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风景作品的构图要点
对于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绘画大师们对其都有着不一样的构图方式,而不论采用何种构图方式,都是为了凸显出主体元素的个性特征,以及让作品画面富有形式美感,并最终从心理上引发观赏者的共鸣。
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造物者,在其精心地雕饰之下,一幅幅美妙绝伦的自然风光呈现于我们的周遭,因而对于风景题材的绘画创作,不论是在任何时期都是绘画大师笔下重要的创作题材与灵感来源。
在风景作品的绘制过程中,将一些特殊的风景构图要点加以运用,有助于彰显出自然风光中的各种美态。
5.1.1 山水的构图
山与水是自然景观中重要的构成元素,而山水画中所采用的构图方式,应与整个作品的立意相符合,方能表现出具有形式美感的画面效果。
1.三角形构图增强山脉厚重感
在以山脉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中,三角形构图不仅能使画面呈现出稳固的视觉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山脉的厚重感。
知识扩展
在三角形构图法则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其构成方式有多种,它可以是由单一元素构成,也可以是由多种元素构成,并且还可以借助画面的边线进行三角式构图,而构成方式的选择,没有一定的准则,通常以画面效果而定。
1.单个元素构成的三角形
元素本身即为三角形,即称为“单个元素的三角构成”。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弗里德里希,其作品以优雅、感性、内涵深刻著称,在他的代表作品《海边的漫步者》中,描绘出一幅一个男性人物形象以背对观赏者的形式在一片浩瀚的海景中瞭望的场景,整个画面弥漫着一种孤独的氛围,却极具美感。在该幅作品中,人物立于一个正三角式的礁石之上,给观赏者一种即使海面再翻腾,也不能使漫步者动摇一丝一毫之感。
2.多个元素构成的三角形
多元素的三角构成,即为由多个单一元素的位置摆放所构成的三角形样式。莫斯科画家萨符拉索夫的代表作品《白嘴鸦飞回来了》是他在41岁时所绘制的,并且这幅作品被认定为是俄国风景画的里程碑。在该作品的画面中,三棵倾斜的树木构成了一颗完整的三角形,而三角形的顶部则是白嘴鸦的巢穴,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加强了巢穴的稳固感,这幅作品虽然是以冬景作为题材,但是在俄国,白嘴鸦归巢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因而这幅画从另一个侧面,也让观者感受到一种春意。
3.借用边缘的三角构图
将画面的边线作为三角构图的一个边界,能形成一种特殊形式的三角构图。作品《艾斯泰克的海湾》呈现的是一幅中景部分的海湾景象,前景的房屋群落与中部的海面,皆借用了画面边线,形成了两个不同朝向的三角构图,表现出一种较为奇妙的视觉效果。
2.水平构图体现画面的开阔视觉
在以远景为主的风景构图中,垂直构图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用于这样的场景绘制,此时,大师们常常就会选用水平构图来体现出开阔的画面效果。
知识扩展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水平式构图分为经典的三分构图与平均的等分构图两种,将这两种构图方式运用于风景画的创作当中,能获取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1.经典的三分构图
运用三分构图法对画面场景中的空间进行编排,能大幅度提升画面的美感。梵高在奥弗时期所创作的三大作品之一的《麦田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现收藏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该作品中1/3处的水平线将画面分割为麦田与天空两部分,不但呈现出一种宽广的麦田风光,还渲染出浓浓的静谧氛围,在画面上方翻滚的那几朵乌云,仿佛要将一切都吞没掉,不难看出在那个时期,梵高的身体与心灵皆受着极大的压迫。
构图·心得分享
