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李白
7434000000002

第2章 蜀地生活(2)

李客想尽一切办法使族中子弟多读诗书,以期今后能更深入地学习中原文化,可是他的努力并没有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令李客百思不解的是:与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和古圣先贤相比,子侄们更喜欢武艺,无论他如何地督促,都改变不了他们对骑射和嬉游的热衷,更令他不安的是,子侄们也和当地的胡人一样,开始粗声粗气地说话,大口大口地饮食……这些和胡人相同的生活习惯令李客寝食难安。最后,李客坚决提议,要带着他的族人一起返回中原。他认为家中子侄的这些变化完全是环境使然,他们生活在胡地,若要求他们不被胡化似乎是无法达成了,于是返回中原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他脑中萦绕。

唯一让李客感到欣慰的是,虽然他的儿子李白也对胡人粗犷的生活感兴趣,但他对书本也有着极高的领悟力,他渐渐地发现了儿子的聪颖和不知不觉间显露的资质。

大唐子弟的启蒙书籍大都是孔、孟等儒家学术,但是李客倾心于道家,且其教席也大都是道教中人,在这种环境下,李白5岁即能背诵“六甲”,而且他还写作一些诗文,常常引得宾客的赞赏。

一日清晨,李客与数位宾客在大厅商议要事,李白下了早课来到厅堂向父亲及诸位叔伯请安。

“爹!昨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我在书房里温习功课,这时您进来了,出了一道题目给我,要我作一首诗,于是我就展纸研磨,在我正要写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你来猜猜发生了什么?”

“好孩子,你不说爹爹怎么会知道呢。”

“爹!当我正要落笔写字的时候,发现我的笔头上的狼毫竟然生出了一朵美丽的花。爹爹,你说神不神奇!”李白开心地说道。

“笔头上生花?确是很奇怪的事!”李客带着微笑沉吟着。

这时,席间的一位门客说道:“我看小少爷一脸灵气,将来必定是栋梁之才,他昨夜所梦妙笔生花应是一个好兆头啊。”这位门客说完,其他宾客也都频频点头,认为所梦定是祥瑞之兆。

“小犬资质平平,在下并不求他扬名立万,只要日后不是胸无点墨,能做个通达事理的有识之士就好了,这还得有劳各位多多地教导啊!”李客谦虚地回应着众人的赞美,但还是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

李白旺盛的生命力从小就显露无遗,在他只有六七岁的时候,身体已经壮得像个十来岁的孩童,他说话声音洪亮,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他兴趣广泛,举凡书法、骑射、器乐、棋艺等,样样都有涉猎,只要他想弄懂的事情,没有不被攻克的。随着心智的增长,他阅读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李白10岁时学习《诗》《书》及诸子百家,书中的字句他都能深入理解,甚至还过目不忘。

儿子的特殊与不凡早已被李客深深察觉,他相信儿子一定是当世难得的才俊,他把李白视为家中的瑰宝,只要一有闲暇,即亲自教他诗书文章,为他讲解个中义理,剖析精要之处,并责令李白一一记诵。

李白似乎并不以此为苦,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只要稍用心思便能熟记常人以为难懂的文章,而这往往又能换得父亲的夸赞和奖励,何乐而不为呢!父亲的循循善诱和殷殷教诲使李白童年时期在辞赋方面扎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对他日后在诗文上的成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虽然李白的天赋资质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但在胡地,人们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他们是以孔武有力、骑射过人、身捷体健等作为尊重一个人的标准,所以大多数胡人并未向他投去赞羡的目光。在家族中,他的才华倒是受到了不少优待,父亲常会在家人面前赞赏他,要家中的小辈以他为榜样,叔伯辈们常以他为模范,教育家中的子女要向李白学习。即使他在生活细节上有些小过失,父亲也特别宽容,亲朋好友都对他另眼看待。有宾客造访李家时,李客总要召唤他出来给大家瞧瞧,并会出些难题来考考他,而李白没有一次令父亲在众人面前失望,每次看到父亲因为自己展露的才华而在亲友面前得意地放声大笑,他都很为自己感到骄傲。

李白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父亲为他讲起他的出生是如何的传奇,加上他自知资质过人,又受到了如此多的赞誉,李白小小年纪便已一身傲气了。他也自认自己是个天才,是人中龙凤,他相信自己必能不辱父亲的训诫,扬名立万,光耀门楣。

也许当时的李白还不太清楚何为扬名立万,如何光耀门楣,他只知道自己将来是要做大事的,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大事”,他自己也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只要事事强于他人、优于他人,便有机会出人头地。对于一个年幼的孩童来说,这些思想实在是一份很沉重的负担,但这个重担对于一个像他这样的天才而言,似乎也是应该的、必要的。有着这股自我认知、自我肯定的力量来砥砺他、鞭策他,他才能完全地发挥出他的才能,这样才不负上天对他的恩赐。

但李白早熟的心思常令他思索很多问题,他时常自问:饱读诗书、博晓义理,这些就是大事了吗?即能成就所谓的大事业了吗?

