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7313300000059

第59章 弃妇/李金发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选自《微雨》,北新书局1925年11月出版)

作品导读

李金发(1900—1976),早期象征派的代表诗人,其艺术风格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特莱尔《恶之花》的影响。在主题上,关注社会和人生的“恶”与“不幸”,探讨万物之间神秘的交感与生死等问题。在艺术手法上,追求象征、隐喻、通感、暗示等表现效果。1925年,李金发出版诗集《微雨》,在诗坛引起轰动。此后还陆续有《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诗集问世。

《弃妇》是李金发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其晦涩、沉郁的诗歌风格。诗的开端,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被伤害的“弃妇”形象:长发遮面,是她仅有的保护,她用长发“隔断”眼前“一切羞恶之疾视”,包括“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然而,这样的自我保护是极其微弱的,根本无法阻挡“蚊虫与黑夜联步袭来”,越过“短墙”,“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走投无路的“弃妇”,只能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但是,孤独与不幸如故,她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只有溪水中远去的红叶才略知一二。失望之余,“弃妇”渴望解脱这人生的苦恼,希望夕阳之火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然而,这一切终究无能为力,“弃妇”彻底放弃了希望:“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对这个世界的绝望最终化为点点热泪,撒在墓前的青青草地上,成为人世间最无足轻重的装饰。

在主题上,《弃妇》的本意在表达悲苦、孤寂与不平的人生感受。但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以写“弃妇”的悲情来自况,通过呈现“弃妇”的不幸与痛苦,来表现诗人内心的绝望与悲戚。在艺术形式上,《弃妇》虽然失之艰涩,却不落窠臼。它大量运用隐喻、象征等表现手法,造成奇特、瑰丽的意象。又以蒙太奇的技巧,将词与词互换、嫁接,将意象与意象剪辑、重组,以充满想象力的诗句,使全诗富有动感和韵律。

拓展阅读

李金发:《里昂车中》、《春城》、《风》

孙玉石编选:《象征派诗选》(修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