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7504200000016

第16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4)

与弗洛伊德将梦看做一种隐秘的、不被承认的欲望的伪装表现不同,荣格认为梦是无遮蔽的,只是我们不理解它的语言。梦就像一篇拉丁文或希腊文,很多字我们不认识,文章中还有些文本连缀不起来;但它本身展露无遗,只是我们读不懂。为了寻求一种可以理解它的方法,可以借鉴语言学家的方法,运用一种称为“扩充(amplification)”的逻辑原理,它是著名的逻辑程序,在此用来作为发现梦的上下文的特殊手段。“扩充”就是一种寻找类似物的方法,竭力用已知的类似的材料套在新的陌生的材料上,遵循联想实验的原则,发现梦的上下文,借此解读梦。

3.转移的心理学及其处理

(1)转移。转移包含的心理过程是一般投射过程的一种特定形式,即转移是一种特殊的投射。投射作用的发生并非出于个体自愿的行为,转移也是如此,有时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投射,但是不知道其范围,这个不知道的部分就属无意识。两者的区别在于,投射作用一般延及物的客体;而转移则通常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并且具有情绪的、强制的性质。

转移指的是,作为投射内容的情绪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一种关联,一种能动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当病人投射到分析医生身上的心理内容与分析医生自己的无意内容相同时,病人的情绪就极富感染力,两者都会陷入无意识的黑洞,形成一种消极的关系,弗洛伊德称之为反向转移(counter—transference)。在这种状态下,分析医生和病人都将迷失方向。

转移不仅仅只有性欲的转移,无意识中被激发的内容都可能出现在投射中,任何被激发的原型都会被投射在外物或他人,甚至某种情景当中。

转移关系的强弱,取决于转移的内容对于主体的重要性。转移的强度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当转移失败时,它的强度,一种相应的能量将在其他地方显现出来;如果转移未能完成,全部被投射的能量又返回主体,成为主体的占有物。

(2)转移的原因。转移可以是完全自发的,一种“一见钟情”,但转移不是爱,它只是对爱的一种误用。一些病人和缺少经验的分析家会将其错当做爱,其实并没有爱。转移跟医生的人格毫无关系。

①非诱发而产生的转移。当医生与病人之间难于进行接触,难于保持感情的协调时,就产生了这种转移。在分析疗法中,如果医生与病人之间由于性格差异等问题不能形成良好一致的关系,病人就会用一种激情或性幻想去填补与医生间的裂隙。常发生这种转移的人一般在心理上都很孤立,因害怕失掉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而在感情上作出巨大的努力,力图依附分析医生。所有这类补救性现象同样也会发生在分析医生身上。他只有真正把自己与病人放到同一平面,抱着正确的态度,对病人做科学正确估计,才能少受转移之累,陷入转移的恶性形式。

②相互无意识和相互感染。当分析医生和病人一样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患有神经症时,两者就会通过相互无意识发生感染。即分析医生暴露出一扇打开的门且无法控制,最后任由病人进入而受到感染。因此,分析疗法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分析者要尽可能认识自己。

③病人受到分析者的挑逗。认为转移是有用的,甚至是必需的治疗手段,病人应该发生转移的观点是错误的。转移的结果通常是分析医生所不能控制的,有无转移其实与治疗本身毫无关系,因此分析医生不应挑起转移,如对病人过分亲热等。而且精神治疗专家面临的典型职业危险就是心理上受病人的感染,被病人的投射击中。

(3)转移的治疗。分析医生必须像取消病人的其他投射一样,瓦解病人的转移。

首先,要使病人认识到靠投射解决问题,还只是以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要获得真正成熟的态度,必须从那些似乎给自己造成麻烦的意象中见出主观价值。在分析过程中必须使病人明白,他将自己卑劣的一面投射了出去,因为他更欣赏乐观、片面的自我图像。

