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妻子的话,他的眼睛湿润了,妻子的轻声细语仿佛是巨大的动力,给他注入了无限的希望和力量。从此以后,他仍然坚持不懈地继续写作,终于有一天他的作品被接受了,看着发表的作品,他的心情无比激动。当朋友们问他怎样取得成功时,他说:“相信自己,永不放弃,直到成功的那一天。”后来,他又陆续创作了很多作品,把他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都表达了出来,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
励志感言
无论面对怎样困难的境况,只要心中有理想、有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追求下去,在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等待着你的一定是成功的喜悦和灿烂的阳光。
一定要跑过骏马
“为了发明和制造火车,人类已经付出了几代人的艰辛,我们是踏着一条泥泞和血迹斑斑的路走出来的啊!我希望人们不光记住我们,还要记住那些为发明火车作出贡献和牺牲的无数失败者!”
—乔治·史蒂芬逊
如今,当我们坐在隆隆飞驰的火车上旅行时,也许很多人可能都认为它的发明者肯定是一位经过多年深造的大科学家。其实,被称为“火车之父”的史蒂芬逊是一位穷矿工,而且他到17岁时还是一位文盲。
1781年7月9日,乔治·史蒂芬逊诞生于英国诺森伯兰城的华勒姆村一个煤矿工人的家庭里。由于家境贫困、生活清苦,他8岁时就开始帮人放牛。14岁那年,父亲把他带到自己的矿上去做工,他当上了一名蒸汽机司炉的助手。一天的劳累,常常使他腰酸腿病,因而在他的心灵里,很早就埋下了革新机械为工友们造福的愿望。不管工作多么疲劳,业余时间他从不肯休息,总是守在机器旁边,认真观察,仔细琢磨。可是他一天书也没念过,连机器上的标记符号和说明也看不懂。为了弥补自己在科学文化知识上的欠缺,史蒂芬逊在17岁时开始进夜校读书。由于他学习刻苦,没过多久就能自学各种科技书籍并和矿上的总工程师交上了朋友。
有一天,矿上的一台抽水机突然坏了,几位机械师修了很长时间也没能修好。这时史蒂芬逊来了,他绕着机器转了几圈,自告奋勇地说:“让我来试试看。”他把所有的部件都拆了下来,一件一件地进行认真检查,修理好出毛病的地方,很快照原样组装上,机器果然修好了,在场的人们发出一片赞许声。因此,史蒂芬逊被破例提拔为矿上第一个工匠出身的工程师。
史蒂芬逊当了工程师后,并没有停留在已取得的成绩上,他决心把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用于交通运输。他在前人创造的机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814年制造出了一台能够使用的蒸汽机车。这台机车能牵引30吨,还解决了火车经常脱轨的问题。但是这台机车的缺点很多,不仅走得慢,震动厉害,噪声大,而且烟筒里冒出了很高的火苗。史蒂芬逊继续进行试验、改进。又经过11年的艰苦研究,世界上第一台客货运蒸汽机“旅行号”终于诞生了。
1825年9月27日清晨,在英国的达林顿和斯托克顿之间上演了一场特殊的比赛,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和一群骑马的青年绅士进行激动人心的比赛。结果,催马扬鞭的青年骑士们输给了由史蒂芬逊操作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人类第一列火车“洛克模雄”号的诞生。从此,史蒂芬逊“火车之父”的地位就载入了史册。
励志感言
那些开创了伟大事业的人,都为世界的蓬勃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有些发明家也许被人们遗忘了,但他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却深植在人们的心中。青少年应该励志奋斗,努力成才,为祖国和人类贡献自已的青春和热血。
来自惊涛骇浪中的发明
1832年lO月1日,在英吉利海峡通往大西洋的浩瀚海洋上,狂风暴雨无情地肆虐着“萨利号”邮轮,在这条船上,有一个人叫莫尔斯,这次意外的经历改变了整个人类的通信状态。
“船长先生,遇到风暴,您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摆脱厄运呢?”莫尔斯与船长聊了起来。
“我毫无办法!”船长说,“这只能听天由命了。我给你讲一件事。那是1498年,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组织了一支有6条船、300人的大船队直奔赤道,准备去寻找黄金遍地的乐土。可是,途中由于天气太热,船上的食物全部霉烂了。这对于远航的船员来说,是十分可怕的。哥伦布对这束手无策,只好抱着侥幸的心理,写了一封求援信,塞进密封的椰壳里,然后将它投入大海。他指望海水能把这封信送到西班牙。但是,当哥伦布历经千难万险,返回西班牙时,才知道国内并没有收到那封求援信。连大智大勇的哥伦布对大自然的肆虐都无可奈何,我又能怎么样呢?”
