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标工作再传捷报 模范城市不负众望
厦门完成“双达标”任务
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为组长的“双达标”核查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新指标复核工作组,在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并进行白天现场检查和夜间随机稽查之后,宣布厦门已完成“双达标”任务,同意通过检查和复核。厦门成为继深圳之后全国第二个实现“双达标”的城市。
厦门市自1997年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1997年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1%,1998年达3.11%;全市已有3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转,工业废水处理率为73.1%。同时,厦门市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开展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整治,增强工业污染防治能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实施ISO14000管理体系,使环保模范城市的成果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1998年,厦门市空气质量保持在优良水平,全市的大气环境功能区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
据了解,厦门市在荣获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之后,市委、市政府就分两批确定了对181家工业企业实行限期治理。为确保“双达标”任务的完成,今年以来,厦门共有940家工业企业被列入全市“双达标”考核,其中有生产废水、废气排放的有441家,除21家未完成限期达标任务被责令停产治理、25家自然停产外,388家企业全部达标排放。厦门市还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开展排污口的规范化整治工作,要求所有排污单位在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的同时,建设规范化的排放口。此外,检查组认为厦门市国家环保模范城的巩固工作符合调整后的指标要求,个别指标还有较大进步。
汪纪戎认为,厦门市在开展“双达标”工作中,采取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增加投入、强化基础、抓住重点、有的放矢、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确保稳定达标的做法,具有示范和指导意义。她同时指出,要不断巩固“双达标”工作成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停产和关闭企业反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充分发挥现有各类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效果。汪纪戎强调,厦门要尽快落实福建省政府“双达标”验收组提出的整改意见,切实加大稽查力度,确保企业达标工作的整体质量和形象。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8年9月30日)
解振华在考察厦门特区环境保护时提出
再创城市生态建设新经验
本报厦门10月18日电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近日在考察厦门特区的环境保护时提出,厦门要在城市生态建设上再上新台阶,为城市的环境保护再创新经验。
10月16日,解振华来到厦门市环保局,对全局干部职工发表演讲。他对厦门市顺利通过“双达标”验收表示祝贺,对厦门遭受风灾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发动全市人民,迅速恢复市容环境表示敬佩。解振华指出,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党中央、国务院确定2000年底以前,所有工业企业都要达标排放,这是针对我国现阶段的现状所提出的要求,其目的是控制排污总量,这是环境保护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要求。现在国家要求所有环保模范城市要提前一年达标,就是要求模范城市要为国家开展“双达标”工作提供示范作用,他希望厦门这个模范城市要为全国的城市生态建设再创新经验。他指出,只要我们上靠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中靠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靠全体环保职工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环保工作一定能做得更好。
解振华视察了厦门市环保局的基本建设,当他看到厦门环保局的办公室和住宅条件仍十分简朴时,赞扬厦门环保局是“先治污,后治窝”,精神值得敬佩。在考察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时,当他了解到厦门正在将海上的中华白海豚、滩涂上的文昌鱼、红树林和山上的白鹭整合为一体,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他希望进一步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完善保护设施,尽快建成科普基地,为市民提供一个教育基地。解振华来到位于湖里工业区的大气自动监测子站,详细了解空气日报的情况。在海沧大桥施工工地,一座气派壮观的大桥已进入收尾阶段。当他了解到这座桥因厦门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不用竞争就获得100亿日元的贷款时,他高兴地说,环境保护做好了,还能生财。
解振华在厦门期间,还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副主席的身份,率国合会的部分外方委员考察了厦门。国合会的考察团还在厦门市副市长的陪同下,考察了环岛路、筼筜湖、厦门西海域及鼓浪屿的生态环境,考察团的专家对厦门的生态环境建设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9年10月19日叶文建罗霜)
生态点亮满目春
——张力军副局长考察厦门环保工作侧记
4月的厦门,春意盎然,万物复苏。踏着春的气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考察了厦门市的环保工作。
在厦门期间,张力军听取了厦门市环保局局长谢海生的汇报。当听到厦门市近年来在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农业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时,张力军满意地说,厦门是我国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之一,去年又被列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免检城市,厦门的环保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应紧紧抓住目前的有利条件,向更高的目标——生态城市迈进。