运用水平构图对画面中的元素进行摆放设计,能够赋予画面宁静、平衡的视觉效果,因此常常用于田园、海景的场景绘画中,但应注意的是,这样的设计编排不善于用在张扬的作品当中,它会大幅度消弱作品的个性与棱角,使画面趋于平淡。
2.平均的等分构图
平均的等分构图,能产生出均衡的视觉效果。在梵高所创作的《麦田上的云雀》画面中,风中摇曳的麦子与天空将画面水平地分割为等量的两部分,在这一宁静的画面氛围中,一只飞翔于麦田之上的云雀成为了整个画面的视觉焦点,仿佛那就是梵高自己,他更渴望自由。
同样是水平构图,将画面中的主体元素进行水平摆放,同样能主导画面的视觉效果。从法国印象派先驱雷诺阿所绘制的作品《船》中就可以体现,横放在版面中的船只,使观赏者的视线首先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增强了湖面的平静感。
3.曲线构图展现道路的曲折感
相较于直线构图,曲线构图能呈现出一种具有起程转折、抑扬顿挫的画面效果,这样的效果不仅能让画面获取韵律感与变化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观赏者目光在画面中的停留时间。
知识扩展
在曲线式构图中,除了我们在上面案例解析中所提到的S形构图,还用一些其他形态的曲线构图,这种类型的构图形式,通常给人以繁复、柔美、跳跃之感。
1.C形曲线构图
C形曲线构图是最为简洁的一种曲线构图方式。安德烈·德兰作品《威斯敏斯特大桥》中,绿色的道路采用了C形曲线的构图方式,加上道路上骑行人物的倾斜姿态,直观地展现出道路的转折感。这幅作品采用了平涂的绘画手法,并且用色大胆,直观地体现出野兽派特有的绘画风格。
曲线式构图不仅能展现出道路的转折,还能用于表现水域的婉转。由荷兰风景画家罗伊斯达尔所绘制的作品《风车》中,蜿蜒的水域曲线,让整个画面显得张弛有度,同时又为静态的风景注入了些许活力感与韵律感。
构图·心得分享
在进行复杂的曲线构图设计中,除非画面需要,在一般情况下,应使各曲线在排列方式上保持一定的统一性,否则容易出现杂乱不堪的画面效果,从而使观赏者丧失观赏兴趣。
2.复杂的曲线构图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大师们会在同一个画面中使用大量的曲线设置,以呈现出一种躁动不安的画面效果。由梵高所绘制的《白云下的橄榄林》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曲线形态元素,连同笔触也是曲线形的,这样极为复杂的曲线构图,赋予了画面强烈的韵律感,从侧面也可以看出,画家在创作时,激昂、躁动的情绪。
4.水面倒影加强层次感
在以水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倒影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合理的倒影运用,不仅能大幅度提升画面的真实性,还能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因此在许多的风景绘画作品中,倒影也成为了大师们刻画的重点。
知识扩展
对于水中投影的处理,不同风格派别的绘画大师,有着不同的绘制手法,从宏观上来讲,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是以色为主、以形为主,以及去掉重色。
1.以色为主
提取原物象自身的色彩,作为投影的色彩配置,形态则较为自由,这就是以色为主的投影。
《夏都的拖轮》是莫里斯·德·弗拉芒克在1906年绘制的,画面中水面上拖轮的投影几乎看不出其原本的形态,但从色彩上却真实反映出拖轮的特征。
2.以形为主
抓住原物象的形态特征,勾勒出投影的轮廓,这就是以形为主的投影。
《德夫特远眺》是由巴洛克时期的画家维梅尔所创作的,水面中深色的投影,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岸边建筑的外形轮廓,加上极为精细的绘画手法,呈现出一种写实风格的画面效果。
3.去掉重色
在我们的观念中,投影的绘制往往以暗色调为主,如果我们换个方式来看,去掉投影中的重色,保留一些明朗的色彩,可以塑造出一种全然不同的画面效果。
《阿尔的朗卢桥》是梵高在阿尔时期的绘画作品,从整幅作品的色彩与构图上可以反映出,梵高当时的创作深受日本绘画风格的影响。在画面中,清透的湖水上漂浮着几缕金色与绿色的投影,在保证画面合理性的情况下,展现出了一种轻快、透亮的视觉效果。
5.1.2 树木与花草的构图
