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富豪必备的十大素质
7359800000015

第15章 果敢坚毅,知难而进(2)

41.百折不挠、坚苦创业的皮尔·卡丹

皮尔·卡丹是法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时装设计大师,是创新和冒险的奇才,堪称当今世界的风云人物。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皮尔·卡丹,在童年时代就显示出服装设计的天才,七岁时就完成了他的第一件时装作品。此后,他只身闯荡巴黎,在服装行业不断推陈出新,开创了服装业的卡丹时代。同时,卡丹还以自己的经营天分,建立起服装、餐饮、家具等几十种产业帝国——卡丹帝国,他也因此成为财富巨子。

1988年,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美国记者问皮尔·卡丹:“卡丹先生,您的‘卡丹帝国’实力雄厚,家财万贯,您知道您现在到底有多少资产吗?”卡丹耸耸肩,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这人一向对统计数字不感兴趣,我的帝国如此之大,大得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资产。"皮尔·卡丹成功致富,得益于百折不挠的毅力。

皮尔·卡丹出身于贫困家庭,从小就培养出毫不气馁、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他两岁时就随家人为了逃避贫穷和战乱,踏上了背井离乡的征途;十四岁时他放弃了学业,到当地一家小裁缝店去当学徒工;十六岁时他独自离家闯荡,为了生计,当过店铺的伙计、红十字会的会计,甚至当过家庭男佣。苦难的经历并没有磨灭他固有的天性。幼时的生活对他的思想和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早在红十字会做小会计之前,皮尔·卡丹就曾经到一家裁缝店学过手艺,由于他异常刻苦勤奋又心灵手巧,所以很快就赢得了店主的青睐。店主的刻意培养和他个人的努力使他进步得非常快。裁制衣服时,皮尔·卡丹常常不满足于市面上流行的款式,而是经常独出心裁地自己设计。店主家小姐非常欣赏他的这种创新精神,她的态度鼓励了皮尔·卡丹的信心,使卡丹在自己设计服装上走出了第一步,并为日后进军时装业做了铺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皮尔·卡丹来到了梦寐以求的花都巴黎,成了一名出色的高级时装设计师。但是,他并没有以此满足,他要接受新的挑战,那就是迈出独立经营的第一步,在巴黎搞起了剧院经营。现实是残酷的,丝毫不懂经营的卡丹虽然有几位好友的支持和帮助,可还是没能避开失败的重创,等他开始对商业、理财稍有感悟的时候,已是“重债之身”了,那时卡丹才二十八岁。初涉经营圈即遭遇失败的卡丹并未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反而迸发出更加旺盛的斗志。不久,卡丹便做起了成衣商。他加倍努力,凭着极为丰富的想像力,在成衣行业里设计出许多款式新颖的独特时装,很快便又恢复了元气。1950年,卡丹倾其所有积蓄,开设了第一家戏剧服装公司。这是卡丹大显身手的地方,也是卡丹帝国崛起的起点。

1953年,皮尔·卡丹在巴黎举办了首次女装展览会。时装模特们伴着优雅的音乐款款走来,向人们展示了卡丹独特的时装设计风格。这次时装展与众不同,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巴黎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对此加以报道。

展览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卡丹公司也从此不断壮大!

巴黎是艺术之都,集中了各类优秀艺术家于此,不知不觉中赋予了人们相当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气息。在巴黎,无论男女老少,都创造着自己的风格,寻找着自己特有的定位。

时装作为人类独特的点缀世界的装饰物,不仅是女人的世界,也是男人的世界,倘若忽视了男人,那么无异于失去了半个世界。事实上,男人对时装的需求并不比女人差。因此,卡丹决心打破女装一统天下的局面,他在设计女装的同时,也兼设计男装,这在当时是个创举。

1959年,卡丹又一次举办时装展览。这次展览既有系列女装,又有系列男装。可这次展览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报纸上的报道也寥寥无几。人们并不热心于卡丹的系列男装。可以说,他的这次尝试失败了。这次失败,不仅有顾客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时装业本身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人们崇尚女装而贬低男装,卡丹逆流而动、设计男装的行为,为大多数时装家所不齿,甚至引起服装业的强烈愤慨。由于卡丹的离经叛道之举,加之时装界落后、保守的观念,导致卡丹被“时装设计联合会”开除了。他一下子从象牙塔上跌了下来。

然而,卡丹并没有气馁。他认为,男装的风行是迟早的事,“时装设计联合会”至多三五年就会请他回去的。卡丹对此信心十足!

他继续设计他的男女时装,并请来时装模特为其助兴。时装模特的精彩表演极大地促进了卡丹的时装销售,许多明星、贵妇、小姐、老板及青年男士纷纷光顾他的时装店,排队预约请他为自己设计时装。

卡丹的才华终于再次受到公众的认可和肯定。三年后,卡丹重返“时装设计联合会”,并荣任主席之位。直到今天,他仍然是该联合会的主席。

42.让逆境在你面前遁行

如果一个人在四十六岁的时候,因意外事故被烧得不成人形,四年后又在一次坠机事故后腰部以下全部瘫痪,他会怎么办?再后来,你能想像他成为百万富翁、著名的公共演说家、幸福的新郎及成功的企业家吗?你能想像他去泛舟、玩跳伞,在政坛角逐一席之地吗?