为深入了解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工作情况,张力军实地考察了厦门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和生态农业典型项目。在仔细查看了这些项目的运作情况后,张力军高兴地说,这些项目为厦门市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要以此为基础,推动循环经济在各行业的发展,研究推广生态农业的路子。他说,发展循环经济,要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方面下工夫,要将更多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推动工农业发展上来,应用到为环境服务中来。他强调,厦门市在生猪养殖业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实现了全市禁止养猪的目标,同时,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生态养殖模式,这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之一。希望厦门市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继续有所创新,为推动农村奔小康做出新贡献。
在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张力军了解到,该公司通过兴建一套废水深化处理和回收装置,实现了废水零排放,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自来水50万吨。张力军对此表示肯定,并建议将该公司的经验在化纤行业中大力推广。厦门多威电子有限公司投资30多万元建成的污水综合处理系统,将含有机肥料及污染物的生活污水灌入地下后,利用好大水好大肥的生态林进行吸收消耗,平均每天处理生活污水约150~200吨,既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又降低了绿化成本、促进了植被生长,还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保护了环境。张力军表示,这一方法符合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应在加强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大范围推广。
张力军十分关心厦门市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专门视察了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他一再叮咛厦门市的环境监测工作者,要在提高监测质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多下功夫,使环境监测更加规范,更好地为经济社会与环境管理做好支撑与服务。
在紧张的考察行程结束之际,张力军深情寄语厦门市环保部门的同志,一定要万分珍惜厦门市的良好环境,树立起“环境优先”的发展模式,使厦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做得更好一些,为早日将厦门市建设成为生态城市不懈努力。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5年4月13日)
厦门市市委书记对环保工作提出要求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近日,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在调研厦门市的环境保护情况后指出,要抓好环保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强化环境意识与强化大局观念的关系、保护环境与服务经济发展的关系、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协调。
何立峰指出,必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抓紧完善《厦门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把保障和促进“跨越式、跳跃式发展理念”融入到规划和今后工作中。把保障和促进厦门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快速、科学发展作为环保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通过规划编制过程,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积聚力量,指导发展。
何立峰强调,环保工作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要紧紧抓住那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的环保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有的放矢加以解决。一是要加强水源地的保护;二是要做好“特殊气味食品”管理工作;三是要继续抓好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四是要认真解决好城区的噪声和垃圾问题。
何立峰指出,随着厦门市大发展的全面展开和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水、土地等资源不足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重视生态效益,建设节约型城市,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5年8月10日)
经济特区追求繁荣的经济更注重高质量的环境
保持理智让厦门和谐发展
市政府审批项目时始终把环保放在首位
福建省厦门市的环境质量至今仍基本保持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良好水平,空气、水环境基本保持在良好状态,个别指标甚至还优于过去。与之对应的是,厦门的工业总产值在特区建设25年中却已增长146倍。这一对比,勾勒出厦门坚持走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轨迹。
近年来,厦门用科学发展观不断更新城市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求得经济的发展。这句话不仅成为厦门市历任最高决策层的共识,而且也成为厦门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
面对外向型的经济特征,厦门表现出更多的理智。在招商引资中严禁引进重污染项目。在全国性的招商引资热潮中,面对激烈竞争和各种变形的地方性“优惠政策”,厦门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项目审批中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摈弃靠“经济特区”给予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的做法,以环境作为亮点,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厦门创模成功后,凭着这张城市的“绿色名片”,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资,还带动了商贸、旅游、通讯和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厦门实现每平方公里创造GDP4.96亿元的实绩;全市已开发建成工业区41平方公里,平均投资密度达21亿元/平方公里,实现工业产值42亿元/平方公里。截至2005年9月,全市累计引进外资145.5亿美元;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241.1亿美元(其中出口139.5亿美元),比1981年增长122.9倍,年均递增24.5%。
