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巴菲特投资案例集
7362900000029

第29章 美国运通(第2次)①(1991)(1)

①本章部分内容参考:艾利斯·施罗德.滚雪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买入背景

这次是巴菲特第二次买入美国运通,第一次是在1964年,当时美国运通旗下一家子公司被人欺骗,卷入色拉油丑闻。1963年,一位商品交易商安吉里斯想以豆油库存作为担保物,从银行借款。为了借更多的钱,他弄虚作假,把油罐底部装满海水,只在油罐口的小管子中注满油。美国运通公司的一家很小的子公司负责签发仓库收据,作为豆油库存量的依据。这种仓库收据可作为从银行贷款的抵押物,而美国运通的这家子公司变成了收据担保人。

后来安吉里斯用借来的钱从事豆油期货投机,随后豆油价格崩溃,安吉里斯无法还款,导致给安吉里斯贷款的银行被迫破产,而美国运通的子公司需承担收据担保责任,美国运通因此股价暴跌。两天后的星期五,总统约翰·肯尼迪遭到暗杀身亡,道琼斯指数瞬间狂跌,纽约证券交易所紧急休市。美国运通的股价更是雪上加霜,股价被拦腰砍断一半。巴菲特通过走访调查,认为该事件并没有对美国运通的品牌造成大的影响。1964—1966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把公司40%的资金陆续买入美国运通的股票,总成本为1300万美元,1967年该笔投资升值为2800万美元,后陆续卖出,总收益率约2到3倍。

美国运通公司于1850年创建于水牛城,起先由三家快递公司合并组成,主要做快递业务。在19世纪末,美国运通推出了便于旅行者支付的旅行支票,开始转型做旅游相关服务。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运通主要运营三类业务:(1)旅游相关服务(TRS),主要业务包括消费者信贷、旅行服务、旅行支票、印刷和直接营销、保险等,服务机构遍布160多个国家。(2)财务服务(IDS),为个人、企业和机构提供财务产品和服务,主要业务包括财务计划服务、保险和年金服务、投资凭证、共同基金和一些其他服务。在1953年,巴菲特第一次买进IDS的股票,当时市盈率只有3倍。巴菲特还写了一篇长文章刊登在华尔街日报上,推销该股票。(3)美国运通银行(AEB),为美国运通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为高端客户和中小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业务包括私人银行、代理银行服务、贸易金融、支票清算、外汇等。

美国运通经过近百年的良好运营,逐渐成为美国最有声望的金融机构之一,享有非常好的信誉和品牌知名度。

1966年,VISA和MasterCard两大银卡联盟的成立突破了《银行法》的地域限制,使银卡业的格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那时起,所有的银行都可以加入银卡联盟。因此,VISA和MasterCard集所有银行的实力与运通卡竞争,后来居上并进而称霸银卡市场。

1990年,美国运通的净利润同比大幅减少,净利润由1989年的11.6亿美元减少到1990年的1.8亿美元;净利润率由8.8%降为1.2%;股价也大幅下跌,股价由1989年年底的35美元降低至1990年年底的约20美元;市净率由2.7倍降至1.6倍。1991年,美国运通的净利润有所好转,达到7.9亿,但仍然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其净资产收益率只有10.6%,而198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20.3%。

1991年,美国运通发行了一种附带上限的可转换优先股(PERCS)。该优先股的年利息率为8.85%,即投资人每年能够获得8.85%的利息收入。转股期限为3年,在普通股每股价格不超过33.8美元时,转换价格为24.5美元,对应1991年的市净率约为1.7倍、市盈率约为15倍。若普通股价格超过33.8美元,则转换价格为33.8美元。也就是说,该笔投资的收益率有上限,除了每年8.85%的利息收益外,3年后的普通股转换投资收益最多为38%(如果从24.5美元涨到33.8美元以上)。另外,该优先股有一个保护条款,若3年后,也就是在1994年,若普通股股价低于24.5元,则转换期限延长1年。

