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我看电商
7380900000025

第25章 投资电商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电商依然受到风险投资界的极大关注,是TMT(新科技)领域最主要的一个投资板块。加上国内市场红利、人口红利,中国电商还处于早期阶段,一定会有诸多的投资机构持续在电商行业投资。只不过,玩法变了,电商在中国已经走了十年,今天你再想拿几张PPT做一份商业计划书就有人送给你几百万的美金,那样的时代恐怕已经过去。

国内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一个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共同发展的行业。即由一批创业型的互联网人士,借助风险投资的资本注入,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这里整理了一份不完全的统计,大致显示这些年各个主要电商网站的投资情况(投资金额这里不便透露):

……

这个表格的汇总并不完整,主要是根据各种公开场合的报道收集而成,并不官方,也一定有疏漏或失误,但大致可以看出一个整体轮廓。从风险投资的角度讲,这些年来,国内电商行业一直得到风投界的重点关注,但至今成绩差强人意。

我们固然看到了淘宝、天猫这个网上巨无霸的升起,看到当当、唯品会在美国上市,看到京东、凡客几家有影响力的企业,还有不少具经营特色的网站,但总体看来,这个行业输血十年,依然处于失血的亏损状态,甚至绝大多数网站还看不到盈利的清晰路径。

我们可以归咎于行业早期的耕耘付出,市场培育,我们可以说由于推广成本太重不堪承受,我们也可以认为竞争过于白热,价格战不断导致集体亏损。但我们是不是还应当从行业经营本身去找寻更多的原因?

我从零售管理转到如今资本界,站在投资角度来分享。

我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评估一家电商企业的投资可能性:

第一个标准,企业的经营模式。

你的模式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是不是一个模式的创新者?或者是现有模式的一种改进,你的模式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如果说有,那么风险投资首先投的是模式的钱。

当一家投资公司认可你有模式创新,他的钱是投在对模式的认可和期许时,他对你的估值是更高的,因为他期待获得模式红利。这里说的模式,不一定是革命性的模式变革,很多时候是一种微创新,一种现有模式的延伸和发展。比如说社会化电商营销,它结合了社区、推广、顾客导购几个环节,这就是一个新的模式。

第二个标准,企业的运营效率。

如果是销售,你的单位销售成本是不是比别人低?如果是做游戏的,那么你的游戏产品开发能力是不是比别人强?不管什么行业,你的整体运营效率会不会比别人好?你的人均产出是不是比别人大?投资人希望通过你比竞争对手领先的运营效率达成更好的产出,这也是它投资回报的一个基础。

第三个标准,顾客留存率。

如果前面两者都不具备,那对于电子商务,我运用的第三个考评标准就是,你的顾客的留存率是不是比别人好?是不是每年都在提升?原因很简单,在互联网时代,吸引顾客不再是一个可以免费获得的零成本流量。你获得顾客是要成本的。

那么如果说你运营效率不比别人好,模式也是跟别人一样,没有什么新的创新,大家都拿100块钱的营销能够获得一位购买顾客,拿一万块钱,有100个用户的话,如果你的顾客留存率比别人强,你能够有本事让顾客来了以后,沉淀下来,在你这里发生长久的购买行为,从电商的角度,在这里购买,从娱乐的角度,愿意在这里玩游戏,从一个社交网的角度,愿意在这里找对象,愿意在这里婚恋,愿意在这里做他的社会化交往活动。那么你的顾客沉淀下来了。就顾客本身,你能够拥有更多忠诚的用户,更好的顾客回头率,本身就是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部分。

如果你的顾客忠诚度比别人做得好,你的顾客留存率比别人高,你在这方面具有超过对手的能力,你的顾客可以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那么投资公司依然会有兴趣介入,进而找到其收益基础。如果你在上面三个环节都毫无建树,那就很难说服人家把资金打给你。

我今天站在一个投资人的角度,时常有人问我说,我怎么能够去更好地融资,我怎么获得更多的融资的机会?我怎么能够让这些风投更愿意去为我公司的发展做资本投入?

我觉得你先不要问风投经理,你先自己搞清楚我上面说到的那三个问题,哪怕在其中一个环节上做得比别人突出,那你和投资经理见面时,就会腰杆很硬地跟对方说,我这个公司,你如果不投,你们将来会后悔。

很多创业者在融资阶段有个误区,认为多找几家机会就大了,其实这不尽然。绝大部分的投资经理们,他们的评估角度和方法可能不太一样,但是他心里面的评判标准大致是相同的。你永远要记住,投资者是逐利动物,追求的是投资的风险和回报比例。

他是今天给你100块,希望明年,三年以后,五年以后,你能够还给他300块。所以他要看到这份投入能够在将来有清楚的获利路径,而对于电商来说,不能动不动就拿中国市场红利、规模说事,那是重要前提,但市场红利并不只属于你一家拥有,人家要看到你有什么招数能力,可以把这个市场红利转化为企业的成长和利润。