厦门的发展基本避开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保护好环境,他们先后投入近400亿元建成能源、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垃圾无害化处理、园林绿化等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仅城市污水处理一项,就投入资金10多亿元,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干管376公里(厦门岛内约275公里)、污水提升泵站3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7座。2004年,厦门污水处理率达72.0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57%,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5%。空气污染指数年均值58,城市气化率96.6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9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89.5%。森林覆盖率达42.6%,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1.79%。1981—2004年,厦门市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3亿元,投入率达38%。
厦门市长张昌平有一句很精辟的话:经济特区不光是经济繁荣的特区,而且应该是城市文明的特区。城市文明意味着高素质的市民、高素质的企业、高质量的环境。基于这种认识,厦门找到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平衡点。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5年12月23日)
与国内很多城市一样,城市建设进程加快、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使厦门市面临着资源供给短缺、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大等挑战,厦门市通过建设三个循环圈,将这些挑战一一化解。
循环经济:厦门实践中感受实惠
福建省厦门市近年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实践循环经济。目前,厦门不仅有以企业清洁生产为核心的小循环,而且有企业间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相链接的中循环,还有包括产业体系、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在内的循环型社会雏形的大循环。
废水串起资源共享链
电镀废水处理一直是一个令企业头痛的难题。为此,厦门针对不同的电镀处理料液和实际生产流程,提供了清洁生产的解决方案。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率先在全国建立了4套电镀废水膜法循环回用系统,在实现电镀漂洗水零排放的同时,不向外界排放任何电镀漂洗水;每年可节省两万吨水,回收5吨镍,节省20万元治理费用。
从2002年至今,翔鹭集团共投入1.33亿元进行企业清洁生产,所有项目投用后每年可以产生约6300万元的效益。企业的污水通过厌氧深化处理,进一步降低了COD浓度,提高了污泥的有机肥效性;回收的废水水质接近纯水标准,符合农用标准的湿污泥全部回用于厂区绿化,避免因焚烧污泥而产生大气污染,实现了废水、污泥的良性循环利用。
路达公司和翔鹭集团是厦门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厦门在全岛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最大限度地实现流失物料回收和废弃物回用,减少污染物排放,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企业。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钨冶炼、加工行业的领先企业,1999年集中力量研发钨废料的综合回收利用,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公司建成了年处理钨废料能力达到4000吨的生产车间,年回收钨废料的数量相当于6000吨钨精矿,每年可少开采85.2万吨原矿,不仅减少了选矿过程中的大量药剂和废水污染,而且保护了植被和森林。
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过去每年要花巨资处理千余吨废相纸、废胶片。1999年,厦门陆海环保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接受柯达公司委托,研发了含银固体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专项技术,用于感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相纸和废胶片等不可降解的工业废纸、造纸包装行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塑封纸等特种纸的综合处理,2004年共回收优质再生木浆6620吨,年回收白银2000余公斤,实现产值近3000万元。
立体养殖走出生态路
厦门通过发展生态型农业和生态型养殖业,提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既解决大量农业废弃物的出路,又减少农药、化肥、激素的使用量,保障食品安全,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001年,厦门决定在本岛全面实行生猪禁养,市环保局与相关部门配合对岛外生猪养殖户开展了生态养猪循环模式的引导。厦门鹭盛生态养猪示范场将每天产生的88吨生猪排泄物,经过无害化处理,变成了200余亩狼尾草的有机肥料。同时,狼尾草又是生猪的最佳饲料,用其饲养的生猪肉质鲜美,猪肉具有高钙、低胆固醇的特点,且含有20多种氨基酸。“猪—沼—果—草”的生态立体养殖,实现了少投资、多赚钱、不污染。目前,厦门岛外已有40余家规模化的养猪场走上生态路,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三年建成鼓浪屿示范区
