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辉,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系物流管理专业2007级学生。从招揽发宣传单的业务为同学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到通过“限塑令”发现环保袋的商机,再到从校园里兴起的开网店热潮中提出搭建“供货平台”成为学生网店供应商的创意,直至组建厂商联盟致力于网络产品分销平台的构建,可以肯定地说,他已经成为这个不平静校园里最炙手可热的创业明星之一,在被冠以校园“创业三杰”称号的三个风云人物当中,他是唯一的一个在校生,其他两位则是已荣登“2009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的毕业生何宏伟和杨甫刚。
初试锋芒,体会创业酸甜
来自浙江遂昌的他,父母也在经营着小生意,家境还不错。对这个独生子,父母更期望他能找个稳定的工作,不要像他们一样走经商的道路,因为那样太辛苦。可从小周振辉就与父母的想法背道而驰,虽然在中学里还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拳脚,可是和经商有关的一切事他都感兴趣,有时还分析得头头是道。一次,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有关奥运商机的探讨过程中,周振辉对父母提起,如果现在能到北京郊区从事苗圃园艺行业的话肯定能赚钱,可这一想法却让做了一辈子生意的父母视为异想天开,可当后来报纸上真的报道了一位吉林农民抓住这个商机而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时,父母再也不敢小觑儿子的眼光了,生意上的事也愿意跟儿子交流。
因为父母忙于经营生意,周振辉早已习惯凡事自己做决定:从考大学、填报专业到被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录取,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对于没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他并没有太多沮丧,因为对自己的明天他已有了更多的想法。而他选择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因为看重了学校良好的创业氛围和义乌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
刚进大学,周振辉就加入了学校的社团——创业者训练营,想大展拳脚的他发现大一学生的创业形式还主要是做家教、发传单等比较简单的模式,而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却能给学弟学妹们招揽来相关的业务并从中提成。他想,既然学长们能做到,我就也能做到。抱着这样简单的信念,在义博会期间,他到一些外贸公司去寻找分发广告传单的业务。义乌有数百家大大小小的外贸公司,从哪里开始呢?没有背景,没有专利,没有经验,一个“乳臭未干”的大一新生,谁能信任他并把业务交给他做呢?
“初生牛犊不怕虎”,周振辉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他真有点愣愣的。他选择了义乌外贸企业比较集中的一栋30层写字楼——东方大厦,一早就从顶楼开始“扫楼”,第一天连话都说不太顺遛,好半天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那些老板,效果可想而知,第一天无功而返。想想不甘心,第二天仍坚持去,这次遇到一家网络公司的老板。
老板问他:“你如何保证能做好分发宣传单这项工作?”
周振辉发了好长时间的呆,也回答不出这个问题。老板说:“如果我给你这些广告纸,你会不会把它们扔掉或者一人发两份?你怎样保证你的诚信?”
是啊,这个问题他从来没想过。他对老板说:“我只能口头保证做好这份工作,你如果不信我,可以派人监督;如果我有失误,你不必付工钱。”
老板沉默了,没有允诺。
周振辉就走了,走前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他对老板说:“如果需要,请给我打电话。”回学校后,过了很长时间,那个老板居然真的打电话来了,叫他第二天找十名同学一起去发宣传单。周振辉高兴得晚上睡不着觉,这可是他的第一笔生意啊!
结果,在这次义博会上,周振辉让“创业者训练营”的学长们大吃了一惊,他一个人揽到了五份分发传单的业务,为四十多位同学发了工资,自己也赚了1000多元钱。而让周振辉更兴奋不已的是,他的自信心被迅速地培养起来,他更渴望在义乌这个充满活力、机遇和未知的市场里自由翱翔。
把握商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后来,周振辉给广告公司跑名片业务,又到大酒店给同学找工作,并收取一定的提成。正是这些简单而又辛苦的业务,培养了他的业务能力。而且,关注身边的事,关注任何可能存在的商机已成为他的习惯。
2008年上半年,周振辉在新闻里看到国家规定超市限塑,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商机,就到市场上找环保袋生产厂家。由于厂家一般要求先付款再发货,他因缺少资金而受阻。但他仍没放弃,不断和生产厂家联系着。后来苍南县某日用品有限公司被他的创业热情感动,愿意让他先提货后汇款。
有了厂家做后盾,周振辉放开手脚开拓业务。他的眼光也已不再局限在义乌一个地区,而是放眼到金华周边各大中小城市。出去跑业务时也不以学生自居,而是拿着印有苍南某日用品公司业务主管的名片。短短几个月时间,周振辉就完成了100多万元的销售额,他本人也拿到了5万多元的提成。“当然,在做的过程中也是吃一堑长一智,记得第一笔环保袋生意是与东阳某连锁超市签订的,忙前忙后却倒亏了400元,原因是在商谈价格时忘了开发票需交税费。”周振辉说,“后来销路慢慢打开,义乌某单位一次性就向购买了2万只环保袋。上海一家日资企业、山东一食品有限公司也都与他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暑假期间,他还去了上海和杭州,既要催货款,又要谈生意,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周振辉不仅熟悉了公司业务的运作过程,对商业运作的潜规则也略知一二,做起业务来更加顺手。和业务伙伴熟悉了之后,当他们发现周振辉的真实身份是学生时,都说看不出来一点学生的青涩与不成熟,还一直以为他是三十岁左右的人,这让周振辉既郁闷又得意。
