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明之旅·创造发展卷
73416300000003

第3章 非洲文明

吉萨大金字塔

世界公认的七大奇迹,首推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大金字塔。吉萨是埃及吉萨省首府,为旅游胜地,位于尼罗河下游西岸、开罗西南约六千米处,与开罗隔河相望,有大桥相连,人口150.9万,自古以来,以金字塔著称于世。城西南10千米处利比亚沙漠中有著名的吉萨金字塔群、狮身人面像和大理石陵庙等古迹。最北的胡夫金字塔最大,原高146.6米,基底边长230米,现在高度己蚀落为137米。中间为哈夫拉金字塔,南面是孟卡夫拉金字塔。它们是全国约80座金字塔中最雄伟的建筑,修建于埃及第四王朝时期。

漫话金字塔

一般说法认为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古埃及法老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幻想成为永久的统治者,在生前就为自己建造陵墓。到目前为止,开罗附近的尼罗河两岸,尚存70余座金字塔。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组成的长方形坟墓中,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他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方形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57米高的六级梯形金字塔——这就是人们现在所看到的第三王朝法老左塞王的六层金字塔。

建金字塔之风在第三王朝法老时扩大,到第四王朝时,法老更加骄纵无度,不计代价地兴起造墓之风,于是便出现了吉萨三大金字塔。第五王朝是由太阳神的祭司长建立的。由于人民的激烈反对和法老财力的拮据,第五王朝建造金字塔的规模显然缩小了。第六王朝以后,地方势力抬头,各州州长纷纷自立,法老的中央集权有名无实。古王国的统一局面逐渐陷于分裂瓦解,金字塔之风也由此衰弱。

所有金字塔的基座都为正方形,四面大致呈四个相等的三角形,远望如同汉字的“金字”,所以汉语译作“金字塔”。专家认为,金字塔的建造与古埃及人信仰太阳神有关。古王国时期,太阳神已被奉为埃及的国神,法老被认为是“太阳神主子”。金字塔铭文里称:“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凌空升天。”这句话表明法老希望死后回归太阳神之界。吉萨的大金字塔是由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于公元前2500年下令建造的。第二座金字塔以及狮身人面像则是在后来的法老卡夫拉统治时期建造的。卡夫拉的儿子,后一任法老又下令建造了第三座金字塔以及那些小金字塔。每座金字塔的东墙外都建有一个专门用作丧葬之用的神殿,有一条小路从这里倾斜而下,一直延伸到位于尼罗河边的一个神殿门前。那些死去的法老在通过船只运到尼罗河岸边后,正是经过这条小路开始他们最后一段旅途的。吉萨的古建筑群是一个连贯的整体,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神化那些死去的法老或达官贵族以及死亡本身。这个古建筑群的部分遗迹现在还在不断的发现之中。

大金字塔内部探秘

自古以来,人们就传说大金字塔内有许多财宝,但因不知入口在何处,以前谁也没能进到金字塔里面。据记载,最早进入大金字塔的是埃及的哈里发阿尔玛蒙,时间是公元820年。阿尔玛蒙命人采用爆破石材的办法开出通道进入大金字塔。在挖掘途中,他们偶然发现了原有通道,从而勘察到内部的一些构造。遗憾的是,当他们辛辛苦苦走到“王室”时,却只看见一口空石棺,阿尔玛蒙梦想得到的天体图和财宝等一件也没有。

1682年,英国人约翰·格里普斯对大金字塔进行了测量,并计算了堆垒起来的石块的总重量。1765年,英国人纳萨涅尔·戴维逊注意到在王室说话时回声有异样,结果他发现王室的上面还有空间。这就是现在称之为“减重室”的结构。不久,意大利人卡维格里亚在塔身内开通了竖井,随后。英国军官哈瓦德·怀斯对大金字塔内部做了进一步调查。1839年,在“减重室”发现了有关胡夫法老的古文字资料。1880年,被称为“考古学之父”的英国人弗林达斯·匹特里对大金字塔进行了测量,所测得的数据与今天人们掌握的数值非常近似。1986年,法国建筑学家提出大金字塔内还有未知空间,引起了一场大轰动。无论在哪个时代,大金字塔之谜都强烈地吸引着人们。

站在胡夫大金字塔北侧的正面,从顶部往下看,可看到观光客的出入口,那就是阿尔玛蒙打开的隧道入口。走进阿尔玛蒙打开的隧道,不久便可来到原有的通道。再往前行,是一条爬坡向上的通道,那里有三块重约5吨的花岗岩挡住去路。当年,阿尔玛蒙一行来到这里无法通过,只好另开通道迂回前进。上升通道通向一条大长廊,大长廊两侧等间隔地开着用途不明的洞。大长廊一直可通到“休息室”,那里有个落石装置,把它拉开,便是王室。王室上方则有被称作“减重室”的五层房屋。塔内另有一条与上升通道同样坡度的“下降通道”。它在倾斜下降大约97米之后,变为水平方向,并到达地下室。这是个尚未完工的房间,位于地下30米处,大约在金字塔顶端的正下方。

