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柴米油盐中的经济学
7362700000019

第19章 看见的物价,看不见的手——价格背后的玄机(3)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如果你在逛街的时候,从不讲价,那么你不是太有钱了(不在乎这点钱),就是太“冤大头”了。因为,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价格不实的商品,你要是不想吃亏后悔,就必须要“砍价”,会“砍价”。身为一个消费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讨价还价是你必须掌握的一项技巧。

不过,仔细想想,讨价还价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经济学依据的。

首先,购买商品前,消费者同商家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位置,需要利用讨价还价来减少劣势。消费者并不清楚商家进货时候的价格,不清楚商品的真实价值。而商品的标价,往往会让消费者犯糊涂,无法对其价值和效用作出准确的估量。所以,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让自己付出多余的金钱,消费者一般都会同商家讨价还价。

其次,讨价还价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双方博弈过程。关于这点的论证,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当时,古斯等经济学家曾利用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来观察讨价还价。在社会经济中,买卖双方都希望通过经济活动达到各自的目的,于是便会进行彼此间的博弈。一方面,销售者要寻找机会,使自己的东西以较高的价格卖出;另一方面,消费者则希望尽可能以低的价格买到货物。双方会尽量猜测对方在价格上的底线。此时,将有一方作出价格提议,给出一个愿意支付或者出售的价格,另一方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若是不接受,双方什么也得不到,若是接受,则交易成功。可见,利用讨价还价,消费者和销售者都会尽可能地将价格协调到彼此能达成一致的水平,以完成交易。

最后,由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处于平等地位。所以,彼此能够充分地在交易中对价格进行协商,表达自己的看法,即讨价还价。这样的市场环境,也为讨价还价提供了社会基础,刺激了人们讨价还价的行为。所以,乔治敦大学教授克里德·威尔康斯说:“市场经济就是讨价还价的经济。”

之前,我们只知道讨价还价是生活中的惯例,现在是不是觉得“砍价”更有科学依据了?确实,讨价还价的存在,是符合现在的经济学思维及市场经济发展的。

买卖双方思想的碰撞——均衡价格

买者:“你这件衣服多少钱?”

卖者:“550元。”

买者:“太贵了,我最多给250元。”

卖者:“250多不好听啊,干脆我以进价卖给你,450!”

买者:“还是太贵了,300元怎么样?”

卖者:“300元太便宜了,要不咱们都让让,400元就成交。”

买者:“350元给不给?不给我就走人。”

卖者:“等会儿,等会儿,350就350吧。这次绝对是亏本卖给你了。”

当然卖者是不会亏本的,在买卖双方的博弈过程中,350元成为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于是一笔交易成功了。

需求说明了某一商品在某一价格下的需求量,而供给说明了某一商品在某一价格下的供给量。要说明该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就必须将需求和供给结合起来考虑。在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上,对于某种商品的任一价格,其相应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并不一定相等,但在该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中,必定有一价格能使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从而使该商品市场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均衡价格的形成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完全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有外力干预的价格不是均衡价格。

在市场上,需求和供给对市场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是相反的。由于均衡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均衡是经常的,所以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经常发生。

当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导致供给量减少而需求量增加;当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会上升,从而导致供给量增加而需求量减少。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最终会使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正好相等。这时既没有过剩(供过于求),也没有短缺(供不应求),市场正好均衡。这个价格就是供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均衡价格,市场也只有在这个价格水平上才能达到均衡。

当一个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物品的供给量将超过需求量,这样就会出现物品的过剩——在现行价格时卖者不能卖出他们想卖的所有物品,这种情况被称为超额供给。例如,当水果市场上存在超额供给时,水果商就会发现,他们的冷藏室中装满了想卖而卖不出去的水果,他们对这种超额供给的反应是降低价格,而且价格要一直下降到市场达到均衡时为止。同样,如果水果的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此时,物品需求量将超过供给量,这样就会存在物品短缺——需求者不能按现行价格买到他们想买的一切,这种情况被称为超额需求。例如,当水果市场出现超额需求时,买者不得不排长队等候购买水果,由于太多的买者抢购太少的物品,卖者可以作出的反应是提高自己的价格而不是失去销售量。随着价格上升,市场又一次向均衡变动。

因此,许多买者与卖者的活动自发地把市场价格推向均衡价格。一旦市场达到其均衡价格,所有买者和卖者都得到满足,也就不存在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压力。不同市场达到均衡的快慢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价格调整的快慢。但是,在大多数自由市场上,由于价格最终要变动到其均衡水平,所以过剩与短缺都只是暂时的。实际上,这种现象如此普遍存在,以至于有时被称为供求规律——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物以稀为贵——稀缺性

