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富豪必备的十大素质
7359800000013

第13章 强烈的冒险天性(2)

“大陆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二战”后第一次大移民潮。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地产建筑商们焦头烂额,一筹莫展。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更是忧心忡忡。他不断听广播、看报纸,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作为资产者,最关注的莫过于“大陆会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在香港推行大陆的共产主义制度。”

“不可能!大陆若想武力收复香港,早在1949年就可趁解放广州之际一举收复,何必等到现在?香港是大陆对外贸易的惟一通道,保留香港现状,实际上对大陆大有好处。大陆并不希望香港局势动乱。”

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嘉诚,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这次战后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1969年。

李嘉诚逆同业之行而行,坚信乱极则治,否极泰来。大规模移民潮虽渐息,而移居海外的业主,仍急于把未脱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厂房贱价卖出去。李嘉诚认为这是拓展的最好时机,他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注进地产。他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

不少朋友为李嘉诚的“冒险行动”捏一把汗;同业的有些地产商,正等着看李嘉诚的笑话。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道转旺。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只有李嘉诚自己清楚他的惊人之举,是否含有赌博成分。他是这场地产大灾难中的大赢家,但绝非投机家。

70年代初,李嘉诚已拥有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租金收入为390万港元。应该说,在这场夹杂着政治背景和人为因素的房地产大灾难中,前景有较大的或然成分而难以绝对准确地预测。这样说来,李嘉诚的决策胜券在握是不现实的。李嘉诚的行为是带着冒险性的,说是赌博也未尝不可。但是,李嘉诚的冒险是建立在对形势的密切关注和精确分析之上的,李嘉诚绝非投机家。

李嘉诚在科学判断之上冒险的胆识值得我们借鉴。他将整个地产市道的灾难变成了自己的机遇。

35.与胆小者绝缘

胆小的人,好吹嘘,事情一来撒脚就跑,如果想成功,就要与这种人绝缘。如果你身旁的人都是胆小者,你也会变得胆小,缺乏勇气,不敢冒险。

比如说,当我们面对一项投资计划时,尤其是对第一次投资的人来说,往往非常谨慎,没有勇气去面对风险,这一方面是基于个人的性格,但身边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身边的胆小者。

所谓勇气就是动手去做。它的反面是什么事都不做,把自己隐藏起来。那并不是害怕。有勇气的人也会害怕,但是他会克服恐惧,向不确定的世界迈进。那些不能克服恐惧的胆小者,无法引起我们的同情与怜悯,只能令人蔑视。

胆小的人有数种类型,这些人的内心深处有共通点。第一是吹嘘。没有任何危险、不需下决断的时候,胆小的人就装作很有自信的样子。他对自己的成功引以为傲,将自己的成功说得很夸张,不断夸示自己的力量与权势。连有知识、精明的人都经常被他欺骗。

可是,当需要勇气付诸行动的时候,他拔腿就跑,躲藏起来,然后说他遇到种种的困难。例如,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有人设计陷害他等等。过分扭曲现实,编织出我们从未听过的虚构世界。

当必须谈论某件事的时候,他绝对不会把话说清楚。他一一列举自己的成功与价值,并说事情做不好是某人造成的。他毫不在乎地批评自己的父亲、儿子和最要好的朋友。无论事态如何发展,他只想到自己失败时的脱身之道,以及如何确保自己的声望。

胆小的人不信守承诺。他很爽快地答应你,之后就不闻不问。若要求他说明,他会列举无数的障碍和可怕的困难,接着会说:“唉呀,我已经尽全力了,你根本无法想像……”他继续解释,直到我们觉得给他惹了那么多麻烦而深感抱歉为止。在他面前,我们总是借方,不可能是贷方。因为胆小者身上有这么多的缺点,所以在创富的道路上,应尽量避开他们。

与胆小的人相反的人就是那些勇于冒险的人,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学习到冒险精神。在这类人的眼中,人生的本质及构造,即是企划,也是冒险。我们有时会感到不确定,但除了期待与切实地去做,别无他法。而这些勇敢冒险的人,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能为自己投下致胜的一注。

冒险是每个人无注逃避的生存法则。

任何投资计划起初也只是空想、梦想。我们必须在心中重新构筑现实的所有方面,做出一切必需的选择,这样才能让投资计划实现。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预测所有行动可能会碰到的风险与陷阱。

在出现状况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斗志高昂,仔细检讨是否做错了什么?是否忽略了重要的细节?是否因过于紧张而丧失客观?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勇敢地去做?