“的确,在这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一艘船、一个人实在太渺小了。”莫尔斯望着茫茫的大海,心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就在这次旅途中,莫尔斯结识了杰克逊。杰克逊是波士顿城的一位医生,精通医学,同时还对电学有很深造诣。此次他是在巴黎出席了电学研讨会之后回国的。闲聊中,杰克逊给莫尔斯讲解了一些电学知识。一天傍晚,在船上的餐厅中,杰克逊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一个马蹄形的铁块,上面绕着绝缘用的铜线,于是,他给莫尔斯讲起了电磁感应现象。
“什么叫电磁感应?”莫尔斯好奇地问。
这时,杰克逊用他手中的马蹄形铁块做起了表演,原来那个铁块可以吸住铁钉和铁屑,他解释道:“这就叫电磁铁。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它没有磁性;通电后,它就有了磁性。”
“这真是太神奇了!”莫尔斯仿佛看见了一个奇妙无比的新天地。于是,他被迷住了,甚至连杰克逊从他身边走过,他都没能发现。
被这个现象完全迷住的莫尔斯,连续几个晚上都失眠了。他想:“电的传递速度那么快,能够在一瞬间传到千里之外,加上电磁铁在有电和没电时能作出不同的反应。利用它的这种特性不就可以传递信息了吗?”他想起了船长给他讲过的哥伦布“大海传信”的事。信息传递是多么重要啊!41岁的莫尔斯被电磁现象深深震撼了,为了搞电报发明,他决定放弃已经功成名就的绘画事业,他的决定在美国绘画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一旦决定,奋力前行。
面对朋友关心和怀疑的目光,莫尔斯毫不犹豫,毅然走上了科学发明的崎岖道路。没有电学知识,他便如饥似渴地学习。遇到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他便向大电学家亨利等请教。他的画室也成了电学试验室。画架、画笔、石膏像等都被堆在角落,电池、电线以及各种工具成了房间的“主角”。
很快,莫尔斯就掌握了电磁基本知识。他准备正式向“电报”发起冲击!
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1844年5月24日,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进行电报发收试验。年过半百的莫尔斯在预先约定的时间,兴奋地向64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发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他的助手盖尔很快收到那份只有一句话的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后来,他给“萨利号”船长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莫尔斯写道:船长先生,还记得我们的争论吗?不久您就可以见到神奇的“电报”了,请记住它是在您的“萨利号”上发明的啊!
励志感言
面临危险的处境,许多人惊慌失措;同样面临危险的处境,许多人却产生了伟大的思想火花。那些惊慌失措的人,毫无疑问是平庸之辈;那些产生了思想火花的人,是因为心中有远大的理想,时刻不忘发明创造,他们的深厚积累可以在一瞬间爆发出伟大的思想,并最终导致伟大的业绩。
发现者
1803年5月12日,尤斯托斯·李比希诞生于德国的达姆斯塔特,达姆斯塔特是当时德国黑森公国的首都。他的父亲是一个染料制造商,同时也是一个经营药材原料的商人,因此,他的家中有许多化学药品。小时候的李比希经常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他对实验和观察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家里染料作坊后边的厨房改造成自己的实验室。在阁楼上,自己偷偷做雷酸盐的实验,他常常在染料作坊里做各种实验。有一次他在做雷酸汞的实验时,引起了爆炸,震动了整个楼房,屋顶的一角也被炸毁了,但他本人没有受伤。对于这件事,在父亲眼中小李比希的嗜好被父亲认为是偏爱化学,所以父亲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说他有胆量、有追求精神。每当李比希回忆往事时,他都深有感触地说童年的化学实验,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和对化学的热爱。
1820年秋,在李比希不断地恳求下,父亲允许他不远千里到波恩求学,他的第一个老师是卡斯特纳。后来,李比希又转到埃尔兰根大学学习,并于1822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题目是《论雷酸汞的成分》。
李比希之所以取得了重大成就,源于他的勤奋和好学,早在黑森公国时期,他的这种天分就表露无遗。当时黑森公国的土地一片荒芜,人们都认定这片贫瘠的土地不可能生长出粮食,而李比希却在这片土地上买了一块沙地。土地的主人深感意外,为了避免李比希反悔,土地的主人曾问李比希:“您是要在这里盖别墅吗?”李比希回答说:“不,不,不,我是要种庄稼,我要种大麦、黑麦和马铃薯。”当地的人们深感怀疑,不住地摇头,都认为李比希一定是神经错乱了。但是,丰收的时节到了,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长出了绿油油的麦苗。原来,李比希把他的研究成果“李比希化肥”播撒在贫瘠的土地上,结果获得了惊人的丰收。
李比希在1823年6月23日向科学院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当时,会议主持人洪堡特教授对李比希说:“您的研究不仅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一成果使人们感到,您是一位有杰出才干的人。”
李比希的贡献很多,1837年他还提出了有关多元酸的理论,开展了对有机酸的研究,说明了酸和氢的内在联系。1839年,李比希研究了“发酵”和“腐败”问题,对“发酵”和“腐败”作了理论说明。同时,他还研究了尿酸的衍生物、生物碱、氨基酸、胱胺、肌酸等多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李比希建立的实验室后来被称为“李比希实验室”,由于这一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第一流的化学人才,所以成了全世界化学工作者注目和向往的地方。
李比希一生为化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第一流的化学家,俄国的齐宁,法
国的日拉尔,英国的威廉姆逊,德国的霍夫曼、凯库勒,此外像富兰克兰、伍兹等,都是他的学生。
李比希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被农学界称为“农业化学之父”。
为人类的化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李比希,在1873年4月突患重感冒,后转为支气管炎和肺炎并发症,最终一病不起,于当年4月28日不幸辞世。
励志感言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由于人的思维和眼界都会受到某种局限,从而被这种局限束缚住,最终变得保守。青年人朝气蓬勃,敢于创新、敢于发现,因此,不要被陈规陋见所束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勇于实践。
坚持不懈
亚历山大·贝尔1847年3月3日出生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并在那里接受初等教育。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英国著名的语音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贝尔对发音和传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电话。此外,他还制造了助听器;改进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对聋哑语的发明贡献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