厦门还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将推进生态市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通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建设鼓浪屿循环经济实验区等系列工作,努力把厦门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建设鼓浪屿循环经济实验区过程中,这个历史上享誉中外的小岛,2003年就开始采用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技术,从源头控制有机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和二次污染;2004年,编制《鼓浪屿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规划》。如今,鼓浪屿又启动了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的工程,处理过的中水用于浇灌花草绿地和景观用水,基本做到岛内污水零排放。岛上的家庭和企事业单位全部更换并使用节水器具,路灯、电瓶车、宣传栏和夜景启用了太阳能和LED照明,符合节能要求的绿色建筑也呼之欲出。厦门力争用3年的时间,把鼓浪屿建设成为一个在福建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转变增长方式孕育后劲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进程在厦门不断推进,暴露出城市的许多“先天不足”: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匮乏和环境容量的限制,越来越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冲破这些发展瓶颈?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发展工作要逐步实现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的转变,要在环境管理体制和环境管理机制创新方面继续起到标杆的作用,要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持续改善环境方面上新的台阶,要在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继续做出表率,要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大踏步向前进。
厦门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循环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实惠,从而更充分地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5年厦门市“两会”期间,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厦门要发展新兴节能产业,推动循环经济立法,建设试点园区,进一步降低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力争循环经济走在全国前列。”
6月,厦门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厦门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工作意见》。
10月26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决定》确立了循环经济在厦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要求厦门市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
在“十一五”期间,厦门要力争经济总量再翻一番,重点发展工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正因为如此,循环经济目前已在厦门全面展开,政府、企业、社区、全体市民都在行动:推行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环保产业,从根本上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消费模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政策法规支持体系、生态产业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到2010年,厦门市要力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单位GDP能耗小于0.6吨标准煤,单位GDP水耗小于25立方米,资源综合利用率大于75%。
如今,厦门正在全面启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在高速度大规模发展经济和建设工业集中区的同时,厦门将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全面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5年12月28日)
采用有效菌将粪尿转换成有机肥
厦门养殖污染有望零排放
福建省厦门市养殖场每年所排放的高浓度污水达1.2万吨。如此庞大的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农村内河水域和海域的污染日趋严重。厦门市近日引进“洛东式发酵养猪”模式,有望更好地解决生猪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据介绍,“日本洛东式发酵养猪”模式和生态型生猪养殖模式一样,都是将粪尿转换为有机肥,实现污染物无害化、资源化。但常规的生态型生猪养殖模式除猪圈外,还需另外占用土地消纳污染物和建设沼气池。而“日本洛东式发酵养猪”模式采用有效菌直接将粪尿转换为有机肥,不需另外占用土地,可从根本上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效益最大化。此外,该法还具有缩短养殖周期、增强猪体抗病力、提高猪肉品质等优点,是一种更为先进的养殖模式。
目前,厦门市已经在集美区建成两个“日本洛东式发酵养猪”模式试验场。集美区拟对“日本洛东式发酵养猪”模式与常规的生态型生猪养殖模式在综合投资成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指标进行比较,若前者有较大的优势,将大力推广。同时,与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可节省精饲料,缩短出栏时间,减少病害的发生,有效提高猪肉的品质,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6年5月9日)
金牌城市和谐路
——厦门以环境保护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纪实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原则,把环境保护与区划调整、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等工作结合起来,倾心打造“生态厦门”、“效益厦门”、“和谐厦门”、“活力厦门”和“宜居厦门”,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地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使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和谐发展。2005年,厦门以最小生产总值(GDP)总量进入全国综合竞争力排名的第9位,同年厦门以总分第一名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排名的6个“金牌城市”之一。