在风景作品的绘制过程中,树木与花草是两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对于这些景观元素的塑造,不同的构图方式能展现出其自身固有的特征,因此,合理的构图方式,能使画面效果事半功倍。
1.竖画幅构图强调树木的延伸感
竖画幅构图又可称为“竖式构图”,在一些以树木为主的作品中,为了强调树木的延伸感与挺拔感,大师们常常会采用竖画幅式的构图方式,从而达到这一绘画目的。
知识扩展
在绘画中,采用竖画幅构图不仅能使树木的延伸感增强,还能够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视觉效果,但是在组织画面的过程中,画面中元素的摆放设计也至关重要,在通常情况下,竖画幅构图中的主要元素,一般也采用竖直的摆放方式。
在一些以山坡、峭壁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大师们往往会采用竖构图的版面进行创作,这样的编排设计是为了营造出一种陡峭、险峻的视觉效果。
一幅由立体派绘画大家保罗·塞尚所绘制的作品《破房子》,在以竖画幅构图的画面中,险峻的山路上耸立着一栋已经龟裂的房屋,整个画面给观赏者一种摇摇欲坠的印象,充满了危险的气氛。
在风景绘画的创作中,为了体现出一种极具纵深感的空间效果,我们不妨在竖画幅的构图中,做一些具有透视效果的处理,可以大幅度提升画面的空间与节奏感。
在风景画大家希施金的作品《林间小路》中,希施金为了表现出小路的纵深感,他有意将垂直的树木和人物元素按照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进行摆放设计,并且在树木的空隙中,做了些许露天的处理,呈现出一种无限深远的空间效果。
2.全景构图表现田园的无限宽广
所谓“全景构图”,一般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元素众多,二是视野极为开阔,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壮观、丰富之感,这种构图在描绘田园风光的绘画作品中较为常见。
知识扩展
全景式构图除了能展现出田园的无限宽广,还被常用于海域、城市等大场景的构图之中,同样能呈现出一望无际的画面效果,彰显出大气的作品魅力。
洛可可时期绘画大师卡那雷托的杰作《朝东的圣马可港湾》,描绘的是威尼斯的一个天然海湾,画面中出现了大量不同种类的船只,以及城市的一角,全景式的构图,使画面看起来相当壮观。
3.倾斜构图营造灵动感
倾斜构图在绘画作品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构图方式,通常用来表现灵动的画面效果,一般我们是以画框的边线作为参照,再对版面中的元素进行倾斜设计。
4.合理安排树枝的方向
对于树枝的处理,往往是风景绘画中一个着重处理的绘画要点,树枝的倾斜方向,从视觉层面上来讲,可以反映出整个画面的精神风貌,例如,向四周延展的树枝,能让观赏者从中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
知识扩展
在上面的解析中我们已经领悟到,树枝伸展的方向,能够反映出一定的画面精神,在保证树枝朝向的统一时,向上和向下能传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1.树枝向上
当画面中的树枝皆向上伸展时,能够传达出一种积极、乐观的设计理念。在梵高所绘制的布面油画《枝上杏花开》中,每一条杏花树枝都朝向天空绽放,直观地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画面效果,那一朵朵姿态各异的白色杏花,在湛蓝的天空下静静盛开,宛若希望的化身。
2.树枝向下
树枝向下一般给观者一种萧条、静谧的印象。《松树林之晨》是希施金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中晨雾弥漫的林间,树枝皆以朝下的趋势生长,渲染出深幽的境意,以凸显出画面中心,几只小熊在母熊的带领下活泼的嬉戏场景,让人感受到母爱的可贵。
3.不同方向的树枝
当同一个画面中出现不同朝向的树枝时,应注意树枝的主次区分,否者容易造成混乱的画面效果。法国画家柯罗是自然主义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他在1867年绘制了作品《波微附近的玛丽塞尔教堂》,画面下方的水塘将我们引入了画中的世界,具有纵深效果的小道,仿佛将我们引至玛丽塞尔教堂的门前。画面左边向右生长的树枝,刻画清晰,而画面远景中林立的树木,其树枝则向上生长,但模糊的处理手法,没有喧宾夺主。
