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机电产品市场营销实务
7385300000003

第3章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概述(1)

任务1.1 认知制造业与机电产品

学习目标

1.了解机电产品的发展历程和机电产品的内涵。

2.熟悉市场营销的概念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3.熟悉机电产品市场营销的内涵。

引例1 “奔驰”——质量、创新、服务

德国奔驰汽车在世界汽车行业独树一帜,以优质优价闻名于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汽车制造公司削减生产,缩短工时,裁减人员,而奔驰汽车公司不仅保持生产,而且其产量还略有增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奔驰汽车公司之所以能够很好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并成为汽车行业的佼佼者,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以“顾客要求第一”、“广为顾客服务”为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公司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不仅是交通工具,还应包括汽车的质量、造型、功能、维修服务等,即以自己的产品整体来满足顾客的整体要求。

1)“奔驰”的质量观

奔驰汽车的质量是首屈一指的。在产品的构想、设计、研制、试制、生产、维修等环节都突出了其质量标准。奔驰汽车公司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造就一支技术熟练的职工队伍。奔驰汽车公司在德国国内有502个培训中心,其培训范围包括新招学徒工的基本训练、公司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在职职工的专业提高。接受基本训练的职工平均每年维持在6000人左右。另外,每年有2~3万在职职工参加培训,以保证职工的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制度。奔驰汽车公司的质量检测制度是严格的,手段是先进的:在对外加工件的检查中,如果一箱中发现有一个不合格,就要全部退货;对公司自产的引擎要经过42道工序自动检验;油漆稍有划痕,也要重新返工。另外,奔驰汽车公司的安全部门每年要用100辆崭新的汽车以时速35公里的速度冲撞坚固的混凝土厚墙,以检测前座的安全性。

(3)宁缺毋滥,确保优质。为确保汽车的质量,奔驰汽车公司始终严格限制产品的数量。多年来,奔驰汽车的产量一直控制在70万辆左右,而不像美国和日本的汽车公司那样每年增加产量。

由于奔驰汽车公司严把质量关,使得公司一直保持着优质名牌的声誉。正如该公司在广告中宣称的那样:“如果有人发现我们的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送您奖金一万美元。”今天,奔驰汽车已在全世界的顾客心目中树立了这样的金字招牌:奔驰——优质。奔驰汽车具有舒适、安全、耐用的特点,一辆奔驰汽车一般使用15年也不会出大毛病,因此它在世界汽车业市场萧条时,仍能保持较大的销售量。

2)“奔驰”的创新观

奔驰汽车公司自开创以来,一直坚持大胆而科学的创新,以创新求发展是该公司的一贯方针,如它正不断变换车型,不断地将新的工艺技术应用到生产上。奔驰汽车公司在创新中始终贯彻“顾客要求第一”的经营理念。将顾客的要求通过计算机向生产流水线发出指令,生产流水线即可生产出符合顾客要求的产品。目前,该公司生产的车辆从一般小轿车到大型载重汽车共有160种,3700个型号。

3)“奔驰”的服务观

尽管奔驰汽车是优质汽车的代名词,但奔驰汽车公司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在向用户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向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奔驰汽车公司为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开设了大量的服务网点。该服务网包括两个系统:一是推销服务网,它分布在德国的各大中城市,在订购时,顾客可以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如汽车的颜色、空调设备、音响设备,乃至保险式车门钥匙;二是维修站,该公司在前联邦德国就有1244个维修站,在公路上平均不到25公里就可以找到一家奔驰汽车维修站,从事服务工作的人数达6.9万,甚为广泛;另外,维修人员技术熟练,服务热情,检修迅速。

引例解读质量、创新、服务并非奔驰汽车公司独创,也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在它们和产品的有机结合上,各企业却有所差异,由此才使得奔驰汽车公司牢固树立了整体产品的良好形象,使它成为当今世界汽车工业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

1.1.1 科学技术与制造业的发展

从18世纪4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和经济产生了十分紧密的相互促进关系,各种发明不断涌现,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革命因素。

1.欧洲的产业革命

欧洲的产业革命始于18世纪40年代的英国,到1840年前后基本完成,经历了近100年。美国、法国紧随其后,大约在1870年前后完成产业革命。而德国、俄罗斯则从1830年开始产业革命,到1890年先后完成。产业革命是以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厂的革命,它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产物。

