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自然之谜我来揭
7437100000051

第51章 秦始皇拔不出剑之谜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一次著名的谋杀事件——荆轲刺秦王。在秦统一中国前一年,强悍的秦军正准备消灭燕国时,一个叫荆轲的使者带着燕国地图来到秦国,献地图是假,刺杀秦始皇才是真。史记上这样描述:刺客荆轲手持匕首,绕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图拔剑还击,三次拔剑而剑竟然不出。

为什么拔不出来呢?司马迁解释说,秦始皇的佩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青铜材料易折断。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青铜剑都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这种长度的佩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对于这个解释,历史学家一直很困惑。

1974年,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青铜剑。在刺客紧逼奔跑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

专家很迷惑: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元素里加入多少锡。锡加少了,剑太软;锡加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比例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

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时,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当时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勾牙在放箭瞬间能够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就是弩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

秦军使用的弩机,制作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可以互换。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但专家推测: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兵工厂。

秦军兵器制作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8个面,手工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难度。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3个流线型表面也完全对称。

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的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质量。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

研究人员发现,在兵器上刻着一些文字,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相帮吕不韦”。“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吕不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支戈的厂长叫“蕺”。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标准大批量制作高质量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被荒蛮和蒙昧包围时,秦人就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秦始皇靠什么统一了中国,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