太阳船

1954年5月,考古队的玛尔·玛拉赫在大金字塔附近发现了最古老的大木船。在对大金字塔进行除沙作业时,他偶然发现一个用石灰岩盖盖着的长31米、深3.5米的凹坑,里面藏着拆散了的船的构件。经历了13年多的岁月,考古学家们复原了一艘全长43米的大船,上面有胡夫的继任者杰多弗拉的名字,因此人们认为这艘船是杰多弗拉为其先王胡夫而埋葬的。因为在古埃及,人们相信国王死后会变成太阳神,灵魂则乘船飞往天空。

金字塔建材之谜

据研究,胡夫金字塔共用了约220万块巨石。每块石头都有一人多高,约2.5吨重。人们一直存在种种疑问:这些石块是怎样开采、运送的,又是怎样堆砌的呢?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拥有世界上所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建筑师也很难完成如此艰巨的工作。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附近数百千米范围内竟然难以找到类似的石头。

不久以前,科学家约瑟·大卫杜维斯提出了他惊人的见解: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认真研究了巨石的构造。他根据化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字塔上的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浇筑混凝上。由于这种混合物凝固硬结得十分好,所以人们难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头的差别。此外,大卫杜维斯还提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佐证:在石头中他发现了一缕约2.5厘米长的人发,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工人在操作时不慎将这缕头发掉进了混凝土中,保存至今。一些科学家认为,鉴于现代考古研究已证实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知道如何制作混凝土,所以大卫杜维斯的论断颇为可信。

建造金字塔的目的之疑

对许多人来说,建造金字塔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上也写道:金字塔是埃及法老之墓。是的,通常的说法就是这样,可是,如果进一步究其根据,回答不外乎以下两点:距今大约2500年以前,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当时埃及人的说法,写下了“金字塔是王墓”这样的话语;在吉萨大金字塔等建筑物中,有被认为是石棺的石箱。然而,希罗多德写下的话只是传言,而且在金字塔的那些石箱中,也从未发现过一具木乃伊。因此,细究起来,说金字塔是墓的根据不太有力,相反,否定金字塔是墓的材料却有很多。有人认为墓既然是埋葬尸体的场所,不可能不在地下;在所谓的石棺里,不要说完整的木乃伊,就连绷带和木乃伊的碎片也没有,这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在纸莎苹纸和碑文等记载中,没有能说明金字塔是墓的文字,这也是极大的疑点。总之,否定的意见非常有力。金字塔是王墓的说法在这些否定的意见面前显得软弱无力。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虽然有学者认为,金字塔只是起到埋葬设施的作用,不是墓。但是研究古埃及的考古学家却一直不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近20年来,一些学者一直在寻找金字塔时代各王的真墓,认为一切都要从那里开始。

金字塔神力说

有关金字塔神力的发现,可追溯至20世纪初。热衷于超自然科学的法国人安东尼·博维于1930年前往埃及,在参观了吉萨金字塔群落后,他提出大金字塔的形状非同一般,由此又为金字塔神秘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博维热衷于“感觉辐射”的造型研究,这项技术的基本概念就是说物体会辐射某种能量。当博维在大金字塔参观时,进入王室的他,不经意地往当成垃圾箱的罐子一看,发现里面竟放着猫和老鼠的尸体。当时他想,这些动物大概是在金字塔内迷路,无法走出而死亡,然后被丢在垃圾罐中的吧。可是,他随即又注意到有些奇怪的事,因为尽管墓室中非常潮湿,但尸体却未腐烂,这么说来,这些动物不就和木乃伊一样干透了吗?且墓室中岂不是具有能够使物质脱水之力吗?博维认为,这种现象应该是和大金字塔的几何学图形有关。他在回国后就立即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底边0.9米的大金字塔的模型,并将其四个方位配合上东西南北的方向,再将猫的尸体放在与墓室位置相同的距底部三分之一的高度之处。结果他发现,过了数日,猫的尸体竟然没有腐烂。接着,他又用肉片及蛋等等加以实验,结果确认不论放入什么东西全都不会腐烂。最后,他得出一种假设,或称为一个定理:来自太阳的宇宙微波,通过聚集于塔内的地球磁场,活跃了模型内的震荡波,使内部的物体“脱水”而不腐。这种特性不局限于胡夫金字塔模型,其他形状和大小的金字塔模型也能对物体产生同样的作用。金字塔这种神奇的力量是否早已被古埃及人所认识?修建金字塔是为利用这种神力吗?往事逾数千年,已无人能答了。

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史话

吉萨的狮身人面像,是埃及最杰出的建筑之一。虽然它在高大的金字塔前显得矮小,但最初它高达20米,长度则超过72米。狮身人面像是将古埃及君主头部的形象与强;壮的狮身形象组合而成的。其头部象征着智慧,而狮身本身与太阳的象征有关联。虽然在后来的埃及艺术建筑中,狮身人面像很普遍,但是到目前为止,吉萨的狮身人面像无疑仍是它们当中最早也是最大的一座。

