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云南省环保厅编制完成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沿湖村落环境综合整治总体方案》,摸清了滇池流域沿湖110个村落的污染状况,同时在晋宁县开展24个沿湖、沿河村落环境综合整治的试点工作。昆明市在滇池、长江、珠江流域划定禁养区域,实行“全面禁养”,共关闭、搬迁养殖户1万多户。农村沼气“一池三改”、滇池流域面山绿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进展顺利。
再接下来就是“十一五”规划项目的重点实施了。在滇池“十一五”规划的65个项目中,现已完成滇池西岸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等8个项目,在建45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12个,完成投资29 .7亿元。除滇池外海清淤项目外,已经完成“十一五”规划所有未开工项目的前期工作……
也许这些数字式的转述读起来有些枯燥。但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关于治理方面的实实在在的信息。
上海网友老雄在新浪博客与我们交流,他是专业人士,他提出的意见是:1 .多数人认为水体发臭的原因是污染引起的,清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忽视了水体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2 .“流水不腐”,这句话“害”人不浅。河道换水成为当时主要的治水技术,而只有苏州河唯一的成功例子。要把氨氮降到2以下只能用生态的方式来解决。3 .湿地的观点,在今天还有很多业内人员认为湿地就是水草。我认为湿地是由多个生态链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城市的景观湖、护城河,可直接在水体中建立湿地,较长的河道,可引用支流建立湿地或与公园的湖泊连接。4 .维护比治理更重要。5 .在被称为“湿地”的湖泊蓝藻问题没有解决,河道的生态修复都是“无用功”。他的见解对不对呢?有没有启发呢?
昆明市政协委员给的建议都极有建设性,充满了睿智:
1 .因地制宜。首先要把老宝象河的功能定位找对,她是用于补水?引蓄水或灌溉?泄洪排洪?还是景观?不能35条河都用一个方案,整治得一模一样。
2 .深入调查了解,掌握河段内,甚至整条河及沿岸的现状。
3 .有了以上1和2,才能对症下药,拟订生态整治方案。应该制订近期、中期和远期整治方案,并作出相应的预算。再拟定实施细则,一个钉子一个眼,责任落实到人头,踏踏实实地,这才是科学治河。
4 .因陋就简,将菜就饭,节约资源,花小钱,办实事。比如:迁坟,既然没有这个财力,不迁行不行?善意地、尊重民俗地、在当地找一块“风水宝地”——这里出过达官贵人,秀才进士,等等。把杂乱无章,封建硕大的农民的祖坟,迁到此,每家0 .5平方米,种植松柏,既是文物,又尊重了历史。香港最旺的跑马地,大街边还有两个坟场呢!又如:两岸修硬质道路,河堤踏步。大可不必。只要加固河堤,一步放一块砂岩石,渗水性好,又价廉物美。随时保持清洁,种些矮小灌木又何尝不行呢?
5 .至于花了1200万元,实现三面光【即河床底,及河床两面全部用石头铺平】。我们认为大有“政绩工程”之嫌。带来的反效果是,河道失去了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其实,在悬河太高的河段可以三面光,用以防汛。其它较为平缓的河段应保持原生态,只需加固河堤,河床下长水草,就是水质好,有自我净化功能。
6 .最难的事,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截污。150个生活污水排放口如何集中?在哪里处理?如何保证处理后的中水回收循环使用?再排放?这里古城、后所、中营、宝丰……七个社区,昆明市规划局都还没规划好,污水处理厂仍在纸上!!!昆明最大的问题根源就在规划:短视不长远,不全面,一句话,不科学。苦了这些基层,净穿小鞋。
气象专家则说,我们需要的是生态的规划,我们治河是为了滇池,不能为治河而治河。一定要因地制宜。有时,不发展就是发展,保护也是发展。我们不要一时清水,而要一世水清。
这一年就这样走过。第一回合下来,我们看到了希望。未来的路还长。这张五彩纷呈的雄图中,我们还需挥洒更强烈也更为细致的笔墨。
滇池涅槃:还要走多少路才能看到滇池美景?
近年来,滇池水污染治理工作进入快车道。目前,滇池治理规划的65个项目,已完成8项、在建45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12项,完成投资29 .7亿元人民币。
除了环湖截污和环湖公路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外流域调水补水工程外,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工程最小化、生态最大化、人工干预最小化展开,完成乌龙河、船房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盘龙江、新运粮河、海河、西坝河、老运粮河、金汁河、玉带河——篆塘河、洛龙河8条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已先后开工,完成马料河、捞鱼河、护城河3条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前期工作。根据河道综合整治的“158”原则,在河道两岸共种植各类苗木及攀援植物240余万株;通过实施片区截污、河道截污、道路改扩建等共铺设管网307公里;建成垃圾收集间892间、垃圾池166个、垃圾中转站9座,打捞河道内水面漂浮物4 .6万吨;拆临拆违拆迁97 .5万平方米;流域内已建成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中水站】162座,在建110座,关闭和搬迁散养及规模总户数10761户、禁养畜禽总计243 .9万头【只】……?
