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黄庭坚诗论
7491800000026

第26章 黄庭坚诗集三家注述评(2)

自来注诗集者莫善于施元之之注《东坡全集》,任渊之注《山谷内集》。二君皆南渡初年人,去苏、黄两公未远,虽于两公所用典故未能尽知出处,而于两公时事见闻亲切,证据详审;其注本诠次诸诗,皆仿少陵诗史,用编年体,不分门类。施注苏诗,于注题之下发明诗意。任注黄诗,于目录每条之下总絜大纲,使读者考其岁月,知其遭际,因以推求作诗之本旨;此其所为善本也。任氏之注,于诗中意旨亦能逐处发明。

许印芳的意见是较为公正的。陆游《施司谏注东坡诗序》(《渭南文集》卷十五)作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任渊《山谷诗集注》刊行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它早于施注苏诗四十余年,而且注释体例对施元之发生了显著影响。任渊推求山谷诗“原本立意始末”,发明“诗中意旨”,因而其注本在学术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任渊为同代诗人之诗集作注释,他执经于黄庭坚,搜集了有关山谷题跋墨迹、各种流传刊本和私家抄本,熟悉黄庭坚的亲友以及当时的文献资料,而且对山谷诗研究多年,于诗意深有体会,故其注本能于更高层面上阐释作品的含义。

(一)编年。注释诗集在目录里将全部作品按创作年代编排,编年附以作者年谱,此种体例即使不是创始于任渊,他也是较早成功运用这一体例的注家。在南宋庆元五年(1199)即《山谷诗集注》刊行四十四年之后,黄庭坚之从孙黄编定《山谷先生年谱》三十卷,其中自北宋元丰元年(1078)至崇宁四年(1105)之纪事皆参考并采用任渊所附的年谱。黄《山谷年谱序》云:“先太史诗文遍天下,而年谱独阕。近世惟传蜀本诗集旧注(任注),援据为详。第循洪氏(炎)所编《退听》之旧,自元丰戊午以上,无所稽焉,观者病之。此固家主子孙不容不任其责。”黄补充了元丰元年以前黄庭坚的事迹,使山谷年谱成为完璧。黄编订的年谱基本上采用了任渊对作品的编年及有关的史事,凡引用任氏者皆标明“按蜀本诗集注云”,亦有未标明者。《古诗二首上苏子瞻》,任渊编在“元丰元年戊午,是岁山谷在北京”,《山谷诗集注目录》考证云:

东坡守徐州,山谷教授北京,初通书并以此二诗寄意,东坡亦有报书及和章。山谷书云:“今日窃食于魏,会阁下开幕府在彭门。”又云:“作《古风诗二章》,赋诸从者。”即此诗是也。以《东坡集》考之,盖元丰元年。“魏”即北京,“彭门”即徐州。建炎中山谷之甥洪炎玉父编其舅文集,断自退听堂始。退听以前,盖不复取,独取《古风》二篇,冠诗之首,且云:“以见鲁直受知于苏公有所自也。”今从之。退听堂在汴京酺池寺南,山谷作馆职时,寓笔砚于此。

山谷诗经过编年考证,可以反映出诗人的创作发展过程,突显诗人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人的思想及其作品的意义提供了史实的依据。任渊的编年具有史事确切和文献翔实的特点。黄营编《山谷先生年谱》时曾对编年作品进行全面考订,纠正任氏之误者仅《次韵徐仲车》、《拜刘凝之画像》、《赠郑交》、《戏答张秘监馈羊》、《奉答谢公静与荣子道》、《效王仲至少监咏桃花》、《题李亮功戴嵩牛图》。例如《次韵徐仲车》三首,任渊云:“右三篇元在《紫极观诗》后,诗有‘万里远归来,烦公问健否’之句,盖晚年所作。”据此任渊编在崇宁元年(1102)。黄云:“此三诗蜀本(任注本)置于崇宁元年,然先生有是年八月间与平仲少府书云:‘审仲车先生弃士大夫不起于山阳,穷居失所,又不幸至此,直使人哀痛也。然仲车好德乐义,不屈其身,耋老好学不倦,以至于尽,在先生无憾矣。’此书宜在荆南,盖有‘至八月大病,几至委顿’之说,政是荆南待命之日。则此诗次,非当时所作。”黄因此编在元丰三年(1080)。任渊在《山谷诗集注原目》引言里谈到编年问题,黄订正者即属于“以类相从”而编年的作品。从他对任渊之编年的采用与考订,可见任注是能经受学术验证的。