18世纪初,英国的棉纺织业与毛纺织业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当时,欧洲各国的工厂手工业很发达,并被毛纺织业所垄断,作为新兴产业的棉纺织业,只有通过革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与强大的毛纺织业相抗衡,并抵御印度棉布对英国市场的占领。1733年,英国钟表匠约翰克依发明了飞梭,代替了手工投递,使织布效率成倍提高。1764年,工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即珍妮机和骡式纺织机,解决了织快与纺慢的矛盾。不久之后,阿克莱特发明了以水力为动力的纺织机,使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是1784年,英国著名的发明家詹姆斯·瓦特对当时已出现的蒸汽机原始雏形做了一系列的重大改进,发明了单杠单动式和单杠双动式蒸汽机,称为瓦特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并很快将其用到了矿井抽水和纺织生产上,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蒸汽机发明后,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机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蒸汽机车的广泛使用,使得各种加工业蓬勃兴起。

以纺织机械和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技术革命,揭开了欧洲产业革命的序幕,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个新世界的前景,并掀起了一个技术发明的热潮,各种机器相继问世。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纺织、机械、冶金、化工、运输、煤炭等工业部门协调发展的局面。

19世纪初期,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已先后完成,蒸汽机在西欧、美国得到广泛推广,第一条铁路建成了,第一列蒸汽火车开动了,工厂的烟囱如雨后春笋在各地林立,吐出浓浓的黑烟,大批工业产品投放到市场上。1926年的蒸汽机车“火箭号”。

为了炫耀工业革命带来的伟大成果,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在19世纪中叶提出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建议,很快得到欧洲各国的积极响应。此事由英国阿尔伯特亲王主持,英国建筑师约瑟夫设计展览大厅。他曾经学过使用钢铁与玻璃建造温室的原理,就大胆地把温室结构用在伦敦世界博览会的建筑设计中,这样他设计的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材与玻璃结构,被称为“水晶宫”。1851年,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博览会在伦敦开幕,震惊了世界。该世界博览会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

当欧洲人正艰苦地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而拼争,为标准化、批量生产而争论不休时,美国人开始进行机电产品的批量生产,这也是时代的趋势。1908年12月,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的T型汽车,就是美国工业向机械大规模生产化过程过渡的一个例证。

在T型汽车问世之前,世界各地的汽车是以半手工的方式生产的,成本较高,普及困难。福特汽车公司的老板亨利·福特在进行了周密的研究之后,着手设计新型的汽车。他完成了汽车工业的两项巨大突破:一是把汽车的10000多个零件全部严格标准化;二是采用装配流水线方式生产。这样,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辆以流水线装配、采用标准件的汽车,即T型汽车。这种汽车具有很多优点,如设计合理、大方、轻便、单价低。当时市场上的汽车约有55万辆,其中有25万辆均为T型汽车。到1924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了1000万辆T型汽车。为了与福特汽车公司竞争,各大汽车公司都先后引入了装配流水线与采用标准件,生产出类似T型汽车的廉价汽车,如美国汽车大厂之一的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等。

与英、法等国相比,德国在经济上是一个后来居上的大国。德国的发展在1851年前远远落后于英国与法国,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它日益迅速发展起来。1881年至1885年之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8,而德国只占17;但到1903年,英国的比例下降为27,而德国上升到22。德国的钢铁产量尤为惊人,1913年德国的钢铁产量居然是英国的3倍。1914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国。

2.电气化时代的来临

欧洲的产业革命完成后,由于生产力高速发展,所以资本主义度过了初期的简单再生产阶段,有了较雄厚的资金积累,可用于支持科学研究,以创造更新的生产力(尽管这些研究很简单)。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感效应。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而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则把电磁现象的运动规律总结成“漂亮”的麦克斯韦方程,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在这个时代,还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的性质,证明了热、机械、电、磁、化学等运动形式的统一性及具有可以相互转化的性质,从而为电力的产生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期间产生了如下发明。

