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盛宠之名门医女
7400500000754

第754章 体察民情(2)

二栓子若是知道当今皇后娘娘叫他大哥,一定会惊吓得背过气去。

“家里只有热水。”

经常有人路过讨口水喝,二栓子倒是没说什么,或许这夫妻二人有急事在身,来不及上茶楼吧。

转身进去端了两碗水,万俟玉翎神色淡漠,见一个缺口的瓷碗,微不可查地皱皱眉。

他看莫颜一眼,眸中带着不认同。

莫颜呵呵一笑,握了握他的手,出门之前答应过,不在外面用膳,当然包括喝水。

墨粉和墨紫跟在两个人不远处,手里提着食盒,茶点,热水,应有尽有,随时满足莫颜的需求。

“这位老伯的孙子可是病了?”

看被称为杨伯的人眉头紧锁,想必是孙子的病没治好。

京都医馆药铺,治病习惯拖延,能五天好,绝对不会让你三天痊愈,目的是多赚两天黑心钱。

这种事几乎是行业内人人皆知的,根本算不得什么,但是对穷苦人家而言,无疑是多了不小的负担。

“是没好,夫人,您懂医术?”

杨伯手里提着米面带着,面色一红,想要开口,可对方和他无亲无故,凭什么帮他?

再者说,他也没有多余的钱财给孙子抓药,恐怕还是要借。

一场大雪让整条街的人家遭受不少损失,要过年了,家里都没有什么银钱,他就是豁出这张老脸去,也不晓得怎么开口。

“恩,如果是寻常病症,我随身还带了药丸。”

莫颜微微一笑,平凡的脸顿时生动,她有一双好看的眸子,眸中的真诚,让杨伯非常感动。

想不到出来借米面,还能遇到雪中送炭的好人。

二栓子跟在身后,众人一起去了杨伯家里。

杨伯家在后街,门板破烂,上面的木头已经腐朽,高丽纸破了几处,从院子里看,屋里就是个黑洞。

“杨伯,你家这么屋顶塌得这么严重,你咋不早说?”

二栓子紧皱双眉,面容刻板,看了一圈周围的环境,“我家还有两捆新稻草,我给你抱来。”

“街坊邻居的,大家都忙着修补屋子,我这老胳膊老腿还能动。”

杨伯摸摸鼻子,请莫颜和万俟玉翎进入屋内。

这家真是一穷二白,厨房就在门口,隔着个带着补丁的帘子,灰突突的,看不出原有的颜色,里面就是内室。

一个满脸通红的小娃躺在床上,呼出来的都是热气。

“还好,只是感染了风寒。”

内室的温度更冷,墙壁的裂缝都有风,这房子不能住人,不然夜里温度低,小娃又要受风了。

高热还未退,如果不能及时退热,烧出肺炎,恐怕以时下的医书,很难治愈。

“杨伯,今儿你带着孙子到我家住一宿吧。”

二栓子很快抱着稻草进门,这破房子,能修补好也要几天的工夫,他担心再度下雪。

“那怎么行,你家就一间房,还得住你媳妇和娃呢。”

杨伯连连摆手,他不想麻烦二栓子,如今人人自危,能借来一袋子米,他已经很感激了。

“让我媳妇带着娃回娘家住两天,那边房子应该还好。”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让莫颜知晓附近的情况。

事发突然,张举带着衙门的官员到另一条街道救急,估摸晚些时候会有官差和大户人家下人来施粥。

贫民区的条件太差,今夜能不能挺过去都是问题,莫颜得想个法子,不能再有人被冻死。

一路上,流言她听到一些,对于有心人把一切推到皇叔大人身上,莫颜相当愤慨。

万俟玉翎则不同,始终表情都是淡淡的。

杨伯的小孙子没大碍,但是不能在这破屋子内了,莫颜提议到二栓子家休息会。

“又麻烦你。”

杨伯对此很不好意思,马上到午时,他得给孙子熬点米粥。家家户户都缺柴火,他断不能再占二栓子的便宜。

“杨伯,你说啥客气话呢,都是左邻右舍住着,谁有事帮一把也是应该的。”

二栓子为人仗义,莫颜觉得这个人的性子不错,难得的是,在自己也不富裕的情况下还能主动帮助无亲无故的人。

莫颜喂了小娃一颗药丸,小娃吃了后,半个时辰就退了烧,杨伯千恩万谢,跪地磕头,被她阻止。

“家家户户都是这个情况,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莫颜和众人闲聊几句,道,“实不相瞒,我夫妻二人想为腹中的胎儿祈福,原想着去寺庙捐香油银子。”

与其把银子捐献给佛祖,还不如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莫颜言语中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城北遭灾的百姓有不少,莫颜想做好事,却不打算从头帮到底,若是替这些人盖房子,难免养成他们不劳而获的心里。

穷不可怕,怕的是,把别人对自己的施舍,作为理所当然。

可若不盖房,这些人到哪里去住?或许这个冬天都熬不过去。

“两位善心人,其实,我们只缺一些稻草和炭火。”

房子上盖上厚厚的稻草,用砖头压着,勉强能挺过去,只要不下这么大的雪,冬天能安然度过。

今年冬日骤冷,杨伯活了五十多岁,也只遭遇过两次这样的气候,而前一次,京都发生雪灾,朝廷处理耽搁了时日,冻死不少百姓。

杨伯所言应该是三十多年前的一场灾难,史书上记载过,当年京兆尹不作为,怕丢了乌纱帽,刻意地隐瞒实情。

最后京都冻死不少人,每隔几天都有人家发丧,官员们上早朝的路上发现此事,赶忙上奏,可那个时候,灾情到控制不住的地步。

皇上大怒,当即把京兆尹扔到天牢,又派出户部的官员赈灾,京都被大雪覆盖,房子倒塌的不在少数。

“那次的大雪有一米多深,在雪里走,只能露出肩膀以上。”

杨伯回忆起来,朝中派人安排了棚子施粥,可百姓们想要去施粥地点很难,距离远的只得作罢。

京都周围的近郊,不缺柴火,有靠砍柴为生的樵夫带路,运送柴火又成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