(二)背景资料。任渊开始注山谷诗仅距诗人下世六载,对作品的历史背景颇为熟悉,而又搜集了大量的文献,因而注释作品时提供了很珍贵的背景资料。例如《次韵子由绩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国》“斯文吕与张,泉下亦苏醒”,任注云:“‘吕’谓中丞吕诲献可,‘张’谓监察御史里行张戬天棋。按《实录·王安石传》:吕诲、刘述、刘琦、钱觊、孙昌龄、范纯仁、吕公著、孙觉、李常、胡宗愈、张戬、王子韶、陈襄、程颢,皆论列变法非是,以次罢去。山谷诗意,谓元祐初召用诸人,而献可、天祺皆前死矣。然朝廷选用谏官,时政一新,亦可伸其愤懑之气于泉下也。献可熙宁四年五月卒,天棋亦相继去。”若无任渊述及历史背景,后世读者很难理解此两句诗意。《叔父给事挽词》第一首“元祐宗臣考十科”,任注云:“‘宗臣’谓温公(司马光)。《汉书·萧曹赞》曰:‘为一代之宗臣。’温公为相,乞以十科举士:一曰行义纯固,可为师表:二曰节操方正,可备献纳;三曰智勇过人,可备将帅;四曰公正聪明,可备监司;五曰经术精通,可备讲读;六曰学问该博,可备顾问;七曰文章典丽,可备著述;八曰善听狱讼,尽公得实;九曰善治财富,公私俱便;十曰练习法令,能断请谳。”任渊是关注当时社会现实的学者,熟悉本朝政事,故不必引用典籍,而是将作品的历史背景加以概括地说明。在这些历史背景消失之后,注家是很难了解某些细节的。

(三)解题。关于某篇作品的创作环境和作者的主旨,任渊在目录或诗题后均有适当的解说。《戏赠蜡梅》目录后任注云:“京师初不以蜡梅为贵,其得名乃白山谷始。”又于诗篇题后注云:“山谷书此诗后云:‘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工撚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木身与叶乃类蒴藿。窦高州家有灌丛,能香一园也。’《王立之诗话》云:‘蜡梅,山谷初见之,戏作二绝,缘此盛于京师。’”这里不仅解题,还为我们留下了蜡梅见赏于后世的历史渊源的线索。黄庭坚晚年作的五绝组诗《谪居黔南十首》是用白居易诗略加改易而成的。此种情况当时诗坛已有争议,任渊特为解题云:

近世曾慥端伯作《诗选》,载潘邠老事云:“张文潜晚喜乐天诗,邠老闻其称美则不乐,尝诵山谷十绝句,以为不可跂及。其一云:‘老色日上面,欢悰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文潜一日召邠老饭,预设乐天诗一帙,置书室床枕间。邠老少焉假榻翻阅,良久才悟山谷十绝诗尽用乐天大篇裁为绝句。盖乐天长于敷衍,而山谷巧于剪裁。自是不敢复言。”端伯所载如此,必有依据。然敷衍剪裁之说非是。盖山谷谪居黔南时,取乐天江州、忠州等诗,偶有会于心者,摘其数语,写置斋阁;或尝为人书,世因传以为山谷自作。然亦非有意与乐天较工拙也。诗中改易数字,可为作诗之法,故因附见于此。

这引用宋人诗话对组诗的取材及时人评议作了介绍。任渊表示了自己的见解,关于诗法尤有深刻体会。我们且不论任氏之见解是否正确,但它毕竟有助于对山谷诗法的认识。

(四)诗意。任注在求索字面出处与事典解释之后,往往进而阐释句意并归结全篇之意。关于句意的阐释,例如《次韵寄晁以道》“良为鼻祖来,渠伊为伴侣”,任注引《汉书·扬雄传》后,释句意云:“此句借用,言心为万法之祖,而以道于法喜爱著之深。若曰与心俱生,不可弃去,然不知为法所缚。则有人有法,二见未忘,未免于封执之病。故末句为破除之,使超然独立,不与万法为侣也。”运用佛家禅理阐释清楚句意。《寺斋睡起》第一首“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炫”,任注引《庄子》后释云:“诗意谓巧诈之相倾,智愚之相角,与此数虫何异,得失竟安在哉?”这从字面进而探究深层的诗意。关于篇意的发掘,例如《古诗二首上苏子瞻》第二首是用比兴之体,任注云:“后诗‘松’以属东坡,‘茯苓’,以属门下士之贤者,‘菟丝’以自况。”由此提示,可以理解全篇寄托之意。《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第一首,任注云:“在熙丰,则荆公为是。在元祐,则荆公为非。爱憎之论,特未定也。”诗作于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卒于此年,虽盖棺而是非之论未定,故黄庭坚发出“真是真非安在”的叹息,从更高的哲学层次看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任注对诗意的概括,使我们愈见诗人思想的深刻。

