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拒绝痰多、咳嗽、气喘吁吁、让人生厌的日子!
22.慢性咽炎困扰你?吃海带治好它!
症状:慢性咽炎,咽喉堵痰
偏方:取海带干250克,用水浸泡直到全部涨开,然后用刀切成细丝,放到沸水里烫熟,滤干水放入容器中,加入约100克白糖搅匀腌制,2~3天后可食用。每天吃一小碟,约20~30克左右,一般服用2周为一疗程。
很多人都喜欢吃辣,我一个同学的母亲很爱吃辣,尤其很爱吃煎炸香脆的食物和川菜,这样的习惯有几十年了。但近几年来,她开始有咽部的症状,感觉到咽部好像有一块痰堵住,用力咳又咳不出,有时候可以咳出些白色黏痰,就会舒服些,但不久又会难受,时不时还有反胃、干呕的不适。到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咽炎。
医生叫她别再吃煎炸、辣的食物,她很听话,改了饮食习惯,并开始服用各种慢性咽炎的药物,也试过中医,每个星期煲好几次中药,但效果一直都不明显。后来她听说我经常看些疑难病,就来到我的门诊求医。考虑到患者用过各种各样的方子,于是我让她试一下一个她肯定没用过的方法:海带干。具体方法:海带干250克,用水浸泡直到全部张开,然后用刀切成细丝,放到沸水里烫熟,滤干水放入容器中,加入约100克白糖搅匀腌制,2~3天后可食用。每天吃一小碟,约20~30克左右,一般服用2周为一疗程。
她有点怀疑地问,这么简单的食材真能治疗慢性咽炎吗?我笑着说并没有忽悠她。海带是一种美味的食物,同时它也是一种中药,中药名叫做昆布,具有软坚散结、消痰利水的功效。像她这种症状,从中医看来可以认为是痰饮滞留于咽部,使用昆布显然是有针对性的。
慢性咽炎虽然常见,但其病因却非常复杂,是外界各种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反复损害咽喉黏膜而造成的。例如像病毒感染。咽炎患者咽部病毒的检出率为27%。这些病毒主要为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和腺病毒。而像吃煎炸、辛辣食物,过度讲话发声,这些也都可视为外界因素的损害。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这些外界损害因素消失后,慢性咽炎仍然不能好转,其原因可能与机体的内部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反应过度敏感有关。有研究发现,慢性咽炎患者变应原检测有阳性率高达50%~60%,这提示过敏反应因素在慢性咽炎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现代药理学分析,海带对慢性咽炎的外因、内因均有一定程度的干预作用。海带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对多种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甚至杀灭作用,这可能是由其内含的碘成分所致,比如药理试验研究就发现,海带对于疱疹病毒、腺病毒有抑制病毒DNA复制的作用。
同时,海带还有影响人体免疫器官、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异常,以及消炎之效。比如临床上静脉输液患者往往会在输液位置出现的肿胀、疼痛不适,这时候有一个办法就是用海带湿敷局部,能够起到迅速消肿、止痛之效。
同学的母亲听明白了,回去后服用两周后复诊,说服用五天左右,咽部症状已开始减轻,现在咽部痰阻感很轻微,基本没有异常不适感。我嘱咐她以后少吃辛辣食物,清淡饮食,多喝水,多吃海带,至今她的慢性咽炎都没有再复发。
23.巧喝粥治好气喘
症状:适用于老慢支、哮喘引起的反复气喘发作
老偏方:取干蛤蚧1只、大米100克、生姜数片、大枣数枚,可另加适当调味料,蛤蚧洗净用清水浸泡10分钟后,放入锅内,水煎后,再加其余物料煮粥服食。
五年前,陈大伯开始出现反复气喘,每行走约20分钟即出现气喘气促,需要坐下来休息,多次住院,排除心脏病,诊断为慢支肺气肿及合并哮喘。中药西药都吃了很长时间,但病情仍渐渐加重,近几个月发展成为行走约数百米即开始气喘,休息后缓解,但隔一米开外仍可听到有粗重的气喘音。
此外,陈大伯的病还有一特点,就是一忍尿就会气喘,排尿后就能缓解。有一次他坐儿子的车出门,路上因为想小便,却没有找到公共厕所,只好憋尿,结果在憋尿时出现明显气喘,儿子只好马上停车,让他下车在路边小解,这样才症状消失。从此以后,陈大伯再也不敢坐车出远门了。