36.敢做吃第一只螃蟹的人

走近富豪,我们发现,冒险精神几乎已经成了每个财富故事里必不可少的英雄的宝剑,也许是有意识狂赌未来,期待更大的收益(因为收获总是与风险成正比),也许只是命运的车轮迫使这些财富英雄不得不挑战极限。几乎可以这样认为,冒险精神已经融入了这些富豪们的血液。他们就像丛林中的豹子,一有机会,就会窜出去,一拼到底。

2002年《中国大陆百富榜》上名列第42位的黄巧灵认为,他成功的每一步都与一个品质有关,那就是冒险精神。黄巧灵不止一次告诫年轻人:做可能而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成功的可能最大。

对于自己的冒险经历,黄巧灵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在宋城这个项目上“舌战群儒”的故事。宋城项目的创意很别具一格,黄巧灵想要做的事情是在杭州把描绘宋朝文明的绘画巨著《清明上河图》复制出来,做成一个主题公园,做成一门生意。他认为,如果他的这个项目在杭州成功,这个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的巨大的旅游资源将会给他带来滚滚的利润。不过,黄巧灵虽然对宋城这个项目很有信心,但他还是承认,这一把他赌得很大。

在宋城的建设过程中,见惯了杭州大量文物真迹的专家们曾提出很多异议。有人认为这个项目本地人不会感兴趣,而外地人只认西湖,也不会感兴趣;也有人说这只能是一个大杂烩,不伦不类,太过俗气;还有人说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都很短,通常只有两三年,宋城的投资风险很大,几年之后就可能死掉。

的确,杭州以西湖为中心的旅游格局由来已久,要一下子改变人们积习上千年的思维定势绝非易事。而当时正是“主题公园”在中国出现信任危机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末,新加坡“西游记主题公园”的成功运营,在我国一度产生示范效应,国内各种人造景观遍地开花,90年代初达到顶峰。因为粗制滥造,重复建设,缺乏主题、创意和个性,这些起点低,追求短期效益的人造景观(其实不能叫主题公园),很快挥霍了人们的热情,迅速走向衰败。第一轮主题公园的失败可以用尸骨遍野来形容,3000多亿元资金被深套其中,惨不忍睹。

但黄巧灵认为,说人造景观是“假古董”,显然有失公允。故宫、六和塔都是人造景观,但由于它们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依然能叫人常看常新;雷峰塔已倒掉七十余年,但它依然耸立在人们心中,现在重建完成,立刻就是一个热门景点。在仔细分析之后,黄巧灵发现,之所以大家觉得杭州不需要主题公园,是因为杭州的自然造化和祖宗遗存太过丰盛,建大规模主题公园成了冷门。而从杭州景区形态来看,西湖外围的高品位人文景观,无论从空间布局还是产品形态上,都可以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如果谁能打开这扇 “冷门”,说不定“死胡同”就是一个阿里巴巴山洞。

另外黄巧灵认为1994年前的杭州是西湖一统天下。当时,杭州以观光为主的传统旅游方式已渐露疲态。几年间,杭州从中国旅游的前三位下降到第五位,以前杭州游客的人均滞留时间为26天,到1994年,1995年降为12天,甚至更少。西湖之于杭州的联系太密切了,两者之间几乎可以划等号,这既是杭州之幸,也是杭州之悲。因为杭州旅游被限制在山水风光的传统观光旅游圈子里,跳不出来。此时,新的旅游休闲产品形态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黄巧灵决定冒险了。结果,宋城一炮而红,当年接待游客达100多万人,旅游收入达4000多万元。这个数字跌破无数眼镜。

黄巧灵自认这是他最成功的一次冒险,但却不是最后一次,他觉得成功与冒险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黄巧灵总是满腔勇气,满腔热情地去吃第一只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