科学招商理性引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近年来,厦门不断创新招商模式,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意引进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项目,同时通过实行产业与行业集聚来延伸产业链条,全市形成分工明确的14个工业区。高新区的招商已从“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成功转变为“科学招商,理性引资”。目前,新项目落户厦门火炬高新区,必须过产业方向、科技含量、投入强度、产出效益、环境影响、就业机会、资源消耗7道门槛。按照产业规划,入区企业均为光电、电子信息、电工、软件、生物医药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既保证了高新技术、高产出,又能做到低污染、低能耗。2005年,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对厦门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
厦门市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并通过立法保障。在废物资源化、水的梯级利用、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等方面树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从实践经验中逐渐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不仅有以企业清洁生产为核心的“小循环”,而且有企业间“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相链接的“中循环”,还有包括产业体系、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的循环型社会雏形的“大循环”。
自觉进行生态修复开展区域综合整治
厦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自觉进行生态修复,以保持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自然平衡。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厦门分三个阶段综合整治筼筜湖水污染,并将治湖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总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重现了筼筜湖鱼虾嬉戏、白鹭云集的自然生态景观,使筼筜湖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从2002年起,厦门投入2.3亿多元,开展西海域禁止水产养殖综合整治工作,整治面积约70.84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清除西海域水产养殖设施、调整用海结构的目标。从2004年开始,厦门投入5000多万元,对厦门大桥东侧2.68平方公里海域滩涂实施清淤,目前投资3.6亿元的马銮湾海堤开口改造工程和马銮湾清淤护岸工程前期工作也已完成。2006年,厦门着手开展东部海域整治工程,在清理同安湾海域水产养殖后,实施大规模清淤整治,增加东海域的纳潮量,改善东部海域生态环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度评价厦门的海域生态修复工作,并将之作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管理示范区的示范工程,在全球推广示范。
近年来,厦门积极进行生态区域综合整治,突出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两个重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探索水源开发与九龙江跨区域治理,较好地完成九龙江流域(厦门段)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阶段任务,强化了对流域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厦门每年还拿出1000万元资金支持龙岩和漳州两市的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通过建立城市联盟,进一步防治流域畜禽养殖污染;加强对上游地区的技术支持,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零排放技术;引进龙头企业,联合流域内养殖户建立联合体,统一生产无公害和有机猪肉产品,共同提高养殖户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区域生态与经济合作“多赢”。注重生态环境宣教,不断营造和谐氛围。
近年来,厦门始终坚持以弘扬生态文明为着眼点,以推动公众参与为抓手,以绿色创建为突破口,环保、宣传、教育、新闻等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大力开展生态道德的全民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态道德素质。
他们积极推动“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提高了师生的环境素养,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带动了家庭、辐射了社区,推动了全民更广泛地参与环保行动。厦门充分发挥和挖掘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环保的良性发展局面。目前厦门市共有民间环保组织13个,他们组织环保宣传,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建议,维护公民环境权益。
同时,厦门建立了一套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执法的管理机制,为公众参与环境事务提供更多的接口与服务平台,真正实现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2003年以来,厦门从大型社会公共项目到小型餐馆建设都必须向社会发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公告,广泛征集公众意见,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做出有益的探索。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6年12月19日)
从“优”到“忧”的警示
——透视厦门空气质量退化
2006年,福建省厦门市的空气污染指数为63,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质量优级率为30.4%;达到良的天数为248天,轻微污染的天数为6天。去年比前年空气质量的优级率下降了7.9%,轻微污染天数增加了3天,空气污染程度较往年有所加重。
2005年初,在厦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长在政府报告中指出:3年内要使空气质量达到优的水平。但是,3年到了,厦门的空气质量却是从“优”到了“忧”。
