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艺术考古(下)
73434400000006

第6章 以里坊为特色的隋唐都城

隋唐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辉煌时期。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隋文帝杨坚命宰相高颎等总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营造,定名为“大兴城”。当时面积83.1平方公里,是现存的明清西安城的7倍。

隋大兴、唐长安城由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城市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外郭城又称罗城,呈长方形,周长36.7公里。城墙全用夯土版筑,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并行的城壕。外郭城每面有三个城门,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5个门道之外,其余各门均为3个门道。明德门是南面正门,北对皇城的朱雀门和宫城的承天门,位于长安城的中轴线上,规模宏大壮观。

宫城平面呈长方形,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南连皇城,北接禁苑,周长约8.6公里。宫城中部为太极宫(隋名大兴宫),其正殿名“太极殿”(隋名大兴殿),是皇帝的正衙,位于宫殿区的南部;宫城东部为太子所居“东宫”;宫城西部为掖庭宫,是宫女居处,东西宽702.5米。据记载掖庭宫之北有太仓,南有内侍省。唐太宗时又在太极宫东北禁苑内修建大明宫。玄宗时则在郭城东城另置兴庆宫。

皇城也称为子城,位于宫城南,北与宫城相接,中隔横街,无北墙。东西两墙与宫城的东西墙相接。平面也呈长方形,周长9.2公里。据文献记载,皇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街5条“皆广百步”。各街之间设置有中央官署及其附属机构。

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其中通南面3门及东西6门的6条街,是主干大道。尤其是明德门内的南北大街——朱雀街宽达150~155米!这样宏伟的大街在古今世界都城中,是绝无仅有的。各街路面均起拱,两侧建有排水沟。

坊是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内的道路纵横交错,将城区划分为110个坊(隋炀帝时称为里)。里坊大小不一,小坊一里见方,大方则倍之。四周筑有高厚的坊墙,有的小坊设二门,有的设四门。坊内有东西横街或十字街,还有许多小巷——称为“曲”。

皇城的东南和西南方向有作为商业区的东、西二市。城东南隅有风景游览场所芙蓉园和曲江池。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中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为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其总体规划设计上遵从中轴对称原则,加上结构严谨,区划整齐,是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布局的发展和完善。但在宫城南面另筑皇城是从隋筑大兴城开始的,将宫城与其他区域隔离,从而加强了宫城的防卫。该城在规划设计上还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的条件,如:都城的东部有所谓的“六坡”的岗阜高地横贯城内,为了达到控制各坊的政治目的,在这些高地上布置官衙、王府、和寺院、道观等建筑,除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之外,还增强了城市的立体感。此外,风景区芙蓉园、曲江池也与都城结合为一体,不仅美化了城市,而且也提供游览之处,实为古代城市规划中一大创举。

该城在我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临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尤其是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深受其影响,典型的如渤海上京龙泉府城的规划,即仿效了长安设计;临近国家也是如此,如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就连宫殿、门等的名称也直接袭用长安城的称谓。因此,了解和研究隋大兴唐长安城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