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致命的败局:企业绝境案例研究
7357100000007

第7章 企业战略管理失误(6)

瀛海威实际上是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它的成长为后继者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经验,这一点连瀛海威的后任以及中兴发的股东们都不得不承认。那时没有人知道互联网是什么,更没有人提供风险投资,张树新自己形容它“没能嫁一个好婆家”,但是,凭借着700万元的注册资金,瀛海威开始了蹒跚学步,描绘出了一幅互联网发展的未来前景图。

但是,瀛海威的出现确实是生不逢时。当时由于中国社会环境和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使张树新和瀛海威的发展面临障碍,像个早产儿一样先天不足。张树新自己描述说,在1994年底到1995年初之间,他们走入Internet行业是一种不幸,也可以说很有幸。作为最早在中国做Internet的一群人,他们遭遇了Internet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或许是张树新学者兼记者的出身决定了瀛海威的命运,有人认为,尽管瀛海威在当时确实存在政策和环境上的障碍,但是,瀛海威自身的管理也没有能够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一位曾经与瀛海威有过合作的企业家总结出瀛海威发展的三大局限:第一,过于强大的宣传攻势给人一种错觉,瀛海威更像是一个为了宣传而树立起来的形象,缺少实际内容。第二,作为管理者,张树新像一位宏观战略上的韬略家,而难见其针对市场发展的管理策略。第三,由于瀛海威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实验品。因此,张树新在瀛海威的结局是一种必然。对于张树新来说,瀛海威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商海沉浮无疑是对其张扬人性的考验和历练。当年,面对“淡出”她曾表示,“我把瀛海威看成是自己的一段职业经历。直到今天,任何人也不能认定这个公司就没有未来,在其中我们一群人通过它获得了一个舞台和价值空间;其次,我们做这件事情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当时很真诚地说,我感谢所有支持过瀛海威的人包括它的投资人,它给了我们舞台,但这当然不等同于我认同他们的观点;其三,通过它,我们被带进了Internet行业并且可以终生从事这一工作。在这一点上,每一个人都应该心怀感激。”她还说:“必须承认,作为一个商业试验,瀛海威成功与否今天评价还为时过早。有一组数据使我非常惊讶:到1997年,中国电信169加163总投资是130个亿,1997年底其用户的真实数是15万,而瀛海威当时的用户数是4万人,只用了不到一个亿的资金。但到了1998年中国电信一年间就增长了50多万人,恰恰在这一年,瀛海威在经济上陷入了最窘迫的境地,而这一事实又非常具有个性化,瀛海威的故事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故事。在瀛海威,我受过商场上的生死训练,有些因素无法控制,惟一的出路我只能选择走人。”

辅助案例一

恃名傲物,痛失王冠

——瑞士钟表业一度山穷水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全世界90%的手表产自瑞士。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瑞士手表仍然能占据全世界手表产量的40%。但是,在1974至1979年间,它的手表产量从8 400万只下降到6 000万只,从业人员从8万人减少到5万人。其中,仅1978年就有172家手表厂因此关闭。如果说瑞士手表工业如此快速的衰落是世界工业史上罕见现象的话,那么日本电子手表业的迅猛崛起,则不过是日本式市场争霸战中又一成功的实例。