任渊是蜀中优秀的学者,他的《沂庵集》虽然佚散,但我们从其少数佚文和代表性名著《山谷诗集注》,可见他具有清晰而深刻的政治见解,在南宋初年即以学术渊博而有国士之誉。任渊注山谷诗是有研究心得的,表现出解读的真知灼见。他不仅解释字面意义,寻求出处,而且在体例方面有所创新,通过作品的编年考证,提供历史背景资料,探究主旨,阐释诗意,以推求原本立意之始末。自《山谷诗集注》问世近千年来,虽然受到不少学者的指摘,但真正的失误之处是很少的。它在经历学术验证之后,迄今仍然是中国诗学史上具有典范意义的名注本。

二 史容与史季温及其山谷诗集注

史容的事迹不见于史传,宋人笔记杂书亦罕记述。南宋嘉定元年(1208)钱文子的《芗室史氏注山谷外集诗序》云:“公,蜀青衣人,名容,号芗室居士,仕至太中大夫。晚谢事,著书不自休,尝为《韵补》及《三国地名》,皆极精密。今年余七十,耳目清明,齿发不衰。它日传于世者,又将不止于数书而已。”笔者据此线索,对史容事迹试作简略考述。

史容,字仪甫,号芗室居士。关于史容的字,钱文子序言:“公(黄庭坚)所自编谓之《外集》者,犹不易通,史公仪甫遂继而为之注。上自六经、诸子、历代之史,下及释老之藏,稗官之录,语所关涉,无不尽究。予官成都,得于公之子叔廉而夜阅之。”这里两处尊称史容,一称“史公”,一简称“公”,称“史公”时又连称其字“仪甫”。因此《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史容字“公仪”,乃是对钱序所述文字的误解所至。史容的《山谷外集诗注目录》下署“青神史容注”,可知他是四川青神县人。青神在历史上又称“青衣”,清光绪修《青神县志》卷三载:“汉置南安县,属犍为郡,西魏置青衣县,取蚕丛氏青衣劝农桑为名,后周置青神县,并置青神郡,隋开皇初罢郡,以县属嘉州,唐武德八年移今治属眉州。”钱文子称史容为“青衣人”,乃是用的古县名。四川青衣江流经今青神县南二十里。嘉定元年(1208)钱氏作序时称史容“今年余七十”,当理解为刚过七十之年,应为七十一岁。据此逆推七十一年,即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为史容的生年。史季温《山谷外集诗注跋》云:“先大父芗室先生所注《山谷外集诗》,脱稿之日,永嘉白石钱先生文季为之序,引锓木于眉,盖嘉定戊辰岁也。是书已行于世,其后大父优游林泉者近十年。”据此在嘉定元年《山谷外集诗注》刊行时,史容七十一岁,此后又生活了“近十年”,则他当于嘉定十年(1217)辞世,享年八十高龄。

清代《眉山县志》记录宋代眉州进士有史容,他应为四川类试进士,何时及第则不可考。史容入仕之初曾为四川制置使署下职官。赵汝愚于淳熙十年(1183)以集英殿修撰知福州时开始类编《国朝名臣奏议》,于淳熙十二年(1185)任四川制置使,在成都时《奏议》一百五十卷定稿。史容曾应邀参加讨论,可见他在学术上甚受赵汝愚的器重。南宋庆元二年(1196)孟夏,四川通江县学落成,史容为作《儒学记》:“古者学校之设,非徒存古制为观美,盖附之教焉。”表明他崇尚古代学校制度并重视地方文教事业。此记是应四川阆中友人曹奇之请而作,时史容当在四川某地任地方官职。庆元五年(1199)二月知彭州(四川彭县)杨纬被免职,由史容继任。嘉泰元年(1201)史容在职期内受到朝廷的处分。《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三册“职官”七四之九记载:“以史容守彭州,用亲随冒请军粮,交通关节,夹造私酝货卖。”自此被放逐罢黜,终止了仕途。此后赋闲的七年间,他完成了《山谷外集诗注》,在嘉定元年于眉州刊行问世后,又不断进行增补。史季温说:“是书已行于世,其后大父优游林泉者近十年,复参诸书为之增注。且细考山谷出处岁月,别行诠次,不复以旧集古律诗为拘,考订之精,十已七八,其间不可尽知者,附之本年。蜀板已毁,遗稿幸存,今刻之闽宪治,庶与学者共之。”(《山谷外集诗注跋》)宋以来传世之本即淳祐十年(1250)史季温于福州的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