上多属于黏液质型。他们为人谨慎,在处世上比较保守,不愿意冒险。例如,上海、江浙地区的人比较嗜好甜食。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上海好男人”可是甜食滋养出的。女人若要嫁个上海郎那就里里外外都不用操心了。上海男人既会挣钱又精于家务,不足之处就是缺少一点男子气概。

(二)嗜辣与火爆脾气

或许你早已发现,周围嗜辣如命的人,往往性格上也比较泼辣。嗜辣的人在性格上多属于多血质型,待人往往热情大方,但脾气火爆,发起脾气来很吓人。例如,四川、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方的人比较嗜辣,他们的脾气也和那里的辣椒一样。但并不是说不嗜辣的人脾气就不会火爆,比如山东人倒不喜欢吃辣,但同样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

(三)大米与自我陶醉

喜欢吃大米的人,经常自我陶醉,孤芳自赏,对人对事处理得体,比较通融,但互助精神差。

(四)面食与意志不坚

喜欢吃面食的人,能说会道,夸夸其谈,不考虑后果及影响,但意志不坚定,做事容易丧失信心。

(五)油炸食品与勇于冒险

喜欢吃油炸食品的人则勇于冒险,有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但受到挫折即灰心丧气。美国饮食以快餐居多,尤其是像炸鸡一类的快餐更被美国人所钟爱。喜食油炸食品的人勇于冒险,这一点在美国人身上体现得很好。

(六)清淡食品与喜欢交际

喜欢吃清淡食品的人则注重交际,善于接近他人,希望广交朋友,不愿单枪匹马。

(七)饮食与民族性格

饮食和民族性格也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从他们制作的面包上就能清清楚楚看出来。例如,俄罗斯有种著名的面包叫做“大列巴”,其个头和分量就如同俄罗斯人一般“够劲”,粗犷豪爽、不拘小节;而法国的面包通常做成一个个外形精致的面包圈、面包条,相应地,法兰西人浪漫柔情,情感丰富。

形容女人埋怨男人对别的女人眉来眼去叫“吃醋”;我们心情愉快的时候总觉得心里“甜甜”的;我们伤心的时候流下的是“苦涩”的泪水。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都能找到相应的心情对应词。从我们的平常生活就能看出食物和心理其实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关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看来,一种饮食喜好也造就一方人。

饮食结构与犯罪心理

目前,日本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日本青少年犯罪率上升与某些特定食品有关系。他们认为,过量地进食甜食会提高孩子的血糖水平,引起血糖水平大起大落,使孩子疲劳易怒,容易做出过激反应,甚至产生暴力犯罪行为。

日本筑波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调查,调查对象为270名日本年轻罪犯,发现其中25%的人喜欢吃汉堡包、肯德基和可乐之类的食品,而且基本不吃早餐

日本教育界对1500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10%的学生称自己独自吃早餐和晚餐。美国和苏格兰囚犯的验血报告中显示,惯性暴力犯罪者存在营养缺陷,而靠饮食结构调节可以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另外一些实验证明,在青少年的饮食中增添一杯鲜橙汁,以补充叶酸和维生素C,他们的暴力活动会减少50%;年轻囚犯在减少精制食品(比如白糖、白面包)和二次加工的食物后,暴力程度大大降低,狱中的殴打事件可减少1/4;通过纠正饮食不平衡,可以降低40%左右的暴力事件。所以一些监狱开始尝试通过多提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图改造犯人的暴力性格。

饮食仪态与人的性格

专家通过调查研究指出,从一个人进餐的仪态就可以看出其性格特征。这一结论已经得到应用。比如现在美国一些政府机构或企业在聘请新职员时,往往都要先观察应试者在进餐时的举止仪态。下面就分类简单讲述一下进餐仪态与性格特征究竟是什么关系。

(1)特别注重食具整洁,进食时哪怕有一粒面包屑掉在餐桌上,也要拣起来,并会将用过的餐碟叠起来以方便侍者收去的人,通常赞赏别人所作的努力,若遇上爱好整洁的人,很容易成为好友。

(2)食物端上餐桌时,尽管并不是很饿,但仍表现得坐立不安或是待食物一端上来就立即开始狼吞虎咽的人,大多曾经吃过苦,或少时家贫。

(3)饮汤以及咀嚼食物时发出声音的人,不但令旁人产生厌恶的感觉,还显示他们有根深蒂固的孤僻倾向。

(4)有的人吃饭时唠叨不停,急于跟人交谈,以至于来不及将食物吞下肚。此类人在处事时往往比较性急,并且咄咄逼人。

(5)一心一意放在食物上的人,可能是害羞或孤僻,也可能是心情不好。

(6)匆匆进餐后立即离开的人,对别人为准备食物所花的时间和心思视若无睹,通常以自我为中心。

(7)食物一端上餐桌,在完全未试过味的情况下,便乱加调味品的人,喜欢冒险,做事可能会比较草率。

★第三节 饮食心理与疾病

饮食心理与肥胖

据国外科学家的研究,人的食欲不仅受特殊生化过程的影响,而且受情感意志的影响。肥胖者的食欲心理与一般人不同,可以说有点病态,也是导致其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减肥,必须纠正略带病态的食欲心理,从根本上改变肥胖者对饿与饱的病态心理感觉。