1834年,俄罗斯人雅克比发明了直流电动机。

1860年,意大利人巴其诺基发明了直流发电机。

1867年,德国西门子发明了实用化的自激式直流发电机,具有重大的意义。

1888年,南斯拉夫出生的美国人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动机,并解决了变压器及输变电力的技术难题,对制造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19世纪的技术革命,体现了科学推进生产前进。

早在1879年,维尔纳冯·西门子在柏林交易会上便展示了他的电动火车模型。1884年,西门子与他的合作者哈斯克一起建成了从法兰克福到奥芬巴赫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1887年,以电力为动力的伦敦地下铁道建成营运。

1879年12月,爱迪生成功地向纽约市民展示了他发明的白炽电灯。电不仅使用起来干净方便,并且可以进行远距离传送,功能多样。电力、照明、取暖、通信等方面的潜力不可低估。1890年前后,蒸汽机日益为新的能源所压倒,电的广泛使用,电气用具的普遍推广,使电成为现代制造工业的真正动力。

1859年,巴黎工程师E.雷诺阿就已发明了内燃机,但是这种内燃机因造价昂贵而没商业化推广。

1878年,德国人N.奥托发明出较为经济的四冲程内燃机,与现代内燃机在原理上较为接近。

1886年,戴姆勒第一次把内燃机装上汽车,从此汽车得到推广。

1889年的博览会上展出的一个发电机就是用奥托内燃机带动的。

1889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敲响了电气化时代来临的钟声。多于2500万的观众从世界各地到此见证了电的奇迹。在新建成的300多米高的埃菲尔铁塔顶部安装的强光电灯,能从70英里外的奥尔良大教堂顶上看见;在博览会的电话展厅中,参观者可以从话筒中听到巴黎歌剧院中发出的歌声;而电动游览车可让观众看到博览会的全貌。在展览厅中使用了2万盏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用于照明。

电气化时代的来临,电器被广泛使用,内燃机与电动机的先后发明,取代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车发动机,导致了汽车工业革命。

3.现代制造业的萌芽

从美国到欧洲,从前苏联到日本,从中国到印度,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热潮正在全世界兴起。它是人类社会历经了漫长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标志,是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当代科技文明的象征,是走向21世纪的通道。

新能源:核能、太阳能。

新材料:尼龙、塑料、不锈钢、陶瓷、球墨铸铁、硬质合金、复合和超导材料、人造金刚石、表面喷涂材料等。

新技术:激光技术、电火花线切割、超声加工、离子切割、爆炸焊、超精加工等。

新工艺:自动生产线、自动定位、快速自动装夹、高速锻造、气化模铸造等。

现代制造技术正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1.2 中国制造业

制造业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今天的制造业,已不能从“机械制造”的狭义角度来理解。随着全球制造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赢得竞争,就要以市场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快速及时为用户提供高品质、低价格、具有个性化的产品。也就是说,企业要具有最短的产品开发时间(Time)、最优的产品质量(Quality)、最低的价格和成本(Cost)、最佳的服务(Service)(简称“TQCS”),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用户和市场。

1.中国制造业现状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一位,领先于美国(2010年);钢铁、水泥、化纤、化肥、电视机等白色家电、钟表、微电机、拖拉机、自行车、摩托车、集装箱、金属切削机床、电动工具、集成电路、电话机、手机、微型计算机等制成品的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40以上。在《财富》全球500强企业名录中,中国有37家跨国公司入围。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2009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2008年上半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3887.8亿美元,增长25.4,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8.3,比2007年同期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1607亿美元,增长24.8;机械及设备出口1280.6亿美元,增长2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61.7亿美元,增长21.8。

从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重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

制造业分为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从宏观上看,中国制造业发展很快,以至于现在有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说法。这种说法似乎有两个依据:一是制造业对中国出口的贡献;二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中国已完成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此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飞速发展为特点,产业结构轻型化,在这一阶段,中国已将加工制造业发展到极致,因此“世界制造工厂”这顶帽子并非浪得虚名,但仅仅局限于消费品领域。随着产业升级,中国已不可避免地发展到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重化工业阶段”,也有人称之为“后工业化时代”。装备制造,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为特征,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根据中国的一般经验,在以轻工业为主的阶段,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在“重化工业阶段”人数则降为70万。因此在重化工业阶段,中国必然要遇到各种棘手的社会经济问题。短短十几年,“中国制造”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正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观点已经被多数人认同。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中间阶段,要完全实现工业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至少还需要十几年的努力。

