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暮鼓晨钟里的安宁岁月:那些渐行渐远的修行者
7399500000017

第17章 神隐红尘·一方一净土(2)

(三)流浪的路

虎丘一行,让真可的人生更加丰富。然而,人生无常。更加富有挑战性的历练正在悄然来袭,他却全然不知。

原本在艰苦条件下历经心血同憨山大师编撰的煌煌经典《大明传灯录》却在不经意间触犯了龙颜。憨山大师因此锒铛入狱,《大明传灯录》连同他们好不容易才修建起来的海印寺一同幻灭于火海之中。

之后,他曾经宣告世人说:“憨山大师不回来的话,是我出世修佛的一大罪责;矿税不停,是我救世渡人的一大罪责;而《大明传灯录》不能行于世,则又是我慧命的一大罪责啊!——如果我能完成这三大心愿、解脱自身的罪责的话,即使身死之后,魂灵不入王舍城,我也心甘情愿!”

“叹世道如此黑暗,我仍当以慈悲为怀!”回想起前后之间的种种多艰世事,真可大师唏嘘不已。正处于明末清初,改弦易张的乱世之中,成就一番伟业越发显得艰难重重。于是,真可便再度踏上了流浪的路。

虽然出家佛门已久,却豪气未减,“识连中外,交结奥援”,真可禅师弹劾贪官,为民请愿,自然得罪了众多王权贵族的利益,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但是不多久,朝野上下便有一股妖言惑众的风气弥漫开来,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被一本邪书蒙蔽了双眼,而对真可威容法器记恨已久的奸佞之人也趁机诬陷他。

本是菩萨心肠的真可法师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贤愚不分的官府打入大牢。他的众多门徒弟子自然是不甘心。真可却对他们说:“生死关头,人更应该奋勇直前,置一切于度外;否则,顾首畏尾,反而丧失信心,痛失机缘。”因此,即使在狱中,真可法师慨然正道的一身正气仍然在佛门中广为传诵。

“事来方见英雄骨,达老吴生岂夙缘。我自西归君自北,多生晤语更冷然。”经历了六十一个春秋岁月,真可禅师于狱中安然坐化,一时间狱中香气绵延不绝,是品德的馨香,更是人格的馨香。六天之后,真可禅师依然颜色如生,令人甚为惊异。

传奇归寂,慈悲永存,真可法师静静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受佛法感召,用此生去自修,去度人,而属于他的传奇,也将在佛法之中,成为永恒。

4.3降虎大师智檀

二十岁那年,佛法的种子终于长成坚定的幼苗,年轻的冯香木在明珠院剃度,投拜于无量和尚门下,法号智檀,从此告别万丈红尘,一心礼佛。

(一)无尚念珠

智檀大师落脚最久、最为人所知的地方是湖南岳麓山。他在那里住持七年,广结佛缘,修行著述。但他其实是陕西汉中人氏。汉中冯家是一个书香门第,家中孩子大多努力读书,博取仕途功名。明末清初乱世流离中,一个男婴在冯家出生,他就是后来的一代高僧智檀大师。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名叫冯香木的孩子,过着最寻常的生活。

年少的冯香木像其他的孩子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若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的话,莫过于他的长相——他的额顶有一颗大黑痣。据说有一次与小伙伴出门玩耍时,一个相面的人偶然看到了他,对于他的长相大为惊叹,他对这些孩子们说,冯香木额头的黑痣是佛祖赐予他的无尚念珠,他有佛缘,也许在未来会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高僧。

或许当时年幼的他并没有在意这次偶然的街头相逢,也或许这番话就此在时年九岁的冯香木心中种下了与佛家的因果。无论如何,这是冯香木第一次与佛家结缘,也可以说这次偶然是一颗佛心最初的起点,冥冥中把这个孩子与佛法联接在了一起。

美好的童年仿佛插上了翅膀,欢快自由,却又辗转飞逝。时间匆匆过去了四年,生在那样一个乱世里,当活着都变成了一桩艰辛的事情,人总是会迅速地成长起来。小小的冯香木也不例外,十二岁已经有了小男子汉的模样。

然而,命运总是难以捉摸,不幸突然而至,撕碎了男孩快乐的童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每个人都难免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世代书香的儒士家庭冯家不可避免地被战乱祸及。

这一年,冯香木的父母先后被流寇盗贼杀害。一个原本富足无忧的小少爷,一夜间就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可怜孩子。一切变化得太快,仿佛一场梦,可残酷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清醒。从富贵跌进苦难,在这场与苦难的抗争中,他只能选择坚强。

父母不在了,家也没有了,满心伤痛的冯香木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在战乱兵患、打家劫舍的流寇等等危险的因素中,生存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必须非常谨慎并且有足够的运气,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保存自身。

年少的冯香木显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游刃有余地面对一切。炎炎酷暑,饿殍遍野,他不幸身染恶疾,命在旦夕。这样危机险恶的关头,他却身处山林深处,无法得到医治。