下面是科学家最新发现的几种饮食心理与肥胖的关系及纠正方法。

(一)追求口味

有学者做过这样的实验,将肥胖实验者的双眼遮蔽起来,然后让他们判断各种不同的味道。结果发现,60%的肥胖者都能对不同的味道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这表明,敏锐的味觉和对美味食物的热望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肥胖者对食物往往比正常体重的人有着较为强烈的追求,追求种类和口味。他们会不断地吃东西以得到满足。这是一种病态食欲心理。

建议肥胖者选择一些口味强烈但低热量的食物进食。

(二)紧张与咀嚼

根据美国学者的调查,当心理紧张时,48%的被调查者说他们比平时吃得少,44%的人说比平时吃得多,只有8%的人说没有改变。他们又对动物进行了调查,发现胃的满足和事物的味道都无助于消除心理紧张,仅仅咀嚼的动作就足够了。

肥胖的人就有这么一种病态的食欲心理,就是当心理紧张时便想到吃东西。其实他们并不需要补充营养或能量,需要的是消除紧张的咀嚼动作,可东西毕竟是吃下去消化了,所以越来越胖。所以,当肥胖者紧张时,应当选择一些高纤维、低热量的咀嚼型食物,这样可以两全其美。

(三)碳水化合物偏好

研究发现,某些肥胖者有一种由碳水化合物引起的特殊的饥饿感,喜欢吃甜饼、糖果、蛋糕等碳水化合物食物。如果所吃食物含低水平碳水化合物,他们就会感到烦躁不安,非常饥饿,甚至不能入睡、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和学习。而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导致体内热量聚积而发生肥胖。

(四)对食物信息的强烈反应

食物形象包括食物的形状、气味、色泽等等。研究发现,有些人对食物信息非常敏感。这些人体内往往有较高水平的胰岛素,并且只要想到或见到食物就会提高胰岛素水平,进而产生进食反应。每当此时,建议肥胖者运用注意力转移法,比如散步、喝水等等,或许可以抑制这种强烈的进食反应。

饮食失调是心理病

当今社会,不论男女,都渴望拥有与标准模特儿一样的身材。很多人即使不怎么肥也要加入到减肥的大军中。许多人减肥的初衷是为了身材好看,但当身体减肥致营养不良而面如菜色时,就与漂亮一点的初衷背道而驰了。更严重的是,有的人因为长期节食或过量运动而患上饮食失调症,包括厌食症和暴食症等。饮食失调症的患者多以年轻女性为主。

(一)厌食症

厌食症患者多数是15~25岁的女性。

她们中的大多数在少年时就开始减肥,虽然已减至皮包骨,还认为自己太胖,继续拼命节食、过量运动。还有一些则在进食后故意呕吐或吃泻药以消灭身体内的所有热量。可怕的是,当体重减至低于正常体重的10%~15%时,女性就会因体内脂肪比例过低而停经。男性则会性欲丧失或降低,并且还会出现便秘、低血压、晕倒等症状。再严重点,就会导致直肠退化、体内电解质紊乱和心律失常。有些厌食症患者最终因极度的营养不良而死亡。

(二)暴食症

暴食症患者也是以年轻女性为主。

当她们以过度节食和过量运动来减肥时,其体内自卫机制不会含糊,为了保证其身体健康会不断促使患者进食,直至体重及脂肪比例回到正常水平。但很多人并不清楚是这个机制的作用,会在暴食后感觉羞耻和无助,并企图用呕吐、过度运动或吃泻药来消灭暴食后果,结果形成了一个暴吃与狂呕的痛苦循环,甚至十多年不能自拔。

目前,厌食症与暴食症等饮食失调症已经被确定为一种心理病——所有患者的“自我观念”都出了严重问题。每一个患者,不妨自问三个问题:第一,自己真正所希望减掉的是什么?脂肪还是自卑感?第二,自己真正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别人的尊重及爱戴、一种自我重要感还是仅仅一个完美身材?第三,自己的真正问题是什么?是体重问题还是个人自我观念的问题?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朋友出现上述症状,应该尽快去就医。特别是当体重已跌破底线,导致身体出现严重生理症状时,一定要赶紧就医,以免出现生命危险。

饮食不当引发心理病

我国儿童孤独症患者数目惊人,而且有增加趋势。据我国儿童心理卫生学专家的调查,国内儿童孤独症患者已超过50万。过去一般认为儿童孤独症是由于脑部机能障碍及后天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可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及发展机理与过量食用酸性食物也有密切关系。

正常人的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7.35左右。酸碱平衡的膳食有益于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各种代谢功能的协调进行。肉类、糖类等属酸性食品,若过量食用,易使体液pH值过低而呈现“酸性体质”。

儿童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应注意少食酸性食品。若过量食用,会逐渐出现容易感冒、手足发凉、皮肤抵抗力降低、哭闹不安、免疫功能下降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损害大脑机能。因为钾、钠、钙、锌等碱性矿物质离子是大脑发育和维持其功能所必不可少的物质,而这些碱性矿物质在酸性食品中含量少,过多食用酸性食品就会使这些矿物质摄入量过少,导致思维功能紊乱,从而诱发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

现在生活中,食品越做越精细,高脂肪、高糖分、高蛋白膳食增多,粗粮正逐渐被取代,食物类型也在改变。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多,吃过多的糖果、巧克力等含糖量高的零食,很容易形成“酸性体质”。

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应该重视儿童孤独症的预防。婴儿应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碱性矿物质,有益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独生子女应少吃糖,多吃蔬菜、水果、杂粮等碱性食物。这些做法可以预防儿童孤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