米契尔全做到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经历了两次可怕的意外事故后,他的脸因植皮而变成一块“彩色板”,手指没有了,双腿如此细小,无法行动,只能瘫痪在轮椅上。

一次意外事故,把他身上65%以上的皮肤都烧坏了,为此他动了16次手术。手术后,他无法拿起叉子,无法拨电话,也无法一个人上厕所。但以前曾是海军陆战队队员的米契尔从不认为他被打败了。他说:“我完全可以掌握我自己的人生之船,我可以选择把目前的状况看成倒退或是一个起点。”六个月之后,他又能开飞机了。

米契尔为自己在科罗拉多州买了一幢维多利亚式的房子,另外买了房地产、一架飞机及一家酒吧。后来他和两个朋友合资开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以木材为燃料的炉子。这家公司后来变成佛蒙特州第二大的私人公司。

四年后,米契尔所开的飞机在起飞时又摔回跑道,把他胸部的十二块脊椎骨全压得粉碎,腰部以下永远瘫痪。“我不解的是为何这些事老是发生在我身上,我到底是造了什么孽?要遭到这样的报应?”

米契尔仍不屈不挠,日夜努力使自己能达到最高限度的独立自主。他被选为科罗拉多州孤峰顶镇的镇长,以保护小镇的美景及环境,使之不因矿产的开采而遭受破坏。米契尔后来竞选国会议员,他用一句“不只是另一张小白脸”的口号,将自已难看的脸转化成一项有利的资产。

尽管面貌骇人、行动不便,米契尔却坠入爱河,且完成了终身大事,拿到了公共行政硕士学位,并持续他的飞行活动、环保运动及公共演说。

我们看到过极多的人倒在失败中,且终未能再爬起来。我们也见过,极少数的人将失败的惩罚,当做要“更努力的激励物”。这些人很幸运,他们从来就不懂得接受生命的逆境。我们看不到,但多数人却不曾质疑其存在的、一股无声但不可抗拒的力量,它拯救了在面临挫折时,仍然继续奋斗不懈的人。谈到这股力量,我们除了称它为毅力,别无其他说法。我们都清楚一件事:一个人若不具有毅力,那么他在任何行业中,都无法获得显著的成就。

1928年,保罗·高尔文成立了只有五名雇员的属于自己的公司,他要以此为开端,实现自己征服世界的宏伟计划。当时交流电收音机已经开始进入家庭,高尔文看准时机,也准备生产这种产品,然后投放市场。在他的辛勤努力之下,公司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就在此时,美国爆发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华尔街股市暴跌,一夜之间,大小企业纷纷倒闭,到处都在抛售物品。高尔文也未能幸免,因库存过多,他的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祸不单行,此后的几个月里,他的父亲、母亲、岳母相继去世,使他在遭受事业打击的同时,也饱尝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苦难与挫折可能会使弱者一蹶不振,畏缩不前,而对于像高尔文这样的强者来说,它却是前进道路上的动力。高尔文决定大规模地生产汽车收音机,他确信这种产品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眼下正是创立品牌的好时机,他绝不可错失良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几个月后,第一台样机终于研制成功。经过不断的改进,取名为“摩托罗拉”的汽车收音机一投放市场,便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被誉为“美国最好的汽车收音机”。

高尔文的例子说明,有毅力的人无论受挫多少次,总能东山再起,达到巅峰。有时候,似乎在冥冥之中,有一个隐形的指导者,专门以令人沮丧的经验来考验人们。那些遭受挫败后还能站起来继续努力的人,才能抵达成功的终点。隐形的指导者不会让任何通不过毅力考验的人,享受任何的成就。

43.屡败屡战,愈战愈强

毅然面对困难是很重要的,由此产生的正义感和自我挑战的勇气,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重要。只有如此,遇到困难才不会束手无策,才能对重大的事情下决断。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遇到失败的煎熬,但只要有成功的欲望,你就找到了医治失败的最佳良药。

失败很容易造成心灵创伤,让人丧失信心,萎靡不振。因此创业者很可能因此而放弃创业。不要轻易言输,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向前看,你就会在黑暗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每一项重大发明,都是经历过无数的失败而成功的。但爱迪生从不承认他失败过,在他的人生辞典中没有“失败”一词。爱迪生埋头试验一种可以用电照明的简单器具,屡败屡试,废寝忘食。一个年轻的记者问这位大发明家:“ 爱迪生先生,你目前的发明曾失败过一万次,你对此有何感想?”

爱迪生回答道:“年轻人,因为你人生旅程才起步,所以我告诉你一个对你未来很有帮助的启示。我并没有失败过一万次,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这种可以用电照明的简单器具叫做电灯。爱迪生大约试验了14 000次。他把每次失败都看作成功,即成功地发现某种方法行不通。他终于发明了电灯——这是累积了14 000次“小成功”而获得的大成功。

香港是世界眼镜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大小眼镜制造和销售公司有上百家之多,若说起:“眼镜大王"这个称号,人人皆知是指马宝基。马宝基创建的泰兴光学集团每年制造和出口的眼镜总值超过一亿美元,高居香港同行之首。若论出身,他在香港同行中最微寒;若论创业,他经受的磨难和挫折最大;若论业绩,他最为辉煌!

马宝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马宝基回答说:“失败之后,再站起来,再失败之后,再站起来。”

十五岁的时候,马宝基就进了一家眼镜加工厂做学徒工,从此与眼镜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香港的眼镜制造工艺还很落后,几乎全是手工操作,不需要投资多少本钱购置设备。马宝基用仅有的1000港元做本钱,在观塘鸡寮贫民安置区的窄小的家创办家庭小作坊。加工好的眼镜打着“宝光”商标委托眼镜店出售,每副二三元利润,虽然发不了财,却是自己的事业,为了赶工,每天都干到深夜。

但由于香港的眼镜制造业还处于落后水平,再加上香港本地市场太小,马宝基的眼镜只能出口到经济相对落后的越南南方市场,利润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