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自然之谜我来揭
7437100000022

第22章 武夷山九曲溪的悬棺之谜

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

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是如何安放在悬空的绝壁上的呢?从棺木棺盖首尾两端凿有穿绳用的方孔推测为悬索吊下。在放置悬棺的峭壁背后或两旁一般地势较为平缓,人们先将棺木运上山,派工匠凿好洞穴或架好木桩,再将棺木吊装好。有时候,先沿崖壁凿出平行的一条通道,将棺木依次推进,可以集中放置一批棺木以省去许多麻烦。据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记载,当时浙江瑞安至福建连江一带的“安家之民”和“台湾土著”“夷州民”在饮食起居、风俗习惯上非常相近,都有悬棺葬的习俗。而在台湾偏僻的小岛兰屿的雅美人中间,这种葬俗保留至今。

民俗学将悬棺葬归为崖葬的一种形式,这种把死者遗体或骨殖放入棺中置于悬崖上使之风化的葬法,可分为利用人工楔入木桩或于天然岩缝悬置棺材、利用天然岩洞或人工凿岩为穴插入棺材使之半悬于外等几种类型。这些类型的共同特点在于一个“悬”字,称之为“悬棺”。悬棺葬并非武夷山所独有,据文献记载以及迄今所发现的,在江西、浙江、台湾、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许多地区,也都有此类棺葬存在。各地区的考古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科学发掘与清理,经用碳14测定和陪葬物比较,认为这些悬棺的时代从商周起,经过汉晋直到明清都有,它应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一种葬俗。那这种奇特的葬俗是怎么产生的?

一种观点认为悬棺葬是落土葬习俗的自然发展,具体而言,它与新石器时代的土葬墓有密切关系。当时我国的土葬墓遍及全国,包括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地区和考古发现的悬棺葬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洞室墓和独木舟船棺的萌芽。悬棺岩洞墓的出现,实质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变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悬棺葬与史前原始民族居住环境有关,是人们洞处穴居生活的反映。人们生时既然住在岩洞里,死后当埋葬原处。亦有人认为悬棺的形成实际上与战乱和科技水平有关,并无什么其他复杂的原因。但驳难者指出,迄今为止还没有资料表明这种葬俗的形成是与战乱有关。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施行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或是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张《朝野佥载》记载古人的崖葬习俗,“弥高者以为至孝”,以至丧家争相挂高;也有人认为古代越与濮及其后裔民族大多生活于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险峰、崇山峻岭视为生活的依托,或因其难以接近、难以触及而产生神秘感,进而把它作为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顶礼膜拜,所以他们便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峻岭的崖穴之间。有学者便据此推测这些木条的真正用途是在于沟通道路,虹桥跨空,好让崖洞中的灵魂自由出入,归返天上。但亦有人否定这些看法,认为西王母是东汉以后道教中的女神,而生活于三千年以前的福建地区的古越人,是不可能超越同一时期汉族社会的发展水平去崇拜道教中的“神仙天国”的;至于“图吉”“至孝”“尽孝”这类涵义,当是年代较晚的悬棺葬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结果,这反映了悬棺葬包含的宗教信仰的演变,但不是它原来的观念意识。

还有人认为,悬棺葬的分布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上,表现出行悬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处”的特点,而葬具形式则以船形棺和整木挖凿的独木舟式棺材为主,如果再结合置棺方式、葬制和葬式等各种情况综合分析,悬棺葬习俗当属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这些习于水上生活并以善于造船和用船著称的民族笃信,祖先死后,鬼魂虽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个世界,但并未离开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仍将与自己的家人和后代长相厮守,并保佑他们繁荣兴旺。至于将棺木高置于陡崖绝壁,则是尽量避免人兽或其他因素对尸骸的伤害,这样才能使祖先的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