齐抓共管控制悬浮2颗粒物
为有效控制悬浮颗粒物,2003年3月25日,厦门市发布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控制扬尘污染的通告》,同年6月18日,厦门市长召开研究解决空气污染、控制有关问题的专题会议,确定了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整治、重点工业企业粉(烟)尘污染整治、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禁止使用燃煤和高污染燃料专项行动、创建海沧烟控区”六大整治工程。相关部门还设立了3个考评组:一是施工工地、道路扬尘污染控制考评组,主要负责全市建筑、拆迁工地、道路清扫保洁、施工车辆运输、开山采石、裸露山体、物料堆场等扬尘污染控制考评工作;二是工业企业粉(烟)尘污染控制考评组,主要负责全市工业企业粉(烟)尘污染控制、餐饮业油烟污染控制和煤炉取缔情况的考评工作;三是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考评组,主要负责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考评工作。
考评组工作富有成效,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市工业企业烟(粉)尘污染控制专项治理行动。对烟(粉)尘排放严重超标的单位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书,责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治理达标任务。市建设、土地、市政、公路、城管等部门加大了对在建工地、待建工地、市政道路建设工地、采矿区采(碎)石工地和施工运输车辆扬尘污染控制的管理和执法力度,全面整治并规范了施工工地和运输车辆扬尘污染控制工作。
同时,为了解决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市城管、交通、公安、环保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全市90余部在路检中被查出严重超标的车辆,必须完成治理并确保尾气达标排放。逾期未达标排放上路的车辆,将予以强制报废,并吊销其营运执照,共报废旧中巴车306辆。市公交集团筹资1.013亿元,更新了382辆公交车,使车辆尾气排放全部符合欧Ⅱ以上标准。对未经环保部门认可符合欧Ⅱ以上标准而新购置、报废更新的车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一律不予核发牌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一律不予核发营运证。对尾气排放超标、冒黑烟的车辆将严格依据有关法规要求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对3次整改仍不达标的车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坚决予以强制报废。
加强对餐饮业油烟污染综合整治和全市禁煤高污染燃料的管理,市政府颁布《关于禁止和限制加工、销售、使用燃煤和高污染燃料的通告》。市环保局会同行政执法局等有关部门制订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禁煤和高污染燃料专项整治行动。
另外,环卫部门对全市45条主要道路实施每天“一冲两洒”的降尘措施,实行24小时清扫工作,为全市扬尘污染控制工作做出努力。
针对餐饮业油烟污染成为群众投诉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市环委会成立了专门办公室,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规划建设餐饮业集中区,开展餐饮业一条街专项整治行动。全市新建、改建、扩建餐饮业集中区面积约46.85万平方米。环保和气象部门还开展了天气灰霾的研究,找出积极的应对策略,并利用人工降雨为空气除尘。
基建规模和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使悬浮颗粒物居高不下
尽管有了长计划和短安排的具体措施,但悬浮颗粒物总量却下不来,10年前,让厦门人引为自豪的“空气可以瓶装出口”的年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近年来,厦门市在“狂飙突进”的跨越式发展中,其基建规模比往年增加近一倍,平均每两平方公里就拥有一个工地,施工扬尘等污染加重,加上汽车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急剧上升,滋长悬浮颗粒物。
业内人士分析6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厦门市悬浮颗粒物居高不下:一是拆迁施工管理措施不配套。二是建筑工地管理滞后。三是施工运输车辆无人管。四是污染防治经费未安排。五是岛外扬尘污染控制效果差。六是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力度不大。
尽管成立了空气污染控制3个考评专业小组,但考评检查的任务重、范围大、数量多,人员、经费、车辆保障较为困难,无法达到规定要求和效果。各考评检查小组又处于各自独立的工作状态,不利于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
推动汽车燃料更新,加强尾气检测监管
为有效控制悬浮颗粒物,特别是机动车所排放的尾气,厦门又制定了具体的办法:今年厦门将推出2000多辆全新的LPG(液化石油气)单燃料出租车上路,公交车也要在未来一两年内全部改为清洁燃料汽车。同时新增12座加气加油站,作为LPG单燃料出租车的“食堂”。加上今年有52%的出租车到达使用年限,更新的1904辆出租车将全部采用LPG单燃料出租车。同时,厦门市还将对岛外新增400辆出租车,也将全部采用LPG单燃料出租车。这将大大减少厦门市的机动车尾气污染。一两年内,厦门市的公交车也都要实现使用清洁燃料。
同时,组建厦门市机动车排气控制中心已经列入今年市委市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市环保局表示,该中心将在今年内建设完毕,投入使用后,可配备十多条全新的检测线以及成套的监管系统,力争将厦门市的机动车“黑尾巴”彻底斩断。
此外,市环保局还将在今年内完成机动车简易工况检测线一期工程建设,建立机动车排气简易工况定期检测和年检制度,实行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制度。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7年3月5日)
认真落实减排指标 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厦门思明建节约型中心城区
厦门市思明区在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削减确定为“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两项约束性指标,周密部署、认真落实,完成了年度减排任务,2007年辖区环境质量保持相对稳定。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3%,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1分贝,与2006年同期(97.7%,55.8分贝)相比有一定改善。