古希腊人认为“狮身人面”这个字源于一个希腊字“sphingein”,意指“勒死”,但真正的字源有可能是埃及文“shesep ankh”,意指“活生生的形象”,该词专用来指建筑,偶尔也指狮身人面像这座雕像。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通常是狮身、人头,常戴着皇家头饰,如奈姆斯头巾。据推论,狮和人结合在一起原是象征国王与太阳神的结合。埃及狮身人面像与希腊狮身人面像的主要差别在于,最早的埃及狮身人面像一直是男性,一直到中王国时期才出现女性,也开始出现首批带翅膀的狮身人面像。

吉萨的狮身人面像的材料,是从吉萨高原的岩石上挖掘出来的。它可能是古帝国第四王朝统治者卡夫拉统治期间修建的,因为其位置与这一时期修建的金字塔铺道以及谷中的神庙都很接近。虽然最近有人认为,狮身人面像上的风化情况表明,它比那些金字塔要早了几千年。

几个世纪以来,虽然人们曾不断为狮身人面像清除积沙,但它却几乎完全掩埋于沙丘之下。新王国时期,狮身人面像就等于是太阳神,也许是因为狮身人面像巨大的头部看来就像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狮身人面像前面有一座未完成的神庙,神庙和狮身人面像是用同一块岩石修建的。神庙可能是为膜拜太阳神的三个形态而建:早晨的克皮里、正午的瑞,黄昏的阿图。

建造年代之争

关于狮身人面像建于第四王朝统治者卡夫拉时期的论断,在19世纪60年代有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1953年,马里埃特对邻近狮身人面像的卡夫拉河谷神庙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结果显示极有可能是卡夫拉时期建造了狮身人面像,而狮身人面像的头部也许就是依他的长相而塑造的。而且,狮身人面像头部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它的奈姆斯头巾、圣蛇和外貌,都和第四工朝的皇室雕像非常相像。

然而,这令人信服的考古与艺术史定年的推论,在1992年却遭到质疑。美国地质学家萧贺声称,有证据显示狮身人面像的岩石及其围墙曾被漫流的雨水严重侵蚀,侵蚀的开始时间至少比第四朝早了250年。他首先认为,这明显的侵蚀只可能是在狮身人面的身体雕好之后发生的;其次,要造成这样的风化,所需的高度降雨量只有在新石器时代才会发生,时间是介于公元前7000~前5000年之间。此外,该雕像及神庙是分两个阶段建成的,先雕刻核心,再砌上外层腹面石块。他解释说,头部的艺术史定年较晚。因为头部可能是由第四王朝的统治者所雕塑或重雕的。

曾对狮身人面像进行精密的照相勘测的考古学家雷纳驳斥了萧贺的几个论点,包括他提出的两阶段搭建狮身人画像和神庙的说法。雷纳指出,这和现今所知的古埃及人所用的建筑方法完全南辕北辙。雷纳在狮身人面像围墙西端发现了一个典型的第四王朝的陶罐,还有石槌、黄铜。据推测,这类工具被用来凿刻围墙,也可能用来雕刻狮身人面像本身。此外,他还在紧邻包含第四王朝陶器的地质层上发现一个大石块,它原本可能是要用来搭建末完成的神庙的。雷缪最终认为,由卡夫拉金字塔建筑群发掘出的数量庞大的与狮身人面像风格类似的大型雕像,尤其能证明卡夫拉可能就是狮身人面像的建造者。

建筑过程

很难判断建造狮身人面像之前,周围地形是怎样的。因为这块地基曾被大面积开采,以提供建造金字塔用的石块。狮身人面像的头部,可能是由一块立在高原水平线上的天然岩球雕成。现在,在它咐近还留有一块形状相似的未加工的天然岩石。这块岩石肯定是特意留在原地不动的,而旁边的石头则被采来用于建筑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较低的部分,是在高原地平面以下雕刻的。为此,在组成主体的岩心周围,挖了个凹形的壕沟。像金字塔及邻近庙宇一样,狮身人面像的方向准确地对着东方。它旁边的壕沟实际上呈梯形,壕沟的南边沿着卡夫拉金字塔的铺道挖掘,并与铺道平行。在建筑狮身人面像的时候,埃及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采集和运输巨石的技术,所以挖建这样一条壕沟并不成问题。

当被开采的岩石快与岩床剥离时,埃及人会在岩石的边上挖一条格子状的窄沟。挖好的沟的深度比被采岩石的高度更大一点。然后,在岩床下挖掉一点,再用木杠杆把岩石从岩床上分离。最后,从前面把它拖出沟外。在挖凿狮身人面像边上的窄沟的过程中,许多巨石石块被挖出来并被用作建筑神庙的核心石块。因为这些石块的岩层,与沟边上的岩层和狮身人面像上的岩石十分相符。