瑞士钟表制造业的举世成就提起瑞士,恐怕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地想到手表。的确,手表已成为瑞士的某种象征,这也是瑞士人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手表不仅为瑞士带来了无尽的商机,也为瑞士带来了莫大的荣誉。在世界钟表业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瑞士手表曾到达风光无限的顶峰;也曾滑落至衰退的低谷。靠着瑞士人那种精益求精、不落人后的性格,瑞士始终将钟表王国的桂冠牢牢地戴在自己的头上。瑞士钟表业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叶的日内瓦,制表业很快就风靡了日内瓦,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的手艺。到16世纪末,日内瓦制表业就以其质量闻名。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日内瓦制表艺人决定组织并规范他们的行业,并于1601年创建了日内瓦制表协会,成为世界首家钟表行业协会。当时,表厂已多达500多家,这迫使一些人移至人口较为稀少的城镇。日内瓦北部的汝拉山区逐渐成为制表艺人生活和生产的理想场所。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蒸汽火车铁路在英国诞生,随后,新建的铁路在欧洲及美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对于可携带的准确计时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大。铁路把各地连接在一起,同时也带来时间差异的问题,于是标准时区首先出现在美国,其后是欧洲直至全世界都设立了时区标准系统,从事国际贸易及经常旅行的人士,都提高了对时间的重视,对钟表的需求日益增加。1800年世界总产量达到2 500万只,其中瑞士钟表占了产量的2/3,超越了英国而领先于世界。19世纪,瑞士及美国的工厂已使用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手表。美国的Waltham钟表公司是其中的代表者,他们成为采用先进而精密的机械制造钟表技术的先驱。美国钟表高水准的成就甚至引起瑞士同行业的妒忌,但最终瑞士还是以其更精密、更先进的机械及技术、富于经验的设计师及工人击败了美国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瑞士的制表技术提供了多样化的功能及设计款式。瑞士制表商决心走向改革创新之路,提高产品档次,对技术精益求精。到了20世纪初,瑞士已经是世界钟表业的领头羊。这时腕表开始流行,并逐渐取代怀表的地位。瑞士政府和企业在技术上的苦心追求是有巨大成绩的。1924年,瑞士制出了电子表模型,战后瑞士又首创日历表和双日历表。1953年,瑞士的一位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只音叉手表,这种手表每秒摆动数百次,因而精确度进一步提高。1959年,瑞士埃勃什公司发明了第一只摆轮游丝式电子表,这标志着第一代电子表的问世,也标志着世界钟表技术进入了新的研究领域。技术的不断革新也必然带来市场的开拓,到20世纪六十年代,瑞士钟表业进入鼎盛时期,拥有1 000多家钟表企业,十几万钟表工人,年产各类钟表1亿只左右,产值40多亿瑞士法郎,行销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也多在50%~80%之间,个别年份竟高达90%,20世纪七十年代前期也保持着40%以上。钟表业的成就给瑞士带来了极大的荣誉,也是瑞士人最引以为豪的成就。美国电动手表的思路启发了瑞士人,瑞士钟表公司都在这方面投入了人力财力进行研究开发。1953年瑞士人发明音叉电子表,这是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加工结合的初步尝试。这种新颖结构的出现被认为是手表结构的一次革命,它优异的走时精度也曾轰动一时。但是这种表的零件加工要求和装配调整工艺比机械表难度更大,所以这种技术一时难以推广。但瑞士很快又研制出了摆轮式电子手表,它是在1959年由埃勃什公司研制成功的,它的成功依赖于瑞士生产摆轮游丝电子表的成熟经验和精湛技艺。这种表虽然走时精确度高于一般的自动表,但却没有音叉手表那样的精确性,不过瑞士人对此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这种表的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比高级机械表简化1/3,成本也就有所下降。瑞士将这种表投放市场后,曾在欧洲流行一时。1959年,瑞士一位名叫赫泰尔·马克斯的钟表工程师发表文章,指出轰动理论界的观点:石英钟表将是未来钟表业的主流。文章全面地阐述了石英的特性以及其应用于钟表工业的可能性,引起各方的注意。事实上,早在1930年,世界上就有第一台石英钟问世了,但由于该篇文章继而指出,石英表还将成为手表业的主流,这就让钟表业厂商们大为吃惊。然而很快这阵喧闹就平息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赞美之辞,已经使瑞士钟表商坠入云里雾中了。主流也罢,支流也罢,瑞士人相信他们都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只有他们才能掌握并改变世界钟表业的前途,而其他各国只有随波逐流的份。就连瑞士政府也很快忘却了这场争议,它太相信自己独领风骚的钟表业了,因为这时瑞士钟表企业已经拥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石英钟表,更不用说王牌机械表了。