2009年一季度,除滇池外海清淤项目外,已经完成治理规划所有未开工项目的前期工作,并达到可研深度,年内可望全部项目开工建设。新建第七污水处理厂有望在今年底提前竣工试运行;第一至第六共六个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这些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后,昆明城区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污水处理率可达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同时,昆明主城雨污分流次干管及支管配套建设工程已于今年2月开工建设,计划3年内全面完成。
滇池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是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项目,结转到“十一五”期间实施。该项目对清除草海内源污染及外海北部主要内源污染,改善草海及外海北部水域水质,恢复草海及外海水生态环境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滇池污染综合治理必要的工程措施之一。底泥疏浚工程量343万m3,其中草海南部150万m3,盘龙江河口120万m3,大清河河口73万m3。采用环保型、高精度绞吸式挖泥船进行施工,底泥通过排泥管输送至金家河堆场。对底泥经脱水后进行了综合利用进行了多方咨询和研究。考虑利用底泥配合环湖绿化生态林和环湖生态湿地建设。为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合理,对滇池底泥二期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了调整,市滇管局就草海综合整治、底泥输送、处置方式和处置地点等问题,分别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召开了多次咨询论证会,最终确定利用底泥进行生态湿地基底修复及绿化生态林建设的工程实施方案。
2009年5月,在晋宁东大河入滇河口,一片绵延的湿地水清草茂,菖蒲丛中不时传出各种婉转的鸟鸣。据了解,1700余亩的东大河湿地目前是35条入滇河道中最大的入湖河口湿地。据昆明鸟类专家观测,滇池边绝迹20多年的黑翅鸢、黑翅长脚鹬等土著鸟类也重现东大河河口湿地。在全市35条入滇河道整治中,晋宁有8条河,全长17公里多的东大河就是其中一条。据晋宁县滇管局介绍,东大河河口湿地有两个特点:占地1700余亩的人工湿地是目前35条入滇河道中最大的河口湿地;湿地里运用了云南唯一的“河口前置库”技术,除去河流的污染物,沉淀泥沙,不让泥沙冲进滇池。当时恢复河口湿地154 .45亩。去年,昆明市整治入滇河道及实施“四退三还”后,东大河一带退出了1470亩田、塘建湿地,加上原有的示范湿地等,这里建设的湿地已有1700多亩。在河口的滇池水面上,一排半圆形的木桩围出了一片64380平方米的水域,形成一个湖中湖。晋宁滇管局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云南唯一的一个“河口前置库”,此项目于2008年竣工,水面上80个浮岛种着水金凤、水芹菜,是用植物净化水体。但浮岛还开发出一个意外的功能,成了小鸟们的家。工作人员介绍,到了秋天,在浮岛筑巢的鸟很多,其中很多都叫不出名。去年10月,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监测的数据表明:前置库对污染物的除去率为17 .3%;对透明度的改善最大可提高77 .4%;库里泥沙堆积了0 .33米,沉沙效果明显。水生植物群里增加了狐尾藻、金鱼藻。晋宁滇管局长吕丰说,这两种水草要在水质较好的水中才能生长,从中可以说明污染物降低,水质有好转。在东大河湿地里,水中长着菖蒲、马蹄莲等,岸边的柳树、青香木等也长势茂盛。植物的多样化引来了生物物种的回归。4月初,市鸟协的专家们在东大河湿地里,仅2小时就发现了19种鸟,其中有在滇池地区已绝迹了20多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翅鸢,还有在滇池地区绝迹多年的黑尾蜡嘴、黑翅长脚鹬,此外,黑水鸡、绿鹭、白鹭、棕背伯劳等鸟类也在此栖息。对此,市鸟协会长王紫江说:“这里有湿地,有水生植物,有浅水区域,比较适合各种鸟类、游禽栖息。在这里发现滇池地区绝迹多年的鸟类及多种珍贵鸟类,表明滇池治理取得了成效。”
2009年7月,一项再造“滇池之肾”的生态工程正在昆明实施。去年以来昆明加快推进滇池环湖生态建设工程,计划在滇池周围恢复和新建5万亩湿地及生态林,目前已经完成2 .8万亩建设任务。滇池环湖生态工程的建设范围为湖岸后延200米以内的区域,总面积约33 .3平方公里合计5万亩,昆明市在这个区域实施“四退三还”,即通过实施退塘、退田、退人和退房,实现还湖、还湿地和还林。截至目前滇池周围已经完成退田和退塘3 .1万亩,恢复和新建湖滨生态工程2 .8万亩,其中包括湿地1 .7万亩和生态林1 .1万亩。
2009年7月,作为外来入侵植物为害甚重的“绿魔”——水葫芦如今可能变害为宝。紫根水葫芦滇池治污试点获成功。该新品种和普通水葫芦有很大区别,其最大优势是抑制叶片生长,叶片只有普通水葫芦的约十分之一。紫根水葫芦可为水体输送大量氧气并吸收砷等重金属污染物,还可吸附降解蓝藻等,并且在清水里、在非富营养化水体里也能正常生长。由于其叶片较小、根系发达,可以杜绝传统水葫芦二次污染的发生。另外,水葫芦经机械采收,通过专有设备进行固液分离后,固体可制作有机肥,液体则通过发酵产生沼气,最后的沼渣也可以当做有机肥。2009年8月,昆明市环境监测站对利用紫根水葫芦治理污染的两块试验地里的水质进行评估,其中一块达三类,另外一块达二类。国内多名环保界专家来到滇池边实地考察紫根水葫芦的试点情况,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种试验还在进行中。