5.紧凑构图表现重叠感
松散的构图能给人以自由的印象,然而却大大削弱了画面的层次感,将画面中的元素以较为紧凑的方式摆放在一起,能带给观者一种层层叠加的感受,表现出一种较为丰满的视觉状态。
5.2 静物作品的构图要点
以静物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由于其参照物的普遍性,导致了每个时期都有大量的静物作品产生,因而独具匠心的构图,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决定作品成与败的关键。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论是一个花瓶,还是一张书桌,只要你的构图够巧妙,就能打造出极具视觉魅力的静物作品。
5.2.1 利用特写展现花卉细节
所谓“特写”,是源于电影艺术领域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用突出、放大的手法,将某个物象的局部做清晰的展现,利用特写来展现花卉的细节,是大师作品中常见的构图手法。
5.2.2 棋盘式构图增强花簇结构感
棋盘式构图是指当画面中的构成元素以点状的形式存在时,我们将其以棋盘状的形式排列在一起,能够有效强调出画面的结构感与次序感,营造出一种较为和谐的画面氛围,该种构图方式被广泛用于花簇的塑造当中。
5.2.3 结合多点表现水果的多样化
在静物作品中,水果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绘画道具,运用多点构图的形式,能够直观地表现出水果的多样性,打造出丰富的画面效果。
构图·心得分享
在采用多点构图塑造静物时,各个点状元素应保持一种相对集中的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过于松散的构图方式,不适用于静物作品的构图。
5.2.4 静物的对称构图使画面平衡
对称构图是一种中规中矩的构图方式,它能使画面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的视觉状态,体现出一种规整、有序的形式美感,因此其在静物构图中运用得极为广泛。
5.2.5 借助道具打造稳定的构图
在静物作品的塑造中,为了增强画面的稳固效果,大师们通常会借助道具的摆放对画面的构图进行调节,使作品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视觉状态。
知识扩展
借助道具打造稳固的画面效果,可以通过道具位置的摆放设计或多元素的调节构成等方式,来达到这一设计意图。
在静物构图中,将作品中的主要道具放置于画面的下方,能够让观者在心理上产生出一种下坠的心理感受,是打造稳固画面效果的有力途径之一。
塞尚的油画作品《画室中的火炉》是他在1860年所创作的,在这幅作品的画面中,质感沉重的火炉被画家巧妙地安排在版面的中下方位置,同时画面中的主要元素几乎都处于版面的中垂线上,这样的设计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个极为稳固的视觉状态,并且该作品整体以暗色调为主,带给观赏者一种沉重的心理暗示。
在构图中,一些小体积元素的排放设计,对画面的整体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夏尔丹的画作《烟斗与水壶》中,洁白的水壶放置于整个画面的黄金位置上,给人以醒目的视觉印象,而左右两边的小型物件填补了画面的空隙,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极为饱满、稳定。
经典的三角形构图,以其美感与稳定并存的特性,深受历代静物画家的推崇。在塞尚的静物作品《爱神石膏像》中,就将这一构图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爱神石膏像与其左右两侧的水果形成了一个正三角式构图,呈现出一种稳定、静止的效果,而石膏像微微切斜的姿态,又让整个画面显得不那么呆板。
5.2.6 黄金位置与大小的设置使主体更加明确
黄金比例(又可称为“黄金分割”)被公认为最能引发人们美感的比例关系,将其运用于静物的构图中,再加以适当的大小对比设计,能使画面中的主体元素得以凸显,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明确。