因为与上海欧姆龙集团有限公司有了环保袋合作的基础,公司需要准备一些礼品,就请周振辉帮忙寻找。周振辉了解到欧姆龙公司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正好是竹炭类商品的最大消费群体,他马上联想到自己的家乡遂昌是竹炭之乡,就抓住机遇,积极洽谈,促成了年订量350万元的销售合同。
通过环保袋业务,周振辉在商海里淘到了第一桶金。虽然已经建立了许多长期合作的业务关系,他却意识到一时的商机可能成就财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优势势必会随之消逝。于是,他将目光投射到新的领域,这时校园里已经开始兴起开网上淘宝网店的热潮,周振辉开始冷静思考,与其跟风开店,不如成为同学们的供货商,到上游赚下游的钱。就像当年美国淘金热时,大批美国人前往西部淘金,而其中一些眼光敏锐的人并不参与淘金而是以销售淘金工具而发家致富一样。周振辉就想在校园里打造这样一个“供货平台”,用自己当业务员赚来的数万元钱大批量进货,再分批给开网店的同学。为了更好地推销自己的“供货平台”,赢得学校更多的支持,周振辉颇下工夫。2008年9月,他直接找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副院长贾少华教授,向其阐述自己的“金点子”,想争取一间教室当样品仓库。贾少华一时没听明白,因为忙只好告诉他“过几天再说”。谁知,周振辉调头就拿来一张海报,摆在院长办公室门口。他倔强地想,你进进出出都看到它,好奇心早晚会被勾起来。4个小时之后,他再去找贾少华时,果然如愿以偿。现在,“供货平台”已经成为学校里继网店之后的又一主要商业形式,当外地的高校前来学习取经时,也往往会对“供货平台”这种模式产生浓厚兴趣,希望能移植到自己学校来带动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创业。
整合资源,打造网络产品分销互动平台
周振辉依托“供货平台”的运作,又带动了一大批同学从事网上开淘宝网店创业。同时,他组建了六人团队对“供货平台”进行管理,两人负责跑市场,一人负责做账,一人负责收现金,两人配货。“供货平台”主要向学生网商提供化妆品和饰品类产品,刚起步时,供货平台能够提供三百多种货物,每天周振辉和他的团队都要起早贪黑,他们忙碌的一天基本上是这样的:早上从11点开始,因为头一天晚上照顾网店往往要忙碌到凌晨两点多。12点多,周振辉要去经销商那里拿货,这一忙要到下午5点多,稍做休息,5:30~7:30,快递公司会到创业园取货,周振辉和他的团队要将网上的订单发出去。7:30到凌晨,是淘宝网店生意的高峰期,要忙着谈生意,达成订单。同时,周振辉还要对库存、财务和产品渠道进行管理。如果说在以前的创业经历里他像个“推销员”,那现在则像个小型企业的管理者。
在管理的过程中,周振辉仍然秉承着一直以来的习惯,不断观察思索,发现商机。在“创业平台”运作之初,周振辉就对“创业平台”的明天寄予厚望,他希望能将这一模式复制到任何一个贫困落后地区。“我们的很多同学都是因为贫寒而在互联网上创业,中国有那么多贫困山区,如果他们要解决生活问题,互联网是一条成本很低的途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定会有很多人在网上开店,他们都会需要一个便捷的供货平台。”周振辉认为将义乌小商品的平台建立到全国各地的贫困山区,将大有市场。
然而,随着创业平台的不断成长,周振辉也发现和遇到了更多的问题。在他新写的策划书上,再次提出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他认为,网店零售商之间压价现象严重,零售业面临恶性发展。他提出,大学网店销售平台和厂家建立联盟,网店向厂家提供产品更新换代的信息,以此置换厂家超低的出厂价,在销售中获得产品和价格优势。他已经靠这份策划书和积累的社会关系,吸引了十几个厂家加盟,并已经开发出几款适合网络销售的新一代产品。
现在和他合作的厂家,已将市区永胜小区的五间店面,无偿提供给周振辉和他的团队,作为其办公场所,用于发展网络分销互动平台。还有一个厂家将北苑一闲置的占地30亩的厂房腾出来改建成集销售和仓储功能于一体的销售中心,届时周振辉将拥有非常便利的物流条件,因为国际物流中心就在那厂房附近。这些厂家都是周振辉在以前的业务中合作过的,对周振辉的想法非常支持,希望他能通过网络平台扩大公司产品的销售量。
而现在周振辉越来越重视网络分销平台的未来前景,他不再像刚刚走上创业之路时那么刻意追求利润,而更清晰自己的使命——成为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之间的纽带。他一边打理网店,一边组织着自己的团队:先成立国内分销部,主抓国内市场;未来还要成立国际分销部,因为他已花了两万元注册了阿里巴巴国际平台,决心要将生意做到海外去。公司的财务和库存都由厂商联盟派人管理,周振辉主要负责将网络分销平台建立起来。他正在建设一个有独立域名的网站,要将新奇特家居、玩具、饰品和化妆品这四大类的商品信息发布出去,货源由厂家联盟提供。周振辉的团队将借助网店、实体店和网站的力量将产品分销出去,同时整合网络平台不断更新的商品信息和网店客户的需求信息,并提供给厂家联盟,以此指导厂家的生产和销售,形成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个大三学生,越来越忙碌于将自已的理想实践为现实。
创业点评
周振辉,这个貌不惊人,年仅二十岁的在校大学生,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以稚嫩但独到的眼光,以百折不挠的韧性和勇气,谱写着属于自己的“草根神话”,从招揽发宣传单的业务为同学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到通过“限塑令”发现环保袋的商机,再到从校园里兴起开网店的热潮中提出搭建“供货平台”成为学生网店供应商的创意,直至组建厂商联盟致力于网络产品分销平台的构建。周振辉一步步走来,用独到的眼光把握不同商机,以智慧和恒心铺垫着自己的创业之路,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不断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一路的精采,一路的奋斗,一路的艰辛向我们明证:甘于吃苦,勇于尝试,贵在坚持的精神正是支持周振辉创业成功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