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开始酝酿到成稿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虽不敢说“十年磨一剑”,但十年的辛劳,却历历在目。
十年间,世界的广播电视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变化在中国尤甚,因为中国一切都在发生着巨变,广播电视事业何尝不是?!变,急剧的变,就为本书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正如黑格尔说的“涅米瓦的猫头鹰总是黄昏才起飞”——理论总结的快乐正在于此,现实的变化越是丰富和充分,在时间上相对滞后的理论总结的力度也就会越深入和全面。尽管本书远未达到深入与全面。本书寄托着我们一个小小的野心——希望能相对完整、稳定地建构一个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这,正是我们着力在书中孜孜以求的一种发现,一种构建:广播电视媒介从技术发明到传播伦理,有着不断完善的一条脉络。
本书的写作得到许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支持。特别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祁林副教授在诸多方面,特别是第五章贡献了他的学术积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李强总监对梳理中国广播发展的历史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副教授夏凡凭借其出色的学术功底对本书的理论总结提出了他的学术见第;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百视通新媒体原创节目中心主任赵元柯在新媒体方面给予了他的若干研究成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陈欣钢博士在电视节目形态方面奉献了他的研究心得……在此,我们深表谢意!我们也要衷心感谢本书的编辑赵欣女士,为了此书的出版,她倾注了许多心血!
正如本书最后的总结所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是左右广播电视发展的两大基本元素。而这二者,中国都经历着快速变革。所以本书的理论总结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需要再度修正——这也是我们内心的忐忑之处。所以,这本教材如能成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小小驿站,为那些有志在这条道路上奋勇前行的莘莘学子或广电从业人员提供一点点营养,我们将甚感欣慰。
孟建、黄灿
2010年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