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7455400000076

第76章 西部卷(20)

但滇池的水不是从大江大河来的。滇池发源于昆明以东90多公里的嵩明白邑。它从古木参天、松竹环抱的99眼龙泉中涌出,先是形成了两条河流,一曰牧羊,一曰邵甸。它们分别穿过白邑坝子,然后来到了小河乡岔河嘴合成一水,始称盘龙江。然后入松华坝水库,再过上坝、浪口,经张官营,汇马溺河、清河、羊清河、银汁河一起走进昆明,穿过市区再从洪家村流入滇池。

与盘龙江同时进入滇池的还有源于一撮云山的东北沙河,源于板壁山的宝象河,源于海子村的马料河,源于晋宁六街的柴河,源于澄江的梁王河以及源于呈贡的南冲河等。滇池就这样广纳百川,遍集溪泉,从而让自己光耀天地,泽被五洲。它浩荡的湖水将昆明滋润得旖旎多彩,四季如春。

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风帆点点,湖光山色,向以景色佳丽、四时如春著称于世,引历代游人不断,留下了无数赞美的诗词。朝霞夕晖,朗月疏星,薄雾轻霭,细雨晴光,滇池无时不变幻着多姿的瑰丽景象,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滇池周边名山胜景主要有大观楼、西山、海埂、白鱼口、郑和公园、石寨山古墓群遗址等。

滇池北岸的大观楼,是我国名楼之一,也是观赏滇池景色的著名所在。因此楼“倚江临海”,滇池、西山皆可一览无余,故有此名。初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1年】的大观楼,面对三潭印月,红墙绿瓦,斗拱飞檐,气象庄严壮丽,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三层建筑。登楼眺望,只见回栏曲折,揽胜阁、催耕馆、涌月亭、观稼堂历历在目。楼外西山横翠,远树含烟,碧波万顷,水天一色。1961年,郭沫若游览于此,写《登楼即事》诗一首,诗云:“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洋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大观楼上镶嵌金字斗大的“大观楼”三个字,笔迹雄浑有力,这是出自清代书法家孙铸的手笔。大观楼正门两旁悬挂着清乾隆年间昆明寒士孙髯翁所撰180字的长联,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大观楼也因此而名扬于世。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

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

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临风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

与苍烟落照只剩下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是清代著名寒士孙髯所看到的滇池。他生活在康熙至乾隆盛世年间,但是盛世却没有改变他一生寒士的身份。然而,这位布衣诗人却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关于滇池的千古绝唱。1962年,当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从缅甸为划分中缅边界路经昆明回北京时,毛泽东主席问陈毅外长是否知道昆明的大观楼长联,继而顺口背诵起描绘滇池风光和云南历史的大观楼长联。

滇池擅湖山之美,甲春城之秀,是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它闪光的地方,正如孙髯所写,四围群山东如神马奔腾,西似凤凰展翅,南像白鹤翱翔,北若长蛇蜿蜒。而群山怀抱的坝子,便是现今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昆明所在地。孙髯看到的滇池的样子,胸襟之阔,四野之秀,湖水之清,我们今天仍可以凭感觉去遥想。

画里青山,梦中碧水。滇池之美,可从昆明历代的景观读出和体会——

明代昆明六景是:金马朝辉、碧鸡秋色、玉案晴岚、滇池夜月、龙池跃金、螺峰拥翠【日本僧人机先的诗《滇阳六景》】。

清代昆明八景是:滇池夜月、云津夜市、螺峰叠翠、商山樵唱、龙泉古梅、官渡渔灯、坝桥烟柳、陋山倒影【清咸同年间张士廉作的昆明“八景”画及当时文人的配诗】。这八景中昆明山水已扩大到官渡,说明城区已大大拓展。

此外,民间相传的昆明景点有“五华鹰绕”、“金碧交辉”、“云津竞渡”、“鱼吞蜃楼”、“双塔倒影”、“翠堤春晓”,等等。

上个世纪60年代,经过一番热热闹闹的评选,又有了“云南昆明十景”:“龙门飞峙”、“大观远眺”、“螺峰花潮”、“翠湖春晓”、“筇竹云深”、“古潭新蕊”、“鸣凤朝晖”、“玉泉花暖”、“绿埂晴沙”、“鱼浪涌月”。

至上世纪90年代初,云南昆明之“景”又添了6个,共16个:“高原明珠”、“石林奇观”、“睡美人山”、“金殿钟鸣”、“龙门飞峙”、“长联映月”、“九乡洞天”、“圆通花潮”、“双塔烟雨”、“筇竹罗汉”、“曹溪印月”、“龙泉探梅”、“凤鸣山茶”、“翠湖戏鸥”、“月山帆影”、“海埂风情”。石林、九乡的入选正印证城区的再次扩大,而海鸥的出现则将时序推到当下。时空在这些景中透露出人间信息。

幅幅山水画,多半是与滇池有关。可以说,没有滇池就不会有这些美景画图。

滇池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汇水区域是全省居民最密集、人为活动最频繁、经济最发达的地带,经济总量占昆明市的80%。它曾经身兼工农业生产用水、调蓄、防洪、旅游、航运、水产养殖、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择水而居是人类的习惯,没有滇池就没有春城,昆明人都对这个中国第六大淡水湖心存感激,将它称为“母亲湖”。

