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导游实务
7389200000008

第8章 导游人员的语言讲解技能(2)

2.指示应明确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导游人员指着经过的景点说:“在那边……”而此时游客可能正看着景物而不是你。导游人员应使用表示精确的方向和指示物的语言,如“在你们的左边”、“在你们的右边”、“你们左边的棕黄色建筑物是……”当游客把视线投向导游人员所讲的景物时,景物正好在游客的视线之内。这就要求导游人员要把握好讲解的时机,让游客心理有所准备,产生期待感。

(二)在景区景点内

导游人员在景区景点导游讲解的过程伴随着从一地到另一地的移动,游客在行进过程中较少产生厌倦感,但也因为走动而可能使导游人员和游客更容易疲劳。

由于景区景点环境的变化很大,导游人员必须通过不断变化声音和位置来吸引游客,一是导游人员适时站在台阶上讲解,另一种重要的策略是让游客站成半圆形,因为这种站位最能使游客听清内容并有利于游客集中注意力。

三、常用的导游讲解技巧

导游讲解技巧是导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自己的讲解能够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导游人员必须讲究导游讲解的方式、方法,要善于编织讲解故事情节,结合游览活动的内容,释疑解惑,创造悬念,引人入胜;要有的放矢、触景生情,要有选择地介绍,采用有问有答、交流式对话,努力将游客引入意境。

(一)分段讲解法

分段讲解法就是导游人员根据景观的分布情况,将要讲解的内容分成若干段落,边看边讲,做到衔接得体,有详有略,疏密有致。

首先在前往景点的途中或在景点入口处的示意图前用概述法介绍景点(包括历史沿革、占地面积、欣赏价值等),并介绍主要景观的名称,使游客对即将游览的景点有个初步印象,达到“见树先见林”的效果,使之有“一睹为快”的要求,即通过前导,将游客导入审美对象的意境,然后到现场顺次游览,导游进行讲解。在讲解这一景区的景物时注意不要过多涉及下一景区的景物,但要在快结束这一景区的游览时适当地讲一些下一个景区,目的是引起游客对下一景区的兴趣,并使导游讲解一环扣一环,让景物讲解环环扣人心弦。如游览颐和园,旅游团的参观路线一般由东宫门进,从如意门出,所以通常分三段进行导游讲解,即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和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天子监狱”玉澜堂为中心的帝后生活区,以及游览区的昆明湖和前山(长廊、排云殿至佛香阁的中轴线和石舫)。游客边欣赏沿途美景边听导游人员有声有色、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讲解,定会心旷神怡,获得美的享受。

(二)突出重点法

每处的景点,要讲解的内容很多,导游人员如果面面俱到、喋喋不休地讲,一天也讲不完。这时就需要采取“突出重点法”。导游人员必须根据不同的时空条件和对象区别讲解,有的放矢地做到轻重搭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疏密有致。导游讲解时一般要突出下述四个方面。

1.突出大景点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

对于规模大的景点,导游人员必须做好周密的计划,确定重点游览景观。这些景观既能代表此景点的特征,又能概括全貌。到现场游览时,导游人员主要讲解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如去天坛游览,主要是参观祈年殿和圜丘坛(包括皇穹宇),讲解内容主要也是这两组建筑。如果讲好了这两组建筑,加上绘声绘色地介绍当年皇帝在圜丘坛祭天的仪式和场面,不仅让游客了解天坛的全貌(历史、面积、用途等),还能使他们欣赏到举世无双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2.突出景点的特征及与众不同之处

许多宗教建筑,如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伊斯兰教清真寺,各具特色。就是同为佛教寺院,即使是同一佛教宗派的寺院,其历史、规模、结构、建筑艺术、供奉的佛像等也各不相同。导游人员在讲解时必须讲清其特征及与众不同之处,尤其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次旅游活动中参观多处类似景观时,更要突出介绍其特征,以有效吸引游客的注意力,避免产生雷同的感觉。