后来,陈大伯的儿子带他来我这里就诊,我最初给他用中药、针灸等方法,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后来,我建议他用一个食补的偏方,就是吃蛤蚧粥。具体方法:取干蛤蚧一只(中药店中可买到)洗净,用清水浸泡10分钟,放锅内水煎,然后加入大米100克、生姜数片、大枣数枚和适当调味料。蛤蚧气味较腥,如果煮粥,加入生姜、大枣有助于去味。
蛤蚧除了煮粥的做法外,还有另一种吃法:将干蛤蚧研磨成细末,每次用2克,加入蜂蜜,配温开水冲服,每日1~2次。与蛤蚧粥相比,用粉末冲服配上蜂蜜,操作更为简单,更易接受。一般一个月为一疗程,可服用1~3个月。
虚性气喘,简称为虚喘,从中医理论看来,虚喘与肺、肾两脏密切相关。比如这位患者,长期的气喘,耗伤肺气,肺气必虚;而老年人本身肾气亏虚,肾主纳气,肾虚则不能纳气,气机上逆,就会气喘发作。这个患者还有憋尿时会诱发气喘的特点,要知道尿与肾是紧密相关,这一点更证明了患者的肾虚证候。
对现代人来说,蛤蚧可能有些陌生。其实这是一种很常见也很传统的中药,蛤蚧是一种壁虎科动物,药用部位是去内脏的全体,此品主要产自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味咸、性平,归肺、肾经,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的功效。将蛤蚧用于治疗虚喘,正好能够起到补肺、肾,治虚喘之效。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对于病程很久的虚性气喘,蛤蚧粥和蛤蚧粉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亦揭示了蛤蚧治喘的部分原理,证实其能够调节体内细胞因子,比如有一种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哮喘的重要介质,这种因子在体内升高时,即会引发剧烈的气喘,而蛤蚧恰能抑制、降低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从而达到抑制哮喘反应的效果。
陈大伯服用了一个多月后,再来复诊时说这个方法还挺有效,气喘已明显好转,静坐时气喘音很小,行走了一公里路程才有气喘症状。我叫他继续服用,再服用一个月,走路时基本不会有症状,憋尿时诱发气喘的症状也完全消失了。
有一点要注意,处理蛤蚧时要保留尾部,古代的医家就在文献中强调,“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海药本草》)。现代药理研究对蛤蚧身体和蛤蚧尾的化学成分分别做了研究,证实蛤蚧尾中锌、铁含量高于蛤蚧体,尤其是锌含量高42倍;同时还证实,蛤蚧尾中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蛤蚧体。这说明蛤蚧含有的化学成分较集中于尾部,这也说明了古人的洞见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24.久咳不止,请喝鸭肫山药粥
症状:中老年人久咳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鸭肫1个、山药30克、薏米30克、大米50克,将鸭肫洗净、切片,再将诸料一起放入锅内,加水煮粥食用。每日一次,两周为一个疗程。
一般人感冒都会咳嗽,往往在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好,但有些患者却不是这样。黄阿姨几个月前因受凉感冒了,出现了头痛、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服了感冒药、化痰药后症状缓解,但仍然还有咳嗽。又服用多种抗生素,可咳嗽仍没消失,后来,她听有位朋友说我治好过一些疑难肺病,于是就专门坐了两个小时的车来我门诊看病。
初见黄阿姨时,她的样子很憔悴,还不停地轻声咳嗽。她说已经咳了几个月了,痰多质稀,每当遇到冷空气或刺激性气味后加重,喉咙很痒,双腿肌肉酸软无力,食欲也不佳,吃完后总会腹胀,睡眠还可以,每天大便三四次,却不成形,小便倒是正常的。
黄阿姨说已长期服用多种中西医药物,不想再服用药物处理,希望我给她用些食疗方法,因此我向她推荐了一个方子:取鸭肫1个、山药30克、薏米30克、大米50克,将鸭肫洗净、切片,再将诸料一起放入锅内,加水煮粥食用。每日一次,两周为一个疗程。
黄阿姨服用了上述方子,两周后复诊说咳嗽已经明显减少了,几乎无痰,喉咙也不太痒了,慢慢开始有点胃口,食后再也不会出现腹胀不适,大便每天一次,成形,明显好转。她继续服用一周后,基本痊愈。