5.3 人像作品的构图要点
我们通常将以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作品称为“人像作品”,从人物的数量到人物的刻画,都有着不同的构图要点,通过掌握这些要点并加以运用,能直观地传达出画中人物的个性与情感。
5.3.1 注意人物的视线
在多数人像作品当中,眼睛几乎是大师们重点刻画的部位,通过对人物眼神的塑造,是传达人物情感的重要途径。
1.向上视线彰显人物的高贵气质
在绘制人像作品时,为了凸显出画中人物高贵、骄傲的气质,大师们往往会将人物的眼神刻画为微微上扬的形态。
知识扩展
向上的视线不仅可以赋予人物高贵的气质,不同的表情与肢体的组合,也能传达出全然不同的人物情感,关键在于画家对人物整体形态刻画的把握。
1.聆听、观赏
当画中人物以仰望的姿态做聆听状或恰巧在观赏某件事物,都是导致人物视线向上的一种表现。
人像作品《德·圣·农神父像》是由法国画家奥诺雷·弗拉贡纳尔所绘制的,该幅作品充分展现出了画家潇洒、奔放的绘画风格,但是其刻画传神的细致,又值得观者细细揣摩。画面中的神父,身体微侧、头部上扬、视线向画面右上角望去,仿佛在专注地聆听着什么,引人遐想。
2.祈祷、虔诚
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大量宗教题材的人物肖像绘画作品,其中以圣母、耶稣等神话人物作为题材的作品则更为泛滥,为了描绘出一种虔诚祈祷的人物形象,仰视的刻画则是必不可少的。
在1516年佛拉里修道院的院长向提香定制了一幅以圣母升天为题材的大型壁画《圣母升天图》,在画面中,身着红衣的圣母在众人的拥簇下,双手微张、视线上扬,仿佛在接受圣光的洗礼,而画面下方的人群,不论是什么姿态,皆以虔诚的目光向天空望去,整幅作品场面浩大,传达出“神爱世人”的绘画理念。
构图·心得分享
当画中人物的视线向上时,观者的目光会不由地随之移动,从而使画面的视觉空间向上延伸;假如画中人物所看的视点不在画面中,还能够赋予观者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2.平视视线使人物画像悠然自得
当画中的人物呈现平视的视线时,能带给观赏者一种坦率的心理感受,再配以闲适的姿态动作,能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画面效果,传达出喜悦的情感。
知识扩展
对于平视视线的刻画,常常出现于单人肖像的绘画作品中,其不仅能展现悠然自得的人物情感,还能传达出人物不一样的个性特征。
1.淡定
用平视视线来传达人物淡定的个性,不失为一个极好的选择。在伦勃朗的一生中,他一共创作了60多幅自画像,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真实地展现出,伦勃朗一生当中各个时期的生活状态,在他1640年所绘制的作品《自画像》中,着重对面部进行了刻画,画中伦勃朗目光呈平视状态,双眼淡定有神,但其中仿佛又蕴藏了千百种思绪,整个画面扣人心弦。
2.专注
在肖像绘画中,平视视线还能塑造出专注的人物状态。肖像作品《佩兴斯·埃斯科利耶肖像》是梵高在阿尔时期的作品,该幅作品是以放牛老汉佩兴斯·埃斯卡利作为绘画对象,画面中埃斯卡利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紧握着拐杖的双手,透露出些许祈祷的意味,凹陷、平视的双眼仿佛颇为专注地看着什么,整个画面呈现出的就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农形象。
在我们的惯性思维里,平视视线的人物构图,往往是以面朝观者的形象出现,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来看,以侧面平视的角度来塑造画中人物,是否会塑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空间。
在弗兰且斯卡的人像作品《乌比诺公爵夫人画像》中,公爵夫人以正侧面的形态站里于画面当中,其平视淡然的目光和其微微扬起的嘴角,仿佛看见了我们所不能看见的美好景象,引发了人们无尽的想象,并且从她笔挺的身姿与富贵的穿戴上,无不透露着伯爵夫人应有的庄严与权势。
3.利用向下视线表现人物的谦虚与谨慎
在人像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大师们为了表现出画中人物谦虚、谨慎的视觉状态,采用向下的视线塑造,配合拘谨的姿态刻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创作途径。