这里补叙另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从2008年起,昆明在城建、修路、治滇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一个无疑是百年大计的事业:种树,建绿。
构成地球环境有五个子环境,即水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环境、土壤环境和岩石环境,其中影响五大环境的要素有两个,一个是绿化,一个是水。水是等量循环,自净化;绿化是增量循环,他净化。绿化是可增加、可再造的生态资源,是生态建设的载体,是城乡第一形象、第一环境、第一景观要素、第一基础设施,而且是惟一永增值、不折旧、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我们目睹了这年【2008年】6月开始的全市大规模的植树活动。绿化是昆明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之一: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庭院绿化、广场绿化、面山绿化、环城绿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道道绿色屏障出现在城市各个角落——林荫道、精品游园、森林公园、街头绿地、通透式围墙,走在街道上,目光所到之处,绿色越来越浓,城市用绿色勾勒的线条也越来越多……“透绿”,“见绿”,“补差”,这些新名词像一股旋风席卷昆明。
在昆明图上,这希望的绿色将生命般地成为昆明的主色调。
绿色是水的颜色,水的象征。没有绿色的植被,水就会干涸,成了无源之水。
而这一年【2008】,昆明增绿的实际情况如何呢?数据显示:昆明新增绿地1717公顷。种植乔木171万株、攀援植物190万余株。主城区拆除临时和违章建筑后建成绿地62 .54万平方米,绿地率35 .69%,人均公共绿地10 .16平方米;在城乡绿化方面,完成面上造林7 .123万亩,其中滇池流域面山绿化完成3 .5万亩,苗木基地建设3 .0697万亩。天保工程建设公益林地7 .7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荒山造林1 .5万亩,义务植树1423 .7万株,完成农田林网283 .82公里机耕路绿化,植树68万多株;在交通沿线绿化方面,主城15条出入道路种植乔木3 .9万株、灌木6 .1万丛,地被植物8 .4万平方米,19条交界道路绿化种植乔木2 .1万株,灌木2 .2万丛,竹子5 .3万丛,攀援植物13万株、地被植物101 .5万株,县乡道路绿化830公里;在城乡河道沟渠绿化方面,实施20条段城乡河道沟渠绿化,绿化272 .1公里,植树61万株,12条主要入滇河道完成绿化河道192 .54公里,绿化379 .65万平方米,沿湖五县区完成环湖湿地绿化2 .5万亩。
那么,经过一年多来认真切实的治理,入滇河道的水质的变化情况如何呢?——
2008年,据监测,1—10月,盘龙江水质与2007年同期比较,各断面的水质类别无变化,但主要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降幅达35%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富营养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草海富营养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 .3%,外海下降了3 .3%。
这年11月7日,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一行对滇池治理工作进行调研。实地查看了盘龙江等整治后,对滇池治理现有措施和即将采取的措施,周生贤一行高度重视和赞赏。周生贤肯定地说:“只要把现在的措施落到实处,滇池治理这个难题就可以破解。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支持昆明市、云南省,一起共同攻关,破解滇池治理这个难题。”
据2008年全年昆明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盘龙江、宝象河、新老运粮河等15条河道污染程度显著减轻,大观河、柴河、白鱼河3条河道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数条河道初步呈现河清、岸绿的景观。
滇池水质呢?
滇池草海的水质类别为劣五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77 .92,属重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年相比水质类别没有变化,主要超标指标为氨氮、总氮、总磷、五日生活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与上年相比,草海营养状态均为重度富营养,主要污染物氨氮、总磷、叶绿素α和高锰酸盐指数有所下降,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较上年下降了2 .6%,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