因此美丽的滇池,它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数千年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我们几乎无法将它们分开。

浩瀚的滇池,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滇中文化,还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由于生长于滇池边的缘故,当他面对蓝色的大海时,不曾畏惧风浪险阻,他率领的庞大的船队,7次出使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欧美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年。

徐霞客迈着旅行家的步履,在滇池的水光山色间流连忘返。自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初十入滇,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东归,他在云南游历考察达一年零9个月,行程3000余公里,创下了他在一个省徒步旅行最长的记录。云南为《徐霞客游记》记载分量最重的省,全书现存62 .8万字,《滇游日记》达25万字,占总数的40%。多年以来,徐霞客在云南期间完成的诗作超过了西游途中诸省之和。徐霞客于1638年夏、冬先后两次在昆明及滇池地区停留达40余天。他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夏游太华山。《游太华山记》作为古代记西山【太华山】风物最全的游记名篇,留下了霞客于一天之内登危崖、历绝壁、探深穴、行密林、上下穿梭、尽情畅游的感人情景。徐霞客乘船至高蛲,拜谒杨太史祠后,游览华亭寺、太华寺、罗汉寺【今三清阁】,赞誉太华寺的山茶,罗汉寺“梵宇仙宫,次第连缀”,“如蜂房燕窝”,壮观至极。徐霞客后沿千步崖下至山麓滇池畔,观金线泉,探大石洞,折返攀绝顶,游黑龙池,登美女峰。当年十月初,他结束滇东、滇南之行返昆后,旋即进行了一次滇池夜航并环滇池周游。由南坝起航,途经观音山、白鱼口,至滇池东南的安江登岸,南行达晋宁州【今晋城镇】,徐霞客在此停留19天,得友人殷勤款待,尽兴游览了附近的风景名胜古土城、天女城、金沙寺等。之后徐霞客沿滇池湖岸畅游石将军、牛恋石至海口。明代滇池出水口的海口风光绝伦,螳螂川中“凫舫贾帆,鱼罾渡艇,出没波纹间,棹影跃浮岚,橹声摇半壁”,充满诗情画意。彝族村寨“桃树万株,被陇连壑”,石城“层沓玲珑,幻化莫测,钟秀独异”。他顺螳螂川经石龙坝至安宁温泉,称赞道:“余所见温泉,滇南最多,此水实为第一。”后徐霞客返经安宁城,翻越碧鸡关,过车家壁,登棋盘山,提及地形【海拔】与植物分布的关系:“顶间无高松巨木,即丛草亦不甚深茂,盖高寒之故也。”后沿当时的滇池湖堤经夏窑、土堆至潘家湾入昆明城。以后徐霞客经小西门、大西门离昆,过黄土坡、黑林铺,游筇竹寺。昆明友人在此为他饯行。徐霞客顺道游览了昆明西郊的海源寺、妙高寺和沙朗天生桥。于十一月初九进入富民,由十月初一徐霞客第二次入昆算起,至此,他在滇池地区探幽寻胜近40天,实现了他“完省西南隅诸胜”的夙愿。

此外,担当跣足下田与农家栽秧听乡亲唱调,构思出最早的画作;兰茂携《滇南本草》攀上金马碧鸡寻找标本,验证着自己的判断;赵藩在大观楼上凭风望远,陶醉在自己书写的大观楼长联的风韵中;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向浩瀚滇池投去惊讶眼光,笔底涌出的是一串串羡叹,他在《游记》中写道:这里有丰富米、麦、鱼、盐、酒等物产,水陆交通便利,“城大而名贵,商工甚众”,“系一壮丽大城”。

到了近代,聂耳短短24年的生涯中,有十六七年是在昆明度过的。滇池,是他经常爱去的地方,或游泳或泛舟歌吟或漫步构思。滇池的风浪、滇池的渔歌、滇池的船帆,给了他生活与灵感,也给了他勇气和力量。滇池,孕育了聂耳最初的音乐旋律,坚定了聂耳今后的音乐方向。他的旋律中,有号角的激越,有鼙鼓的悲壮,有浩瀚天地之正气,有泱泱吾国之魂魄。聂耳的歌声,也从滇池畔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数学家熊庆来曾枕着滇池波涛攻读法文;文坛泰斗冰心曾经迎着滇池日出撰写华章;哲学家艾思奇看滇池的阴晴冷暖透视辩证法;大诗人柯仲平听滇池的风声雨声孕育乡情篇;闻一多、李公朴的演讲激起滇池千重浪。当年护国运动掀起的滇池狂飙犹在,蔡锷将军统领讨袁大军北上的铿锵步伐犹存;讲武堂之歌的旋律仿佛又在滇池上空飘荡,李根源、朱德的身影还是那么矫健。滇池岸年年篝火旺,火光中走出了无数仁人志士,诞生了篇篇英雄交响;滇池水年年浪涛涌,涛声中成长起辈辈高原儿女,谱写出代代辉煌乐章。滇池如歌,吟颂着伟人、能人、凡人。滇池如镜,照见了昨天、今天、明天。滇池,生命不朽的湖……

