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争版:湘江之战
7488700000022

第22章 1934年11月·中旬南昌行营(2)

斯诺:“你认为蒋介石的势力比前几年增强了还是削弱了?”

周恩来:“1934年蒋介石的势力发展到顶峰,而现在正在迅速衰落。在江西五次‘围剿’时,他能够动员五十万军队发起进攻和进行封锁,那是他势力最强大的时期,在他粉碎了十九路军,迫使我们撤退以后,他就成了长江流域的霸主。但这一切取得,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此,他的内战口号已完全失去了号召力。

斯诺:“蒋介石作为一个军人,你对他作何评价?”

周恩来:“作为一个战术家,他是个拙劣的外行,作为一个战略家,也许好一些。

“作为战术家,蒋介石采用拿破仑的方法,拿破仑的战术需要极大地依靠士兵的高昂的士气和战斗精神,依靠必胜的意志。而蒋介石在这方面老犯错误,他过于喜欢把自己想像成为一个带领敢死队的突击英雄,他带一个团或是一个师,也总是搞得一团糟,他老是集中部队,企图猛攻夺取阵地。1927年武汉战役,在其他部队失败后,蒋介石率领一个师攻城,投入全部力量强敌防御工事,结果全师覆没。

“在南昌,蒋又重蹈复辙,他不等增援部队到达,就用他的第一师向这个被孙传芳占据的城市发起突击,孙传芳后撤,让蒋介石进入部分城区,然后反击,把蒋军逼入城墙和一条河之间的起伏地带,致使蒋军大败。

“不过,蒋在战略上要比战术上强一些,他的政治嗅觉要比军事嗅觉强,这就是他能争取其他军阀的原因,他常能相当老练地全面策划一次战役。”

斯诺:“从军事角度看,红军在江西的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周恩来:“有两个重要因素致使蒋介石第一次取得胜利,第一,他采纳了德国人的建议,在纵深构筑堡垒群,步步为营,以短促突击向前推进,最后以优势兵力(五十万国民党部队对十万红军正规部队),对红军逐步实施有效的包围。第二、我们未能在军事上同国民党十九路军发动的福建起义相配合,没有支持这支牵制蒋的力量。我们本来可以成功地同福建起义部队合作的,但由于听从了李德和上海共产国际顾问团的楚议,我们没有这样做,反而撤退,去攻打蒋介石集结在瑞金附近的部队,这就使蒋介石得以从侧翼包剿十九路军而把它打垮。”

蒋介石并不是除了专横暴虐、歇斯底里式的骂几句“娘希匹”、耍一通脾气之外一无所长,也不是后人所形容的一听到枪响就吓得往床下钻的胆小鬼,若是那样浅薄,他就不会服众,人们总耻笑他东征陈炯明时差一点被俘,的确是差一点被俘或是被打死,可是,他当时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处在这样的地位,如果是怕死的话,完全可以不上火线去冒险。

李宗仁并不是蒋介石的密友,在蒋桂战争时曾打得你死我活,他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想无阿谀奉承吹牛拍马之嫌,跟周恩来对蒋的评价可以互相印证,他的确喜欢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带领敢死队的突击“英雄”。

那是北伐时期的武昌城下,李宗仁写道:

“正当前线战况最激时,蒋总司令忽然约我一道赴城廓视察,我因为蒋氏未尝当过下级军官,没有亲上前线一尝炮火轰击的机会,深恐其在枪林弹雨下感到畏葸胆怯。我二人走到了城边,战火正烈,流弹在我们左右簌簌横飞,我默察蒋氏极为镇定,态度从容,颇具主帅风度,很使我佩服。”

如果他是怕死鬼,一个北伐军的总司令没有必要像个突击连长那样亲临火线。

无论丑化美化,都是对历史的嘲弄,都将丧失诚实。

蒋介石的目光扫过湘南、桂北、黔东,而后落在松桃、印江、德江、沿河和四川的酉阳,这是红军二、六军团所在的地方,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的西征,他们向湘西发动攻势,意在湘、鄂、川、黔边境发展根据地。

“一定把他们聚歼于湘江潇水之间,绝不能让朱毛赤匪与肖贺赤匪拉起手来!”

他象梦呓似地喃喃着,充溢肺腑的是十年来积聚的怨毒恨火,他的每一根脉管都急剧地膨胀起来,希特勒那句血淋淋的口号又在耳畔震响:

“我们的斗争只有两种可能的结局:不是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就是我们踩着敌人的尸体过去!”

“现在只有一种结局,“蒋介石双瞳充血,暴烈绝情地怒视着地图,他盯视着那里正行进着的那支赤色大军,“只能是后一种!”

