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
7505700000030

第30章 魏晋六朝诗(8)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伤豳歌”,按照《毛诗序》《诗谱》等传统的解释,《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用此典故,带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这两句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接着“索居”、“离群”两句,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这两句从诗意上说,是指一般人的想法,并非说自己。但在潜在心理上,这种被否定的想法,也隐约透露了作者自己的某种疑虑。谢灵运出身名门,为世人所重,且骄纵自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于他确非易事。但不管怎祥,他归隐的决心已下。全诗结尾两句说:“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无闷”语出《周易·乾卦》,意谓大德之人,避世而无所烦忧。这两句意思是:坚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周易》所谓“遁世无闷”在今人身上同样可以得到验证!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也就在这大约半年之后,谢灵运终于称疾辞职,归隐到始宁的祖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 / 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1),江北旷周旋(2)。怀新道转迥(3),寻异景不延(4)。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5)。表灵物莫赏(6),蕴真谁为传(7)。想象昆山姿(8),缅邈区中缘(9)。始信安期术(10),得尽养生年。

【注释】

(1)历览:遍览。(2)旷:荒废,搁置。周旋:应酬,这里指前去游赏。(3)迥:迂回。(4)景:日光,这里喻指时间。延:长。(5)澄鲜:色彩鲜明的样子。(6)表灵:指孤屿山的奇妙景象。表,明显。灵,灵秀。物:世人。(7)真:真人,仙人。这两句讲孤屿山明显的美丽风光无人游赏,那其中蕴藏真人的奇事就更没有人去传述了。(8)昆山:指昆仑山,古代传说中西王母住处。(9)缅邈:悠远。区中缘:人世间的各种相互关系。(10)安期:安期生,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因得长生不老之术,活过一千岁。

【赏析】

诗人在诗的开头便写道,看惯了永嘉江南面的景致,决定去江北游览一番,结果发现还是“江北旷周旋”,于是在游历一座孤岛后写下了这首《登江中孤屿》,为他觅到的美景盛赞一番。有时候,寻觅风景就像探幽一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见岛上有两座奇山,于水上巍峨耸立,在雾气的烘托下浮现层峦叠嶂的异景,令山体媚态横生。白色的浮云在阳光的照映下于澄明的江水中呈现出空明秀美的倒影。

诗人发现,不期而遇的山水风景原来可以美得这样接近仙境,于是诗人“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猛然间诗人觉得自己曾经万般在乎的尘缘竟是不知所谓的东西,完全可以放下。“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刹那顿悟涌上心头,现在终于能够领悟,世界上真的存在无惊无喜、心平气和的养生法门。

在这首诗里,诗人用“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四句描绘了江屿的奇色景致,也把自己孤高的灵魂再次提炼出来,是诗人在厌恶仕途之后彻底自我放逐到世外。士人入仕无门的结果往往是走上求仙的道路。

谢灵运在任永嘉太守期间,游历了江南、江北不少地方,之后,他辞掉永嘉太守的职位,以行动脱离是非,可是刘宋王朝却不肯放过他,非逼他为官不可。背着宋文帝强加于身的临川内史一职,他铁了心的什么事情都不做,结果便是屡遭弹劾,当地官员竟然还要惩办他。在遭弹劾被投入狱后,谢灵运写诗大骂朝廷残暴,扬言要复国雪耻。也许那时候,他对未来的命运完全绝望,把一生积聚下来的愤怒、痛恨全部爆发出来,继而等待的是死亡的平静。

于断头台处化孤魂,一代文豪流星般滑落。在这个时代,许多人为谢灵运的陨落而痛心,也有人因他的消失而幸灾乐祸。貌似一路下跌的平淡人生,其实有许多人在推波助澜。虽然他的生命不只拥有自然界的山水,但他最容易做的是将心完整地与自然挂钩,在匠心独具的文章里创造出别人不能企及的胜景和灵韵。因而当他的生命画上休止符时,他在山涧水底遗落的梦想始终不断地诱惑着过往的行人,培养了更多像他一样拥有孤高灵魂的骚客。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朝旦发阳崖) / 谢灵运

朝旦发阳崖(1),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2),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3),仰聆大壑淙。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4)。初篁苞绿箨(5),新蒲含紫茸(6)。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注释】

