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候鸟专列
73075200000002

第2章 候鸟专列

每年秋冬相交之时,东北三省都有几十万老人奔赴海南过冬,就像候鸟迁徙。他们大多选择乘坐性价比最高的火车,出发时间集中在国庆节之后。也就是说:送走了回家省亲的孩子们,便立刻启程

在不晚点的情况下,于火车上度过48小时31分钟。下车后,分散在海南三亚、海口、文昌等地,生活3个月左右,躲过东北最寒冷的日子

待到春节前夕,他们会再次动身,原路返回。因为孩子们又要放假了,一年到头,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怎能放过呢?

盼啊盼,等啊等,2020年的春节快到了,海口站变得人满为患

一位老大爷穿着白色短袖衬衫,上面印满了“切格瓦拉”的人头像,头戴第一滴血同款发带,银白色的短发紧贴头皮,一条砖红色的短裤配布洛克雕花皮鞋,单肩背着黑色牛皮铆钉双肩包,看得出,大爷年轻时候定是位不羁的摇滚青年

“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

大爷一边哼着曲儿,一边从自助售票机上取了车票。手上拿着车票推远,边走边读:

“海口站Z112哈尔滨西站,2020年1月17日17:30开,16车015号下铺新空调硬卧,788.5元,乘车人王建国。没错儿,再看看这张”

感情这大爷在摇滚的同时,也有一个颇有年代感的名字,王大爷继续认真地核对另一张车票:

“16车016号下铺新空调硬卧,乘车人赵桂枝。妥了,都对。阿里~阿里巴巴~借光儿啦,我出去,不好意思,让一让啦”王大爷侧着身子,拨开人群,往队尾去,一边小心别踩到人,一边东张西望

王大爷是个大个子,尽管有些驼背,也有179.9cm的个头。在他那个年代,虽算不上‘鹤立鸡群’,也算中上。眨眼间,王大爷看见了要找的人

“老伴儿~取了票了!”

“别喊,这公共场所~”说话的是一位老大娘,脸上有皱纹少许,身穿一身运动套装,带着棒球帽,背着鼓鼓囊囊的休闲包,脚下还有一个大大的蛇皮袋。一边说着,还撒娇似的瞪了王大爷一眼

“我这不是怕你等急了”王大爷几步走到近前,弯腰拎起蛇皮袋

“咱俩谁急?五点半才开车,你看看,四点还不到呢”指着手腕上的表

“赶早不赶晚,走吧,候车去”

“你别逞能,一起抬”

“没事儿”

“注意你的老腰吧,一、二,起……”

“老伴儿,你说也没装啥东西,咋这么沉呢?”

“快七十的人了,你还当自己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加小心”

“爷爷奶奶,你们好,我是车站的志愿者,我帮你们拎行李”

老两口刚走没两步,一位身穿红马甲的小伙子走上前来,一把抓住行李

“呦,小伙子,没事儿,我们老两口行”

“您放心,我不收钱,您看,志愿者这三个字半点不假”

“我不是那意思,现在春运人多,你省省力气,帮助更需要的人”

“您二位和我爷爷奶奶差不多大,帮您是应该的。爷爷,您坐哪趟车呀?”

“Z112”

“哦,在楼上B15候车,还远着呢,您二位买票了吗?”

“买了,刚取到手,都是下铺”

“下铺最好了,不用爬上爬下,空间也宽敞,两位跟着我走吧”一边聊,蛇皮袋已经很自然的到了小伙子的手上。过安检,乘扶梯,不长的路上,三人聊个不停

“这有空座位,爷爷奶奶,你们就在这候车,看着那个灯牌,颜色变绿色就是检票了,在站内还有‘小红帽’义工队,他们会把行李帮您抬上车”

“好好好,我们经常坐这趟车,都明白”

“那行,我就走了,爷爷奶奶,一路顺风啊”

“哎,好好好”

看着志愿者远去的背影,王大爷跟老伴儿说:

“都说**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纯属放屁,看现在的年轻人,个个都是**同志。哎呀,坏了!”

“咋了?闪着腰了”

“也没问小伙子叫啥,等回去了,给人家写封表扬信啥的”

“你都说是**了,人家是图那名儿吗?”