3.突出游客感兴趣的内容

导游人员在研究旅游团的资料时要注意游客的职业和文化层次,以便在游览时重点讲解旅游团内大多数成员感兴趣的内容。

投其所好的讲解方法往往能产生良好的导游效果。如游览故宫时,面对以建筑界人士为主的旅游团,导游人员除一般介绍故宫的概况外,要突出讲解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特征,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建筑艺术,还应介绍重点建筑物装饰物的象征意义等。如果能将中国的宫殿建筑与民间建筑进行比较,将中国的宫殿与西方宫殿的建筑艺术进行比较,导游讲解的层次就大大提高,就更能吸引人。面对以历史学家为主的旅游团,导游人员就不能大讲特讲建筑艺术了,而应更多地讲解故宫的历史沿革,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故宫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又如,参观一座博物馆,可将参观讲解的重点或放在青铜器上,或突出陶瓷,或侧重碑林金石,一切视博物馆的特色和游客的兴趣而定,尽量避免蜻蜓点水式的参观、讲解方式。

4.突出景点内容之最

在某一景点,导游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想出这个景点可以著称的特点。比如,介绍这是世界(中国、某省、某市、某地)最大(最长、最古老、最高,甚至可以说是最小)的内容,这很能引起游客的兴致。如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人类建筑工程,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等。如果“之最”算不上,第二、第三也值得一提。这样的导游讲解突出了景点的价值,定会激发游客的游兴,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导游讲解时,必须实事求是,要有根据,绝不能杜撰,也不要张冠李戴。

(三)触景生情法

外国游客刚下飞机,从飞机场高速公路经立交桥进入城区时,导游人员可趁机介绍市政府为了改善城市交通,修建了多座立交桥和大量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业绩。这种方法就是“触景生情法”。它的第一层含义是见物生情、借题发挥的导游讲解方法。在导游讲解时,导游人员不能就事论事地介绍景物,而是要借题发挥,利用所见景物制造意境,引人入胜,使游客产生联想,从而领略其中之妙趣。

触景生情法的第二层含义是导游讲解的内容要与所见景物和谐统一,使其情景交融,让游客感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如当旅游团参观宽广的太和门广场、高大巍峨的太和殿时,导游人员可适当描述皇帝登基的壮观场面:金銮殿香烟缭绕殿前鼓乐喧天,广场上气氛庄严肃穆,皇帝升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高呼万岁、万万岁。还可以讲一些末代皇帝溥仪三岁登基时被隆重的场面吓得直哭,闹着回家,而他的父亲连说“快完了、快完了”哄他的历史趣闻。游客望着宏伟的太和殿,听着风趣的讲解,定会发出欢快的笑声。

触景生情法贵在发挥,要自然、正确、切题地发挥。导游人员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有趣而感人的语言,赋予景物以生命,注入情感,引导游客进入审美对象的特定意境,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四)虚实结合法

虚实结合法就是在导游讲解中将典故、传说与景物介绍有机结合,即编织故事情节的导游手法。就是说,导游讲解要故事化,以求产生艺术感染力,努力避免使用平淡的、枯燥乏味的、就事论事的讲解方法。

在讲解景物的过程中,尤其是讲解人文景观时,如果虚实结合法使用得当,能展现导游人员文化素质。如果使用不当,再遇上游客中有“明白人”,则难免有捉襟见肘之嫌。

这里的“实”是指景观的实体、实物、史实、艺术价值等,而“虚”则指与景观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趣闻逸事等。“虚”与“实”必须有机结合,但以“实”为主,以“虚”为辅,“虚”为“实”服务,以“虚”烘托情节,以“虚”加深“实”的存在,努力将无情的景物变成有情的导游讲解。如讲颐和园十七孔桥时,首先要讲“实”的方面,要讲十七孔桥是模仿北京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建造的。但是,只是这样讲显得平淡枯燥,如果加上一段关于鲁班爷帮助修桥的传说就显得生动、风趣得多了。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景点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如三峡风光中有“神女峰”的故事,九寨沟有动人的爱情佳话,杭州西湖有“西湖明珠自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的美丽传说等等。导游人员讲解时选择“虚”的内容要精、要活。所谓“精”,就是所选传说是精华,与讲解的景观密切相关;所谓“活”,就是使用时要活,见景而用,即兴而发。