构图·心得分享
在表现视线向下的人物造型中,往往不能完全展露出人物的眼神,因而对于人物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的刻画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扩展
当画中人物的视线向下时,我们可以从他的肢体语言上进行揣摩,从而判断出该作品的主要设计内涵,当然,画中人物眼中所透露出的那一点点神采也不能放过。
1.认真
在人物设计中,向下的视线不一定是为了表现出画中人物的某种情感,也许是其在干某件事情的需要,例如,认真地阅读、写作等。
弗拉戈纳尔的著名绘画作品《读书的少女》,传说画中的少女是以他妻子的妹妹为创作原型,画面中身着黄衣的少女,静静地翻阅着手中的书本,我们虽然看不清她那下垂的目光中蕴含着怎样的光彩,却能感受到从她身上所焕发出的纯美气息。
2.傲慢
当人物的视线向下,并带有微微斜视的效果时,能传达出一种傲慢、不屑的人物个性。
塞尚的油画作品《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是以他的儿子保罗和他的一个友人作为绘画模特,再现了喜剧中的人物阿勒坎和丑角同时登场的场景,画面中身穿红黑格子服装的阿勒坎高傲地走在前方,从他倾斜下视的目光中,透出了几分傲慢的意味,而身着白衣的小丑,则疲惫地紧随其后。
3.慈爱
当母亲以俯视的形态,慈爱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时,同样是人物视线向下的一种刻画设计。
在达·芬奇所创作的名画《柏诺瓦的的圣母》中圣母玛莉亚面带微笑地看着她怀中的圣婴耶稣,那低垂的目光遮掩不住那浓浓的慈爱之情,在这幅作品中,达·芬奇着重对圣婴的神态与动作进行了刻画,展露出孩童特有的天真与活泼,整个画面充裕了浓浓的母子之情。
4.回眸眼神打造亲和的人物形态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人像作品中,一双眼睛的成功塑造,能传达出画家千回百转的思绪,为了使画中人物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打造回眸眼神是较为可行的手段之一。
5.3.2 单人的构图
单人构图即是指用单一的人物元素进行构图编排,当画家采用单人构图时,往往是为了在凸显画中人物某种特性的同时,展现出一种较为单纯的画面效果。
1.曼妙曲线律动表现女性柔美姿态
在对女性人物进行构图时,为了彰显出女性丰腴、柔美的姿态特征,大师们往往会以曼妙的曲线对人物体态进行刻画。
知识扩展
以曲线来描绘女性体态时,处于不同时期和姿态下的女性,其曲线的波动情况也有着些许的差别,例如,卧姿的女性曲线相较于坐姿,其起伏节奏就较为平缓。
1.卧姿
以横卧姿态列于画面中的女性,其曲线波动较为微妙,具有一定的流动感。油画作品《大宫女》是安格尔在1814年所绘制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横躺于画面中的女性人物,其身体曲线的流动较为平缓,但是圆润的线条却将模特的优美身姿展现得淋漓尽致。
2.坐姿
相较于卧姿的女性体态,以坐姿来塑造女性人物能大大提升曲线的起伏感与变化感,让女性的躯体看起来更为曼妙。
《瓦尔松的浴女》是以一个刚刚出浴的少妇作为描绘对象,安格尔以细腻的笔触、柔软的曲线,勾勒出了一个体态丰腴、充满韵味的女性背影,并且在画面中以各种布料的塑造呈现出的逼真效果,充分反映出了画家敏锐的观察力,以及高超的绘画技巧。
在描绘处于青春期的少女躯体时,其曲线的波动往往不会过大,并且线条的选用相较于成熟女性也会显得较为青涩。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作品《青春期》描绘了一个发生在夜晚关于女孩成长的故事,画面中女孩发生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初潮”后,从睡梦中惊醒,从她紧闭的双腿和惶恐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她的内心充满了不安与惊惶。蒙克对于画面中的少女躯体,选用了较为生涩的线条进行塑形,充分展现出了处于青春期少女的体态特征。
2.站立造型表现男性的成熟魅力
为了表现出男性笔挺的身姿,展现出其潇洒的男性魅力,我们可以考虑采用站立造型来对男性的姿态进行塑造,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带给观者一种积极、正面的印象。
