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致命的败局:企业绝境案例研究
7357100000038

第38章 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失当(2)

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风险管理是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风险监测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循环动态过程,虽然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于风险的防范,但是内部控制并不等于风险管理本身。许多企业往往在实践中将二者等同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可以防止各种不当行为的发生,如假公济私、以权谋私、假造信息、贪污腐败、投资不当、只讲关系不讲原则等,认为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实施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其实不然,内部控制制度只能为现代企业提供合理的而不是绝对的保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限制不当事项的发生,但不能完全杜绝。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可能对所有的事项进行控制,它只需确保实现基本目标的内部控制。即便是建立了完善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科学而全面的风险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二者不能相混淆。对于发生概率大且控制成本低的风险,一定要尽可能地通过内部控制来防范它们的发生,而对于概率小或控制成本大的风险则需要加强管理、提高人员素质来降低风险的影响。

4.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道德自律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道德自律两者之间的评价要求、标准不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的是“必须”、“硬性的”规定,客观上规范着会计人员及其他当事人的工作行为;会计道德自律要求的是“应该”、“软性的”约束,是靠理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系的。但要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以落实,还必须依靠会计道德自律的力量。执行制度的是人不是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好坏与否,还取决于会计道德自律水准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道德是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保证。

5.传统内部控制方式与新型内部控制方式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会计技术手段全面更新,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准确性、效率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都被计算机这个新型内部控制方式轻而易举地所替代。但任何先进手段都是被人所指挥、所掌握,一些传统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仍有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仍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在采用新型内部控制手段时,要结合坚持传统有效的内部控制方式。否则,已经出现多起的利用高新技术和电脑舞弊犯罪之类的活动还会继续在我们身边发生。

6.企业内部控制层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人员、层次增加一成,从理论上讲,企业内部经济舞弊犯罪的可能性就减少一成,内控效果就会好一些。企业内部控制经过决策、授权、执行、审批、报账、记账、出纳、审核、复核、稽核等一系列层次(或人员),只要这些内控层次(或人员)守土有责,经济舞弊犯罪活动若想摆脱这一层层内控机制的监控,绝非易事。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仅仅过于追求企业内部控制的层次形式,企图以增加层次的“人海战术”来获得较好的内控效果,结果可能因此贻误“战机”,得不偿失。而应以高效、有用为出发点,合理设置内控层次(或人员),明确各个层次的职责权限,强化各相应层次的责任心,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用性和效率性。

如何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内部控制制度变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会计法》的基本要求,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对我国内控制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做一些调查研究。要想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那么就必须了解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基本上可用几句话来概括:国有企事业单位比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文字要求写得好,执行得不够好;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比国有小型企业的要好些;股份制单位、外资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内控制度比国有企业执行得好些。由于我国管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一定的内部管理经验,一般说来,都有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说基本业务内部管理都有章可循。但是,其突出的问题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循与不循、究与不究,一切以法人代表的意志为转移。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处于发展初期,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虽然一般没有国有企业搞得好,但他们的老板却自觉去实施内部控制。这是因为,他们的产权十分明晰!国有单位内控制度最薄弱的环节一是货币资金,二是采购业务。资金使用的随意性,采购业务中弄虚作假,吃“回扣”等现象较为严重。此外,由于国有小型企业及行政事业比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业务简单,运转环节少,因此,在内控制度建设上,普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一是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二是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三是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四是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化,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的不配备。由于存在以上四种情况,导致了企业内控制失控。造成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内部失控的成因有多种,可以概括如下:其一,产权不明晰,尤其是国有企业,公有(特别是国有)单位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加强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不明确;其二,缺乏法制制约,没有形成法制制约的大环境,因此,在一个单位也就很难形成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局面;其三,人员素质低。那些私心重、想“捞一把”的法人代表,以及某些员工法制观念淡薄,也有一些“老板”业务不懂内控制度为何物,当然谈不上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了。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信息产业已经发达的当今社会,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再生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下面,将就如何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1.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治理企业行为的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各层次、各环节应当科学安排、合理分工、相互协作,使内部控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主要为“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董事会职能失灵。针对这些情况,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措施。独立董事既不代表出资人,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能在公司战略、运作、资源、经营标准以及一些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因此独立董事在监督CEO和高级管理人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较之内部董事,这种监督会更加超然和有力,可使“内部人控制”现象在源头上得到遏制,实现董事会应有的控制职能。