在春寒料峭中,今年的乌牛早茶新鲜上市。不过,想要尝个鲜的茶客们或许要失望一下了,因为第一茬乌牛早茶的零售价每斤高达1600~1800元,且在市面上奇货难求。

2月10日,在瓯北镇行禅村的早茶基地,今年第一批10公斤的乌牛早茶被鲜嫩嫩地采摘下来。炒好当天,就被洞头一预订者以1800元/斤的高价买走了。茶农们说,乌牛早茶一般是在农历立春时节前后上市,是省内最早上市的早茶,今年的上市时间大致与往年持平。最近新茶日产量只有30~40公斤,预计五六天后,早茶日产量可升至500公斤左右,到时价格将会出现一定的松动。

在新城大道的乌牛早茶庄内,炙手可热的新茶让店员忙得不亦乐乎:“店里根本存不住货!”尽管新茶零售价高达1600元/斤,但咨询者、预订者却是络绎不绝。自从2月14日第一批新茶进柜以来,基本上就是来一批货卖一批。

第一批乌牛早茶卖点在“早”,据业内人士介绍,要喝品质最佳的乌牛早茶,预计市民还要等上十多天,因为那时实施一芽一叶、无茶蒂、无羽叶等严苛采摘标准的中期茶叶将陆续上市。据悉,预计今年顶级精品乌牛早茶的身价有可能会高达3000元/斤。

永嘉乌牛早茶是近年的新创名茶,因主产于永嘉乌牛镇而得名。其最大特点是上市早,一般鲜叶采摘期为每年2月25日~4月5日,所有茶叶均为明前茶,比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早上市一个月,人们在早春,就能捧杯品尝乌牛早茶,在全国名茶市场上可谓独占“品茗之道在于新”的优势。

乌牛早茶喜获丰收,除因其一早二优外,还因为其稀缺性——尽管新茶零售价高达1600元/斤,但咨询者、预订者却是络绎不绝——即我们所说的“物以稀为贵”。

经济学上认为,有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总会显得不足,因而我们说资源是稀缺的。稀缺并不意味着难以得到,而仅仅意味着不付出代价就不能得到。稀缺是每一个人所面对的现实,即使是一位亿万富翁,他似乎可以拥有他想要的一切,但是在他的字典里,仍然有“稀缺”这个词:他的时间是有限的,他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但是他不可能有时间去一一享受。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在我们这个有限的世界上都面临着稀缺问题。稀缺是指现有的时间、物品和资源永远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状况。由于存在稀缺性,要想满足所有愿望是不可能的。我们暂且列出一些你还不能得到满足的需要。也许你想要有一幢大房子,厚厚的牛排,由设计师专门设计的服装,清洁的空气,更好的医疗保健,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栖身之处,更多的闲暇时间,等等。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这就要求社会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因此,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决定的人们要以最少消耗取得最大经济效果的愿望,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就大多数自然资源来说,几乎都是稀缺的。人类的产品都要靠消耗自然资源来生产,所以人类产品也都是稀缺的。经济学要研究如何生产、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和产品,以节省资源,达到最佳效用。过去认为水资源是无限的,所以不太重视用经济手段来调节水资源的利用。现在看来,水是稀缺资源所以我们开始提倡节约用水,也开始重视利用经济手段来调节水资源了。

有这么一句话,说鹦鹉如果能学会说“供求运动”,鹦鹉就是经济学家了。可见供求的运动对经济学是多么重要。供求运动是指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其实,从本质上来讲,之所以会产生供与求之间的运动,也正是因为资源稀缺性的存在。

供求运动的经济学原理虽然是西方经济学家在近代才发展起来的,但中国古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谓的“物以稀为贵”,或者“洛阳纸贵”这些流传至今的说法,都包含这个供求运动的规律。如果某个东西可供市场销售的数量突然减少了,或者对它的需求突然增加了,它往往就会变贵起来。

经济学家用来解释为什么“物以稀为贵”的理论要有使用价值,人们应该能根据这个供求运动的原理预知什么东西接下来会变贵。如果我们能很好地预测到什么东西在什么时候可能会涨价,那么我们就可以避免损失或取得收益。这样对于农民的农业生产、社会的物质资料分配来说都显得格外的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