知识扩展
站立造型在人像作品中的使用较为广泛,而不同状态下的人物,会给观赏者以不同的印象,其关键在于画家对人物动作和表情的刻画。
1.悠闲
当人物以一种较为随意的姿态站靠于某处时,会呈现出一种随性、悠闲的视觉状态。
肖像画作品《蓝衣夫人》是柯罗晚年所创作的,在一些人看来,画面中的蓝衣夫人身处于一派光辉的景象当中,也许是柯罗对自己晚年心灵的一种真实写照。在该幅作品中,身着华丽蓝裙的女性,一手支撑于桌面,一手随意地放置于脸庞,展现出一种随性、端庄的人物形象,但其那双略显沉静的眼睛,又显露出几分忧郁之感。
2.劳作
当描绘劳作中的人物形象时,站立造型是塑造人物姿态的主要选择之一。在维梅尔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仆》中,身着粗劣服饰的女仆站立于桌旁,手持盛满牛奶的陶罐,将里面的牛奶倾倒于另一个器物当中,其淳朴的脸庞上,展露出专注而又认真的表情,整幅作品真实再现出了劳动人民辛劳工作的生活状态。
3.端庄
在一些大师的绘画作品中,其往往会采用站立造型来塑造出一种极具端庄感的女性人物形象。
留世佳作《站立的墨瓦特雪夫人》,其创作过程花费了安格尔整整七年的时间,从画面中墨瓦特雪夫人逼真的刻画,我们就能够看出安格尔在这幅作品中所倾注的时间与心力。站立于画面中央的夫人一手放置于腰间,一手微微垂下,身姿挺拔,表情庄重而肃穆,彰显出与其身份相符的端庄气质。
3.抓住儿童动势表现天真与活泼
在刻画儿童人物时,为了表现出该年龄段特有的天真与活泼,画家们通常会采用幅度较大的动作刻画,来展现出儿童活跃的性格与旺盛的生命力。
构图·心得分享
对于儿童的刻画,除了抓住儿童活波的举止外,还应注重对儿童面部天真表情的刻画,方能展露出符合其年龄阶段的形象特征。
5.3.3 多人的构图
在人像作品中,多人构图往往被用于营造出一种热闹、喧哗的视觉氛围,但应注意的是,张弛有度的人物摆放设计,才能赋予画面以美感,杂乱无度的摆放,会让观赏者的内心感到烦躁不安,从而产生厌恶之感。
1.使用全景纳入更多人物形态
全景构图不仅适用于风景作品的构图当中,还被常常运用于多人构图之中,用以描绘出复杂的人物关系,显示出一种热闹、壮观的人物场景。
2.结合眼神与肢体加强人物间的交流
在多人构图中,各人物之间眼神与肢体上的交流、刻画,对整幅作品的视觉表现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能激活画面的生命力,还能传达出画中人物的情感。
知识扩展
在上面我们所讲的案例解析中,人物间的肢体与眼神交流,传达出了朋友间的浓浓情谊,但是不同的神态与肢体刻画,所传达出的情感色彩也各不相同。
对于母子题材的人像绘画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笔下较为常见,其中又以描绘圣母子的作品最为常见。
木板油画《绿垫圣母子》是意大利画家索拉里的作品,该作品以哺乳中的圣母子作为绘画题材。在画面中,母子深情相望的眼神,以及亲密、写实的哺乳姿态,展现出了一幅母子情深的景象,传达出人性的美好与善良,让观者真切地感受到亲人之间那份浓烈的情感。
在描绘一些冲突激烈的画面中,人物间的眼神交流与肢体刻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品《犹大之吻》是由意大利画家乔托所绘制的,在这幅作品中,人物之间激烈的肢体冲突与彼此怒视的眼神,无不透露出画中人物毫不友善的关系,并且在画面中央的罗马官兵犹大紧密地拥抱着耶稣亲吻,状似亲密,但两人的眼神却毫无交流,凸显出其敌对的关系。
在多人构图中,即使其肢体上没有明显的接触,只要神态与动作刻画到位,同样能加强人物间的交流。在何加斯的作品《时髦的婚姻之一:婚约》中,画家真实再现了一场订婚场景,画中人物间虽没有明显的肢体交流,但我们仿佛能从人物间生动的姿态与传神的眼神中,听见他们徐徐传来的对话。
3.连贯的人物动态表现欢乐气氛
在一些宣扬欢快、热闹气氛的场景中,采用具有连贯性的人物动态设计,从而表现出人们舞动、玩耍的场景,能使作品的画面氛围顿时活跃起来。
5.4 动物作品的构图要点
在以动物为主要题材的绘画作品,对动物体态特征和动势的刻画尤为重要,只要精准地抓住动物构图的精髓,就能赋予其鲜活的生命。
对于动物“形”的塑造我们不求完全精准,但是对其“神”的把握,则是决定整幅作品成败的关键,因此画家不但需要有高超的绘画技艺,还一定要有明锐的观察力。
5.4.1 动态姿势体现动物的跳跃性