其次,区分个人的和非个人的两种转移。个人的投射、转移,当病人的意识认识到它们,就自然瓦解了。而非个人的投射是难以瓦解的,它具有目的性、补偿性的功能,作用很大。难度在于,分析医生只能取消病人的这种非个人投射的行为,而不可能也不应该取消这种投射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属于集体无意识,各种原型可使人在危险或不知所措的情形下本能地自我调节,作出相应的、人类一般的反应。集体无意识随时都在起作用,人必须与之保持联系。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也有赖于非个人意象的作用。由此,人总是有宗教信仰。宗教本身是一种精神治疗体系。

再次,区别病人对医生的个人关系和非个人因素之间的不同。受到医生的精心治疗,病人喜欢医生,医生喜欢这个病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非个人因素的重要性。如果病人不能把自己关于集体无意识的体验纳入特定的宗教形式,使得非个人因素没有受体,病人就会陷入转移,而破坏与医生之间的正当的人际关系。

最后,非个人意象的对象化,它是个性化(individuation)过程的一个主要部分。它的目的是将意识从客体上分隔出来,使个人不再把自身的幸福或生命保障寄托于自身以外的因素上,而是把重心落在他自己身上。这样的一种分离状态,我们把它界定为一种个人精神的中心,这个中心不处于自我之内,而是一种非自我的中心。

趣味扩展

荣格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曾经忧郁数年。他曾见到幻象也曾感觉到众多鬼魂聚集在他家中。其中一个幻象是一位有翅膀而又跛脚的老人菲利门,另一个幻象是一位美貌的女士。这两位成为他日后老智者(自性)及阿尼玛的样本。

因为荣格对宗教毫无忌讳,他对中国道教的《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易经》及佛教的《西藏度亡经》、禅宗皆有深入研究。他也对西方炼金术着迷。他在《太乙金华宗旨》及西方炼金术找到与他个性化观念相同之处:调和有意识的自我与无意识的心性。

荣格也在解梦方面有杰出成就。梦反映潜意识,是心理学家非常重视的。据他估计,自己一共大约解过80000个梦。荣格的学说与弗洛伊德最大的分别,是他的理论得到了较广泛的考察证据。相对于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的隐晦表达,荣格更强调梦具有一种补偿作用。梦不是伪装和欺骗,而是一部用特殊语言写成的书。在梦的分析上,荣格强调不应该仅局限于单独的梦,而是关注梦的系列,着重分析与个人有重要影响的“大梦”。同时,荣格对梦的一些神秘现象也产生了兴趣。荣格按时间顺序把梦分成指向过去的梦(即通常的对过去生活进行回应的梦)、同时不同地的梦(即梦见的一件事正好在现实的某一角落同时发生)和指向未来的梦(即预言的梦)。对于后两者因违反因果律,在当今科学无法得到解释。荣格认为应该用现象学的观点理性地看待,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排斥。

荣格曾到非洲及美洲等地对原始人类的心理进行考察,提出集体潜意识这一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荣格提出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并与思维、情感、感觉、直觉4种功能类型进行匹配。提出了8种人格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性、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这种分类法成为以后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MBTI)的基本理论。

在他晚年时,荣格在梦中得到启示,回头研究西方的宗教。在最满意的著作《答约伯》中批判犹太教、基督教的耶和华。也许因为个人的经历,他批判约伯记中耶和华对约伯的回答。那些充满怨恨苦毒的批判招致宗教界的反对与批评。由于他年事已高,他对这预料中的批评并不在乎。他也认为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并不完全,欠缺一女性的角色。

荣格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学者,在世界心理学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荣格与弗洛伊德在观点上的分歧,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对力比多概念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性能量,早年力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二点分歧在于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以上分歧的发展导致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分歧。第三点分歧是,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TheNeuroticPersonalityofOurTime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卡伦·霍妮(KarenDanielsenHorney)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往往被认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修正者或新弗洛伊德派,因为她的一些概念都是精心之作,又是对弗洛伊德学说的修正。霍妮是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1885年9月16日霍妮生于德国汉堡附近一个名叫卡伦·丹尼森(KarenDanielsen)的小村庄。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亲是具有荷兰和德国血统的荷兰人,有时泼辣有时随和,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父亲比母亲大19岁,和前妻生有4个孩子,均已成人。除此外,她还有一个哥哥。在霍妮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同样,她感到母亲偏爱哥哥,对她十分冷落,因而其童年生活颇不快乐。