由整块巨石雕成的狮身人面像,脸宽4.1米,鼻长1.75米,嘴大2.3米,耳长1.9米。下颌挂着标志国王威仪的长须,脖子围着项圈,狮身装扮着鹰的羽毛。石像面貌慈祥,微露一丝神秘的笑容。在两腿之间,有一块大理石碑,叫“纪梦碑”。相传,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图坦蒙斯尚未当政的时候,一天在狮身人面像前睡了一觉,狮身人面像托梦对他说,你将来会当国王,在你登基以后,请你解救我,我虽人头在外,狮身却埋在沙子里,呼吸困难,十分痛苦。后来,图坦蒙斯果然当上了国王,他即动用大量人力,把埋在狮身上的沙子清走,并建了围墙,防止风沙覆盖。碑记便记载了一传说。

实际上狮身人面像并不是十分符合比例的:身体太长而头部太小。古代雕刻家可能受制于它们的材料:头部的大小受制于它的母石,即受制于那块天然岩球的大小;而身体的加长,可能是因为在准备雕后腿的地方发现了断层,所以只好往后拉长。虽然如此,这个奇特的比例还是证明了雕刻家缺乏经验。古代艺术家可能不太适应在这样一个庞然的大物体上工作。同一时期,一些实物大小的雕像也不成比例。这表明,埃及人还没有发明一种在后来的雕像中成功运用的格子方法,即比例系统。而且,雕像者在这样一块不平的石头上工作,碰到了很多困难。埃及雕刻家更喜欢在一块方形的岩石上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上面画像并从长宽方面决定各部分的位置。

石像密室说

狮身人面像底下有密室的传说,至少从中世纪就开始流传着。两位阿拉伯人马奎兹和柯代描述狮身人面像底下有个密室,有三条通道可通到外面,每一条通道都可连到三座金字塔之一。早期欧洲的旅行家对这类传说坚信不移,如1579年海尔菲利希曾描述一个通到狮身人面像头部的隧道,古代的祭师据说就以此取信信徒,声称狮身人面像会发出神谕。虽然考古研究并未显示在狮身人面像或其神庙底下有密室,但此雕像和埋藏的秘密知识宝库等相关话题仍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人凯西再度引爆。凯西声称,亚特兰提斯的“智慧典籍”就存放于和狮身人面像相连的一个地下资料厅,在20世纪出土将会引发某个大灾难。虽然科学家在1977~1978年、1992~1995年进行的电阻系数勘测显示,狮身人面像的周遭的确有一些反常现象,但之后的多次勘测,包括使用电磁勘测等于段,显示这些反常现象是自然的缝隙和坑洞。

斯芬克斯文化

从金字塔到狮身人面像,从法老的墓地到雅典娜神殿……人们发现,在古埃及遗址的每一个角落:墓地、石碑、雕塑、器皿、装饰、绘画……几乎都可以找到一类被称之为“斯芬克斯”的古怪图案,它们无一例外地均为人兽合体。尽管在表达方式上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是由人、狮、牛、鹰共同组成的。人们将其称为“斯芬克斯现象”或“斯芬克斯文化”。这种现象或文化似乎带着一种蔓延的趋势,从古到今,从内向外。在南美洛基山,在大和民族繁衍生息的日本岛,在世界屋脊藏传佛教的那些寺庙里,以及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人们都能找到这种类似于人兽合体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作为一种带有某种神力象征的圣兽出现,它们能够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能够医治或者复活人类中的英雄,甚至可以直接降临人间,以拯救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人类社会……也许,人们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这种“斯芬克斯文化”正是人娄共有的记忆,也即是说,万物同源。人类也曾经拥有过对另一种精神的共同追求。这种追求存在于人类记忆的深处,从远古走来,在某一个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获得足够的能量之后,它将再一次以生命的形象突然呈现于人类的眼前。也许,人类不应该再在历史的旅途中踟蹰不前了,而应该迈开大步,大胆地去探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真实。

法罗斯灯塔

漫话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是埃及最大的海港,历史名城、地中海沿岸的避暑胜地,素有“地中海明珠”之称,位于尼罗河口以西,距首都开罗约200千米。城市东西长约30千米,南北最窄处不足2000米。整座城市面对浩瀚的大海,背倚波光潋滟的迈尔尤特湖,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建立了这座城市,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定为首都。城中有壮丽的公共庙坛和王宫,宫殿占全城面积四分之一以上。其中一部分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亚历山大博学园,它包括藏书70万卷的图书馆、动植物园,研究院几部分。公元前48年,罗马统帅恺撒率兵占领亚历山大,烧毁了图书馆,珍藏的典籍付之一炬,罹致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亚历山大港口建有被称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的法罗斯灯塔。1477年,在倒塌的灯塔的原址上修建了城堡,1966年,改为埃及航海博物馆。从馆内展出的古代船只和现代船只的模型以及海战历史等,可以了解埃及几千年来的造船史、航海史。亚历山大现在是埃及的交通和工业中心,被称为埃及第二首都。港口有两道防波堤和狭长的法罗斯岛屏障,分东西二港,东港主要是渔港;西港是商港和军港。城东和城南为居住区。

