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
7505700000057

第57章 元曲(8)

曲子开篇交代的是穷人的生活背景:广漠的洪荒宇宙被寒冷所充斥,容身于苦岁严霜之中,夜似乎更加漫长。冷侵床榻,卧不成眠,人心苦不堪言。篇首的一句“杳杳冥冥,潇潇洒洒”,不是说人冷得要命还要“美丽冻人”,而是曲中人对衣不蔽体的自嘲自叹。曲中的主人公为疾苦而惆怅沮丧,眼巴巴期盼着快点天明,挨过一时算一时。然而天明日暖没有多久,飞沙走石、霜雪烈风又袭长空,漫天雪花飞舞,主人公却毫无欣赏的心情,因为他只知道苦寒和过冬的难处,而感受不到丝毫的天地之美。穷人过冬唯一个“苦”字能形容,没有风花雪月的好事,也没有踏雪寻梅的风雅。

所以在“紫花儿序”一曲中,接连举了数个典故,表达下层人民生活艰难。待到天降大雪,袁安怕也睡卧不能安稳了,靠进城替人写字作文过活的吕蒙正也该回到破窑中去了,靠卖柴度日的朱买臣也该回家去了,被贬为潮州刺史的韩愈也只能看着“雪拥兰关马不前”的境况而心焦了,喜欢雪天骑驴到灞桥欣赏梅花的孟浩然也不要再夸雪天有诗意了,还有喜欢江中垂钓的柳宗元也难进入画境了,家贫而好学的孙康也不再勉强映雪读书了,喜欢“扫雪烹茶”陶谷也只好放弃了。

穷苦人最为畏惧的“檐前头倒把冰锥挂”,一年中最喜欢的是端午节,最愁煞的是腊八节。在大雪纷飞,异常寒冷的冬天,他们盼得是快快过完四九,到那时天气回暖,又可以春种了。

“未尝穷人苦,不知世人贫。”生活不够艰难,同情之词不过都是站在高处的观望之语。久在外漂泊的苏彦文大概是曾经历过《斗鹌鹑》里所写的困窘日子,是以字字见血,声声控诉。而他也成了元代仅有的几个关心农村生活的曲人之一。

朝天子·同文予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 / 刘时中

作者简介

刘时中(生卒年不详),洪都(今江西南昌)人,元代散曲家,官学士。工作曲,今存小令六十余支,套数三四首,以《水仙子西湖四时渔歌》最著名。

有钱,有权,把断风流选(1)。朝来街子几人传(2),书记还平善(3)。兔走如梭,鸟飞如箭,早秋霜两鬓边。暮年,可怜,乞食在歌姬院。

【注释】

(1)把断风流选:垄断青楼名妓的刷选,即谓霸占所有有名的妓女。(2)街子:巡街的士卒。(3)书记:这里指纨绔子弟。平善:平安。

【赏析】

单看上面这曲《朝天子》,辛辣讽刺,内容揭露社会的黑暗,想必作者刘时中该是个愤世嫉俗的汉子,然而事实上他本人温文尔雅,性格谦逊,这首曲的风格与本人的性格相差很大。此曲作成于湖上,是刘时中与友人野外郊游所作。大凡文人郊游时所写的文章,多以咏物为主,以喻心情。而他这篇文章偏偏充满了愤怒和驳斥,实在有趣得很。

据史载,刘时中与文予方、邓永年等几个友人同游洞庭湖、凤凰台等地时,曾写下大量以《朝天子》为曲牌的小令,江南风情、小桥流水、人情冷暖、物是人非,这些在他的小令中如冰凉溪水沁入人心,言语清新脱俗却不离现实。然而唯独此曲是大骂纨绔子弟,令儒雅的刘时中有口不择言之嫌。

曲中写的是个家中有权有势的得意少年,他仗势欺人,挥金如土,又年轻风流,整天花街柳巷过夜。每天晚上,妓馆门前都有少年保镖在那里巡视,记录此少年的留宿地,报给该少年的家人,让家人确定他是否平安无事。

