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艺术考古(下)
73434400000008

第8章 周原的宫殿建筑

周原在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北部,是周人的发祥地和灭商以前的政治中心,周王朝建立之后,这里仍是周人的大后方和根据地。公元前12世纪末或11世纪初周人首领古公亶父迁都此地,西周末年因西戎入侵而成废墟。近百年来,这里多有重要发现。已发掘的主要建筑基址有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西周大型建筑基址以及近年来在云塘和齐镇发现的建筑基址群。凤雏的甲组建筑基址坐落在东西宽32.5米、南北长达43.5米、高1.3米的夯土台基上,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各8间,并有回廊相连接,形成一座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形院落。前堂是这组建筑的主体,东西长17.2米,南北宽6.1米,台基上有排列整齐的柱洞,东西7行,南北4行,可知其面阔为6间,进深为3间。建筑物地面和墙壁以细泥掺沙和石灰涂抹,光洁坚硬。另外在基址中还附设有两条用陶管套接或用卵石砌筑的排水设施。凤雏的大型建筑基址覆盖着一层很厚的红烧土,表明是被火焚毁的。在扶风召陈村已经发掘出15个夯土建筑基址,这是一组规模不同、保存情况各异、建成时间也有早晚的建筑基址群。从出土的陶器来判断,约修建于西周中期,使用到西周的晚期。其中3号、5号、8号基址规模较大,保存也较好。3号夯土台基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现存高度0.73米,台基上东西有7排柱础,南北有5—6排柱础,并有两道隔墙,将房基分隔为3间。8号夯土台基略小,东西有8排柱础,间距2.5—3米,南北有4排柱础间距3米,台基周围有宽0.5—0.55米的卵石散水。召陈的建筑物屋顶大都用瓦覆盖。遗址中发现很多各式板瓦、筒瓦和半瓦当。这类大型建筑,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宅院,也有人认为是周人的宗庙或宫殿建筑。在云塘和齐镇发现的建筑基址群基本属于西周晚期。在云塘发掘区共发现建筑基址5座及围墙、“U”字形石子路等,是一组由多座建筑基址构成的“品”字形建筑群,保存完整。在齐镇已发掘了3座建筑基址。这两处西周建筑基址群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它们正处于周原遗址的中心区,从西向东处于凤雏和召陈建筑群之间。结构布局完整规范,在高台建筑技术、用瓦、散水、柱础建造等方面与凤雏和召陈建筑群有相似之处,但结构布局有很大不同,与文献中有关周代宗庙建筑和贵族礼仪活动的记载多有吻合,目前考古工作仍在继续之中。

周原先周遗存的发现为探索先周文化的起源提供了资料。西周建筑基址的发现为寻找早周都城提供了线索,对系统解决西周宫室制度等方面的学术问题提供了实物证据,填补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