1970年代,太空及电脑科技带动了人们对高科技的兴趣,就像其他新兴的科技产品一样,石英科技开始主宰手表工业,人们开始厌烦机械手表需要每天去上发条,而工业界也有悲观的人士认为机械手表势将没落。结果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企业家开始察觉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些旧款的机械腕表逐渐地在市场上消失,一两年前不屑一顾的旧表已静躺在收藏家的保险箱里。但不为人知的事实是:消费市场正在自行调节,为机械手表的重临酝酿条件。以日本为代表的石英手表对瑞士手表工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很多人都认为瑞士钟表业已处于垂死挣扎的最后阶段。由于各国的钟表行业都转向电子计时技术,似乎只有瑞士钟表业没有搭上这班车,并感受到全面衰退的严重威胁。日本“精工舍”冲击瑞士钟表1881年,日本一位商人之子——服部金太郎在东京开设了一家钟表行“精工舍”,按当时美国的式样生产时钟。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精工舍”已发展成为大型企业——精工集团。20世纪60年代初,精工推出的“马贝尔”手表在日本国内钟表精确度竞赛中连续3年夺标,成为全日本最畅销的钟表之一。国内市场获得的巨大成功使精工集团信心倍增,开始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向老牌钟表王国瑞士挑战。精工集团不畏惧这个强劲的对手,它积极寻找对方的弱点,伺机发动攻势。就在这关键时刻,机遇偏向了精工。1960年,国际奥委会宣布1964年奥运会在日本东京举办。精工集团决心借此时机向瑞士名牌“欧米茄”挑战。“欧米茄”是享誉世界的老牌瑞士钟表,曾创下17次独占奥运会计时权的纪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精工集团秘密组成了一支干练的考察队伍奔赴当年的罗马奥运会。在罗马,精工的技术人员发现,奥运会简直是“欧米茄”产品的博览会,各类项目几乎都是在“欧米茄”的指针下决出胜负的,从大的时钟到裁判员手里的秒表,都是“欧米茄”的天下。仔细调查之后发现,所有“欧米茄”的计时装置,几乎都是机械式钟表,而石英钟表才有几只。这时考察队的技术人员不再有畏惧心理,当时精工集团已成功地开发出能赶上瑞士的超常精确度机械表,并且受到国际好评。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分析,确定了精工集团的水平已具备了和瑞士并驾齐驱的实力。精工集团从三个分公司内部调集技术精英组成计时装置开发组,目标是在4年后的奥运会上取代“欧米茄”。开发组的宗旨是“制造比罗马奥运会还要先进的计时装置”,三个分公司之间作了具体分工。经过一番周密的策划,决定由精工舍研制大型钟表和显示器;第二精工舍研制跑表;诹访精工舍多年来一直由59A计划小组来开发石英钟表,所以由它来负责研制东京奥运会的石英表,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59A计划小组不负众望,率先研制成功一只世界级的最新产品——石英表951二型。它重量为3公斤,平均日差02秒,裁判可以用一只手轻松地携带。而且两个干电池可以使用一年,同以前有一部小型卡车那么大的石英钟表相比,确实是一大进步。国际奥委会看过951二型的性能后,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

1963年1月,精工集团提交一份正式文件给奥委会:精工集团希望提供东京奥运会的跑表、大钟、精密计时器等设备,奥委会做出答复:请全面加以协助。终于,精工集团战胜了“欧米茄”,取得了奥运会计时权。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上,精工表大展风采,赢来各方赞誉,成为日本产品的代表。精工时代来临了。

1963年,日本精工要求参加瑞士的纽沙蒂尔天文台每年一度的钟表比赛,这是外国厂商第一次参加这个代表世界钟表最高水平的钟表比赛。以前,已经拥有一百多年悠久历史的纽沙蒂尔钟表比赛只是瑞士国内厂商之间的技术竞争。而日本企业的参赛,代表了世界钟表新兴力量的兴起,拉开了瑞士钟表业急速下滑的序幕。

比赛结果显示瑞士钟表依然占据一定的优势,囊括了前九名,日本精工的石英钟951排列第10、11、12名,这个结果令瑞士人感到满意。1964年在奥运会后精工第一次参加纽沙蒂尔天文台钟表大赛的机械表比赛,日本送来的机械表排名第144位,前几名都是由瑞士欧米茄获得。瑞士似乎摆脱了东京奥运会以来的阴影。

然而,在接下来1967年纽沙蒂尔天文台的钟表大赛中,日本精工一举夺走了石英钟比赛的前五名。机械表名列第四、五、七、八名,纽沙蒂尔天文台因为不能正视日本机械表优异表现的现实,决定对机械表比赛的结果不予公布,并且决定中断以后的比赛。瑞士政府召集全国各大钟表厂商研究对策,这次会议强调了对于石英钟表的精确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