巴菲特策略

巴菲特在1991年通过伯克希尔投资了3亿美元买入了美国运通的附带上限可转换优先股(PERCS),按照24.5的转换价,可转换的总股数为1224.49万股。巴菲特买入美国运通优先股期间,正是美国运通处在业绩低迷期,1990—1994年的5年间,其业绩都处在让人失望的低位,同时面临VISA和MasterCard两大银卡联盟的激烈竞争,股价徘徊在20~30美元之间。

在这种业绩低迷、面临VISA和MasterCard两大银行卡联盟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巴菲特准备在美国运通的优先股到期后将其处理掉。

幸运的是,就在要做决定的那个月,巴菲特正好到缅因州和Hertz租车公司总裁弗兰克·奥尔森一起打高尔夫球。弗兰克是一位相当优秀的经理人,因为业务的关系相当熟悉信用卡行业,所以打从第一洞开始,巴菲特就一直追问他有关这行业的种种问题,到了第二洞的果岭时,弗兰克已经让巴菲特完全相信美国运通的企业卡是一项绝佳的生意。所以,当下巴菲特就决定不卖了,等到后九洞时,他更决定加码投资。于是,在回来的几个月后,伯克希尔已经拥有该公司10%的股权。

1994年,伯克希尔将持有的美国运通优先股全部转换成普通股,由于当年美国运通的股价没有超过33.8美元,所以转股价为24.5美元,总股数为1224.49万股。在巴菲特被弗兰克说服后,当年又投资了4.2亿美元买入了1552万股美国运通普通股,平均买入价为26美元,对应1994年的市净率约为2倍,市盈率为9倍。到1994年年底,伯克希尔共持有2776万股,总买入成本为7.2亿美元。

1995年,巴菲特继续增持美国运通的股票,花费6.7亿美元增持了2170万股,平均成本为每股31美元,对应1995年的市净率为1.9倍,市盈率为10倍。到1995年年底,伯克希尔共持有4946万股,占美国运通10%的股权,总买入成本为13.9亿美元。

然而,巴菲特为什么在差点处理掉美国运通的股票时,又在弗兰克的解释后,重新大量买入呢?可能的原因是,巴菲特认识到美国运通的持久竞争力仍然很强,美国运通卡主要把客户群定位在富人和公司,由于运通卡长期以来建立的身份和地位象征,使其错开了和VISA和MasterCard的直面竞争。另一方面,处于业绩低迷期的美国运通的股价足够便宜,美国运通的长期净资产收益率约为20%,若市净率在2倍以下,可保证长期市盈率低于10倍。再者,美国运通当时的总裁哈维·戈卢布非常优秀,在其于1992年接任总裁后,聚焦于公司核心业务旅行相关服务,陆续剥离和分拆了公司的非核心业务,包括证券经纪业务、数据处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雷曼兄弟公司)等。

投资收益

1995年以后,美国运通的净利润连续增长,同时美国股市正处于牛市,道琼斯指数屡创历史新高,美国运通的股价也跟着水涨船高,迅速飙升。

1999年底,美国运通的股价上涨至160美元,伯克希尔持有股份的市场价值达到84亿美元,是买入成本14.7亿美元的5.7倍。5年来的年均收益率达到41%,同期道琼斯指数的总收益率约为203%,年均复合收益率为24.8%。公司市盈率由1994年的10倍增长至1999年的30倍,贡献了约2倍的增长,公司净利润由14.1亿增长至24.8亿,增长了75%,利润年均增长率约为12%,美国运通公司累计回购了约10%的股份,这些因素共同形成高达472%的总投资收益率。

1999年,美国正处于自1982年以来17年牛市的末期,当年,巴菲特在太阳谷的演讲中对市场形势作了分析和预测。他认为,经过17年的上涨后,美国股市未来将面临长期调整,美国股市未来预期收益率最多达到6%,并对当时的科技股泡沫作了警示。1999年11月22日,《财富》杂志刊登了演讲的主要内容,题目为《巴菲特谈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