在绘制动物作品时,对动物动态姿势的刻画是大师们的绘制要点,一个具有跳跃性的动势塑造,不仅能赋予画中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还能够使画面顿时鲜活起来。
5.4.2 集中构图体现动物的团结友爱
对于一些群居动物,团结与互助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原则,在描绘这类动物时,采用集中式构图能够使它们的这种特性得以凸显,渲染出团结友爱、相互关照的画面气氛。
知识扩展
马尔克是一名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动物作为绘画题材,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解析了他的著名作品《蓝马》,而在继《蓝马》之后,他又创作了作品《黄色的马》,同样是展现马匹间的团结友爱。
在1912年,马尔克创作出了动物绘画作品《黄色的马》,这幅画不论是从结构,还是场景的绘制上来看,与《蓝马》都极为相识,只是马尔克在这幅作品中,将马匹的颜色替换成了黄色,用来表现出女性的温婉与柔和,画中的马匹们眼神微闭,相互依偎,传达出一种和谐共处、安详静谧的画面情感。
5.4.3 重叠构图体现亲切抽象的画面情感
所谓的重叠构图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以叠加重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将这种构图方式运用于动物作品中,可以展现出一种亲切、温情的画面情感。
5.4.4 加强动物与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以人和动物为主的构图中,人物和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是我们需要重点刻画的地方,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眼神、动作、肢体的接触等方面来塑造,力求使整个画面显得不呆板、不生硬。
5.5 环境作品的构图要点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经过人们后天雕饰的景象称为“环境”,它可以是繁华的宫殿、山坳中的村庄,或是巧夺天工的雕塑群落……
在构造环境作品时,对于空间透视关系的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成功的透视设计,能大幅度提升环境作品的视觉表现力。
5.5.1 借助透视表现层次关系
对于室内空间的环境设计,精确的透视关系能使画面空间更加富有层次感,从而展现出一种较为开阔的视野。
构图·心得分享
在绘制透视空间时,对透视与比例关系的精准掌控是对画家素质的一种考验,如若透视的刻画不够到位、比例不够协调,那么,不管其他细节塑造得再为精妙,也无法弥补这种视觉空间上的缺失。
5.5.2 近大远小强调深远效果
在一些近景与远景同时存在的环境绘画作品中,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能够打造出一种具有深远感与景深感的画面效果。
5.5.3 递进透视表现空间延伸感
为了表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透视关系,许多绘画大师在绘制环境作品时,会借助一些相对独立的物象元素,再将其按照一定的透视关系进行摆放设计,表现出具有延伸感的空间效果。
5.5.4 垂直构图实现单纯的画面感
在绘画的构图中,垂直构图能带给观者一种利落、干练的视觉感受,将其运用于环境作品的绘制中,能呈现出一种相对单纯的画面感。
构图·心得分享
在垂直构图中,垂直摆放的元素越多,带给观者的利落感就越强,并且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还能产生出一种重复的节奏感。
5.5.5 穿透空间呈现奇特的画面效果
穿透空间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视觉空间,通常是指在原有的视觉空间中,通过画家巧妙地编排,让观赏者从中看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觉空间,从而呈现出一种具有奇妙意味的画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