他的目光继续向左上方移去。那是红四方面军的川陕根据地,在一年前,那里的红军粉碎过川军二十万人的六路围攻。

蒋介石的眼前,好象猝然亮了一个闪电,他心忽然沉落下去,一种突然袭至的疲惫,使他的勃勃野心和顽强的自信失去了平衡,这是一支并不比朱毛赤匪更容易粉碎的力量,他觉得彻底消灭红军统一中国的目标忽而变得遥远了,象可望而不可即的太虚幻境,他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要爬很多很多的山。他的目光右移,那是雄踞鄂豫皖三省边界的大别山起伏的峰峦。

四方面军被迫从这里撤走,反而在川陕边壮大起来;大别山的革命火焰减弱了,却没有熄灭;它在冒过一阵闷烟之后又吐出了鲜红的火苗;那里的红二十五军在罗山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之后,越过平汉路进入了鄂豫边的桐柏山区,而后向伏牛山区急进。

蒋介石顿觉那张挂图在红色烈焰中燃烧。室内弥散开一种浓烈的硝烟气味,他双眼起雾,喉头发紧,足底忽有一股冷气急速升起,直袭心胆。

他不愿让烦乱的目光继续在赤匪肆虐的地区停留,那里是使他产生噩梦的摇篮。

他的目光上移,从信阳到南阳到洛阳!

洛阳!九朝古都,这是许多古代帝王发祥之地。

三、西北之行

蒋介石的目光,在洛阳停留的最久。

1932年“一·二八”淞沪事变发生,蒋光鼐、蔡廷锴指挥的十九路军在上海,正把日寇打得头破血流尸骨横飞的时候,南京国民政府却以不可思议的惊慌失措,在事变后第三天仓惶迁都洛阳,留何应钦在南京维持治安,留罗文干主持外交。其余一千多国民党军政要员难民似地涌进古都。因行事匆忙,国民党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占据了河洛图书馆,行政院及中央政治会议,挤进了职业学校,三月,由汪精卫主持召开了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在国难期间党务、军事、外交、内政等方面的实施原则。

正是在这里,蒋介石被正式推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参谋部参谋长,接着又决定西安为陪都,洛阳为行都。

5月5日《淞沪停战协定》正式签字,12月1日国民政府又迁都南京。

蒋介石很喜欢洛阳,就在一个月前,他从汉口抵达那里,参加中央军事学院洛阳分院的开学典礼。1934年的十月十日双十节,(夏历9月初3),正值艳阳高照秋高气爽,他偕夫人宋美龄、私人顾问端纳、少帅张学良、行营秘书长杨永泰、侍从室主任晏道刚登上检阅台。

开学典礼成了隆重的阅兵式,以庞大的军乐队为前导,鼙鼓号角震耳欲袭声达寰宇、校方为了壮大声色、竞从当地驻军借来八辆装甲车,弄得尘土飞扬,烟雾弥漫,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在十月的阳光下泛出灼人的血光。学员方队,虽然不太整齐,却也威武雄壮,他们向蒋介石和宋美龄行注目礼,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使感情细腻、奔放的宋美龄莹亮而略显惶乱的眼里噙着欣喜的泪花。

校阅完毕,三千学员与部队肃立台前,聆听委员长教诲。

蒋介石先对学员们努力学习精诚服务进行嘉勉,而后是千篇一律的训导:

“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国家内乱频仍而对外用兵者!不安内则不能攘外,日寇是疥癣之疾,共匪才是心腹大患,共产党只希望我们与日寇拚个两败俱伤,他们坐收渔人之利。共产党的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为抗日,实为威胁我南京,企图收围魏救赵之效。共匪不除,国无宁日!只有先安内才能攘外,谁不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是糊涂虫!”他杀气腾腾地吼叫着,把拳头高举,就像立即驱赶着台下受检阅的部队奔赴战场!

典礼之后,他余兴未减,驱车去铜驼巷参观老子故宅。

洛阳古称洛邑,周平王东迁于此,世称东都。战国时,改称洛阳,因在洛水之阳而得名,成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自周以降,历汉、曹魏、晋、北魏、隋、唐、梁、后唐、宋等九朝,为时近千年,其建都之长仅次于西安。

洛阳形壮势雄,是中原的心脏,傅毅有《洛阳赋》:“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臬之严阻,扶二崤之崇山。”

军事委员会秘书长杨永泰是当时的才子,1915年任上海《中华新报》的主笔,他充当解说员,使端纳这个中国通为之感佩之至,他们一群皆随蒋、宋之后,迤逦而行。宋美龄虽无兴趣,置此前呼后拥的场合,也谨言慎行,做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娴静高雅庄严之态。