(1)朝旦:早晨。阳崖:向阳的山崖。(2)侧径:狭窄的路。(3)俯视:向下看。(4)丰容:草木茂盛的样子。(5)箨:竹笋名。(6)紫茸:紫色细茸花。

【赏析】

谢灵运的山水诗总是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从他的诗题中往往就可以看出来。他周详的路线和游览地点,在题目中体现得很明显。而正是因为如此,读谢灵运的诗,便能读出更加真实的感受。这首《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便是很好的例证。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引起全文的开篇,由此可以看出谢灵运所游山水的地点和地貌,继而接着写出时间和具体情形,从“朝旦”可以看出是清晨,而从“阴峰”可以看出地点。在将行程中的一切交代详细之后。诗文开始描摹自然景物,随着笔走神游,读者会随着诗句一起畅游在那片神奇的景色中。

倚山的小路蜿蜒曲折,眺望远方可以看到湖水清澈,与天相连,竟有水天一色的空灵之感。而后居高临下地观望,便是那些枝叶繁茂的树木,葱葱郁郁地醉人心神。隐约还可以听到流水声,动听悦耳。

谢灵运本是东晋豪门士族子弟,他的一生应当是平坦和顺畅的,但是非常可惜,谢灵运的仕途并没有像上天规划好的那样一帆风顺。在刘裕称帝后,他一度被降职,于是,他将更多的时间寄情于山水间。诗人原意大概是想以山水之乐抚平内心之伤,却不会料到,自己竟然能一改魏晋以来的玄学诗风,开辟出清新自然的山水诗歌一派,成为鼻祖。这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在这里,诗人笔下单纯的景物描写,也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其当时愉悦的心情。“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整首诗最后以淡淡忧伤而无奈的笔调收尾,这样美好的景物竟然没有知音共同欣赏,实在是可惜,不过倘若不是自己前来游历,那么,山水之间的真谛也便无人能知晓了。

饮酒(结庐在人境) /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结庐在人境(1),而无车马喧(2)。问君何能尔(3),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山气日夕佳(5),飞鸟相与还(6)。此中有真意(7),欲辩已忘言。

【注释】

(1)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居住的地方。(2)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3)君:作者自谓。尔:这样。(4)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5)日夕:傍晚。(6)相与还:结伴而回。(7)此中:此时此地的情和景,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

【赏析】

这是陶渊明“饮酒”诗中最著名的一首,诗的意境清新而淡远。

近处是清幽的爱菊,远处是杳杳的南山,头顶滑过的是逍遥的飞鸟,心中存的是自在的归意。在山野里找到的乐趣,只能心领神会,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里毫无是非的叨扰。是什么缘故呢?诗人写道“心远地自偏”。这是一句具有哲理的话,大有深意,心不为外物所累,自然能得清净。

在晋代以前的古人诗歌中很少有表现这种思想意境的诗作,而陶渊明虽不是开风气者,但却是集大成者。他的诗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心与身的和谐,复归自然,成为魏晋田园诗的主题,也为后世确立了典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被评为淡远静穆,是难得之佳句。魏晋时代玄学号为显学,诗人自然都受其影响,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末尾诗人写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用的就是庄子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意境,是对人生真谛的体悟,给人悠远的想象空间。

在极其重视门阀出身的晋代,陶渊明也算是贵族出身,其先祖陶侃为一代名士,陶氏一门也曾在晋室拜官封地,不过久经年月,没落在所难免,更何况陶氏又不是门阀家族。然而尽管家庭衰微,陶渊明仍在外祖父孟嘉的照顾和教育的影响下,既喜儒家经典,对玄学和神仙道化也充满兴趣。而这一切也就促成了其诗文的独特风格。

饮酒(故人赏我趣) /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1),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2),酒中有深味。

【注释】

(1)班荆:铺荆于地。(2)悠悠:指趋名逐利的人。迷所留:指迷恋于虚荣名利。

【赏析】

这是陶渊明以诗说理的一首《饮酒》诗,十分别致,富有生活气息,且寓哲理于其中,是这类诗中的佳作。

诗的开头“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一句便将诗的意境点出,即饮酒,自此以下贯穿这一主题。一次写了饮酒中的各种乐趣,就是中间四句“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所写的松下坐饮的情境,淳朴可爱,一幅乡间饮酒图跃然眼前。然而诗人毕竟是诗人,他与众人不同是在这种宁静的乡间生活中,能够体悟到许多人无法体味的东西,诗人接着说道,“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就有点儿物我两化,人与自然融合的味道了。