从中医看来,黄阿姨的症状属于肺脾两虚的证型。患者刚开始感染外邪时,肺气与外邪相争,但始终未能把外邪完全清除出去,结果正气与外邪,谁也不能占上风,打起了“持久战”,久而久之,患者的肺气亏损自然不必说,脾的气也同样受到损伤,这从患者食欲欠佳、食后腹胀、每天大便三四次且不成形这几个症状就可以看出。至于双腿肌肉酸软,同样也是脾虚的特征,因为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肉失去濡养,自然酸软无力。
对于这样的患者,培土生金,就是一个理想的临床思路。从中医五行理论来看,脾胃属土,肺属金,土为母,金为子,母荣则子荣,因此,补脾气,则能生肺气。脾主管运化,肺主管呼吸,脾传输饮食水谷的精气,向上输送到肺,与肺吸入的气结合,变化而成宗气,所以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的说法,两者相辅相成,彼此影响,这就是脾助肺益气的作用。脾气健旺,则肺气充足;脾脏生血,阴血充盈,则可濡养滋润肺阴,达到肺之阴阳平衡。另一方面,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又需借助肺气的宣发与肃降。《素问?经脉别论》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意思就是说人体的水液,由脾气上输到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而布散周身及下输到肾或膀胱。
培土生金法在中医治疗慢性咳嗽中具有理想的效果。早在汉代,医圣张仲景的黄芪建中汤治疗肺虚损不足,可谓甘温培土生金法的开端。李东垣认为“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创健脾益气之法充实了“培土生金”的内容。李士材也说:“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生金,勿拘于保肺。”
鸭肫山药粥其实主要是补脾之品,用来治疗咳嗽,是取“培土生金”之义。鸭肫,即鸭胃,它与中医的“鸡内金”一样,都是补益脾胃之佳品,但从食疗上来说,一般取鸭肫口味更佳。山药是补脾益气之佳品,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各诸侯就把它当做贡品,进贡给周王室。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山药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有肯定作用,这也证明了它“补正气”的效果。至于薏米,同样也曾是贡品,据记载乾隆皇帝很爱吃薏米做的八仙糕。薏米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益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更发现,它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在皮肤科经常会使用薏米治疗扁平疣、传染性软疣和寻常疣等病毒性皮肤病。显然,对于慢性咳嗽来说,薏米这个抗外邪的作用,也是非常有益的。
25.甩腿扭膝,甩掉老慢支
症状:老慢支
偏方:
①一手扶住支撑物,挺直身,先向前甩动小腿,使脚尖向前上翘起,然后向后甩,脚尖向后,脚面绷直,腿亦伸直。两条腿各轮流甩动20~30次。
②扭膝时两足平行靠拢,双膝并拢,屈膝微向下蹲,双手放在膝盖上,顺时针扭动数十次,然后再逆时针扭动。反复3遍,扭完双膝后随意地活动活动肢体以做放松运动。
有句俗语“甩腿扭膝,八十不老”,说的就是人们如果好好保护下肢,八十岁也不会老。中医认为,常甩腿扭膝,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舒通经络,调整机体功能,延缓衰老。除此之外,常甩腿扭膝,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功效。
每逢周末,我都会带小孩到小区的广场玩,在广场上,我注意到经常有位老人,静静地坐着,看着孩子和其他老人玩耍,觉得挺奇怪。后来我跟他熟悉了,也渐渐了解了他的情况。老人家姓张,今年70多岁了,有老慢支,走一会儿就气喘,所以没法参与其他老人的活动。他的病还经常加重,天气一冷,就要感冒、气喘、咳嗽、咯痰,要去小区的诊所打吊瓶。