一个流浪的少年死在路上,已是人们见怪不怪的现象。眼看着自己也将成为倒在时代洪流中的一具无名的尸体,面对绝境,他没有绝望。年少志远的冯香木心中必然是有些不甘的,他被疾病缠身,却在心中燃烧起熊熊的生命之火。凭借强大的意志力,他最终从这场劫运中幸存了下来。

在奄奄一息的时候,他恍惚中突然看到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前来救助自己。菩萨用柳枝蘸了点圣水,在他头上一挥,他便觉神清气爽。在生的喜悦中,冯香木满怀感激地跪拜菩萨。恭恭敬敬地磕完头之后,他从梦中惊醒,之后奇迹般地病情好转,不久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他便对佛法的力量深信不疑。多年前那颗种在心中的佛缘种子,在梦里甘露的灌溉下,迅速地破土发芽。

(二)云游之路

二十岁那年,他投拜于无量和尚门下,法号智檀。智檀在寺院里埋首经卷,苦修佛法,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佛学底蕴也愈渐丰厚,但是,他渴望有更深的领悟,却苦寻无法。

一个偶然的契机,让他离开了寺院,迈出了求佛的脚步。

有一天寺中两个僧人在讨论佛法深意。其中一人说道,“要想真正了解佛法大义,了却生死轮回,困于斗室是不行的,必须要四处参禅修习,博采众长,讲经文妙义和世间众生联系起来才行。只有行千里路,修习无数,才能最终修成正果,在佛学上成就一番大作为。”恰好路过的智檀听到这话,深以为然,于是决定游遍四方,做一个苦行僧。

智檀带着简单的行李衣钵,踏上了游历的道路。他从家乡出发,走过了终南山、长安,南下湖广,九江等地。他的足迹踏遍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这一切印证着他的努力修行和对佛法坚定的追求。

在游历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此前不曾经历的事,视野变得更为广阔,内心也变得更为安宁。

终南山苦颂《楞严经》有所悟,长安城中参与一场场****,听经悟道,与众僧人一道说法演论,他的佛法日益精进,并且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但智檀始终记得自己出门游历的目的不是在万丈红尘、都市繁华中的被推崇,而是为了遍游天下,悟道佛法。于是,他走出繁华的长安,继续前行。

智檀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再走出一步,就到了一重新的境界,新的天地就会展现在他眼前。

在湖广,他与人辩经文佛理,互印所学,颇有所得。这一天,他们在探讨《圆觉经》,正谈到“根根尘尘,周遍法界,无坏无杂”几句时,突然听得小孩童撞击钟鼓的声音,只觉得音响雄阔,远传四方,就如同佛法无边在众生心中播散开来一般。

此后,悟道了的智檀并没有就此停止修行,他又遍访大刹名师,受到竺庵、成复、龙池等高僧指点,不断精进。

此时的智檀已到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境界,红尘中的种种忧愁烦恼已不在他眼中。

他面前是广阔庄严的佛法世界。那一粒佛缘的种子,至此终于长成了参天的巨树。三十五岁那年,智檀游历到宝寿寺,传承了白严禅师的衣钵,终于成为了一位佛法宗师。

(三)复兴

湖南岳麓山,从西晋僧竺法祟建寺造舍开始,历经千余年历史沉浮,风云变迁,历代不乏大德高僧修行期间,是一处佛教繁荣之地。然而这样一个佛缘深种的地方在清初时却也不免在乱离中日渐荒弃,僧人四处飘散,庙宇倾覆坍塌,一派萧条寂冷模样。

智檀大师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破败的寺庙,让他的心中,为之触动,于是,他便在这里停留了下来,念经颂佛,致力于重修古寺,复兴佛光,再现昔日佛法鼎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岳麓山寺终于焕然一新,重新有了一座千年古刹的佛光。那些四处流浪的僧众和游方的和尚们也慕名而来,庙宇的法音一日日兴盛起来。

智檀在湖湘,并不是闭关山林,皓首穷经,他始终记得佛法是为了众生而存在的。有一年湖湘大旱,大地裂开一条条裂纹,每一条都像是恶兽的嘴唇,随时吞噬着生命。眼看着这一年即将颗粒无收,饿殍遍地,智檀大师设坛祈雨,果然不久就大雨倾盆。旱情得到了缓解,粮食顺利长成,百姓们又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中丞三韩一位周姓大员到湖南任巡抚。在来路中忽梦有位得道高僧在求见,两人畅论佛法,多中心怀。因为对佛法的尊崇,周公在车驾到达长沙后不久,就上岳麓山拜谒佛寺。当见到智檀禅师的时候,周公非常吃惊,这正是他梦中所见的高僧。于是周公对智檀大师十分推崇。百姓的爱戴维护、周公等人的鼎力支持,加上智檀禅师的不懈努力,岳麓山寺终于恢复了庄严的古刹宝象。

如此过了许久。智檀与周公为“心静自然凉”的佛法奥义争论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周公面上难堪,心觉老和尚太不给自己颜面。一怒之下,便要将智檀定罪逮捕。