9岁时,霍妮改变了生活态度,她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在她12岁时,因为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当一名医生的决心。1901年,在母亲的支持下她进入高中,父亲对她想当医生的想法极力反对,以致她的母亲为此同丈夫在1904年离婚。1906年,她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1908年转至哥廷根大学,大学期间,她遇到了已婚的奥斯卡(OskarHorney),他们在1909年结婚并生了三个女儿,但婚后夫妻感情不睦,1926年离婚,此后曾一度与精神分析研究所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相恋。1909年,由于抑郁症和性问题的困扰,开始接受弗洛伊德的嫡传弟子卡尔·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

1910年,霍妮的父亲去世,1911年,她的母亲去世。

1913年,霍妮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之后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医生于1919年开了私人诊所。1923年,奥斯卡得了脑膜炎,生意也跌入低谷,加上霍妮的弟弟在这年因肺炎去世,霍妮的情绪低落,抑郁症再度发作,曾有过自杀的想法。1920—1932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此外还创办了一家私人诊所。在这段时间里,她由于对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看法表示不满而离开弗洛伊德的正统学说,并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大多是关于女性问题和不同意弗洛伊德观点的文章。

霍妮曾在柏林大学学习并获医学学位。之后,她还接受过弗洛伊德正统理论的训练,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时,并在这方面受两位领袖人物卡尔·亚伯拉罕和汉斯·萨克斯的精神分析训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霍妮发现弗洛伊德的理论越来越不适应临床实践。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虽然在原则上接受弗洛伊德潜意识观念,但极力反对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和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对幼年经验决定一生的理念也持反对态度,认为人类的精神冲突是由外部文化及环境造成的。

1932年,霍妮接受亚历山大(FranzAlexander)访美邀请,担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两年后迁居纽约市,做精神分析医生,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任课。随着霍妮与弗洛伊德正统理论分歧的增大,导致了她与研究所其他成员的关系紧张,1941年,她的同事以投票方式作出决议,剥夺她的讲师资格。霍妮不满足于正统派精神分析方法,就和其他一些观点相同的人成立他们自己的协会。1941年,她倡立精神分析改进会,并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她亲任所长,直至1952年12月4日逝世。

名著导读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作者卡伦·霍妮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对正统精神分析学的修正,主要表现在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她认为产生神经症的个人内心冲突,虽然不排斥性压抑、遗传禀赋、童年经历等个人特征,但本质上却来源于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个人施加的影响。人性、人的各种倾向和追求、人所受到的压抑和挫折、人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乃至什么是正常人格、什么是病态人格的标准,所有这一切都因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这一思想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中已经形成。

理论精读

霍妮在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如下。

1.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basicanxiety)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因受环境影响而缺乏安全和温暖所形成的无助感和恐惧感。绝大多数的父母,无法针对幼儿的身心需求设置有利于其成长的理想环境,甚至有很多父母对幼儿行为不是过分苛求,就是过分放纵,致使幼儿无法在充满爱意与安全的环境中成长。由此可见,霍妮所指的基本焦虑虽始自个体幼年,但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以性欲力为基础的个体本能论极不相同,她所指的基本焦虑乃是起因于个体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2.神经质性格

神经质性格(neuroticcharacter),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对他人多怀疑、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霍妮认为,神经质性格的形成,乃是起因于在长期基本焦虑的心理压力下,个体为自身防御而发展出一些非理性的神经质需求(neuroticneed)。她将所发现的10种神经质需求,按性质分为三类,每类代表一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