法罗斯灯塔史话

亚历山大的法罗斯灯塔一直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曾屹立于亚历山大港口的法罗斯岛上。当年该灯塔用来引导船舶安全进入亚历山大港。据说修建它共用了15年的时间,耗资巨大。灯塔始建于托勒密一世时期,于托勒密二世时期的公元前283年左右竣工。除了吉萨金字塔以外,该灯塔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现在法罗斯灯塔遗址上矗立着中世纪建造的阿拉伯卡特贝古堡。古堡的中心塔可能就建于法罗斯灯塔的基座上,也可能就是依据法罗斯灯塔原来的平面形状及大小尺寸重建的。用于修建古堡的材料大部取自于法罗斯灯塔。在19世纪时,古堡中心塔被英国殖民主义者破坏,以后几经修复,现在,在东港湾仅存一座黄灰色的石头堡垒,为中心塔遗址所在。另外,在离亚历山大城48千米处,有一个缩小的法罗斯灯塔复制品,供游人观赏凭吊。尽管在古钱币、砖石和古典阿拉伯作家的文字记录中,都可以找到有关法罗斯灯塔形状的图示和描述,然而要精确重塑灯塔的外形是十分困难的。在埃及阿布西尔有一座荒废的塔,被认为也是仿照法罗斯灯塔修建的。20世纪60年代,一位埃及潜水员在卡特贝堡附近的海底发现了大块的石材和雕像。这些被认为是古灯塔的残块,目前由法国潜水员和考古学家组成的一个小组正在对其进行研究。

灯塔原貌

据文献描述,法罗斯灯塔由四层构成,并均略向里倾斜。灯塔底层为正方形,高60米,有300个房间和洞孔,供人员住宿、存放器物。第二层为八面体,高30米。第三层为圆形,由8根圆柱撑着一个圆顶,并有螺旋通道通向顶部,这一层即灯体所在。关于塔灯,有人说是一个大型的金属镜,可在白昼反射日光,夜里反射月光。但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在塔中放置有巨大的长明火盆,另有磨光的花岗石所制的反光镜用以反射火光。这样,远处海船都能遥见塔上灯光,晦明不息,据以导航。第四层为海神波塞冬的巨大塑像,高7米。整个灯塔面积约930平方米,高达180米,全为石灰石、花岗石、白大理石和青铜筑成,气象巍峨。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中,原有巴比伦城城墙,约从公元6世纪起,法罗斯灯塔乃取代巴比伦城墙而被列为七大奇观之一。公元1435年,灯塔全部为大地震所毁。

灯塔的建造与损毁

对法罗斯灯塔的修建有一些推测。学术界普遍认为修建灯塔的白色石头是当地产的石灰石而不是大理石。另外,因为花岗岩负重力比石灰石强,所以在灯塔的底部和门口的上部采用了花岗岩。在海底新发现的许多石块都是花岗岩,其中有的重达75吨。亚历山大曾是古希腊的一部分,法国潜水小组曾考察过邻近许多埃及雕塑,但是认为法罗斯灯塔的建筑特色比其他任何埃及建筑都更具希腊风格。灯塔遗址附近海底发现的托勒密及其王后的巨大雕像很可能就耸立在灯塔的外面。在如此高大的建筑上抬运及安装石块,必须经过深刻缜密的思考和独具匠心的设计。建筑者们运用希腊式建筑的技巧,包括运用改进过的起重机和上升装置,大大方便了工程的进展。修建灯塔上层的大量石块当然也有可能是通过塔内螺旋坡道拖运上去的。塔灯燃料可能是由牲畜驮运,经螺旋坡道输送,并由上升装置拖运到顶部。当时有可能运用了一种能放大灯光的反光镜,但是现在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法罗斯灯塔历经过多次损毁及修复,但是到公元11世纪为止,灯塔大部分还保存完好。公元7世纪,灯体部分被埃及国王拆毁,公元880年曾修复。约在公元1100年左右,八面体部分被地震毁坏,仅留底层。后来,人们利用法罗斯灯塔底层正方形基座的支撑,在它的上面修建了一座清真寺。但是所有的建筑都毁于1303年的另一场大地震之中。1479年,最终是卡特贝堡屹立于其遗址之上。

杰姆的古罗马竞技场

初识竞技场

杰姆,位于突尼斯东部,古称“塞斯特鲁斯”,是罗马帝国阿非利加行省的一部分。公元3世纪,它依靠橄榄树种植业而迅速发展,成为北非最富有的城市之一,杰姆在鼎盛时期有人口30000,并建有广场、马戏场,竞技场、花园,富人的住宅。杰姆的古罗马竞技场是北非最大的竞技场遗址。这个建于3世纪的巨大的圆形竞技场能够容纳35万名观众,其建筑结构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庄严和庞大,是古罗马帝国在非洲留下的一座著名的辉煌建筑。不少著名作家如莫泊桑、福楼拜等都曾专程来此观光,并将它描述为“世间美妙绝伦的斗兽场”,“罗马帝国在非洲存在的标志和象征”。