诗歌的末尾一句“酒中有深味”,大有意趣,全诗从酒开始,以酒结束,而诗人从酒中味出深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 / 鲍照

作者简介

鲍照(约公元415—470年),字明远,东海(今属江苏)人,南朝宋文学家。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鲍照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存鲍照集以明代张溥《鲍参军集》最为流行。

泻水置平地(1),各自东西南北流(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4)。

【注释】

(1)泻:倾泻。(2)各自东西南北流:指水流方向不一,喻指人生贵贱不齐。(3)举杯断绝歌路难:意为《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4)吞声:形容欲言又止。踟蹰:徘徊的样子。

【赏析】

这是鲍照一首抒发人生苦闷的诗歌,整首诗歌以水流泻于地面而起兴,水流“各自东西南北流”,预示着人生总是会经历着不同的际遇。“泻水置地”是魏晋时期清谈中出现过的,鲍照不仅能引用,还使其更加富于生活气息,避开理学枯燥无味的感觉,可见他的创造力和文字能力都是非同一般的。

鲍照看似自圆其说,又好似反问上天的诗句,让人读后一时无言,到底是命运的不公,还是人间的世事不公,其间的纠葛,真是说不清楚。既然如此,不如沉醉不醒,反倒可以解千愁。可是醉了就真的一了百了吗?鲍照却不能真正的沉醉酒中,他不愿意苟活着好像木石一样没有思想,可是那巨大的踌躇却是无法轻易就说出口的,所以,他只能忍耐着将一切苦楚吞咽肚里。

鲍照绝对是南朝的异类,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他总是不合时宜地站出来说一些本不该他说的话,写一些本不该他写的诗文。所以,他脚下的路比别人难走,所以,他在兜兜转转之中总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合适定位。在他的字里行间,永远透露出一股不甘人后,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作为南朝文人,诗人也是希望跻身仕途,可以报效国家,成就自己的。他不断在官场中周旋,却始终无法得到施展的机会。基于那个时期的门阀制度压抑,使得一些有识之士,因为出身贫寒,无法得到重用。诗人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有识之士,但无法得到现实的青睐,不能不叫人悲叹。

诗人苦于拥有一腔热情和才学,却无法施展,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寄情于纸墨,只有文字,才会不分贵贱。诗人用他所拥有的无坚不摧的悲悯和包容情怀,写下了一首首的诗歌,一篇篇的文章,咏叹着人生的苦闷,吟唱着世事的无情和冷酷。

芜城赋(沵迤平原) / 鲍照

沵迤平原(1),南驰苍梧涨海(2),北走紫塞雁门(3)。柂以漕渠(4),轴以昆岗(5)。重关复江之隩(6),四会五达之庄。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7),人架肩(8),廛闬扑地(9),歌吹沸天。孳货盐田(10),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11)。故能侈秦法(12),佚周令(13),划崇墉(14),刳浚洫(15),图修世以休命(16)。是以板筑雉堞之殷(17),井干烽橹之勤(18),格高五岳,袤广三坟(19),崪若断岸(20),矗似长云。制磁石以御冲(21),糊赪壌以飞文(22)。观基扃之固护(23),将万祀而一君(24)。出入三代(25),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26)。

泽葵依井(27),荒葛罥涂(28)。坛罗虺蜮(29),阶斗麕鼯(30)。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饥鹰厉吻,寒鸱吓雏(31)。伏虣藏虎,乳血飡肤(32)。崩榛塞路,峥嵘古馗。白杨早落,塞草前衰。稜稜霜气(33),蔌蔌风威(34)。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灌莽杳而无际(35),丛薄纷其相依(36)。通池既已夷,峻隅又以颓(37)。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凝思寂听,心伤已摧。若夫藻扃黼帐(38),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39),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40),皆熏歇烬灭,光沉响绝。东都妙姬,南国佳人,蕙心纨质(41),玉貌绛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岂忆同辇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抽琴命操(42),为芜城之歌。歌曰: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43)。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