这一时期的李白不仅满腹诗书,还很擅长骑射,他喜欢在落日余晖中独自驰骋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在李白看来,迎风追赶落日是种美妙的享受,他可以放下一切烦恼和疑问自由地在天地间飞驰。

一日傍晚时分,他又跟往常一样迎风纵马奔驰,之后,他跳下马来,四肢伸展地躺在青草地上,仰望着被夕阳染红的天边,嗅着混杂着泥土的淡淡青草味,在苍茫的天地间,李白心灵深处忽然一阵激荡,他想到在整个宇宙之中,人只不过是一粒微尘,终必为时空所吞没。生命也是如此地短促,如此地卑微,而大部分的人们却还在这世间作无谓地追逐和浪费,这是多么可悲的的一件事啊!他不愿做个浪费生命、虚掷光阴的凡人,他希望像《庄子》中的那只鹏鸟一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所谓的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就是做只鹏鸟的感觉吧!

这么想着,想着,不觉天色已渐昏暗,李白起身一跃上马,又再回首看一眼这一望无际的原野,他默默地向原野道了声晚安,便拉紧缰绳奔驰回家。此时离去的李白与刚刚来时的那个李白,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

文武全才

李客对李白的期望很高,对他的培养也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李白熟读先贤的著述,参悟圣贤遗训,而且还要求李白做一个强者、勇者。李客外出经商或打猎时常常带着李白同行,他要李白亲身体验现实社会残酷的一面,让李白好好地学习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生存之道。

李客也告诫儿子:武力并非唯一能获得生存的手段,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受到别人的尊重,还必须要有超凡的智慧及一颗仁爱之心,这样才能真正慑服他人。他也常讲述一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如张良、鲁仲连、谢安等,说明一个人要名留青史、永垂不朽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要素。

从小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使少年李白对于那些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十分崇敬,对他们的成就也十分向往,李白尤其仰慕鲁仲连,为他的智谋和那种为了大义而置生死于度外的胸怀所感染。

“总有一天,我要成为一个像鲁仲连那样伟大的人……不,是比鲁仲连更勇敢更伟大的人!”尚未成熟的李白心中充满了缤纷的英雄梦。

李白在10岁时已读尽诸子百家,阅历颇丰,所以心智成熟得较早。他从书中得知:碎叶只是属于西域的一个很小很小的地方,在河西走廊的另一端有着一片广阔无边、金黄肥沃的土地,千年文化在那里孕育、生根、茁壮、富庶……每思及那块金黄色的美丽国度,李白就如痴如醉,心中雀跃不已,恨不得立刻能纵马奔回中原,驰骋神州。

对于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虽然粗陋,但对于李白来说,自己终归生于斯、长于斯,一种血脉相连的根把他与这里的一切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明白,终有一日要离开这里,振翅南飞,因为一只羽翼丰满的大鹏鸟必须要有一个更宽广的空间来任它翱翔。

公元714年,唐玄宗派薛讷、郭知运进攻吐蕃。次年,又派张嵩统兵进击龟兹,西进数千里,一连攻下百余座城池。大唐帝国声威远播西域各邦,各国纷纷派使节请降,且年年进贡。

自此,西域与中原间的交通更加便利,货物往来频繁,商贾更是络绎不绝,他们由内地运送丝绸、茶叶、工艺品等到西域,再由西域将皮货、瓜果、香料等物运回中原。双方都获利颇丰,来往于河西走廊的商人不绝于途。

李客更把握住这个绝佳的时机来拓展他的事业,他组建了一支商队由西域各地运送大批货物至中原销售,然后再从中原运回丝、茶、盐等物品,经河西走廊,越过天山南北,到达葱岭以外;或由敦煌出玉门关,沿南北山麓到达西域诸国。李客在条支、碎叶一带转卖货物,由于他讲诚信,又价钱公道,没过多久便家财倍增。