见证历史的竞技场

杰姆的这座竞技场被公认为北非最具吸引力的罗马时代建筑,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位列第四。椭圆外形和巨大规模(长150米,宽124米,周长457米)都使这座非凡的建筑物体现出罗马建筑师和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也成为了罗马帝国一段历史的见证。235年到268年间,罗马帝国由一连串的残暴军事独裁者统治。最早的一个是马克西米努斯皇帝,他的铁腕政策在罗马帝国的北非行省澈起了一场暴动。在蒂斯杜斯(今天的杰姆),当地人因为橄榄油的跌价而穷困潦倒,罗马皇帝的沉重赋税激起了人们心中的怒火,人们终于揭竿而起。在巨大的竞技场上举行的起义仪式上,反抗者推举年老的北非总督戈尔迪安一世为新的罗马皇帝。当时戈尔迪安因热心赞助体育活动,获得广泛支持,他是建筑杰姆竞技场的最热衷的支持者。然而,戈尔迪安错误估计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接受了皇帝头衔。他的野心招来了一场灾难。忠于马克西米努斯的军队很快在战场上击败了戈尔迪安的部队,将杰姆洗劫一空,还杀死了戈尔迪安的儿子。不久戈尔迪安在迦太基自己的别墅自杀。不管结局怎样悲惨,戈尔迪安曾热心修建了竞技场,又在此登基称帝成为一代名人。6世纪,当杰姆被奥斯曼的哈里发的军队包围时,竞技场曾是柏柏尔人重要据点之一。奥列斯王后卡赫娜躲藏在竞技场高围墙后面才幸免于难。7世纪左右,北非并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这座罗马竞技场也就顺势成为柏柏尔人举行节庆的场所,在17世纪前,竞技场基本上是完整无损的,没有丝毫瑕疵影响到它的庄严雄伟。17世纪初,竞技场的一部分墙体不见了,这是人为破坏造成的。1726年,奥斯曼帝国皇帝为镇压抗拒捐税的义民,下令向场内群众开炮,致使竞技场被破坏,残存部分仅有原来五分之三左右。竞技场的围墙也被炮火轰出一个大洞。后来,城市虽然衰落了竞技场却保留下来。在以后的岁月里,竞技场的一些巨石被拆下运去修建别的建筑,19世纪时部分墙体又遭破坏但总的看来竞技场保存的还算不错。

细说竞技场

杰姆竞技场的规模相当惊人,在建筑它的时候,杰姆城的建筑技术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除了恢弘的罗马圆形竞技场,杰姆满眼都被黄沙湮没着,寂静而又没有更多引人之处。不过竞技场很大,几乎和罗马城竞技场一般,外形也相当漂亮。当年这座圆形竞技场首是市民娱乐的场所,场内表演的节目多是以人兽间致命搏斗的残忍比赛为主。曾有一位来自东方的德莱玛科隐修上进场恳求人们放弃这种残忍的比赛,却被观众沽沽地以乱石砸死,在404年,雷诺瑞亚斯皇帝宣布禁止这种残酷的表演。

参观这座竞技场内部时,可以看到竞技场底部有一条凹形坑道,此坑道自从被挖掘之后,迄今尚未找到尽头。这座椭圆形竞技场,长轴148米,短轴122米,是用1米长、70厘米宽、50厘米高的大石块建造。共三层拱廊,每一层有60个拱孔,总高36米。四周看台宽大,下有18圈坐台,上有四层包厢可容纳观众约3.5万人。国王的专设包厢在南边,南门也为王室专用,一般观众只能从北门进出。位于中间的竞技场地长S5米,宽39米,周围竖立三米高的安全石墙,与观众台隔开。场地东侧地下五米深处,有两排洞屋,一边关押战俘,一边关狮子、老虎、豹子等猛兽。有两个洞口直通场地,一个铺着石阶,另一个就是直洞口。格斗时,人沿着石阶走上来,兽则放在跳板上通过直洞弹到地面上。有时是兽与人斗,有时是兽与兽斗,有时是人与人斗。

突尼斯独立之后,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对竞技场进行了修复和加固。围墙、拱门、阶梯、台阶、立柱、外观等都得到了修缮,周围的积土得到了清除。修葺后的竞技场完好如初,重新焕发了当年的英姿,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竞相游览的好去处。

阿波美王宫

阿波美史话

阿波美王宫位于贝宁南部,是古阿波美王国的故宫。如果谁根据自己的想像力来理解宫殿,那么他一定会大失所望,因为先前的宫殿城已于1892年被法国占领者摧毁。今天,在阿波美仅仅遗留下来一些很不显眼的建筑和一座小型的神庙。神庙是用黏土建造的,据说浸透了阿波美王国的敌人的鲜血。几百年来,国王、宫廷侍从及其士兵们——其中包括阿波美的著名女战士。都曾经生活在这里。当然,统治者们也安葬在这里。