相传,杜牧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府当掌书记时,每天晚上都到娼妓那里留宿,牛僧孺便派了几个巡夜的跟着他,在妓馆外面防止他遭政敌暗算。这少年有杜牧当时的几分风流,却没有杜牧的才气,加之家里的放纵,导致他变得不学无术,蹉跎了最好的时光,结果变成败家子,到老了家中一贫如洗时什么都不会做,只能回到当年自己逛的妓院门前讨饭。有人说,人不风流枉少年,然而风流少年却枉然。刘时中大概是在泛舟时听了某位朋友吹嘘经历的风流韵事,一时间看不过去,便写了此曲,暗讽一些纨绔子弟。而后六句则写纨绔子弟蹉跎岁月,晚年沦为乞丐的可悲下场。“兔”,指玉兔,传说月宫有玉兔捣药,此处代指月亮。“乌”,即金乌,传说日中有三足乌,因此以此来代指太阳。作者以此来指代光阴流逝,日月如梭,同时也启示了风流浪子的一生结局。

作者痛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同时也在表达自己对朝廷不懂用人的不满。知识分子的义愤填膺全在字里行间。全曲言语直白却惨淡,有“酒肉臭”的辛辣,却不失和煦,损人损得既有水准,又不失风度,这是此曲在众多讽刺时政的曲子中鲜见的“清丽”。也许是因为刘时中本人的性格使然。

端正好·上高监司 / 刘时中

……

【叨叨令】有钱的贩米谷、置田庄、添生放,无钱的少过活、分骨肉、无承望;有钱的纳庞妾、买人口、偏兴旺,无钱的受饥馁、填沟壑、遭灾障。小民好苦也么哥,小民好苦也么歌,便秋收鬻妻卖子家私丧(1)。

……

【滚绣球】且说一季中事例钱,开作时各自与,库子每随高低预先除去,军百户十锭无虚。攒司五五拿,官人六六除,四牌头每一名是两封足数,更有合干人把门军弓手殊途。那里取官民两便通行法,赤紧地贿赂单宜左道术,于汝安乎?

……

【注释】

(1)鬻:卖。

【赏析】

这里选的两段曲子是刘时中套曲《端正好·上高监司》里的段子。该套曲子的开篇写的是元代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饥荒:“众生灵遭磨障,正值着时岁饥荒。”这一年粮食罕有,物价日益上涨,奸商富户自认奇货可居,高价兜售粮草以获取暴利,许多贫苦者饿死路中,乞丐成群结队四处乞讨。

这段“叨叨令”一曲中这样写道:有钱人仍旧屯田置地、喝酒嫖妓、买卖人口,没钱的人注定要骨肉分离、忍饥挨饿、家破人亡。其实也是当时真实情景的描写。根据《元史》的记载,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刘时中生活的年代)的确有旱情发生,流民四起。刘时中应该是经历了这段日子,见到途有饿殍才忍不住绘下这幅灾民图。当时官府曾下达过赈灾令,但并没有显著成效。而事实上如果民众能共渡难关,并不一定会死那么多人。

作者在《端正好·上高监司》的曲子中塑造了一个“救世主”式的人物——高监司。刘时中笔下的高监司开仓赈济,日夜奔走抚恤灾民,惩治奸商和鱼肉百姓的官吏,毫无偏私。他“爱民爱国无偏党,发政施仁有激昂。恤老怜贫,视民如子,起死回生,扶弱摧强。……天生社稷真卿相,才称朝廷作栋梁。这相公主见宏深,秉心仁恕,治政公平,莅事慈祥。可与萧曹比亚,伊傅齐肩,周召班行”。刘时中甚至将高监司的仁慈和政绩看做古人所谓的“仁政”,而且此人堪比萧曹、伊傅那样辉煌一时的良相名臣。