我十分不赞同电商界喜欢说的:今天不挣钱是为了明天更多的挣钱。这样的话如果不加定义,那就是大忽悠。

今天不挣钱是为了将来能更好赢利只在一种前提下存在,那就是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导致你今天亏损的许多费用项目将会被大大压缩:你的用户体验更好,你的营运效率更高,你的商品成本更低,你的库存周期更快……如果拿这样的标准衡量,我们发现处于亏损状态的电商公司们一年下来这些核心的运营指标并没有改善。

这里一个最简单明了的数字:顾客12个月的留存率,即一年前注册购买的老用户,有多大比例在一年以后仍然在你的网站购买,假设其购买金额(即用户年度消费)不变。

拿这个指标去衡量,大多数的电商网站都会让你吓一跳,30%左右,而且是持续的30%。

这个30%,意味着每年你要发展70%的新用户才能达到去年的销售,如果本年度的推广费用上涨三成,你就要花和去年一样的市场经费,才能维持去年的销售水平,电商年年都要销售翻番,自然就得投入更多的经费。

这个30%,还意味着你的用户留存率并没有因为公司内部的经营发展有所改善。换句话讲,每年70%的新客依旧漏掉,没有起色。

这样的场景如何让人相信昨天、今天、以至一直以来都不挣钱,明天就能挣大钱?

不要总是拿亚马逊多年亏损,后来实现盈利一举成功的例子来说事。

从亏损到盈利,路径只是一个表像,亚马逊把自己定位为一家技术服务公司。它多年花费积淀,更多的是在开发技术后台,构建云计算,优化仓储数据,降低销售成本等基础领域,而不是每年花大把的钱在买流量广告,租漂亮写字楼上。

风险投资的加入,大大加快了电商行业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这个行业大多没有创业者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导致的现象是烧钱太轻率,花钱太大方。

在电商扩展高潮的2011年,我每天乘坐北京地铁,站台两侧看过去,有一多半是电商的广告,接下来转换公交,车厢的电视广告也很多与电商有关。甚至于电视台这种收费最贵的广告发布平台,也不时的有电商的影子。

我曾经做过二十年线下零售,管理过数家世界五百强,中国五十强的大型零售企业,从来不敢有在电视、地铁里做大面积广告发布的奢望,为什么?付不起。

所以就试图寻找DM活页,印刷品邮寄这些低成本的方法。线下零售竞争最激烈的电器连锁,最多也就是敢在报纸上花点钱。很多电商公司一年几千万上亿的广告投放,手笔之大,让我这个零售老兵吃惊不已。

广告投放本身无可厚非,没有用户零售企业一事无成,这在线上线下是相同的。问题在于你是否精心做过策划,还是为广告而广告,以及除了花钱,你有没有想过其他免费,或者省钱的市场推广方法。

电商创业者有不少是互联网营销背景出身。对于这个职业我充满敬意,这里也有不少很优秀的营销牛人,可是在你成为创业者时,请不要忘了,花钱的前提是挣钱。一家企业如果没有精打细算的挣钱计划,大手大脚的花钱恐怕会把公司带向不归路。

经常听到电商人士说花钱做规模。其实任何一个业态,靠规模成就企业的数量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零售公司的立足点,并不仅仅在于规模的大小,而更在于你是否有销售服务方面的杀手锏,能够留住顾客,能够从日常的细节经营中产生利润。更何况,99%的电商企业远远达不到可以左右市场的规模临界点。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电商行业开始从狂热状态中冷静下来,投资趋于理性,行业大面积烧钱的状态也得以调整。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电商依然受到风险投资界的极大关注,是TMT(新科技)领域最主要的一个投资板块。加上国内市场红利、人口红利,中国电商还处于早期阶段,一定会有诸多的投资机构持续在电商行业投资。只不过,玩法变了,电商在中国已经走了十年,今天你再想拿几张PPT做一份商业计划书就有人送给你几百万的美金,那样的时代恐怕已经过去。

十年前,这个行业是个新生婴儿,说什么故事都比较容易让人相信,哪怕你说这个婴儿长大后将是一名体操世界冠军也有想象空间,如今第一批出生的孩子们已经十岁了,除了个别的优秀外,其他人都平常得很,这时候你再要投资人对你十岁的孩子加码,或者让人再投钱给你从孕育开始培养婴儿,你就得有比其他人更具说服力的模式、经营细节和用户留存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投资人给你钱不是为了陪你玩,而是希望通过资本和智慧的结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近来有不少电商企业的创始人开始以一种比较理性的角度调整公司发展战略,过去一年,疯狂烧钱的态势有所减弱,很多企业转而重视管理细节,强调市场投入产出比,人员开支也在减少,库房面积压缩,经营商品类别转向聚焦……这些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可喜现象。毕竟,盈利才是硬道理。

缔造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