阿波美城是西非海岸以贩卖奴隶而繁荣一时的古阿波美王国的首都。相传距阿波美城80千米外的阿拉达王国有一位王子,率领随从篡夺了王位之后攻打下阿波美部落,并建立了一个新王国,取名为“阿波美”,意思是“建立在敌人肚子上的城”,从此开始了两百多年的阿波美王朝的统治。阿波美地区在历史上与“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并列称为“奴隶海岸”。

1645年,阿波美王国建造了第一座王宫,18世纪中叶,成为西非最庞大的奴隶贸易中心。由于在种族、语言和文化上的强大凝聚力,加上等级森严的社会组织以及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王国曾经保持了很长时间的稳定与繁荣,其间通过不断掠夺土地和奴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在阿加贾国王统治时期,阿波美王国征服了西非港口奎达赫,随后这里变成了阿波美王国宫廷垄断的奴隶贸易中心。葡萄牙的奴隶贩子用大炮,枪支交换奴隶,每门大炮可以换21个妇女或15个男子。阿波美王宫至今仍保存着这种大炮。20世纪初,贝宁成为法国的殖民地,阿波美王国灭亡。当时执政的贝汉律王逃出阿波美城,客死他乡。

阿波美王宫

自1695~1900年,一共有12位国王统治这个国家,每一个国王都在位于首都的皇家园林内修建了自己的豪华王宫。几世纪以后,园林内存有大量的各式建筑、公用设施、壁画,雕塑,还有大量极为精美的浮雕。大量的使用陶制浮雕,是大多数宫殿的正门建筑的主要特色,对于一个没有文献记载的社会,这些浮雕充当了重要的历史档案。它们记载了阿波美王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美化了当时的战争,鼓吹了王权,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仪式、民间传说。从浮雕的展示可以看出阿波美王国军事上的强盛是与国内的女战士的浴血奋战分不开的,她们与男战士一样英勇无畏,浮雕上还显示了许多象征国王性格的神话图案。博物馆还展示了国王盖佐曾经使用过的御座,其椅脚搁置在4块镀银的头盖骨土,用传统的织物镶饰,其图案描述了阿波美的历史和战神雕像。此外还有铁制的墓碑,碑文赞扬了先人们的丰功伟绩。1892年,为了抗拒法国人的占领,当时的阿波美国王柏罕下令将王宫在内的许多建筑烧毁。珍宝宫是少数几座幸免于火灾的王宫之一,它内部作为记载当时风俗民情的历史档案——陶制浮雕保存完好。这一点弥足珍贵。

阿波美城中心保留着阿波美王国的一处王宫遗址,但面积仅约0.4平方千米。除了阿卡巴皇帝建了一处单独的宫殿之外,其余的各位皇帝都把皇宫建在同一城墙之内。阿波美王国统治者因为考虑到与原来宫殿的搭配,故而在建筑造型、空间组织、材料选用等方面十分相似:土坯砌成外墙,茅草覆盖屋顶,木材制成门窗。大王宫区内,每座建筑物都有自己的围墙,围墙内形成两个相通的院落。外院主要用来举行礼仪活动及阅兵仪式,内院一个用于储藏物品,一个是国王和王后起居的院落。

今天,在宫殿庭院里每年仍然举行一次祭祀先王的隆重典礼,并持续数个晚上。每天晚上,在现任国王的主持下,那些在阿波美曾经辉煌过的名人后裔欢聚一堂。祭祀典礼盛况空前,鼓声激越,歌声母亮。身穿白色衣衫的舞蹈家舞姿轻盈,时隐时现。面对此情此景,人们恍若看到了早已仙逝的国王们飘然而至,并和着音乐的节拍与众人一起翩翩起舞。在先王们返回人间之前,人们先举行斩牛祭祖的仪式。从前,是用活人做祭品;现在,当地人用公牛取代了活人。“因为这些公牛和人一样”,他们向外来参观者解释说,“人们把活牛拴在广场上,然后面对牛群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最后全部斩杀掉。当它们的灵魂遁入天堂后,又会重新复活,并向先王们禀报,人间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美味佳肴,正期待着他们的光临。”

保护王宫

由于1984年的飓风的袭击,以及环境恶化引发的侵蚀,使阿波美皇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波尔蒂科宫、格莱莱皇帝的陵墓等建筑损失惨重。刻有浮雕的陶墙裸露在恶劣的天气下,遭受着白蚁的吞噬,以至于变得十分脆弱,在雨季则更容易损坏。狮子浮雕是力量的象征。为了更好地保护阿波美皇宫,联合国教科文纽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自1984年以来,几项修复工程取得了有效进展。1993年意大利、法国和美国有关人员参观了阿波美皇宫之后,盖蒂保护组织的一个委员会开始对皇宫的浮雕进行修复。此项工程历时四年,原来装饰格莱莱宫的56幅浮雕中的50幅被重新定位。1994年,因对遗址的保护遇到了种种障碍,世界遗产委员会呼吁其他国家和组织提供帮助。当年,一项工程在非洲博物馆保护组织的启动下得以进行。贝宁政府与其合作,召集了一大批研究建筑史料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在意大利外交部和国际遗产中心的资助下,历经三年的研究,汇集成长达2500页的自1731年至今的文献资料。文献已汇编成册,付诸印刷,并由贝宁的图书馆保存。