总之,讲解每一个景点,导游人员应编织故事情节,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中间穿插什么典故、传说,心中都应有数。加上形象风趣的语言、起伏变化的语调,导游讲解就会产生艺术吸引力,受到游客的欢迎。

(五)问答法

导游一路滔滔不绝地讲,旅游者和导游人员之间没有思想交流,这样的讲解会使游客感到枯燥、乏味。问答法解决了这个问题。问答法就是在导游讲解时,导游人员向游客提问题或启发他们提问题的导游方法。使用问答法的目的是为了活跃游览气氛,激发游客的想象思维,促使游客、导游人员之间产生思想交流,使游客获得参与感或自我成就感的愉快,也可避免导游人员唱独角戏的灌输式讲解,加深游客对所游览景点的印象。问答法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问自答法

导游人员在讲解过程中,如果加进问答的形式,自己提出问题,并作适当停顿,让游客猜想,但并不期待他们回答,只是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思考,激起兴趣,然后做简洁明了的回答或做生动形象的介绍,还可借题发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昆明东站交叉路口的圆环形白水泥雕塑前,导游人员可问游客:谁知道这个雕塑为什么是圆环形的?为什么只有由6个少数民族的雕塑组成?问题一提出,游客定会转动脑筋猜想一阵,但谁也回答不上来,不过谁都想知道答案。这时导游人员可回答并发挥一下:这组雕塑形式上只显示了6个民族,但实际上代表了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这是因为“六”在中国意即“六合”,“六合”指的是上下和东西南北6个方位,常用来表示中国或天下;圆环形则象征团结,所以,这组雕塑象征着“中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2.我问客答法

导游人员要善于提问题,但要从实际出发,适当运用。希望游客回答的问题要提得恰当,估计他们不会毫无所知,也要估计到会有不同答案。导游人员要诱导游客回答,但不要强迫他们回答,以免使游客感到尴尬。游客的回答不论对错,导游人员都不应打断,更不能笑话,而要给予鼓励。最后由导游人员讲解,并引出更多、更广的话题。

3.客问我答法

导游人员要善于活跃讲解气氛,调动游客的积极性和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提问题。游客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对某一景物产生了兴趣,进入了审美角色。虽然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可能是幼稚可笑的,导游人员也绝不能置之不理,千万不要笑话他们,而是要善于有选择地将回答和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游客的提问,导游人员不要他们问什么就回答什么,一般只回答一些与景点有关的问题,注意不要被游客的提问牵着走,打乱你的安排。在长期的导游实践中,导游人员要学会认真倾听游客的提问,善于思考,掌握游客提问的一般规律,并总结出一套相应的“客问我答”的导游技巧,以求随时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

(六)悬念法

导游人员在导游讲解时提出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故意戛然而止,激起游客急于知道答案的欲望,使其产生悬念的方法即为制造悬念法,俗称“吊胃口”、“卖关子”。导游人员常用悬念法,以吸引客人或是令客人们加深印象。

这是常用的一种导游手法。通常是导游人员先提起话题或提出问题,激起游客的兴趣,但不告知下文或暂不回答,让他们去思考、去琢磨、去判断,最后才讲出结果。这是一种“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引而不发”的手法,一旦“发(讲)”出来,会给游客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而且导游人员可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成为游客的注意中心。

制造悬念的方法很多,如问答法、引而不发法、引人入胜法、分段讲解法等都可能激起游客对某一景物的兴趣,引起游客遐想,使游客急于知道结果,从而制造出悬念。

制造悬念是导游讲解的重要手法,在活跃气氛、制造意境、提高游客游兴、提高导游讲解效果等方面往往能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导游人员都比较喜欢用这一手法。但是,再好的导游方法都不能滥用,“悬念”不能乱造,以免起反作用。

(七)类比法

这类讲解技巧是以熟喻生,达到触类旁通的导游目的。就是用游客熟悉的事物与眼前景物比较,便于他们理解,使他们感到亲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导游效果。

