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7504200000036

第36章 生活心理学(1)

自1879年以来,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热烈的学术研讨的繁荣局面。在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以后,又接二连三相继出现了或反对或继承冯特的理论,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上百个。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地。

心理学史上出现过十大流派,这十大心理学派无论是从其对象、任务、范围、方法方面,还是从其规模和波及的领域来看,对心理研究的客观推动作用都是巨大的。它们都曾经充当过心理研究过程中的主角,代表过一个时期的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倾向,客观地左右过心理学史的发展。当代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主体,也主要是博采十大学派学说之长处,汲取它们合理的有价值的部分而形成的。如今我们学习的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学》教材,其内容实际上都是对十大学派的精华部分进行了汇集的结果,是十大学派学说的主要结晶。其中的主体理论、概念和规则几乎都可以溯源到十大学派,在那里找到出处。

心理学史上的其他学派,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最后被十大学派所包容、吸收、淹没、归化了。有的晦涩难懂,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共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同一事物,由于经验、视角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认识的不同导致方法论的不同。在十大流派之外,还有很多的心理学家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他们的研究不一定都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但是,还是有一些研究和著作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为世界心理学这一广阔的天地之中注入一丝鲜活的气息。

ThePpsychologyofPersonalConstruct

《个人结构心理学》

乔治·亚历山大·凯利(GeorgeAlexanderKelly)

作者简介

乔治·亚历山大·凯利(1905—1967),美国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

凯利于1905年出生于堪萨斯州威奇托附近农庄的一个宗教家庭,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瓦尔珊(Waltham)。

凯利的父亲是前长老会牧师,母亲曾当过学校教师。他的早期教育是在一个复式教学班和在家接受父亲指教下完成的。凯利13岁时被送到堪萨斯州威基塔(Wichita),在那里先后进入4所中学学习。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威基塔的教友大学,3年后转入位于密苏里州的派克学院,1926年在此取得物理学与数学的学士学位。这时他的兴趣也已经转向到社会问题上,这种转变或许一部分是因为他经历了学院间的争辩。因此毕业后放弃原本家人希望其专攻工程的理想,改而进堪萨斯大学主修教育社会学,他的硕士论文是关于堪萨斯市的劳工们在空暇时间的活动,他也完成了在劳工关系与社会学方面的一些研究。

1928年凯利获硕士学位,次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工作一年,与汤姆逊(GodfreyThomson)合作研究教育并萌发了对心理学的兴趣,在后者的指导下于1930年获得了教育学学士学位,论文是讨论教学成功的预测。同年返美后,他进入衣阿华州立大学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生,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论文是讨论说话与阅读残障的一般因子。随后,他应堪萨斯福特赫斯州立学院之聘担任教职,在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凯利建立了一套心理治疗体系为穷人和那些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受害者提供心理服务。不久,他就发现这些人最需要的是对周围时间的解释及对他们自己将来会发生什么事的预测。个人建构理论就是从这种思考中建立起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凯利曾在海军服役,之后在马里兰大学工作了一年,又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工作了20年。1965年,他到布兰迪斯大学任职,两年后在那里逝世。

凯利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建立了重要的认知人格理论。自从他的《个人建构心理学》一书于1955年出版以来,凯利的理论成为人格研究者和心理治疗师的丰富的思想源泉。有趣的是,凯利并不认为自己是认知心理学家。尽管如此,他的理论已经成为现在人格的认知流派的出发点。

凯利曾当选美国心理会员临床分会、咨询分会的主席,他也是许多临床心理学的专业顾问。

名著导读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既是一个人格理论系统,又是一个心理治疗的方法系统。在体系的完整性上,堪与弗洛伊德心理动力理论相媲美。不过,在他看来,心理障碍真正的原因在于个人建构系统的缺陷——或过于缺乏、或发生老化、或比较单一等,而不是由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对童年性欲望的不当压抑所引起的。因而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心理障碍患者重新建立其建构系统。该书分为两卷:人格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涉及结构选择主义、个人结构的本质、临床程序、心理治疗者的角色、结构的混乱、表述个人系统等内容。

理论精读

1.凯利的人性观(建立在凯利将人视为科学家的基础上)

(1)把人看成是朝向未来的。

(2)人对环境有主动形成表征的能力。

(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

(4)在人格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方面,凯利采取中立的立场。

2.凯利的人格理论

(1)人格决定于个人认知。在凯利之前,人格理论的建构不是采取精神分析论取向(强调潜意识动机),就是采取行为主义取向(强调环境影响)。凯利的人格理论则是特别强调个人的行为表现乃至整个人格的形成,都是取决于他对周围环境(包括任、事、物等)的认知和评价后所建立的观念。根据多年临床心理学的经验,他发现任何使患者本人对自己和自己的问题的看法有改变时,都会使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他又发现凡是到心理诊所来诉说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所诉说者都是和教师自己的观点有关。因此凯利认为,无论是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人,他的行为都是取决于他们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的结果,而非取决于他的动机或需求。