这时候,早年与李客祖辈同来西域的其他家族中渐渐地已有人迁回中原定居,对中原念念不忘的李客与家人商议:“我们不久即可回中原去了!大家可想与我一道回去?”家人们听了李客的提议后纷纷响应,虽然在胡地生活得富足自在,但大家还是心恋故土的,李客更是难掩内心的激动,一想到要回到中原,他眼中满含着喜悦的泪水,双手紧握,仍止不住内心的颤抖。

李客的祖籍本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但他并不打算返回故里,于是他选定了四川广汉为迁居地。

公元715年初春,李家开始动身返回中原。一切准备就绪,数十辆马车浩浩荡荡地开出了他们居住了多年的地方。虽然大家头天夜里整夜都兴奋得无法入睡,可是情绪似乎还是那么高涨,全家人一个个抖擞振奋,一路上都洋溢着欢歌笑语。在欢乐的人群中,唯独月娃若有所思,想到要离开这片故土,与父兄分离,今生也许很难再见,月娃不禁心中一酸,但想到自己丈夫夙愿将偿,儿子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月娃心中又不觉地开朗了许多。

广汉位于四川北部,濒临涪江,是陇南入川的要道,古代为益州的一部分。唐代时,益州与扬州是全国盐、铁的两大转运中心,而广汉正是益州的盐、铁北销陕、甘、西域的重要通道。

李白随着家人在广汉城南边的青莲乡定居下来,直到24岁,他一直生活在四川,以至后来他的诗文里时时把四川当做故乡。

定居广汉后,李客成了当地的盐商。在唐朝,盐、铁是属于官方专卖的,在官方专卖的制度下,也允许少数的盐商经营盐运,这些官方所许可的盐商因为独占巨额利润,能够日进万金,富甲天下。李客之所以选择广汉为迁居地,想必这也是重要原因吧。

李客举家迁居广汉时,李白的兄长多半已弱冠,大都能够帮着家族经营事业,而李客的事业也在众子侄的帮助下蒸蒸日上。虽然如此,但李客并不满足,他以经商起家,但仍然摆脱不掉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世俗观念,而且李家的祖先也是书香门第,因此,李客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孙仍旧和自己一样,做个无法获得社会认可的商贾。他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李白的身上,鼓励他读书上进,希望他能光耀门楣。

李白初到广汉时还很不习惯。中原究竟不同于西域胡地,这里很难找到像西域那样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可供他迎风策马,这是最令他难以忍受的。但中原也有吸引他的地方,这里人才济济,丝竹声、读书声处处可闻,身着华丽服饰的人们仪态万千,这里的人多重礼义、讲孝悌,称得上是“礼仪之邦”。

李客到了中原后,依旧喜欢交朋识友,李家与在西域一样,经常高朋满座,其中当然有许多见识广博且阅历丰富的文人雅士,他们相聚不外乎吟风弄月、互相唱和。李白也时常参与其中,并且在他们的启发和教导下,诗文方面的才艺突飞猛进。

李白在四川度过的少年时代几乎没有受过儒家的传统教育,李白15岁的时候,他诗作方面的才华开始逐渐展现。李白对经、史、诸子以外的奇书异籍,都一一涉猎,其中包括文学、奇书和百家杂学。李白时常与父亲的朋友互相应和诗文,每每都有佳句奇文令在座的宾客震惊不已。

这一期间,李白曾作过一首《明堂赋》,他认为自己的生花妙笔已经可以同司马相如一论高下了,周围的人都觉得他狂傲至极,但同时也十分倾慕他的才华。

对于李白来说,涉猎最多的还要数道家典籍。那虚无缥缈的仙山、乘鹤来去的仙人,以及淡泊的人生观,这些都增加了道教在李白心目中的浪漫色彩。他努力修炼着道士侠义那种狂傲豪迈的性格,渴望着也能同他们一样,隐居仙山或浪迹天涯。少年时代的李白就这样做着逍遥、远离一切尘嚣的神仙梦,如他在诗文中所述: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坐松风,泛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感兴其五》

开元初年正是唐王朝倾全力以武功向外扩展的时期,一向崇尚风雅文学的唐朝君王在力倡文学的同时也开始提倡武功。尚武的风气逐渐流行开来,除了靠读书取得功名外,也有人以超拔的武艺和胆识而获取高官厚禄。而四川一带在唐代并未完全开发,有些地区仍然丛林密布极端僻野,所以这里自古以来便龙蛇混杂、卧虎藏龙,许多剑士高手、奇人异士都蛰居于此,他们精修术数,不干预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