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蒙学故事(上册)
7358500000016

第16章 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的故事(3)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同窗好友来拜访,发现他的饮食条件很差,就让人送了些美味佳肴过来。过了几天,这位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非常吃惊地发现,上次送来的鸡鸭鱼肉都发霉了,范仲淹连筷子都没动一下。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着解释说:“你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不能安心读书。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可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对他肃然起敬。

范仲淹就是一个这样勤俭的人,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精神,他才能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从而取得辉煌的成就。

先生点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养成了奢侈的生活习惯再想返璞归真,就是难上加难。范仲淹深深懂得其中的道理,因而拒绝了朋友的资助。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拒绝诱惑,努力养成节俭的习惯。

知识拓展:

宋代四大书院

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起于唐,盛于宋。传统书院主要以讲学研修、藏书出版、接待访学等为重要功能。宋代四大书院分别为: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

入地的“司马”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被认为是中国人必读的历史经典。司马光其人也值得后人学习,他曾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训俭示康》告诫儿子厉行节俭。

宋仁宗临终前曾留下遗诏,要赏赐司马光等大臣一批金银财宝。司马光领衔上书,陈述国家穷困,不愿受赏,但几次都未被批准,最后他将赏赐自己的财宝交给谏院,充作公费。

司马光在洛阳任职时,曾买地修筑了一所集居住、读书、游览为一体的“独乐园”,那里环境幽雅,他非常满意。但当皇帝的使臣到这所宅院向他问政时,不禁为这低矮的瓦房、简单的陈设惊讶不已,他不能相信名扬天下的“司马相公”会这样寒酸!

独乐园的房间低矮,空间狭小,夏天闷热难耐,影响著书;冬天又舍不得生火炉,拜访的客人都冷得受不了。为解决这个问题,司马光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房间里挖了一个大深坑,修成一间冬暖夏凉的地下室。那些比司马光品级低、俸禄少的官员的府邸都是越盖越高,以至于欧阳修做诗讽刺“主人起楼何太高,欲夸富力压群豪”,而司马光却在挖地窖。民间因此有了“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的谚语。司马光在给儿子的《训俭示康》中这样写道:“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司马光的妻子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最后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司马光一生清廉简朴,他勤俭节约的美德就连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

先生点评:

勤俭不仅是一种美德。任何事物都是来之不易的,如果轻易浪费,则是在糟蹋他人的劳动成果,是一种对他人不尊重的行为;勤俭节约,则会让他人对你生出崇敬之情。

知识拓展:

《训俭示康》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训诫他崇尚节俭的一篇家训。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司马光紧紧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司马光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并大力提倡,反对奢侈腐化,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官僚阶级造成的奢靡的流俗中,无疑是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即使在今天看来,司马光的见解和主张,也是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的。

苏轼“俭诫”

苏轼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作品自问世后,就被一代代传诵,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句。此外,他在书画方面也颇有建树。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生活上却很节俭。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苏轼被贬官到偏远地区。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定:每顿饭只能有一个菜,如有客人来,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能再多。如果朋友请客吃饭,他也要事先告诉对方不许铺张,否则就不去。

有一次,一位与苏轼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偶然见到他,十分高兴,于是邀请苏轼去吃饭。苏轼告诉他,千万不可太铺张,大家都是老朋友,在一起边吃些简餐边叙旧就够了。

苏轼去了那人家里,却发现满桌子都是山珍海味,于是很不客气地说:“看来老兄并不真正了解我,我一贯主张节约,你的酒席备得这样丰盛,看来根本不是接待我的,我告辞了。”说完转身就走。

老友急忙解释说:“今天是个例外,一来你我偶然重逢,应该好好庆贺一番;二来如果我安排得太寒酸,也对你朝廷命官的身份不尊重啊。”

苏轼回答说:“朋友相聚,就应该彼此随便。再说我在朝为官,并不意味着可以铺张,相反,官位越高越应该节俭自律!”

苏轼不但自己俭朴,也经常劝诫自己的亲人要节俭。他有个正在做高官的远亲,生活非常奢华,单是起居时的“小洗面”,就要有两个人专门伺候;若是“大洗面”,要增到五人;如果是“大澡浴”,就要有九个人服侍,并且“澡浴”以后还要用名贵药膏擦身,用异香熏烤衣服。

有一次,这位远亲写信给苏轼不厌其烦地夸耀自己的“养身之道”。苏轼看后,回信时只写了一个字:“俭。”他希望这位远亲在“俭”字面前能够自省,改掉奢华的恶习。

先生点评:

诸葛亮在《诫子篇》中曾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个人必须首先要懂得勤俭,学会控制自己的不当欲望,才能德行高贵,名声优良。

知识拓展:

全才苏轼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词人。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勤俭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明朝万历初年,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开始了一番雷厉风行的大胆改革。

张居正通过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裁减冗员,节省朝廷的俸禄开支。他还通过各种途径削减朝廷的军费开支:一方面与鞑靼人修好,通贡互市,保持边境安定,减少战争费用;另一方面大量削减抚赏开支。到万历二年(1574年),北边三镇两年中只花销了万余两银子,省了一百多万两。

裁减冗员之后留下来的官员也得节省开支,皇帝也不例外。万历七年(1579年),宋神宗向户部索要十万两银子,以备光禄寺御膳之用。张居正上疏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出,万一边疆有事,一时难以支付,希望皇帝能节省“一切无益之费”。后来,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仅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全部列入非开支名单。在张居正的坚持下,皇帝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节省服御费用。看到皇帝都如此节省,朝廷的官员也不敢懈怠。

张居正自己更不例外。纂修先皇实录,照规矩得吃喝,张居正提出反对意见,毕竟一场宴会就得花掉不少银两。张居正对家属也严格要求:儿子回江陵应试,他吩咐儿子自己雇车;父亲生日,他让仆人带着寿礼,骑驴回乡祝寿。万历八年(1580年),次弟张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张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得以身作则。

先生点评: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就是告诫我们要杜绝奢侈浪费,培养节约的美德。节俭不仅是积累财富的一块基石,也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本。节俭不仅适用于财富的积累,也适用于我们人生当中的每一件事。

知识拓展:

万历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文臣,内阁首辅,因其辅佐皇帝治国有效,具有重大历史功绩。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以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