有仰慕智檀的人知道了这一消息,劝告他及早离开,暂且去别处躲避祸患。然而此时的智檀大师心如明镜,无所畏惧。他已经看淡了生命中的福与祸,当坦然接受,所以这一次他也执意不避。

一场牢狱之灾如期降临。

从宁静的寺庙,到漆黑潮湿的寺庙,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智檀的佛心与气度。即使在条件恶劣的牢狱中,智檀依然面如平湖。鞭笞、羞辱都如同未闻,每天照常诵经修行,与平日无二。

不但如此,他还与牢中其他犯人成为了友人,他关切地把自己的饭食分给他人。他知道许多人下狱都是不得已或是有冤屈的,所以劝慰众人放下怨恨,教他们诵经礼佛,祈福消灾。

(四)智檀降虎

“玲珑茅屋无关设,虎鹿终朝伴作邻。”这是智檀禅师一句有名的佛偈。这句话背后有一个有趣又传奇的故事。

经历了牢狱之灾之后,智檀大师又开始了他的游历,先后到云腾寺,马祖传法院等地筑屋修行。

在一个晴朗明媚的春夜里,智檀正在静修,忽然两只猛虎长啸而来,闯入寺庙。危急关头,众僧人四处逃窜,乱成一团。智檀却不慌乱,他随口念了几声咒语,杖策端坐寺门外,对两只猛虎大声呵斥:你们业根未断,尘缘未了,还敢在这里张狂!

而随着大师的呵责,两只老虎似乎都感到了羞愧。其中的一只老虎低下头,匍匐在地;另一只缓慢顺从地走向禅师。禅师命侍僧猛地将钟鼓一敲,浑厚的钟声响起,振聋发聩,两只老虎陡然惊起,飞奔而去,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智檀大师只是淡淡地嘱咐了侍僧侍不要将此事外扬,以免引起大家的恐惧,便如往常一般诵经打坐。

这两只猛虎被禅师驯服后,不但不再凶猛地杀人吃人,而且似乎还通了佛性。每每智檀在寺中设坛说法、聚集僧众,或者有大的法事活动之时,人们常常会听到在附近的山林中此起彼伏的呼啸长鸣。起初人们还会惊恐慌乱,时间久了,发现老虎并没有恶意,人们也就习惯了,只是对智檀禅师深为信服。

从此,两只老虎成为了智檀禅师的护山虎,常年伴随在禅师附近不远的山林里,以自己的呼啸声呼应着禅师的讲法诵经声,与禅师共同修行着。直到智檀大师圆寂西逝,那两只护山猛虎也忽然从这片山林中消失,杳无踪迹。据说,这两个智檀大师忠实的追随者,追寻着大师的足迹去守护西方净土了。

4.4孤峰禅师行泽

日久天长,父母留下的资本被他渐渐吃尽,贫穷、饥寒的生活包裹着汪应麟。身陷寒苦,不久,偏偏病魔又再一次袭来。他没钱买药,也没人照顾,一筹莫展的汪应麟只能缠绵于病榻,汲汲度日。在这命运的绝境里,他是否能找到生的契机?

(一)麒麟异象

上饶婺源自古就以其美丽的风姿吸引着无数热爱乡村田园的朝圣者,这片宁静的土地孕育着充满灵气的人们。

这片魅力的桃花源吸引着汪姓男子在这里安家落院,男主人自号南栖居士。正是清朝康熙年间,王朝最兴盛的时候,男子却一直甘愿守着这方净土。旷达自放、淡泊名利的他不堪红尘俗世的纷扰,每日在家诵经念佛、虔诚修行,一心在佛家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

汪姓男子的妻子姓白,经受怀胎十月之苦,马上就要分娩了。

这天夜晚,伴着星光睡去的孕妇朦胧中看见一群麒麟在自家院中欢舞,不大的院落呈现出一片和谐吉祥的景象。她笑着惊醒,赶忙拉起丈夫说出自己在梦中所见。不成想南栖居士也在梦中看见了妻子口中的那片欢舞。

正当夫妇二人为梦中那片不寻常之景诧异之时,白氏的圆滚的肚子突然开始疼痛起来,原来分娩时刻已到,孕妇顺利生下一名长相清秀的男婴。

因为临产前夫妇二人梦见的这不寻常之景,他们给这个孩子取名应麟。

汪应麟长到八岁的时候,南栖居士就把他送进了私塾和同龄的孩子一起接受老师的启蒙。才学到《千字文》,汪应麟就显示出了和常人不一样的思维,“先生,何谓天,何谓宇宙?”

习惯了学生们一知半解的跟读,先生对于他的寻根问底很是诧异,只好告诉他,只要好好读书,终有一日会顿悟这些道理的。没想到,小小年纪的汪应麟仍不放弃深究的机会,道:“不知道天是什么东西,那还读书干什么?”

幼子这番言行传到了父亲的耳朵里,一向淡泊的父亲暗自感叹,这孩子还真是应麟而出,这话语里隐藏的机妙,明显是佛道中人的语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