治水之初:开化之功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历史上的“治水”主要是针对大江大河的河道,从神话传说的鲧禹治水、李冰治水到后世的治水,都是防洪水泛滥或蓄水,筑堤,疏导,分流……而湖泊治水有所不同。

古滇池的盆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公里,据推测,当时最大水深达100米左右。古滇池水位相当于海拔1980米左右。据历史记载,至13世纪中叶,滇池水位为1897米,当时的昆明地区仍属滨湖区域。13世纪70年代疏挖海口河,第一次降低滇池水位2米。

历史上的滇池流域是茂密的常绿阔叶林区。当初的昆明城是临水而建的,所以过去的昆明城三面背水,明朝建云南府时,为避水患,曾将城郭北移,筑砖墙,设七门。昆明城中心有一处小湖叫翠湖,是昆明城中最佳的风景。翠湖原来不叫翠湖,叫一个大得多的名字:“菜海子”。在800至1000年前,南诏、大理国时期,昆明眼下的中心地区还是一片沼泽。翠湖在哪里呢?那时它还淹没或融合在滇池的水波中。后来水位下降,“菜海子”才得以同滇池分手,孤处一隅,不再是海,而是湖了。那时的莲花山【即后来的五华山】还像一朵莲花浮在万顷碧波之上,而螺峰山,亦是一座被海澜摇动的螺洲。在山下有个“咒峻台”,“咒”什么呢?洪水!

原因是当初的滇池很宽阔,水势丰沛。

对昆明城的治水,有史记载的是利用盘龙江及其他河流进行灌溉,汉张渤“凿江通水”,进一步疏挖盘龙江,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昆明为大理国的东京,大理国王段素兴征调夫役疏挖了盘龙江及其支流金汁河,并在金汁河沿岸筑春登堤遍植黄花,在盘龙江中段筑云津堤遍植白花,故又称银棱河,既便于游乐,又利于灌溉。

对滇池大规模的治理,首推元朝时的赛典赤,他主政云南,精心治水。

赛典赤【1211—1279】,全名赛典赤·瞻思丁·乌马儿,回族,出生于西域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父亲是个小部落首领。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赛典赤为首任云南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今省长】。赛典赤在云南任职六年,忠于职守,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治政有方,使云南出现了一段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时期。赛典赤最大的功绩便是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上有盘龙江淤塞,漫溢江堤;下有海库堵塞,池水上涨”的滇池患情。他疏通六河,治理昆明盘龙江水患,治理海口,尤其是修建了至今仍是昆明市民的生命活水的松华坝水库。

赛典赤赴滇任职时已是63岁的老人,但他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到各地踏察水情,分析水患成因。盘龙江水夹带大量泥沙从松华谷口流入昆明坝子后,水流渐缓,泥沙沉降,致江道淤积,水流不畅,加之堤防毁坏,江失主槽,故江水四溢。同时,滇池水源广深,往下逐渐浅狭,惟一的出水口海口又淤积严重,以至雨季滇池水漫溢,顶托盘龙江水不能下泄,致使洪水漫溢成灾。赛典赤把熟悉治水的大理巡行劝农使【元代官名】张立调来昆明协助治水,并组织了2000多民夫供调遣,下决心根治盘龙江水患。

赛典赤首先疏浚海口河道,建石龙坝,增大滇池出水量,使滇池水位下降,不但解除了滇池水对盘龙江水的顶托作用,还使高山尧、马街、黄土坡、大观楼、海埂、官渡一带大片土地涸出水面,得良田万顷。从此,这些地方开始有了村庄。接着,赛典赤又大规模疏浚盘龙江、金汁河河床,加固堤岸,开挖水渠,将昆明东北部自由漫溢的“邵甸九十九泉”水引入盘龙江。同时,在金汁河上建小闸10座、涵洞360个;在宝象河等“六河”间开挖12条分水河、72条暗沟,以形成水网,“轮序放水,自上润下”,既可分流洪水,又可灌溉农田。

赛典赤治理盘龙江水患的关键之举,是在盘龙江进入昆明坝子的松华谷口修筑水坝,设立“以时启闭”的闸门,建成松华水库。这样,既可抬高水位,分水金汁河,又可在汛期拦蓄洪水,减少下泄,所蓄之水还可确保旱季江水不枯。

在庞大的治水工程中,赛典赤“额立三百六十匹报马,三百六十名看水员”,“倘遇崩倒水浸,即时飞报上司,挑补修浚,不容怠缓”,对工程进行了严格有序的管理。整个工程历时3年,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完工。自此,盘龙江水患基本得到遏制,盘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开始出现繁荣昌盛的景象。到清代,“千艘蚁聚于云津,百船蜂屯于城根;致川陆之万物,富昆明之众民”,盘龙江两岸已成为昆明最兴旺热闹的地方。可是,赛典赤却因积劳成疾,在工程完工后的第二年便病逝了,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