其实高监司此人在现实当中是存在的,因为《端正好》一曲是刘时中写给高监司的万言书。刘时中盛赞高监司的德行,其中不乏奉承的意思。因为他希望高监司能够看到自己这封揭露地方政府营私舞弊的谏书。整个曲子里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时值灾情严重时期,官商却囤积大量纸钞以供挥霍,搅乱市场正常经济秩序,祸患乡民。政府表面上道貌岸然,出资出力,实则他们下发的纸币一文不值,根本用不上。刘时中力捧高监司,实则企盼他能到朝廷进言,整顿地方吏治。

第二段“滚绣球”描写的是官吏横征暴敛和贪污受贿的嘴脸。由于元政府对币制管理非常混乱,官吏和商人伙同起来玩转钞法,钻朝廷的空子,私下印制纸钞,一旦有收益便可坐地分赃。按照衙门里的老规矩,大官分大头,小官得小钱。库府官员、军百户、攒司、官人、四牌头人人有份,连门军、弓手这些看管人员都能拿到好处。官宦中所谓的“有钱人”还和商贾串通一气印制假钞,四处骗钱;一些官员甚至借朝廷的名义回收破损钞票,声明全部烧毁,实则偷拿出去再用到市场进入流通。官人、商人没有成本地拿着“钱”到处挥霍,受苦的不过是毫不知情的普通百姓。这种无形的凶险比官、商直接奴役打骂穷人还要可怕。鉴于这种现象,刘时中希望高监司“青天大老爷”能将情况禀报朝廷,解决社会上种种问题,以免民众生变,引发动乱。

刘时中并不是个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典型,但他的儒雅与悲天悯人,注定他的作品的时代基调。他一唱一吟,都是当时的贫苦者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血泪,在那时绝无仅有,后世也罕见。因而他的曲子有着元代的“史诗”的称誉。

一曲《端正好》,充满了刘时中的愤恨和伤悲,他满怀希望,可是他也应该清楚到最后得到的必定是失望。生活在元顺帝时期的刘时中,在对高监司发出劝言时各地已经出现小规模起义,起义若是闹大,元王朝的根基必将不保。但一个高监司又能如何,就算他肯帮刘时中递上谏言,可是腐败已经渗透到了元朝廷内部,有道是上行下效,地方政府胡作非为其实不过是整个朝廷内部变化的缩影罢了。

蟾宫曲·怀古 / 阿鲁威

作者简介

阿鲁威(生卒年不详),字叔重,号东泉,蒙古族人。曾任南剑太守、经筵官、参知政事。能诗,尤善长作散曲,今有几十支散曲传世,散见于《阳春白雪》《乐府群珠》等书。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1),横槊曹公(2)。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3)。更惊起南阳卧龙(4),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注释】

(1)酾酒:饮酒。(2)槊:长矛。(3)赤壁东风:指东吴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之事。(4)南阳卧龙:诸葛亮曾隐居于南阳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

【赏析】

不写青青柳河畔的儿女情长,是阿鲁威一生曲作的特色,阿鲁威的这曲《蟾宫曲》是怀古之作。诗人也许是在灯下展读史卷,也许是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俯仰今昔,心潮澎湃。因此,忽然发问:“问人间谁是英雄?”大有昂首天外,放眼千秋的气概。由此诗人笔锋一转,将目光转入波澜壮阔的具体历史画面。但凡了解三国英雄人物,应该猜得到曲中前三句话所说的是曹操、孙权和诸葛亮三人。世间谁是英雄?作者首先让自己站在了赤壁之顶,睥睨天下,放眼千秋。苏轼当年的赤壁一词推崇的是意气风发的周公瑾,然而,语调在急转直上后却于词尾萧条下来,道自己太多情,人生才会那般复杂。