得知了张大爷的情况,我建议他不要一直这样做,要想他的老慢支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得进行适度的体育运动。张大爷说他也明白,很多医生也告诉过他这个道理,但他走一会儿就要气喘,更别提像什么跑步、游泳等剧烈运动了。我告诉他有个办法很适合,原地就能实施,就是常做甩腿扭膝的动作。具体动作:甩腿时先一手扶树或墙或稳定的支撑物,挺直身,先向前甩动小腿,使脚尖向前上翘起,然后向后甩,脚尖向后,脚面绷直,腿亦伸直。两条腿各轮流甩动20~30次。另外,扭膝时两足平行靠拢,双膝并拢,屈膝微向下蹲,双手放在膝盖上,顺时针扭动数十次,然后再逆时针扭动。反复3遍,扭完双膝后再稍事随意地活动活动肢体以做放松运动。
我又嘱咐他,甩腿扭膝动作可反复进行,每天运动一次,每次运动约半小时,具体时间根据自身体质状况进行灵活调节,以运动时和运动后无明显疲劳不适感为宜。
张大爷刚听这个方法有点半信半疑,但知道我是医生,他也愿意试试。此后,张大爷每天坚持这个方法,一开始只能做上几分钟,就要停下来喘气,坚持上一个月后,他渐渐能够锻炼上半个小时了。张大爷自己感觉气喘的症状改善很多,可以走上十几分钟也不会喘气。他继续坚持了两个多月,一个周末我再带孩子去广场,惊奇地发现他竟然和一帮老人一起在笑容满面地打太极呢。
后来,张大爷还是忍不住好奇地问我,为什么甩腿扭膝这个方法对老慢支管用呢,我一时半会也答不上。这些专业的医学术语,张大爷未必能听懂。好吧,在此我就简单地说明一下。
现代医学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除了呼吸道症状外,还有常见的骨骼肌消耗、营养不良等肺外表现。因此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外,还强调进行全身的运动训练,尤其是涉及多组大肌群的下肢运动训练来优化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将肺功能障碍的影响降到最低,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即目前所提倡的“肺康复”。2007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和美国心肺康复协会联合推出的《美国肺康复医学指南》,已经将下肢肌肉运动训练作为COPD患者肺康复的必需内容,推荐等级为1A级。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下肢运动训练使COPD患者的步行距离、最大运动负荷、最大摄氧量均显著增加,通气功能和心功能均能明显改善。
现代医学提倡的下肢运动训练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步行、爬楼梯、游泳、踩自行车等。不过,对于张大爷这样年纪的老年患者,这些方式显然不太适合,万一如果摔倒了,那就更得不偿失。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传统的甩腿扭膝方法,基本是在原地训练,安全性很高,是最适合于张大爷的下肢训练方法。
那么,下肢运动训练应该坚持多久呢?目前研究认为,即便是每周2次,每次40分钟的训练频率,坚持8周,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最后值得提醒的是,在“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系列书第二册(《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女人烦恼一扫光》,第223页:《吹泡泡,老慢支标本兼治》)中,曾介绍过吹泡泡的呼吸训练方法,对于老慢支、肺气肿患者,建议一并使用,效果更佳。因为在现代医学中的肺康复治疗体系中,主要包括了呼吸肌训练、运动锻炼等。吹泡泡这个方法,实际上就是呼吸肌训练,而本文介绍的甩腿扭膝,自然就是运动训练了。
26.穴位贴药末,远离呼吸道疾病
症状:中老年人呼吸道疾病长期反复发作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按4:4:1:1比例共研细末,备用。取药末10克,以新鲜榨取的生姜汁调和成糊状,用勺子取一小勺糊状药物,放在胶布上,贴在背部的双侧肺俞、脾俞、肾俞穴处,一般贴5~10分钟即感发热,可于1小时后,再将胶布、药物拔除,并将皮肤上的残留药物擦净。如果贴药期间自觉穴位处过于发烫,可提前将胶布及药物拔除,以免皮肤烫伤。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气候多变,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不少中老人患上呼吸道疾病。记得去年秋天,一位老伯在女儿的陪同下来找我看病,这位老伯患有多年的呼吸道疾病,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感冒,经常发作,平均每个月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不舒服。不是鼻炎犯了流鼻涕,就是咳嗽咯痰,要么就是喉咙痛、发热头痛脑热。