2.兼顾外部制度与内部规范的统一

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都迫切需要建立统一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控制度,既要依照《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考虑它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又要充分认识各单位在组织结构、经营方式和规模以及管理需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考虑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因此有一般规定与特殊规定、总体控制与局部控制之分。财政部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使之上升到了法规的高度。当内部控制制度失控造成严重的外部影响时,可以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对企业进行控制。但是,由于企业之间差异很大,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应制定得过细,否则将不利于发挥企业管理的自主性;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只应是一个起到指导作用的框架,从不同角度为企业制定具体的内控制度提供一个“框架模型”。

3.构建公司立体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

从COSO委员会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内部控制是与企业经营过程结合在一起的。在经营过程中,一方面内部控制作为既定的标准,借以规范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监督活动对具体行为偏离标准时加以修正。因此,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不能仅仅从会计入手,应全面渗透到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组织体系,贯穿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始终。因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宗旨就是,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以及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从而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目标。而内部控制就是企业董事会及经理阶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

4.建立上市公司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披露

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披露,只是规定某些未强制披露,但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加以说明的事项,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角度来说,应该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披露,向社会公众声明企业的内部控制无重大缺失或存在哪些重大缺失等。这是由内部控制与会计报表的关系决定的,一方面,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决定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无或强弱;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披露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全面理解和定性分析会计报表,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制度的披露信息具有相关性的质量特征。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有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内部控制理论基本原则发生了根本变革。传统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控制的目的是要使一切都在管理人员的掌握之中,所有的企业经营活动都有条不紊地进行;要实现每一人和每一物在恰当的时候处在恰当的位置上。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不仅日益复杂,而且愈来愈不稳定,其变化不仅无法控制,而且难以预测;多样化的顾客需求和频繁变化的市场要求企业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及时调整。这些应对环境变化的适时调整是难以从历史经验中找到现成答案的。因此,未来的内部控制应着眼于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实行权变控制和分权控制。总之,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企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朱基总理2001年4月16日在考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指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制定“游戏规则”并按“游戏规则”办事,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不做假账”是每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研究内部控制(尤其内部会计控制),对于改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内部控制与管理失当的悲剧

——“野太阳”亚细亚饮恨中原

20世纪90年代初期诞生的亚细亚集团,曾以现代化的商业理念为河南大型零售商场的运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作为这一标志的郑州亚细亚商场与周围几家国有零售商场一起,演绎了一场红红火火、闻名全国的郑州商战,引发了全国商界对零售商业从营销策略到服务观念等的极大关注。亚细亚集团后来采取多种方式融资,一步步把商场推向全国各大中心城市。然而,1998年8月15日,曾经试图在中国建立“最大零售业连锁帝国”的郑州亚细亚商场却因债主堵门讨债,被迫停业半天。这个曾经引起国内新闻界广泛关注,被称为亚细亚现象的著名企业,在经历了将近十年的发展后,最终跌入了资不抵债的深渊。从1997年开始,郑州亚细亚集团的旗下企业纷纷出现问题,到1997年下半年,郑亚集团总负债615亿元,资产负债率168%。由于经营管理水平未能跟上企业快速扩张的步伐,设在各地的亚细亚零售商场相继关门。几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亚细亚集团便从昔日辉煌的顶峰匆匆滑落下来:效益猛降、债台高筑、官司缠身、集团瓦解。曾经照亮中国商界的那一轮“亚细亚”太阳陨落了,它那一抹残留的余晖给人们以深深的思索。

时至2001年8月12日上午10时,据河南当地媒体报道,郑州亚细亚“五彩”破产拍卖会在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大厅举行。年轻的女拍卖师开始宣读拍卖标的的有关情况,标的总计为88,97683平方米的房产和5232亩土地;起拍价为35亿元。当一切必备程序宣读完毕后,拍卖师宣告:因为只有一家单位报名竞拍,不合拍卖规定,拍卖会撤拍。在一片嘘声中,持续了3分钟的拍卖会结束了。台下瞠目结舌的众人还没缓过神来,高高悬挂的拍卖会的条幅已经降了下来……整个拍卖活动仅仅持续了3分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