阿克苏姆巨石柱

阿克苏姆的历史

阿克苏姆位于提格莱高原,是埃塞俄比亚的历史名城,其海拔高度为2100米。大约在公元1世纪,阿克苏姆王国在此建立,并定都于此。公元4世纪~6世纪是王国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非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因为很多王国屡屡以此地为都,因而这里一度被称为埃塞俄比亚的“基石”,“城市之母”和“古代文明的摇篮”。

阿克苏姆的建筑

众多的教堂寺院。石刻和塔柱成为阿克苏姆的一大特色,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许多高高耸立的花岗岩方尖石塔和巨大无比的石柱。这些方尖石塔、石柱大约建于公元306年,均由整块岩石凿成,成为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现存的石柱中,有一座石柱高1.35米,柱基长2.6米,宽1.2米,其雕刻颇具特色。石柱被雕刻成具有横梁,地板和门窗的十层楼的形状,恰似一座直指天空的“摩天大厦”;另有一座石柱由于是建在阿克苏姆的风口处,被当地人称为“清风吹来的地方”,还有一座石柱在意大利人入侵时期被搬走,如今依然立在罗马靠近君士坦丁拱门附近的地方。据说,这些巨型石柱很可能是为了纪念早期一些阿克苏姆的国王而建立起来的。因为附近就有公元535年阿克苏姆国王卡列卜的陵墓,墓室的顶部和墙壁都是用整块的花岗岩石雕砌而成的,墓壁上刻着埃塞俄比亚最为古老的吉斯文。阿克苏姆中还有闻名遐迩的恩达·马里安姆·西翁大教堂,其中珍藏着许多国王的王冠和御服以及科普特基督教的经书,古代曾经有好几个国王在这个教堂里举行加冕大典。根据当地教会的传说,《圣经》中记载的装有摩西十戒的柜子不知去向,后来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的一个后裔将柜子运至此地。珍藏在本地的教堂中。

阿克苏姆石柱

阿克苏姆石柱的规模各不相同,人们将发现的最大的石柱取名为石柱1号。石柱1号规模巨大、雕刻精美,但现在已倒塌断裂。它原本重520吨,如果立起来的话,将高达30米。在所有阿克苏姆巨石柱中,它是唯一一座在竖立之前就对安置位置进行过详细研究的建筑。按计划,它要被竖在一个院子的后部。这座院子紧挨着石柱平台前墙的后部,每一边都有入口通往里边的一座巨大的坟墓建筑。原来的方案很有可能是想把石柱竖在更高的平面上,可惜石柱未被成功竖起来,而是在竖立的过程中倒塌断裂了。

不同规模的石柱,显然体现了它们所纪念的国王的财富与地位。而且精美的石柱们多集中在中心区域,中心区域被建成一座俯视全镇的巨大平台。由于很多阿克苏姆石柱上雕刻有多层建筑的图案,19世纪时,有人把它想像成为印度的宝塔,但是现在人们认为,它们只是夸张地表现了当时阿克苏姆建筑的风格。晚于石柱修建并且幸存下来的阿克苏姆建筑,都与石柱上所雕的图案相似。

从横截面看,这些石柱大多是简单的矩形。在石柱的一面、两面,或者在四个面上,都有阴刻图案,它们模仿描画了有名的阿克苏姆建筑的平面图。阴刻横条代表木制横梁,其上是几排圆形突出物,显然是模仿横梁的突出端。这些横梁与墙壁构成直角,这样可以加固墙壁,有时这些横梁也用来支撑内部地板。石柱底部前端装有一个假门。假门有时也被装在后端。假门雕成木门的样子,门的四角,有模仿横梁末端的方形突出物。有时假门上还粗粗雕有锅或门鼻。在一些假门的上方,有一道石梁,梁上刻有齿状饰物,代表一般民居安在此处的垂直木板。现在这种门梁在德伯拉达莫地区依然可见。

上层建筑以成排的窗户做标记。最大的石柱上方的三层楼的窗户,雕有几乎与德伯拉达莫地区保留下来的木制窗户一样的窗饰。在每根石柱的圆顶上,有一个凹面或者两个凹面,正面则带有一个或者两个壁凹。这些凹面和壁凹,原来似乎装有用销子固定的金属板饰。大部分石柱建有水平的基板,有些石柱的基板经过精心雕刻,它们可能是用来放置祭品的地方。

石柱石材的开采

建石柱的石头和其他的大块石头来自不同的采石场。现在这些出产花岗岩石头的采石场遗址主要位于阿克苏姆西部4000米远的高白德拉山。采石之时,先在要挖出的石块上琢出线条,然后再沿着这些线条挖凿凹孔。这些雕凿的痕迹,在被遗弃的采石场,以及在那些被运送到阿克苏姆的石柱上都还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