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结构的整体性。每个不同的、依序发展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一个结构上的整体。在特定的道德任务中,一个特定的阶段反应不仅代表与该任务相似的任务所决定的具体反应,还代表了一种潜在的思维组织。也就是说,每一个道德发展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立的行为片断相应的道德观念的总和。标志一个阶段发展水平的道德观念在许多儿童的道德行动中反映出一致性,同时,在一个儿童的许多道德行动中,道德认知的反应水平也是明显一致的。这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水平是连贯一致的。
(4)层次的整合性。道德发展的阶段形成一种不断增加分化与整合的结构顺序,以逐步达成其共同的功能。前一阶段的思想总是融汇或整合进下一阶段的思想中,并且为下一阶段所取代。新的阶段是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的,因而它是新旧结合的综合体。
5.道德发展的3种水平、6个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3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6个阶段。3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6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受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他们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趣味扩展
科尔伯格的理论和实践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掀起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不可避免,科尔伯格的思想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道德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即怎样从道德认知有效导向道德行为上,仍然存在较大困难,但是,可以不夸张地说,他的思想和实践对道德教育学起到了部分奠基性的作用。在对他的大量悼念文章中,世界最权威的道德教育学术杂志《道德教育杂志》写道:“他在道德教育实践和道德发展方面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在这些他致力研究几十年的领域中,科尔伯格超出了同时代的所有人。”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一直是摆在首位的,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某些方面问题十分突出,这与我们的道德教育方法和研究水平有密切关系。研究科尔伯格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现在亟待提高的道德教育水平和急需改革的硬性灌输方法,具有较大的启发性。
CognitivePsychology
《认知心理学》
罗伯特·索尔索(RobertSolso)
作者简介
罗伯特·索尔索,原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校区心理学系主任。他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圣路易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81年索尔索博士被选为富布莱特学者,他在各国讲学,为国际心理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索尔索博士是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西方心理学协会(WPA)的前任主席。他因心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了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会长奖。索尔索博士写过37本著作及80多篇文章,他编写的心理学教材被各国大学广泛采用,其中包括《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知与视觉艺术》、《艺术心理及大脑意识的进化》和《心智科学》等。
名著导读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之所以能作为一种范式而影响到心理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取向,就在于它精密、科学、巧妙的实验设计,而这些正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
该书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主要讲述了认知的形成过程,如注意、知觉、模式识别、意识的状态、记忆过程、记忆模型、思维和语言等,系统地描述和总结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全面完整地展示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情况。并从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科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全书分三个部分对现代认知心理学进行了论述:信息的检测和加工、记忆结构和过程及更高级的认知。这是一本经典的认知心理学著作,被美国多所大学用做专业教科书。
理论精读
1.感觉信号的检测
信号的检测是信息加工的第一步。感觉是对刺激的基本形式的最初体验。知觉是对感觉信息加以解释的高级认知,此时过去的经验赋予刺激以意义。所以,知觉过程包括了对现实的检测和解释两方面。在一次短暂呈现中能够体验到的事物的数目称为知觉广度。早期心理学家将视觉印象的持续性及其作进一步加工的短暂可行性,视做一个阶段或状态,称为视像记忆,书中也将其称为前知觉视觉储存。一些实验结果表明,视像记忆很短暂,只持续几百毫秒;它很准确,并且能累积信息;它似乎与被试的控制没有关系;它的储存容量至少有9个项目,并可能大得多。
2.模式识别
模式指的是感觉刺激的复杂结构,人类观察者可能将这种结构识别为某一物体。模式识别是由感官可得到的信息和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共同决定的。
模式识别就是要对照原型进行检查,当知觉到的模式与抽象的(或理想的)心理模式之间形成匹配时,就成为识别模式了。此理论比模板说更经济且更具灵活性。特征分析理论认为,模式知觉是信息的高级加工,在这种高级加工之前,输入的复杂刺激根据本身较简单的特征而得到最低限度的分析,当外来信息的简单特征得到初步的分析之后,再完成高水平的模式识别。模式识别的模板理论和特征分析理论并不总是相互排斥的,模板匹配和特征匹配都是模式识别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在不同的水平上操作。在复杂的模式被分解为它的各个成分之后,人类的大脑就借助模板识别这些成分。根据匹配程度、特征通过进一步加工又现一种合成。
3.字母单词和信息加工理论
字母和单词的识别部分归于视网膜的物理刺激作用以外的人类关于字母和单词排列顺序的丰富知识及对于文本主题的理解。为了检查没有清晰地知觉却清晰地进行编码的信息加工问题,需要进行字母—单词识别中知觉广度的研究。研究包括5种类型:字母注视研究、通过显示器呈现字母和单词、边缘视觉中的字母—单词识别、文本有效性的研究及眼睛追踪研究。
4.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小但意义重大,是我们最初加工来自环境信息的地方。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在7个单元左右。一个单元可以是许多事物——从对象的物理分组到单词、短语、句子。通过组块的过程,短时记忆的容量得到扩大,但是只有在长时记忆中的某些信息被激活时,组块才能出现。因此在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时,既要考虑长时记忆的特点,又要考虑短时记忆的特点。
5.长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