我给老伯把脉时,发现他的肺气很弱,具体表现是他的右手“寸”脉处非常虚弱,几乎无法触及脉搏跳动。再问一下他的症状,原来他发病时如果有咳嗽咯痰,一般痰是清稀色白,咳嗽的声音很小,有气无力一样,经常觉得神疲体倦、少气懒言,说话声音也很小,经常还有些气喘、胸闷,这些都是肺气虚的表现。他女儿介绍说,她老爸其实也挺在意自己的身体,经常煲些黄芪、党参之类的补品来吃,儿女们也很孝顺,什么野山参、冬虫夏草的名贵补药,都买过给他服用,但就是没什么改善。看来王老伯对药补、食补都不敏感,于是我建议他采用外治疗法——天灸治疗。
天灸疗法最早文字记载在南北朝,它是不用火,不用艾,是用中草药研成粉末贴于穴位上,而达到灸治效果的一种方法。又名为自灸、冷灸,也称“药物发疱”或“敷贴发疱”。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清初张璐《张氏医通》均较为系统地介绍用天灸疗法治疗哮喘、疟疾等呼吸道疾病。长期反复患呼吸道疾病的患者,由于久病所伤,肺气一般都很虚弱,如果会诊脉的话,一摸脉就能发现。肺气虚弱一般使用药补、食补就有效果,但临床上也往往见到对药补、食补均反应不敏感的,这时候就可以用天灸疗法。
那么具体要怎么治疗呢?很简单,在几个重要穴位贴上药末就行了。首先,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按4:4:1:1比例共研细末,备用。然后取药末10克,以新鲜榨取的生姜汁调和成糊状,用勺子取一小勺糊状药物(体积约1立方厘米即可),放在胶布上,贴在背部的双侧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旁开1.5寸)、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一般贴5~10分钟后即可感到穴位处有发热感,这是正常现象,一般可于1小时后,再将胶布、药物拔除,并将皮肤上的残留药物擦净。但如果贴药期间自觉穴位处过于发烫,也可提前将胶布及药物拔除,以免发生皮肤烫伤。以上治疗7~10天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一般进行三个疗程。
目前全国各地医院使用的天灸药物处方有多种,本文介绍的处方来自《张氏医通》里记载,也是临床上最广泛使用的处方。在《张氏医通》中原文里,还记载应该同时加入少量麝香,但麝香价格甚为昂贵,现代一般都会去掉麝香,只保留其余四味药。方中白芥子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细辛祛风,散寒,开窍;甘遂泻水积,破积聚;延胡索活血,散淤,理气;生姜发表,散寒,开痰。诸药合用,共同起到温肺行气的功效。而现代大量药理学研究则显示,天灸治疗能够对免疫系统的活性、功能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温补肺气”之功。
老伯听明白了这个方法,回去使用两个月后回来复诊,说近期症状改善明显,人变精神了,鼻炎、感冒均发作频率减少,近期未发作过支气管炎,说话也比以前大声了。我又给他把脉看看,发现他的肺脉已明显改善,摸起来感到有力了,与之前难以触及有很明显区别。我嘱咐他继续使用,数月后他打电话给我说,已经有几个月没有发作过呼吸道疾病了。
其实,传统的天灸,强调是在特定时节,即夏季或冬季进行治疗,一般夏季三伏天时节治疗3~5次,冬季三九天时节治疗3次,以达到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效果。不过,本文介绍的天灸疗法,与传统的天灸有点不同,不需要强调特定时节,而是强调次数更多,一般应要三个月左右。这是有临床研究数据所支持的,有学者专门对在夏季、冬季进行天灸的患者,与春、秋季进行天灸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发现二者并无明显差异。另外,也有研究发现,天灸的疗效与治疗次数有正相关性,即连续治疗次数越多,效果越佳。