(2)个人建构理论。凯利将个人在其生活中经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所形成的观念称为个人建构(personalconstruct),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人建构自然也因人而异,因此个人建构就代表他的人格特征。以父母体罚孩子为例,对父母而言,体罚可矫正偏差行为,有益孩子成长;对孩子而言,父母的体罚只好无奈地接受;对社会工作者而言,父母体罚孩子是对儿童虐待;对传教士而言,父母体罚孩子是神对罪恶世界审判的延伸。这现象说明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人建构。个人建构就像一种微型科学理论,是一个人用于预测事件的主要工具。凯利形象地描写了个人建构,他说:“人类通过由他创造的各种半透明的模式或样板去观察世界,然后试图去适应构成这一世界的现实……让我们把这些供人们试用的大小模式取名为不同的建构吧”。如果由某种建构产生的预测为经验所证实,那么这种建构就是有用的;如果这种预测没有得到证实,那么这种建构就必须修正或被抛弃。

个人要获得一种同现实十分一致的建构系统,需经过大量的尝试与曲折的过程。一个人的人格是由个人建构组成的多元统一体。个人建构理论有几个重要概念和一个基本假设及11个推论,现分述如下。

①个人建构理论的重要概念。

每一个人都是科学家(personasscientist):所有的人都有动机想去理解所有冲击我们的刺激,如同科学家试图预测并控制事件的发生一样。我们也想了解周围的世界,以便能够预测并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

科学家也是人(scientistasperson):同上理,科学家其实也和普通人一样。人格理论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每个学说都有其弱点值得让人质疑。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事实。

建构的权宜选择(Constructivealternativism):每个人所使用的个人建构皆不同,且组织其建构的方式也不一样。建构是凯利人格理论的核心,一个建构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或是一种假设,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的经验。一个建构就像一种微型的科学理论,人们用这个理论来预测现实,个人与外界的任何接触都在不断地创造和验证个人建构。

②个人建构理论的基本假设。人的活动都是受到他个人所用以预测事件的结构所指引。凯利不认为过去的冲突与外在刺激是塑造行为的基本因素。他认为我们与过去经验间的关系,只限于这些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发展个人建构与对未来的期望的时候。

③个人建构理论的11个推论。

建构推论(constructioncorollary):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事件。

个别推论(individualitycorollary):人们对于事件的建构过程是有个别差异的。

组织推论(organizationcorollary):每个人为了预测事件都会发展出一套特殊的、包含各种建构的顺序关系的建构系统。

选择推论(choicecorollary):个人基于所预测的较大延伸可能性与本身系统的定义,在二分建构中做选择。

二分推论(dichotomycorollary):个人的建构系统是由有限的二分建构所组成的。

分裂推论(fragmentationcorollary):个人可连续使用各种不同的建构系统,而这些系统彼此之间并不兼容。

范围推论(rangecorollary):一个建构只适用于预测特定范围内的事件。

经验推论(experiencecorollary):个人建构系统会随着个人持续对事件的重复性所做的解释而改变。

调节推论(modulationcorollary):个人建构系统的变化受限于该建构于适用范围内的可渗透性。

共同推论(commonalitycorollary):两个人对于经验的建构相似程度,代表其心理历程与他人的心理历程相似。

社交推论(socialitycorollary):生活于同一文化的人,会以相似的方式建构经验。人们能够理解他人建构历程的程度,决定了他在包含他人在内的社会历程中的角色扮演。

趣味扩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陷入经济大恐慌,很多人因生活艰难陷入情绪困扰,凯利极愿帮助这些人以解决心理问题,但因未曾接受临床心理学训练而感到力不从心。在此情况下,凯利从实际观察开始,力求从情绪困扰者的心理特征中寻求解决之道。结果,其缺点竟然变成优点:缺乏临床心里训练,就没有传统心理治疗派系思想的限制,不囿于传统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反而有助于其人格理论的创新。因此,他从学校开始,在此后数年间发展建立了全州巡回心理治疗队,对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帮助教师处理学生行为问题。在1935—1940年间,他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其中的6篇主要是关于临床诊断的实务问题、诊断试验的用途,等等。虽然他之后的主要工作是在人格理论方面,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临床心理学的应用问题及其训练。

凯利根据他的个人建构理论,发展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称为设定角色治疗。所谓设定角色治疗(fixed-roletherapy),是指心理医生为情绪困扰者设定一个易于他目前自觉的角色,然后协助他去扮演。如此做法的目的,是希望情绪困扰者在角色扮演时改变他过去不健康的观点。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只从旁协助,给予支持,不对情绪困扰者的行为施以矫正,只希望让他自己在认知改变中自行治疗。此观念和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思想颇为一致。

Love’sArt

《爱的艺术》

弗洛姆(ErichFromm)

作者简介

弗洛姆,又名弗罗姆,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在德国时弗洛姆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

名著导读

该书是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弗洛姆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炼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阅读该书一定会让那些想在爱的艺术中得到简单诀窍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不是一种可以任人纵情享用的、与此人所达到的成熟程度无关的东西。这本书是要让读者相信:如果不尽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去发展自己的整个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那么所有爱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没有真正的谦恭、真正的勇敢、真正的信心和真正的自制,那么人们在爱情生活中也就永远得不到成功。在一个缺少上述品质的文化中,爱的能力也当然是难以取得的。或者说,任何人都可以扪心自问,你见过多少真正在爱的人呢?

理论精读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2)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3)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1.爱的要素

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们才能体验我们的力量、我们的“富裕”、我们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2.成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