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
73437000000009

第9章 流星雨

什么叫流星雨?流星雨,是指许许多多的流星一块儿从空中落入大气层,就和下雨一样,景象非常壮观。但这种宏伟的场面只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遇见一次。有关流星雨的记载,要数中国最早。据考古学家初步统计,中国古代有关流星雨的文字记录约有180多次。其中天琴座流星雨的记录大概有9次;英仙座的流星雨大概有12次;狮子座的流星雨大约有7次。这些记录,对现代的科学家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对流星雨的记载,见于中国古代的《竹书纪年》一书。书中写道:“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最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个记录是世界上最早对天琴座流星雨的记录。流星雨的出现,场面十分宏伟,相当动人。中国古代人们的记录也都很精彩。如南北朝时期的《宋书·天文志)中记载道:“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这个记录是中国古代的人在公元461年对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如实记载。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对英仙座流星雨的场面,也作了非常详细的记录,令人难以忘怀。唐朝时期的《新唐书·天文志》中这样记载道:唐玄宗“开元二年(714)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贯北极,小者不可胜数,天星尽摇,至曙乃止。”

此外,中国古代还对流星体坠落到地面变成陨石或者陨铁的现象有所研究。这一现象,中国也有详细记录。《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陨落地,则石也”的解释。在北宋时期的《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对陨石的成分有研究。书中写道:“治平元年(1064),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这段记录,说明那时沈括就已经注意到陨石的主要成分。而在欧洲,人们直到1803年之后,才知道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到地球上的残留部分。现在,在成都地质学院里,还陈列着一块最古老的陨石,大约是明朝时期坠落到地球上的,直到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才挖掘出,重达58.5千克。

中国古代对流星研究的文字记录,为现代的天文学家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珍贵的资料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