我自己在临床实践上也发现,能够坚持进行数月天灸治疗的患者,疗效明显要优于只在夏天、冬天治疗几次的患者。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上述方法,贴药后皮肤一般会出现局部红晕,也属正常现象,如有瘙痒感难以忍受,可以外涂些皮炎平等消炎软膏以对症处理。如贴药时间过长,会引起局部水疱,这也不必担心,因为传统的天灸治疗本就要求在局部产生水泡,只是现代人对此难以接受,所以一般不要求达到此目标,只以局部皮肤发热、红晕即可。要是有水疱,代表疗效更佳,此时注意不要抓破,待其自行吸收就可以了。只要保护好水疱,不挠破抓破,就不会有皮肤感染的担心。如果水疱引起的疼痛瘙痒症状实在比较难受,外抹烫伤软膏对症处理一下也就可以了。
27.咽喉肿痛,掐红少商穴好得早
症状:中老年人急性咽喉肿痛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①用指甲或手指在双手大拇指的少商穴处反复掐压,令局部出现红晕,甚至淤斑更佳。
②用一根消毒过的针,先在大拇指少商穴处消下毒,轻微刺一下,再局部反复挤压,挤出数滴血液。(此法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56岁的冯阿姨是一位街道干部,前几天,她来我门诊看病,原来两天前她的喉咙出现了疼痛、灼热感,吞咽时更为明显,她自己上药店买了感冒药及抗生素服用也没见好转,含服润喉片时可轻松片刻,但不久症状又回来了。
我问她现在感觉怎么样,她说有点轻微发热,呼吸时鼻孔也感到有股燥热之气。我又让她张开口,再用电筒查看,只见咽后壁黏膜充血明显发红,扁桃体也偏大。很显然,这是急性咽喉肿痛的症状。
急性咽喉肿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一般都是由于细菌、病毒感染所致的。使用常规的感冒药或者抗菌素,一般来说很见效。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情况就可能不一样了,因为中老年人在过往的岁月中,肯定得过多次咽喉疾病,常规的中西感冒药、抗菌素等早已反复使用,或多或少会产生耐药性,所以效果可能并不像年轻人那样明显。
我告诉她,有个方法可迅速消除病痛,冯阿姨听了,问我什么方法。于是我就拿出一根消毒过的针,先在她大拇指少商穴处消下毒,轻微刺了一下,再局部反复挤压,挤出数滴血液。冯阿姨立即感到咽部疼痛、灼热症状大为减轻。第二天冯阿姨复诊,说咽部症状已完全消失了。
少商穴,又名鬼信,为孙思邈十三鬼穴之一,位于大拇指的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少商穴属于太阴肺经,为井穴,为本经脉气始发之处,是治疗咽喉肿痛的要穴。如针灸名著《玉龙歌》曰:“乳蛾之症少人医,必用金针疾始除。如若少商出血后,即时辛安稳免灾危。”这里的“乳蛾”即现代所讲的急性扁桃体炎,会引起明显的咽喉肿痛。从中医理论来看,急性咽喉肿痛主要由于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经所致,点刺肺经井穴并令之出血,是通过放血,使风热之邪一并排出,给邪气以出路,从而达到迅速起效的目标。金元时期名医张从正曾说“出血即泄邪,邪出则正安”就是这个意思。
少商穴治疗急性咽喉肿痛这个方法在临床上有着大量的实践经验,一般只要患者确有明确的风热症状,用了这个方法马上就可以见效。该疗法的现代机制现在还不太明确,但也有少量研究发现该疗法能够调节体内前列腺素等引起发炎、疼痛的神经递质浓度,从而达到消炎、止痛的临床疗效。
在少商穴刺络,如果在家庭自行使用,可以用消过毒的缝衣针即可进行。由于该疗法需要刺破皮肤,可能有不少人会因此而产生畏惧,其实,倘若去医院看病,一般是需要起码扎个手指来进行血液化验的,既然如此,何不直接先尝试一下针刺少商穴的方法。我的一位儿科同行告诉我,他经常看到有家长抱着发烧的小孩前来看病,往往他会让家长领小孩去抽个血化验一下,再回来处方开药。由于医院人多,往往拿化验结果回来,都是一个小时后的事了,很神奇的是,她碰到过很多次情况,小孩来看病时还发着烧,等一个多小时后拿着化验单回来,烧竟然已经退下去了,她对此一直很迷惑不解,后来跟我说起这事,我想了一下告诉她,抽血的位置,一般是在肘关节附近,也就是肺经所在的地方抽血,排出了风热之邪气,当然还没吃药就已经退烧了。
当然,也有一个变通的方案:用指甲或手指在少商穴处反复掐、压,令局部出现红晕,甚至淤斑更佳。这样算是一种变通的办法,只是血是在皮下,没有溢出皮肤而已,效果肯定会比我做的差一些,但也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