这首《蟾宫曲》不同于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而是品评历史名人。曹操在历史上的正面评价要远远少于负面评价。窃国者、好战者,这样的名头追随曹操至死,后世很多文人也如此称呼他。然而其雄踞北方,横槊赋诗,“对酒当歌”,才情斐然,难道就不是风流人物吗?阿鲁威将曹操摆在了自己所写之曲的首位,可以看出他非常钦佩曹氏的能耐。除了曹操以外,三国还有许多英雄于赤壁之地留下了华丽的倩影。诸如孙权。孙权于赤壁一战稳固江东之地,自然也有王者风范。而卧龙先生诸葛亮更是身负奇才,以八阵图退吴兵,神乎其神;辅佐刘氏,将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样也是人中龙凤。魏、蜀、吴三分天下,三人居功至伟,各不逊色。

作者在曲中的称赞至此戛然而止,并无任何兴叹之语。其实,他是不想发出任何叹息,因他正面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该有所作为时刻,所以他仅仅描述三国英雄的胸怀和业绩,无论历史给予他们何种褒贬评价,他们能在三国时代赫然横空出世,必有其过人之处。作者其实只想效仿其一,一展自己的才华。然而阿鲁威亦未必总是仕途顺利,他也常有多愁善感之语,例如“断送离愁,江南烟雨,杳杳孤鸿”。但他的曲子始终充满了“水落江空”、“日暮江东”的豪气,在离愁别绪的怅然中,依然不减风采。

阿鲁威身在官场,前半生可谓意气风发。他才学过人,仕途顺利,言辞间免不了豪兴胜人。可是他偏偏喜欢战国浪漫诗人宋玉的诗,觉得宋玉的诗歌沉郁博大,内容厚而不冗,因而他自愿追随这种风格。不过,因为他是北方人,是以他的词曲里亦存在豪迈的风格。一半沉郁一半豪放,使阿鲁威的曲子“如鹤唳高空”,既动听,又能将人带入凌云之端,感受爽朗的气质。

醉太平·寒食 / 王元鼎

作者简介

王元鼎,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1302年在世。天一阁本《录鬼簿》在“前辈名公”中列有其名,称“王元鼎学士”。《太和正音谱》把他列入“词林英杰”中。现存散曲小令七首,套数二套。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1)。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2),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注释】

(1)生:偏偏。韶华:美好时光,这里指春光。(2)鸳鸯瓦:成对的瓦。

【赏析】

王元鼎的这曲《醉太平》是他惯有的风格——温柔缱绻。农历三月初,也正是清明前的那段日子,人们称其为寒食节。“声声蹄乳鸦,生叫破韶华。”韶华是指美好的春光。此句描写刚刚出生的小鸦最爱挑这个时间放声鸣叫,宣告春天即将离开,夏日便要到来。经过一夜春雨润万物之后,花香深入小巷人家,唤醒了人们萌动的心灵。民间都认为“春雨贵如油”,其实不无道理,冰封大地之后,渴求水分的万物一得到点滴滋润,当然争先出土,一尝春天的滋味。在这种氛围下,不雅致的事物亦变得雅了起来。王元鼎甚至注意到了被雨水洗刷得晶莹剔透的楼上鸳鸯瓦,还有院中随风微微荡动的秋千。就在此时,被洗净的天际升起一轮红日,街头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陆游的名句,被王元鼎化用成了《醉太平》的最后一句:“听街头卖杏花”。这一化用,令全曲瞬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时候,后人在前人的诗词中常能觅得“芳草”,放入自己的文章当中,成了文章的点睛之笔。

元英宗至文宗年间(1321—1332),朝廷翰林院中先后有两个非常出名的学士,一个是阿鲁威,另一个便是王元鼎。前者是蒙古人,一心倾向汉文化,偶像是写下《九辩》的宋玉;后者据说是汉人散曲家,也有人说其是西域人士王元鼎,后人笔误才给他换了名字。不管怎样,这两个人皆是饱读诗书的名士,至少他们的学士和内涵得到了朝廷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