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自然之谜我来揭
7437100000043

第43章 消失的沙漠古城埃勃拉

在叙利亚境内,有个寸草不生的沙漠,其中一个名叫特尔·马尔狄赫的巨大山丘,高出周围地面约10米,远远望去气势非凡。那个山丘就是沉睡了3000年的古城埃勃拉。

在亚洲西部的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与哈马之间,横亘着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沙漠区冬季雨量稀少,夏季酷暑难熬,据说盛夏午时地表沙土的高温能够烤熟鸡蛋和面饼。酷热的气候使得地表水的蒸发特别强烈,造成这里异常的干旱。令考古学家们迷惑不解的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气候干旱、鸟兽难栖、人迹罕至的沙漠地带,古代叙利亚人竟然建立过繁荣富强的国家,创造出了堪称世界奇迹之一的光辉灿烂的文化。

1862年,法国考古学家梅·戴沃盖率先开始了对叙利亚大沙漠的考察活动,成为向这个“不可逾越的、被当地人遗弃的地区”进军的首批探险家之一。在这次短期的考察中,戴沃盖发现了一座巨塔和一些古建筑物遗迹。这些建筑物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墙较宽,殿堂较大,柱较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发掘工作没能继续下去。此后近百年间,黄沙肆虐的叙利亚沙漠区再度成为考古学家们遗忘的角落,基本上无人涉足其间。

1955年,叙利亚的一个农民在沙漠中偶然发现一个用灰色玄武岩雕刻而成的狮子和一个圣盆,盆的周围刻有行军的武士和宴会的情景。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1964年,意大利考古学家保罗·马蒂尔博士率领罗马大学考古队来到叙利亚,追寻近4000多年前的青铜器时代。他们选中了兀立在沙漠中的特尔·马尔狄赫荒丘,对之进行了连续多年的大规模调查和发掘,结果令人大喜过望,意外地找到了一座不为人知的王国都城——埃勃拉。

考古队首先发现了宏伟壮丽的特尔·马尔狄赫陵墓,接着又发掘出埃勃拉王国的宫殿和神庙。这些建筑布局和谐,技巧精湛,堪称古代西亚建筑艺术的精华,让人惊叹不已。由于马尔狄赫荒丘遗址的地层叠压完好,因而实际上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西亚历史画卷。

埃勃拉古城重见天日无疑应归功于考古人员的辛勤努力。1968年,马蒂尔博士在卫城遗址中发现了一个公元前2000年的无头玄武岩男子雕像,雕像的袍子上刻着26段楔形文字铭文。在26段文字中有一段特别引人注目的铭文,其中写道:“因为埃勃拉之王和伊斯塔尔女神的缘故,将水槽献给大神庙。”这里第一次提到“埃勃拉”,但不能确认其真正的含义。一些考古学家据此推断:这个卫城是古国的首都所在地。1974年,马蒂尔博士在王宫里的一间小房子中,发现了42块散落在地上的碑牌,有些碑上的楔形文字是苏美尔语,另外的碑上楔形文字无法辨认。1975年9月,考古队又发掘出1000多块这样的碑牌。9月份的最后一天,考古队发掘出一个很大的档案库,里面有大量的泥板文字。发掘出的楔形文字多刻在石头和泥板上,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每一笔画的形状很像楔形,故称之为楔形文字。又因为笔画颇像钉头或箭头,故又称为“钉头文字”或“箭头文字”。这些文书不止一次的出现“埃勃拉”一词,其中有段文字写道:“人类创始以来,众王之中没有人夺取过阿尔马纳和埃勃拉,纳加尔之神为坚强的那拉姆·辛拓宽道路,赐予阿尔马纳和埃勃拉,又赐予阿那拉姆、杉树之山和大海。”那拉姆·辛(公元前2291—公元前2255年在位)是阿卡德帝国君主萨尔贡一世的孙子;大海指的就是地中海。据此,考古学家欣喜地意识到,他们幸运地发现了消逝数千年之久的文明古国“埃勃拉”。

埃勃拉在考古发现之前一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国度,有关这个王国的各方面情况,几乎全部来源于楔形文书的记载。马蒂尔博士对埃勃拉泥板文书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和考证,提出了许多推测和论断。他认为,有些泥板文书至晚是写于公元前2500年,而早期泥板文书是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2500年以前。据此专家们推测,当时的埃勃拉王国可能以苏美尔语为官方语言,而民间语言仍属西亚塞姆族语系的一部分,埃勃拉王国最古老的居民有可能是塞姆族的一部分。马蒂尔博士把埃勃拉一部分泥板文书上用苏美尔文字书写的塞姆方言,称之为“埃勃拉语”。埃勃拉泥板文书一些写有上千个人名、5000多个地名,其中提到较多的是启什和阿达卡。还有一些泥板上写有很多指令、税款和纺织品贸易的账目以及买卖契约。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埃勃拉王国的经济相当繁荣。

总体来说,古埃勃拉王国的发现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样一个严重干旱、人迹罕至、鸟兽绝迹的沙漠地区,人类曾经建立过一个繁荣的国家,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文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将它列为“世界第八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不算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