类比法分为同类相似类比和同类相异类比两种,类比法是指不仅可在物与物之间进行比较,还可做时间上的比较。一是同类相似类比,将相似的两物进行比较,便于游客理解并使其产生亲切感。如讲到梁山伯和祝英台或《白蛇传》中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时,可以将其称为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等。二是同类相异类比。参观天安门时,地陪常将其比喻为“国门”。中国人对此习以为常,而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不得要领。导游人员可用欧洲人比较熟悉的凯旋门来比喻。三是时代之比。如故宫,导游人员一般都会讲到康熙皇帝,外国游客大都不知道他是哪个时代的中国皇帝,导游人员可说明这一时期和路易十四同一时代,对俄国人说他与彼得大帝同代,游客便可加深了解,提高他们的游兴。

要正确、熟练地使用类比法,要求导游人员掌握丰富的知识,熟悉客源国,对相比较的事物有比较深刻的了解。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要将他们知道的风物与眼前的景物相比较,切忌做胡乱、不相宜的比较,正确运用类比法,可提高导游讲解的层次,加强导游效果,反之,则会惹游客耻笑。

(八)画龙点睛法

画龙点睛法是用凝练的语句概括所游览景点的独特之处,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导游手法。游客听了导游讲解,观赏了景观,既看到了“林”,又欣赏了“树”,一般都会有一番议论。导游人员可趁机给予适当的总结,以简练的语言,甚至几个字,点出景物精华之所在,帮助游客进一步领略其奥妙,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

如游览苏州园林后,游客可能会对中国的园林大加赞赏,这时导游人员可指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可用“抑、透、添、夹、对、借、障、框、漏”九个字概括,并帮助游客回忆在狮子林、拙政园、网狮园中所见到的相应景观。这种做法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加深了游客对苏州园林的印象,还可使其对中国的园林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九)知识渗透法

导游人员在讲解景物或事件时,可以介绍一些对游客理解讲解对象有帮助的相关背景知识和材料。如北京去明十三陵的路上,导游人员可简单介绍一下中国不同朝代、不同君王墓葬的特点,可把秦始皇陵、成吉思汗埋葬方式与明陵的地宫相比较,以突出明代十三陵的特点。又如导游人员在上海带外国游客参观豫园前,可先进行中国园林的分类介绍:“在中国,园林分为三大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豫园属于私家园林。中国园林一般包括水、植物、建筑和假山四个要素。大多数的私家园林在江南是因为江南多水和有适宜做假山的石。”

背景知识如果渗透得好,就可加深游客对景观的概括性把握,并能了解更多、更深层面的知识,这种讲解手法适用于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游客。

(十)科学成因介绍法

导游人员对景观的成因从地理学、环境学、气象学、水文学等科学的角度加以解释,可以满足游客求知的欲望,使游客对景观的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如经过新疆的火焰山时,导游人员不仅要讲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若还能讲讲火焰山的色彩与形成原因,就更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心了。

又如导游人员在介绍溶洞里的钟乳石像什么时,也可在适当的时候向游客介绍一些地质知识,以增加导游内容的科学性。

(十一)创新立意法

导游人员若能将大家熟悉的景点给予创新性的讲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青岛风光可分为五个层次:碧海、金沙、红瓦、绿树、蓝天,很像乐谱上的五线谱。勤劳、聪明的青岛人民,犹如五线谱上的音符,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英雄乐章!”“你们将离开青岛,几天游览青岛让你们带走了令人难忘的东西,这东西不能装在行李里,而是在你们身上,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带走了什么?你们带走的就是你们被青岛的阳光晒黑的皮肤,你们留下了友谊,而把青岛的夏天带走了……”

导游讲解的方法还有很多,各种方法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导游人员在学习众家之长的同时,应该结合自己的讲解特点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导游风格,这样才能获得不同凡响的导游效果。

第四节 导游词的写作与运用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游览参观时候所用的讲解词。导游人员主要通过导游词对游客进行引导和讲解,传播某一地区的文化,所以导游词的好坏可以直接地影响到导游的工作质量的高低。