从“老子故宅”东行,出双龙巷西南,入孔子庙,庙前有碑峙立,上刻“孔子问礼于老聃处”。

此典故唯杨永泰最熟,当众讲解:

“孔子适周时,尝问礼于老子,老聃日:‘子所言者,其人与古,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孔子甚为赞服,归后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网,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

侍卫长宣铁吾插言道:“我看老子绝非龙,只有委员长这样雄才大略的人才能称得上龙。”

因为阿谀奉承得过分直露,无人附议。蒋介石装做没有听见,却面呈喜色。晏道刚提议去看洛神庙。

洛神典故,参观者大都熟悉:相传伏羲有女,下嫁诸侯,夫死,女投洛水殉节,后人念其贞洁,祀为洛神。

“曹植的洛神赋不是很有名吗?”蒋介石目视洛神像回头问杨永泰。

“这是历史的误会,”杨永泰犯了文人卖弄学问的通病叫起真来,“曹植的洛神赋并不是为伏羲之女写的,而是为甄妃写的。”

宋美龄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愿闻其详,此时,侍从人员已在庙厢摆好茶座,请参观者小憩。

杨永泰不拘细谨,侃侃而谈,有些得意忘形,

他说三国时期,袁绍子妇甄氏美绝天下,魏主曹丕纳为妃,终遭郭后谗言而死,曹植为了怀念她,做了一篇《感甄赋》,辞极艳丽淫秽,曹丕得知,索阅此赋,曹植怕获罪于魏主,只好改名为《洛神赋》献给曹植,后人不察此情,信以为真。”

“你能背几句吗?”蒋介石手捧茶杯兴趣盎然,他已经从阅兵典礼上的血腥仇杀之狂烈激情中解脱出来,变得怡然自得了。

“我只记得他形容洛神之美”杨永泰虽然狂放,守着宋美龄,他不敢过分轻浮,“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近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丹唇外朗,皓齿内鲜,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有人想以此比宋美龄之美,却不敢轻易造次。

“那么,‘东都才子,南国佳人’的成语中的才子是不是指曹植?”蒋介石问。

“当然,曹植算得上才子,”杨永泰象向平常人那样解释说,“可算不上大才子,当时洛阳名士多如牛毛,班固、班昭的名声远远超过曹植,贾谊就是洛阳人,大政论家和文学家。”他发现蒋介石有些不悦,便不再讲下去了,他想起了曹操和杨修的故事,在领袖面前,卖弄学问,未免有失检点,便提议再去参观关林。

这关林在洛阳之南,渡过洛水,便望见红砖碧瓦从松柏丛中隐约显露,那便是汉寿亭侯关云长的陵墓,冢前古柏参天,蔚茂成林,故称关林。大殿前有一楹联:

易日刚健中正

书云文武圣神

还有一联:

浩然之气塞天地

忠义之行彻古今

杨永泰以为蒋介石会喜欢。但蒋介石却已兴味索然,吩咐打道回府。秘书长体会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滋味。

第二天,蒋介石便在端纳的倡议下,开始了他的西北视察。

蒋介石的目光左移,那是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西安,中国十一个封建王朝在这里建都。他从这里开始了西北视察的第一步。

14日的《华北日报》用极尽阿谀奉承的溢美之词报道蒋介石夫妇西安之行:

“舆论认为蒋介石西安之行与共产党对四川的威胁不无关系。因为国共的任何行动都会变该省为一主要战线,但蒋委员长暨夫人却大肆鼓吹新生活运动。蒋将军、蒋夫人先后做即席演说,前者用中文,后者有准确、美妙的英文,在座的无不赞叹蒋委员长暨夫人的尊严和风度,深为中国的首脑层中能有这般才智、活力和献身精神的人物而释慰不已。”

而后便到兰州。蒋介石此行,被许多人认为是危险的,由于随行的张少帅和端纳未加阻拦,事后曾受到国府许多高级官员的斥责,他们认为处在蒋介石的地位,到此边陲之地,随时都有被暗杀的危险。

蒋介石结束了兰州视察之后,走到更为偏远宁夏、银川。《华北日报》10月21日详细报道了蒋介石的兰州——宁夏之行:

“方圆百里左右,只有绵延无亘的尖顶浅褐色的黄土山丘,山丘四围被冲蚀成干裂的溪谷。

“号角吹响了,民众开始欢呼,乐队开始奏乐欢迎蒋介石夫妇和张元帅。客人们走下飞机,马鸿逵将军和其曾任山东省主席的兄弟马鸿宾将军走上前去与他们一一握手,表明宁夏仍在党国手中!”

蒋介石对这句评语,极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