“啧~连瓶水也没给人家”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家小伙子图你那瓶水?”

“哎呀,赵主任就是有文化,我可整不出这词儿来”

“死老头子~”

“学习**~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王大爷嘿嘿一笑,坐在座位上,又哼起了歌

在车站内,Z112次列车经过安全检查,已经早早的出库,等点发车。乘务员们全员就位,召开班前会议,安排各自任务,稍后准备职乘

“师傅,让我管卧铺?能行吗?”一名身穿乘务员制服,留着抱抱头,稚气未脱的小姑娘,试探的语气中,略带紧张

“季晓莹,来的时候你一直跟着我忙里忙外,这套业务在学校学过,实际操作,我觉得你没问题”

季晓莹的师傅叫宋缘初,今年二十七岁,是本次列车的列车长,已经在铁路上工作了五年,去年刚刚结婚。

她丈夫是另一趟长途车的列车长,两人相识于校园,尽管参加工作后聚少离多,依旧有情人终成眷属。像她们这样的家庭,在铁路上十分常见,用他们的话说:我们是两根铁轨,大部分时间平行对望,偶尔相交。在一起,无疑都是因为爱情

“师傅,我有点儿紧张,比高考还紧张,咋办呐”

“有啥好紧张的,我刚上车的时候可不像你,别给你师父丢脸啊”

季晓莹撇撇嘴,点点头

“车长,你越这么说她越紧张,别吓坏了你的小徒弟”乘警姚鑫说

“呦,这就帮她说话了?”

“帮理不帮亲嘛”

“你可得了吧。我问你,她和我,谁是理?谁是亲?”

“师傅,您这不是明知故问嘛”

“呦呦呦,改口还挺快。你得罪了我这个师傅,小心我划出一道天河”

“别呀,我家可没有老黄牛,娘娘您息怒”

“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宋缘初的电话响起

“行了,各就各位,都好好检查一遍,马上要发车了”

“是”一众乘务员散开

“晓莹,熟悉一下《乘务员行为规范》,遇到什么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找我,好好干,加油!”

“哎~”

宋缘初掏出手机,界面显示“老公”二字。宋缘初皱眉轻叹,寻思一下,最终选择拒接。是的,小两口闹了些矛盾

两天前,就在宋缘初从哈尔滨西站出发前,和家人吵了一架。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生孩子

老公周景天和她一样,是家里的独子,父母急着抱孙子,又不好意思和儿媳妇说,只能和儿子讲。周景天几次三番的搪塞过去,却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小两口自有他们的打算

两人商量着找领导调动一下岗位,从长途变短途,这样更方便照顾孩子。宋缘初不是丁克党,也喜欢孩子,她认为: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童年至关重要。为了能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她只是想缓一缓,等调好了线路再说

可岗位调动不是他们能做主的,领导虽然在积极帮忙,但也非一朝一夕的事儿。他们能等,老两口等不急:

“缘初,你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周家考虑,传宗接代,刻不容缓啊”

“趁着我们还能帮你们带孩子,你只管生下来,剩下的不用你们管”

“缘初,你年轻,恢复得快,三年抱俩,孩子也有个伴儿不是?”

……

诸如此类的话,耳朵都磨出了茧

乘务员的工作强度很高,两天两夜在车上精神高度紧张,回到家还要接受“口诛笔伐”。和婆家又说不通道理,得不到理解,宋缘初压制不住,说了气话:

“爸妈,你们别说了,这孩子,要生你们生,我!不生!”

说完,甩门就走

婆婆被她的话刺激到,犯了心脏病,住了院。周景天夹在中间不好过,只能两头劝,又因为母亲住院迁怒于宋缘初,也说了气话:

“宋缘初!我妈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就和你离婚!”

家事无理,如果都能多一份理解,也许不会造成现在的结果。宋缘初被“离婚”二字伤了心,也因为婆婆住院感到自责,这些事儿没法和外人讲,只能自己消化,强装从容

看见周景天的来电,她即想接,又不想接:

接起来,我和他说什么?离婚吗?咱妈要不要紧?我认错?他认错?跟老两口认错?现在就下车,回家生孩子去……

种种想法在脑海中闪现

谁都没错,只是少了一份理解