2.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真实的生产率不高。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与德国相当,因此可以说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现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但两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比拼应该从生产率[即单位产品(或相同产品、产值)所消耗的劳动力成本]方面进行。例如,虽然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是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人工成本只是中国的1.3倍;日本和中国比,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9.9和1.2。同时,中国存在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高水平的生产能力严重缺乏,重要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限制生产率的提高等问题。

(2)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60以上的装备需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1.8,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支撑中国企业生存的条件:一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用低价格竞争,缺乏资金和技术的积累;二是依靠宏观经济高速发展支持下的本土市场优势,强宏观,弱企业。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掩盖了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尴尬,如果这种不利局面还不改变,接下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会面临严重障碍,中国的制造业可能会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3)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但由于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集中度合理的生产体制,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十分突出,所以中国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

(4)低端产品生产扩张过度,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企业长期盲目扩大产量,导中国制造业在低附加值或低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方面能力过剩,382种主要机电产品中有87供过于求,而高科技机电产品仍严重依赖进口。

(5)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率较低。尽管近年来,中国强调技术革新,但技术对产出的贡献率仍很低。例如,虽然中国的能源利用率是32(发达国家是42),但工业污染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10倍。另外,中国产品的增值率为30,而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是48,47和41,这说明中国制造业在投入与产出过程中存在过低的资源利用率。

(6)缺乏管理技能和全球营销技巧,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中国的许多公司仍然没有按照国际惯例改变其管理,导致企业竞争力大打折扣,而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进而导致制造业出现无序的价格竞争。同时,中国的企业非常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上推销中国商品。

1.1.3 机电产品的类别与基本结构

1.机电产品的分类

机电产品是指使用机械、电器、电子设备所生产的各类机械、电器、电子的生产设备和生活用器具。

机电产品按设备与能源关系分,可分为电工设备、电能发生设备、电能输送设备及电能应用设备、机械设备、机械能发生设备、机械能转变设备及机械能工作设备。

机电产品按部门需要分类,可分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仪器仪表设备、木工设备、铸造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工业窑炉、动力设备、电器设备、专业生产设备、其他设备等。

机电产品按使用目的不同,又可分为动力机电产品和工作机电产品两大类。

2.机电产品的范围

机电产品主要包括重大技术装备、动力机械、工作母机、仪表仪器、电工电子机械、通用机械、专用机械、基础零件等。

重大技术装备:大型火力、水力、核发电装备,钢铁、冶金、石油、化工、港口、矿山、国防等配套的重大技术装备、成套生产线等。

动力机械:电机、内燃机、汽轮机、锅炉等。

工作母机:车床、铣床(数控铣床)、钻床、磨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

仪表仪器:测量仪、传感器、测温器、三坐标测量仪等。

电工电子机械:生产各种电子元器件的机械与设备等。

通用机械:各种泵、空气压缩机、阀门、换热器、干燥器等。

专用机械:拖拉机、矿山机械、汽车、船舶、飞机、火车、摩托车等。

基础零件:液压气动元件、密封件、轴承、刀具、量具、工具、齿轮等。

3.机电产品的特征

(1)技术特征:品种规格繁多、标准化要求高;工艺繁杂、要求高。

(2)生产特征:零件制造专业化;耗用的原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多。

(3)市场特征:受国家政策影响;与行业发展有关;技术更新发展快;属于专业市场;市场活动比较理智。

4.机电产品的基本结构

一个完整的机电产品一般由机械、液压、气动、电气、控制、润滑等多个子系统组成,而各个子系统又由许多零件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必须协调且有严格的精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机电产品的工作能力达到用户要求,运动精度符合规定,且有一定的使用寿命。

各类机电产品通常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1)原动力部分:如发动机、电动机等。

(2)传动部分:如带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等。

(3)执行部分:完成所需的运动或能量的转换等,如车削运动、汽车运动等。

(4)操作控制部分:如机控、电控、声控、光控等。

(5)支撑部分:机电产品的主体结构,如汽车底盘、机床床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