思明区是厦门市的经济、政治、文化、金融中心,位于厦门岛南端。近年来,厦门市思明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已位居福建省各县(区)最前列和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上游位次,跻身“2007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前20名,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5亿元。思明区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为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经济发展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化发展道路。思明区针对对外来能源和资源高度依赖、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发展经济与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矛盾进一步突出、环境空气质量有进一步下滑趋势的特点,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在产业政策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基本完成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大力推进光电产业、软件产业、房地产业、餐饮娱乐集中区的规划建设;在技术层面上,利用科技进步,推动节能建筑的规划设计,积极推广中水回用工程;在公众参与上,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宣传和教育培训,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活动,引导居民和游客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禁止过度包装,推行节水型洁具,促进绿化节水、市政节水、洗车节能,建设以“安全、健康、环保”三大理念为核心的绿色酒店。
餐饮业是辖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餐饮废水、油烟废气、作业噪声、泔水垃圾也给城镇居住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思明区政府一方面将餐饮娱乐业的配套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建立了规范中小规模餐饮业联席会议和月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整治并要求相关责任部门严格把关、疏堵结合,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了大量环境污染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针对辖区无证照餐饮店现象比较突出的问题,区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无证照餐饮店整治领导小组,由工商、卫生、环保、城管、街道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开展专项整治,对于开设在居民住宅区内且油烟、噪声扰民的餐饮业予以取缔。2007年,思明区继续大力推进集中区建设,目前,已有华侨海景城、海湾公园、瑞景商业广场、观音山、后埭溪路原旧货市场、嘉盛豪园、外贸仓库等多个餐饮集中区,餐饮娱乐集中区的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全年新增面积19.1万平方米。
在区域性开发建设和建设项目审批方面坚持先评价后建设的原则,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明确其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落实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的监督管理,2007年查处工地粉尘污染投诉54起。
加大以生活污水零排放和中水回用为重点的水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推广力度,日处理和回用量为1500吨、总投资达460多万元的瑞景公园生活小区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已建设完毕,中水主要用于小区绿化浇灌、景观用水和家庭冲厕。鼓浪屿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作进展顺利,辖区的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岛上8座企业污水处理设施、7台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正常运行,太阳能电瓶车、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宣传栏、龙头绿色社区垃圾分类与节水等项目都完成试点并逐步推广。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8年5月22日)
人居乐土和谐家园
湖里区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特殊转型时期环境进一步优化
厦门市湖里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和区环保分局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特殊转型时期,辖区环境质量没有发生大的下滑,基本保持了稳定。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2007年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7分贝,交通噪声67.5分贝,比2006年降低了0.4分贝。经过30年来的发展,湖里已经形成鲜明的功能定位和明显的发展优势。
加强部门协作加大减排力度
针对辖区内老工业企业升级换代任务重、城市化建设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低、服务业快速发展带来新污染等问题,湖里区先后组织开展了“整治影响群众健康环境污染问题”、“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和“餐饮娱乐业污染整治”等专项环保行动,整治效果明显;落实行政代执行制度,加大对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的监控力度;发挥有奖举报平台作用,及时发现并取缔违法生产的小电镀、小蜂窝煤加工点。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精神,湖里区政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方针,按照“控制增量、削减存量”的原则,通过制定《厦门市湖里区“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计划》和《厦门市湖里区2007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与重点污染源企业签订“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等方式,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