一、导游词的作用

1.情感的传递

导游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对某些景点,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远的人文景观,导游词里面蕴涵了深刻意义。太过于简单的导游词就不能把这种意义表达出来,只有倾入了自己的个人感情,才能将景点的内涵升华。比如游览漓江,导游首先可以介绍漓江的总体概况“漓江属于珠江水系……”如果只是这么介绍就会显得平淡无奇,如果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如“唐代大诗人韩愈曾经这样赞美它‘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有道是‘千峰环野外立,一水抱城流’”,最后再深情地加上一句贺敬之的“啊!朋友,漓江伸出了热情的双手,欢迎我们的到来。漓江,将为您奏响第一曲美的乐章。”这样就显得导游词充满了激情和赞美之情,所以,导游词的写作应该将美好情感融入其中。

2.为实地讲解做准备

导游词的写作能更好地规范导游的讲解,使导游所讲解的内容有史、有实可依。有的导游在上团之前不经过准备,在讲解的过程中信口雌黄、歪曲史实。导游词的写作能让导游的讲解更全面,知识更丰富,并在导游的实地讲解中起到引导游客讲解的作用。

二、导游词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要想达到较好的讲解效果,导游员就得不断地实践。但是,不论怎样都不能违背正确、清楚、生动、灵活这四个导游语言的基本要求。导游词的写作也是一样离不开准确、鲜明、具体、生动、含蓄和幽默这几个基本要求。

(一)准确

准确,这里主要是指导游词写作的内容要准确。这是导游词写作的首要要求。如“作为导游员的我都希望游客获得满意”这样的语法错误不仅会影响游客对导游词的理解,也会影响到导游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所以在写作中选择准确的语词和规范的语法是极为重要的。

(二)鲜明

鲜明的主题仿佛一把利剑,具有阳刚之美,在导游词的写作过程中,要想达到鲜明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基本的写作方法。

1.采用排比的方法

导游词的写作首先要考虑到自己(或者他人)的讲解能否增强感染力,能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排比句虽属短句,但短句有机地排列在一起,一旦导游员讲解起来,既可朗朗上口,又可一气呵成,如讲解上海的南浦大桥“南浦大桥于1988年12月开工,到1991年11月19日落成,12月1日正式通车,只花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体现了上海精神、上海效益、上海速度、上海风格。”

2.采用对比的方法

导游词的写作中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得正反两方面的内容更显其本质,从而充分体现出事物的本质和形象,写作的中心思想也变得鲜明起来。

3.采用递进的方法

所谓“递进”,就是使写作的导游词在语意上逐步加强和深入,给人一种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的感觉。

4.采用反复的方法

所谓“反复”,是指某些句子经常地、不断地出现在整段文章中,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就好比一首优美动人的歌曲,其中某几句唱词在整个歌曲中不断地出现,有的甚至在结尾部分还重复这些歌词,以此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导游词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使情感升华。

(三)具体

在导游词的写作过程中,为了使导游词写得既具体又恰如其分,就必须用自己的笔杆去抓住重要而又突出的内容,写得越确切、越具体、越特殊越好,这样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具体描写的过程中也要有一个“度”,最主要的是把握景点内容的中心,主次要分清。主,要具体;次,要精练。另外,还应考虑到文章的篇幅,过分强调具体反而会显得散乱,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四)生动

绘声绘色、细致刻画、生动形象、幽默诙谐是创作生动导游词的要点,所以,在导游词的写作中,要使用生动流畅、给人以美感的语言,如描写园林假山时用“山上修竹滴翠,花木葱茏,极富自然情趣”的句子能让游客有置身于现场的美感。同时精彩的描写也能达到生动的效果,从而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氛围”。

如以下这篇导游词描写本溪水洞:“这把剑横空出世,直插水面,它长7米,根部直径1.3米,可谓‘倚天长剑’。这里的钟乳石倒垂狭长,分呈剑状,远远望去刀光剑影,森严可惧,人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感叹: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水洞的天;情一样的深啊,梦一样的美,如情似梦洞中的水;无水无山不连合,无水无山不入神。”

