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下)
73438700000003

第3章 《三国演义》

七、明朝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演义》,又有《三国志》、《三国志传》、《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三国英雄志传》、《三国全传》等多种名称,简称为《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

关于作者罗贯中的身世,历史上历来众说纷纭。可以确定的是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但长期居住在杭州,生活年代在14世纪30年代到14世纪末之间。罗贯中生活的元朝末年,统治者内部争权夺位,变乱不断,对外压榨百姓,施行苦役,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元朝的统治开始摇摇欲坠。终于在至正十一年(1351)爆发了红巾军起义,随后全国许多地方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起义的浪潮铺天盖地。“遭时多故”的罗贯中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东奔西走,投身到了反元的起义斗争当中。明朝建立以后,罗贯中便结束了政治生涯,转而从事文学创作。罗贯中一生的小说、戏曲创作非常丰富,除了《三国演义》之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但都经过了后人的改编和修改。他创作的杂剧有《风云会》、《蜚虎子》、《连环谏》三部,后两部都已经失传,流传下来的只有《风云会》。在众多的作品当中,《三国演义》代表了罗贯中创作的最高成就。

三国故事在三国后期,就开始在社会上流传。经过七八百年,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宋元话本戏曲和陈寿《三国志》及斐松之注等大量材料,结合他本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创造了这部“七实三虚”的长篇巨著《三国演义》。

黄巾起义是《三国演义》的序幕。黄巾起义不幸失败后,全国出现了封建统治阶级中各个地方势力争雄称霸、相互混乱的局面,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三国演义》反映了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各封建集团——特别是魏、蜀、吴三个集团之间的剧烈斗争,描写了各集团间的多种斗争方式。作者在描写各个封建集团相互斗争所采用的策略时,既揭示了他们玩弄的阴谋诡计,又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对于普及历史知识,无疑具有重大价值。

全书描写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从时局动乱、军阀纷争中崛起,一直到最后被西晋所灭的历史故事。

东汉末,全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起义,不久,起义被统治阶级的联合军事力量所扑灭,而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军阀豪强,彼此间又重新混战,为的是争夺地盘。不久,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掌权,被挤出权力中枢的宦官不甘失败,设法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了宦官,又被董卓赶走,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其时,司徒王允忧国心切,想出了一个“连环计”,用绝色女子貂蝉离间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的关系,然后与各路豪强联络,设计杀死董卓。董卓部将拥兵自重,又大杀王允及其同僚。随之,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先后割据混战。

在连年混战过程中,曹操、刘备、孙坚渐次崛起。先是曹操以“勤王”名义救援了溃败中的汉献帝,并强迫献帝迁都许昌,从此他就“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十一年的长期争战,他先后歼灭了袁绍、袁术等军阀,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

孙坚早在十七镇共讨董卓之时,便乘机移军长江中下游,攻取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孙权先后接管一切,实力日益增强。

刘备则先因兵败依附曹操,后又辗转依附荆州刺史刘表。在此期间,他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得到了一条有力的臂膀。其后,连续击败曹操部将的进攻,军事上有了起色,但局处一隅,没有可靠的根据地,整个形势还是不妙。

不久曹操挟战胜袁绍的余威,亲率大军南下,想要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人,进而一统天下。恰逢刘表病死,其子刘琮献荆州降操,战局急转直下,大大有利于曹操。曹操在这种形势面前,滋生了骄傲轻敌情绪。经过诸葛亮的反复游说,孙权、刘备决定联合,双方共同发动了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性的大战役——赤壁之战。赤壁一战,曹军几乎全军覆没,曹操只得统兵北还。大战过后,刘备又统兵攻占四川全境,取得了比较广阔的根据地。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从此形成。

此后若干年,三国展开了角逐争夺。当时据有荆襄九郡并两川之地的刘备,正发展壮大。但是,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孙权乘关羽忙于和曹兵交战之机,派兵袭占了关羽后方——荆州全境,关羽由此败死。未几,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建国号为“魏”。刘备闻讯,亦“继汉统”,正式建立蜀汉政权。为了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亲自统兵与孙权交战,结果为孙权手下大将陆逊所败,火烧连营七百里,全军丧亡殆尽,他自己也病死白帝城。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即位,一切依赖诸葛亮。不久孙权也正式称帝,建立了吴国。魏、蜀、吴三国仍连年争战。这期间,诸葛亮坚持联吴讨曹;先出兵七擒孟获,收服了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巩固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对魏作战。其间也有几次联合东吴共同伐魏,但因种种原因,终于未能消灭魏国。诸葛亮后来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军事统帅之职,也曾“九伐中原”,同样没有取得成功;而后主刘禅庸懦无能,朝政日益腐败,蜀汉国力日衰。吴魏之间的争战也各有胜败。

后来,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了晋国。晋武帝司马炎派兵攻占四川,姜维假降策反钟会不成而被杀,刘禅出降,蜀汉灭亡。孙权死后,继位的孙皓施政残暴,民心日背,晋派大军顺流东下,终于灭了东吴。至此,天下重新归于统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它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形象而深刻地描写了当时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和冲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广大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他们向往国家统一,拥护清明政治的强烈愿望。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笔法极为娴熟。作者善于在运用夸张、对比、烘托和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采用典型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形象已成为文学史上公认的典型。

《三国演义》达到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调的有机融合。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作者在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时候,并没有机械地照搬历史,而是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充分采用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更改时间、调换地点、添枝加叶、无中生有等艺术手段,对史实进行了一系列改造。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成就之高,堪称独步。小说共描写了大大小小战争上百次,在作者的大手笔下,可谓惊心动魄,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作者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原因,充分地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全书所叙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但作者围绕主线,全局在胸,精心安排,从而使整部小说前后连贯,脉络分明,布局严谨,构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艺术整体。对于一个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早期长篇小说而言,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三国演义》不仅代表了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而且与《水浒传》一起,形成了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座艺术高峰。其构思之雄伟,活动场面之广阔,人物形象之鲜明,艺术水准之高超,在古典小说中堪称无与伦比,既容纳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又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