【案例】

导游员带领一批游客去革命根据地江西参观学习,途中导游员向游客介绍当地风土习俗时说:“‘尝三留一’是江西有些地区的待客习俗。”(她原本是想说尝一留三,结果误说成尝三留一)这时地陪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原来,当地人为了招待好客人,时常把鸡蛋、大块肉和油煎豆腐这三个品种作为正餐主菜,若客人不吃,主人会不高兴,若客人将它全部“消灭”,主人则认为客人失礼。因此,懂得规矩的客人一般都采用‘尝一留三’的习俗,以示客人遵守习俗礼仪。地陪笑完后说:“只怕是客人要失礼,主人又不高兴哩。”导游员并未因说错而闭口,她想了想说:“所谓尝三,我的理解是菜桌上的那三道主菜不能碰,其他菜均可吃,三是表示多种的意思。所谓留一就是正餐主菜这一套传统菜只能吃一种,其他不能碰。这就好比有些地方最后一道菜必定是鱼,而客人都不去碰它,这叫‘吃后有余’(鱼的谐音)。”这位导游员真可谓是以“理”服人。据理辩解,其实就是“尝一留三”的翻版。

请问:(1)这位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运用了哪种讲解方法?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评析】

导游员在带团过程中,偶尔失言,事情可能不会有多大麻烦,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导游员和游客关系比较紧张,与旅游接待部门观点不一致,地陪、全陪和领队之间意见不相同等,失言之后,原有的气氛瞬间会骤变。此刻,无论是谁都会有一种不愉快和不是滋味的感觉。对导游员而言,首先应该要有清醒的头脑,恢复中断了的思路,继续将原话题开展下去,并且适时加以弥补,努力使气氛达到原来水平。

本章小结

一、导游语言的基本要求

1.导游语言的运用原则

导游语言“四原则”:正确、清楚、灵活、生动。

导游语言“八要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趣、言之有神、言之有力、言之有情、言之有喻、言之有理。

2.导游语言的艺术:适中优美的语音语调、适宜的语言节奏。

二、导游交际语言技能

1.劝服的语言技巧:诱导式劝服、迂回式劝服、暗示式劝服。

2.提醒的语言技巧:敬语式提醒、协商式提醒、幽默式提醒。

3.回绝的语言技巧:柔和式回绝、迂回式回绝、引申式回绝、诱导式回绝。

4.道歉的语言技巧:微笑式道歉、迂回式道歉、自责式道歉。

三、导游人员的讲解技能

1.导游讲解应遵循的原则:客观性、针对性、灵活性。

2.不同场合的导游讲解技巧:

在旅游车上:注意讲解的节奏和信息传递的量,指示应明确。

在景区景点内:一是导游人员适时站在台阶上讲解,另一种重要的策略是让游客站成半圆形。

3.常用的导游讲解技巧:分段讲解法、突出重点法、触景生情法、虚实结合法、问答法、悬念法、类比法、画龙点睛法、知识渗透法、创新立意法。

四、导游词的写作与运用

1.导游词的作用:情感的传递、为实地讲解做准备。

2.导游词写作的基本要求:准确、鲜明、具体、生动。

复习思考题

一、简述题

1.简述导游语言的“四原则”、“八要素”在导游讲解中的运用。

2.导游员的语言技能包括哪些方面?

3.导游的交际语言技能有哪些?对导游员的讲解起到什么作用?

4.导游讲解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理解?

5.常用的导游讲解技巧有哪些?应该如何运用?

6.对某一景点试用两种以上不同的导游讲解方法并比较他们的效果(优点与缺点)。

二、实训项目

实训名称:导游实地讲解。

实训目的:了解实地讲解的常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实地讲解能力。

实训内容:导游实地讲解。

实训准备:

1.实训材料:麦克风、话筒、导游旗。

2.实训场合:校外指定一景点。

实训步骤:

1.教师布置训练任务:导游实地讲解,并对学生进行分组。

2.将景点分区,各组抽签决定所讲的区域。

3.每组结合所学的讲解知识进行准备,并派出一名代表进行讲解,一名代表作为评分员。

4.外出景点讲解。

5.根据景点导游图,按照顺序进行讲解,评分员进行记录(优点与缺点)并评分。

6.讲解完毕,结束实训。

实训总结:

1.常用的导游实地讲解方法有:分段讲解法、突出重点法、触景生情法、虚实结合法、问答法、悬念法、类比法、画龙点睛法、知识渗透法、创新立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